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陈夕
-
机构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
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54-60,共7页
-
文摘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人们通常是在两种含义上进行讨论。一是广义上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即把我国引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一般是用“工业化”的概念来代表替“现代化”的。二是狭义上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其含义仅指如何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关系,以加速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多的是在后一种含义上使用“工业化”这一术语的。本文仅就后一种意义上的工业化道路作以简要的回顾。一 1944年5月,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势已定,为了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首次向全党提出了中国的工业化问题。他说:“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员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一年后,在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这一思想得到系统化。至建国前夕。
-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中国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生产
农村发展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城市化
建成投产
-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被引量:1
- 2
-
-
作者
车美平
-
机构
山东大学马列部
-
出处
《理论学刊》
CSSCI
2000年第5期12-16,共5页
-
文摘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在 5 0年代初到 60年代初 ,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实质是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的关系。从 1 95 2年到 1 962年 ,毛泽东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成功的理论建构。但这个建构过程却是曲折的 ,其中经过了五个阶段 :片面注重重工业时期 ;初步意识到农业、轻工业的重要性 ,开始整体考察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时期 ;主张工业和农业发展同时并举时期 ;主张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时期 ;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思想的时期。
-
关键词
工业化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之间的关系
-
分类号
F091.93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论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谢鲁江
-
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
出处
《学术前沿》
CSSCI
2017年第9期90-95,共6页
-
基金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工程课题"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管理创新"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已经开始展现其成长和演变的历史过程。认识这一历史过程,探索其内在的发展逻辑,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本文认为,中国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是相辅相成的。从体制上,经历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上,经历了由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时期向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本积累时期的转变。
-
关键词
公有制经济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
历史逻辑原始积累
资本积累
-
Keywords
Public Ownership Economy
China's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Historic Logic, Primitive Accumulation, Capital Accumulation
-
分类号
F04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论中国发展经济学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杨永华
-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学系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7-12,116,共7页
-
文摘
本文主张建立以中国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发展经济学、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中国发展经济学的主题是作为农业国的中国如何实现工业化.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工业化的动力、工业化的发动者、资源配置机制、工业化资金筹措、产业结构转换、就业结构转换、工业化发展战略、城市化、地区二元结构、对外开放等.这些理论问题组成一个结构严密的理论体系.
-
关键词
中国发展经济学
工业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
-
分类号
F061.3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