期刊文献+
共找到6,31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实践的合目的运行模式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剑英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1-17,共7页
关键词 实践活动 合目的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执行操作 运行模式 实践方案 实践目标 决策指令 利益观 决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道路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明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6-30,共5页
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中苏论战不但中断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独立的、正确的探索和改革,而且加剧了中共和毛泽东从1958年开始的"左"的错误,促成了党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 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中苏论战不但中断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独立的、正确的探索和改革,而且加剧了中共和毛泽东从1958年开始的"左"的错误,促成了党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为了"反修防修",毛泽东最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中国走向十年内乱的深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论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左”倾错误 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固本包容的智慧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蒋淑晴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4-27,共4页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如何处理固本与包容的关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问题。列宁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中,始终贯穿着对固本与包容关系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如何处理固本与包容的关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问题。列宁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中,始终贯穿着对固本与包容关系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彰显了非凡的智慧。列宁固本包容的智慧源于对唯物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深刻领悟和把握,源于对时代课题的科学解答和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永不懈怠精神。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坚持固本又勇于包容,并把二者统一于党执政和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极其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固本包容 智慧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云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卓越贡献的原因探析
4
作者 薛建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19,共5页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陈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很少出现失误。之所以如此,从主观方面来看,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陈云拥有辩证求实的思想方法,始终强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15字箴言;第二...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陈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很少出现失误。之所以如此,从主观方面来看,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陈云拥有辩证求实的思想方法,始终强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15字箴言;第二,陈云具有缜密敏锐的思维能力,考虑问题总是深思熟虑,把问题的各方面都尽可能考虑到,而且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陈云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极为重视调查研究,注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权衡利弊,慎重决策,力求稳妥;第四,陈云具有无私无畏的政治品格,在工作中不讲面子讲真理,只要对党和人民有利,他都会不计个人荣辱和得失,毫不动摇地干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云 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成功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5
作者 荣开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期3-9,16,共7页
本文站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联系《正处》发表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阐明《正处》在初期探索中的历史地位、巨大贡献和某些不足,既批评了将《正处》和“左”的... 本文站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联系《正处》发表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阐明《正处》在初期探索中的历史地位、巨大贡献和某些不足,既批评了将《正处》和“左”的错误等同起来,视《正处》为“文革”理论基础的谬误,又实事求是地运用唯物史观指出了《正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期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6
作者 吴宏洛 《东南学术》 CSSCI 1998年第S1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 教学改革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教学内容 积极探索 课程改革 六步教学法 邓小平理论 教学与科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大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7
作者 杨延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S2期47-49,共3页
八大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杨延虎延安大学1八大前后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方略的探索,获得了珍贵的理论成果,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建国后,党在用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 八大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杨延虎延安大学1八大前后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方略的探索,获得了珍贵的理论成果,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建国后,党在用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但我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 文化大革命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相结合 正确路线 思想准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在八大前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8
作者 余茂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A04期8-12,共5页
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毛泽东的贡献在于,他是看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严重缺点和错误的第一人,率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要走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道路,并进行了不倦的探索。他在中共八大... 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毛泽东的贡献在于,他是看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严重缺点和错误的第一人,率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要走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道路,并进行了不倦的探索。他在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是全方位、多侧面的,所取得的思想成果,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八大前后 邓小平 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改造 探索 社会主义理论 建设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评价与启示
9
作者 魏喜龙 《湖湘论坛》 2004年第6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 邓小平理论 重大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社会主义改造 旗帜 人民 与时俱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好教材——李会滨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评介
10
作者 徐鸿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21-23,共3页
李会滨教授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书,已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改革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一次尝试。它是此类教材中质量最好者之一。可以说,这是一本向大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好教材。这一教材具有许多鲜... 李会滨教授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书,已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改革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一次尝试。它是此类教材中质量最好者之一。可以说,这是一本向大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好教材。这一教材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和优点。第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中心,构成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作为建设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一个分支,具有自己的独立体系。独立的科学体系,必须具备整体性、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和内部构成因素的相关性。本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第一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教材 经济建设为中心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特色 科学体系 构成因素 高等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后探索
11
作者 诸大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31-37,90,共8页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命题,先后作了长期艰辛的探索。毛泽东的探索和邓小平的探索各是怎样进行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这是当前理论学习和研究中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本文拟...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命题,先后作了长期艰辛的探索。毛泽东的探索和邓小平的探索各是怎样进行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这是当前理论学习和研究中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和邓小平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邓小平的探索 探索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道路 文化大革命 人民公社化运动 思想观点 《论十大关系》 阶级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两个发展趋向之窥见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宪凯 赵泉钧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5-60,共6页
