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大陆关于西方性别诗学的研究(1985-2005)
1
作者 万莲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7-104,119,共9页
中国的西方性别诗学研究可从两个层面来认识,一是翻译介绍的,一是评析阐释的。这两个层面的工作,是全球化视域里自然会发生的异质文明之间"授-受"或"受-授"互动的文化生态情形。近20年来中国真正能够集中体现"... 中国的西方性别诗学研究可从两个层面来认识,一是翻译介绍的,一是评析阐释的。这两个层面的工作,是全球化视域里自然会发生的异质文明之间"授-受"或"受-授"互动的文化生态情形。近20年来中国真正能够集中体现"他山之石"学术思维拓新效应的,莫过于有一定代表性的西方性别诗学译介、论评的专著。这些关于西方性别诗学的论著,都集中指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论意义上,因此,当仅仅以此反观中国大陆性别诗学现状时,西方女性主义的标杆高高竖立,也就毫不奇怪。这是其所长也是其所短,长处在于对西方语境的执著,力图显出传输链条上的原生态的"真";短处则在于,在关涉中国性别诗学的发生发展进程时,对同样也是性别诗学系统范畴的"女性文学"研究,就有所忽略,当命名偏执于或同感于西方语境一隅之时,难免出现挂一漏万的窘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的西方性别诗学研究 中国性别诗学 译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全球化视域里的中国性别诗学研究导论(1985-2005大陆)(上) 被引量:7
2
作者 万莲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1-45,共5页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 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 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 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 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性别,为人类的性别文化建设探索出一种不断“添加能量”的思想和行 为。它将侧重A.本土中国性别诗学,B.西方性剐诗学的本土化实践两方面的内容;既尊重性剐诗学的基础性工 作——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又要依赖性别诗学的集中表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不忽略“和而不同”这一不为 性别而性别的审美价值“越界”,正视性别诗学的历史的、现实的和将来的意义。性别诗学是一种从性别文化历史 和现状思考出发,推而广之与全球文化伦理正义相关联的前景看好的文论。“中国性别诗学”则是应对“全球化” 文化生态现实,又打上鲜明的本土文化色彩的个案之一,它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同样也对世界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诗学 中国性别诗学 审美维度 女性文学研究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全球化视域里的中国性别诗学研究导论(1985-2005大陆)(下) 被引量:9
3
作者 万莲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94,共6页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可...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性别,为人类的性别文化建设探索出一种不断“添加能量”的思想和行为。它将侧重A.本土中国性别诗学,B.西方性别诗学的本土化实践两方面的内容;既尊重性别诗学的基础性工作———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又要依赖性别诗学的集中表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不忽略“和而不同”这一不为性别而性别的审美价值“越界”,正视性别诗学的历史的、现实的和将来的意义。性别诗学是一种从性别文化历史和现状思考出发,推而广之与全球文化伦理正义相关联的前景看好的文论。“中国性别诗学”则是应对“全球化”文化生态现实,又打上鲜明的本土文化色彩的个案之一,它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同样也对世界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诗学 中国 审美雏度 女性文学研究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女性主义研究浅议 被引量:11
4
作者 荣维毅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44-151,共8页
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谈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状况,首先要对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概念进行界定。本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引进英文femi-nism时,译为女权主义,这是根据feminism的政治主张和要求意译出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 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谈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状况,首先要对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概念进行界定。本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引进英文femi-nism时,译为女权主义,这是根据feminism的政治主张和要求意译出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第一阶段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相适应。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者 女性主义研究 社会性别培训 西方女性主义 性别歧视 男女平等 中国妇女 妇女研究 性别概念 女性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立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3期60-62,共3页
关键词 叶嘉莹 跨文化视野 诗学研究 西方文学理论 词学研究 中国传统 西方文论 文学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出东方”视野下的比较诗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利民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2期20-24,共5页
关键词 诗学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东方 中国文论 西方文论 新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朴平淡与浓烈奇特——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札记
7
作者 曹顺庆 《江汉论坛》 1986年第1期44-49,共6页
与中国诗学情感节制说相辅相成的,不仅仅有'温柔敦厚'、含蓄隐约的阴柔美,还有一个甚为重要的特色:——即中华文艺与诗学的质朴平淡品格;同样,与西方诗学渲泄情感说相辅相成的,不仅仅有雄浑奔放的崇高美,还有西方艺术与诗学那... 与中国诗学情感节制说相辅相成的,不仅仅有'温柔敦厚'、含蓄隐约的阴柔美,还有一个甚为重要的特色:——即中华文艺与诗学的质朴平淡品格;同样,与西方诗学渲泄情感说相辅相成的,不仅仅有雄浑奔放的崇高美,还有西方艺术与诗学那浓烈奇特的品格.以下是作者对中西诗学这两种品格所作的研究札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节结构 崇高美 札记 渲泄 柏拉图 民族性格 西方现代派 比较诗学研究 西方诗学 中国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求“比较诗学”的超越模式
8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5-95,共1页
高玉在“论当代比较诗学话语困境及其解决路径”(《外国文学研究》2004/5)一文中指出:“比较诗学”就是文论的“跨文明”研究,如何超越两种文论话语体系是目前比较诗学面临的最大困境。西方文论不具有“普适性”,用西方文论话语来... 高玉在“论当代比较诗学话语困境及其解决路径”(《外国文学研究》2004/5)一文中指出:“比较诗学”就是文论的“跨文明”研究,如何超越两种文论话语体系是目前比较诗学面临的最大困境。西方文论不具有“普适性”,用西方文论话语来言说、阐释和衡量中国古代文论,实际上是把中国古代文论纳入西方文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诗学 西方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外国文学研究 文论话语 当代 超越 言说 普适性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异而识同 籍无而得有──对文艺学学科的反思和展望 被引量:4
9
作者 饶芃子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6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文艺学 中西文论 比较研究 中西诗学 中国古代 文学理论体系 欧洲中心论 西方文学 文学创作 世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学人之诗的两种范式
10
作者 刘士林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8-93,共6页
借助西方哲学美学观念清除了传统诗学中过于浓郁的伦理政治气息,王国维不仅使近代学者诗人那种强烈的现实冲动在哲学分析中平静下来,同时他还在审美独立的基本原则之上为现代学人创造了一种新的情感表现方式。根据王氏旧体诗、词的二分... 借助西方哲学美学观念清除了传统诗学中过于浓郁的伦理政治气息,王国维不仅使近代学者诗人那种强烈的现实冲动在哲学分析中平静下来,同时他还在审美独立的基本原则之上为现代学人创造了一种新的情感表现方式。根据王氏旧体诗、词的二分现象,可将学人之诗细分出两种类型,其一即作者以学者身份书写的“学人之诗”,它的主要特点即建立在中国现代学术基础上的“学之别体”;其二即学者以诗人身份而写作的“诗人之诗”,其根本特征则是建立在现代美学基础上的“诗之新声”。这是王国维先生的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对学人之诗的最大之现代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式 伦理政治 传统诗学 美学观念 西方哲学 哲学分析 表现方式 学术基础 中国现代 主要特点 美学基础 根本特征 文学创作 学术研究 王国维 诗人 学者 旧体诗 现代性 身份 情感 新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