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日大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日昇 高木秀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2-35,共14页
青年后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也是最为迫切、最为认真地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怎样去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与人... 青年后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也是最为迫切、最为认真地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怎样去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与人生密切相关的疑问、对面向21世纪的现代社会的特质及其发展趋势的思考等问题急剧地冲击着当代青年的灵魂。与此同时,在他们身上又清楚地看出他们对人生的探求和摸索,为扩大和深化自我的精神世界并确立人生观、价值观所做出的各种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观类型 中国的大学生 中日大学生 改革型 测试量表 尊情 足型 自我克制 现实社会 社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大学生心理不安的比较研究
2
作者 张日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9-36,61,共9页
中日大学生心理不安的比较研究张日昇对于“不安”或“焦虑”(anxiety),过去只将其归结为一种因“恐怖”而引起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多注意对其因“恐怖”所派生的、负面性质的研究。近些年来,通过从各个方面对“不安”进行探... 中日大学生心理不安的比较研究张日昇对于“不安”或“焦虑”(anxiety),过去只将其归结为一种因“恐怖”而引起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多注意对其因“恐怖”所派生的、负面性质的研究。近些年来,通过从各个方面对“不安”进行探讨和研究,研究者在探究不安的“消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不安 中日大学生 中国的大学生 自我接纳 中国大学生 性别差异 同一性地位 自我同一性 否定的自我 认知的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里的“特困生”
3
作者 鸽子 《社会》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特困生 一流大学 师范院校 大学收费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收费改革 中国的大学生 学杂费 高校学生 省级重点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的高度——读《爱心与教育》 被引量:1
4
作者 何进平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9-149,共1页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家长、教师不关心分数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教育是一种职业或就业教育,教育站在“人才”这个高度,目的是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这种教育很难说它不对,当无法从其它途径判断受教育者是不是人才时,分数成了...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家长、教师不关心分数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教育是一种职业或就业教育,教育站在“人才”这个高度,目的是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这种教育很难说它不对,当无法从其它途径判断受教育者是不是人才时,分数成了唯一貌似公正的标准,应试教育就是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试教育 就业教育 素质教 现行教育体制 教育探索 中国的大学生 精英人才 师生关系 全民文化素质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青年期心理特征的中日比较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日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5-34,共10页
青年期被称之为“疾风怒涛”(SturmundDrang)的时期(Hau,1904),也被称之为“自我表现”的时期(Spranger,1924)。在这一时期,伴随着身体的发育,生理的成熟,青年的心理机能和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青年... 青年期被称之为“疾风怒涛”(SturmundDrang)的时期(Hau,1904),也被称之为“自我表现”的时期(Spranger,1924)。在这一时期,伴随着身体的发育,生理的成熟,青年的心理机能和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青年开始摆脱儿童期那种肤浅的、表面的对客观世界及对主观自我的认识,而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上来,即自我的觉醒及对自我的重新认知,从而在广度和深度上去探求自我的价值,达到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然而,青年在这一心理发展过程中充满了无限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的大学生 中日大学生 中日比较研究 测定基准 宗教活动 青年期 日本大学 心理特征 男子 生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长眼中的素质教育 被引量:1
6
作者 田耕 《人民论坛》 1998年第2期27-28,共2页
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好坏——不合理 素质教育试点不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家长交不起学费
关键词 素质教 机关干部 上过大学的人 大学 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 中国的大学生 学校 人事制度 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青年充实感的比较研究
7
作者 张日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8-108,共11页
中日青年充实感的比较研究张日昇青年的充实感,是青年对健康自我的一种肯定的心理实感和反映,也是理解青年健康的自我确立状况和心理体验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想理解处于自我确立、自我同一性实现时期的青年心理,对... 中日青年充实感的比较研究张日昇青年的充实感,是青年对健康自我的一种肯定的心理实感和反映,也是理解青年健康的自我确立状况和心理体验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想理解处于自我确立、自我同一性实现时期的青年心理,对青年的充实感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实感 中国的大学生 中日大学生 自我接纳 性别差异 主体性存在 相关系数 日本 男子 女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