党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发展趋向,从时间上来说,是指从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段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向。从内容上来说,是指八大一次会议确定了正确路线,探索有了正确... 党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发展趋向,从时间上来说,是指从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段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向。从内容上来说,是指八大一次会议确定了正确路线,探索有了正确的开端之后,对八大正确路线是坚持和发展,还是背离和否定这样两个发展趋向。因此,它是关系到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的根本问题,而不是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般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发展趋向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 理论观点 一届三中全会 阶级斗争扩大化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个人崇拜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再探讨——第二届“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观点摘编
13
作者 黄碧影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8-41,共4页
2002年,经中山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批准,中山大学成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重要组成机构,中心以探索中国... 2002年,经中山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批准,中山大学成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重要组成机构,中心以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思路为基本学术取向,以"重视学术积累,严格学术规范,注重学术操守,追求学术原创"为理念,在学术资料积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扎实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是该中心近年来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2008年底,中心曾围绕着该课题与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和湘潭大学毛泽东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一场学术研讨会,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2010年12月1—3日,中心在中山大学举办了第二届"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专家主要来自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校、中国马克思主义基金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湘潭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辑部、《哲学研究》编辑部、《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和中山大学等多家学术研究机构40余人。研讨会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为主题,以徐俊忠教授最近分别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0年第6期)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6期)上的论文《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几个问题再探讨》为"靶子文章"进行讨论。会议秉承思想开放和学术争鸣的精神,在多维度多视角的思想交锋中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为了满足读者对本次研讨会的了解,编者在录音整理的基础上对"靶子文章"作者及部分与会学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编辑,希望能够较为客观地再现本次研讨会的主要学术观点。当然,由于篇幅限制,编者不得不有所取舍,在此对未被编入本文但同样为本次研讨会贡献真知灼见的学者表示真诚的谢意和歉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研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学术研讨会 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研究 开拓者 徐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
14
作者 张远成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2-26,共5页
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70年来的历史,可以概括地说,党领导中国人民大体上经历了革命和建设各35年的两个紧密联系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在1921年至1956年的前35年这个革命时期中,不仅包括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 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70年来的历史,可以概括地说,党领导中国人民大体上经历了革命和建设各35年的两个紧密联系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在1921年至1956年的前35年这个革命时期中,不仅包括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而且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决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7年;在1957年至今的后35年这个建设时期中,不仅包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22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经历的胜利和挫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没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 我国社会主义 伞面 摹本 初级阶段 毛泽东同志 科学社会 急性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玉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15-21,共7页
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建国初期,毛泽东为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理论与实践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 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建国初期,毛泽东为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理论与实践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产。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缅怀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历史功绩,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 艰辛探索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社会 建国初期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过渡 理论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改革
16
作者 刘伦锦 《大学教育科学》 1995年第1期67-69,共3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下简称《社建》)是高校一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尝试。 一、改革教学内容 《社建》教材版本很多,不管哪种版本,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社建》课 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讲授 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 教师 改革教学内容 课堂讨论 刘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研究对象初探
17
作者 刘仲良 《现代大学教育》 1987年第2期37-41,55,共6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门新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是什么?它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都是亟待明确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以期引起讨论和碍到各方的...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门新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是什么?它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都是亟待明确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以期引起讨论和碍到各方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社会主义改造 研究对象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 根本任务 发展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洲雁: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行者
18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45,共3页
很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这个会议。徐俊忠教授的论文我认真阅读过。读完以后,觉得他的文章所涉及的都是一些众所周知却又不以为意的问题,即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过去我也知道这样一些问题,但从来没有想过要对其做出如此系统深入的梳... 很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这个会议。徐俊忠教授的论文我认真阅读过。读完以后,觉得他的文章所涉及的都是一些众所周知却又不以为意的问题,即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过去我也知道这样一些问题,但从来没有想过要对其做出如此系统深入的梳理。徐教授的思考是有材料根据的,在他的框架里面是站得住的。读了之后很受教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先行者 毛泽东 教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19
作者 法闽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70-74,共5页
历史不能割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既凝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党和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心血和智慧,也饱含着前29年党和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如果说三中全会后诞生的建设有中... 历史不能割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既凝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党和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心血和智慧,也饱含着前29年党和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如果说三中全会后诞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它最早的源头就在三中全会前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深入研究这段曲折探索的历史轨迹和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曲折探索 一届三中全会 “左” 实事求 毛泽东 资本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商品生产 刘少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原则
20
作者 王立胜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0-14,共5页
人类历史的进程,既不是纯粹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也不是人类意识的单纯实现,而是历史客观规律性与人类合目的性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这种辩证法的观点表明,创造历史的人们,虽然面对着必须服从的规范自己的历史法则,但又能够在历史现实的... 人类历史的进程,既不是纯粹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也不是人类意识的单纯实现,而是历史客观规律性与人类合目的性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这种辩证法的观点表明,创造历史的人们,虽然面对着必须服从的规范自己的历史法则,但又能够在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在思维中能动地超越现实,从而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出“应然”的要求。人类对自身未来蓝图的合理性设计,就应体现这种历史尺度与人的价值尺度的统一。因为这种设计本身,既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实质上是一种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整体把握。所以,对于设计者来说,有没有正确的总体哲学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基本原则 立足现实 客观规律 发展道路 毛泽东 实践过程 哲学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