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研究——中国电影研究趋势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犀禾 刘宇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共5页
随着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崛起,“中国研究”成为世界学术领域的热点。电影是各种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汇聚的场域。中国电影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中国电影研究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术热点,呈现出国际... 随着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崛起,“中国研究”成为世界学术领域的热点。电影是各种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汇聚的场域。中国电影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中国电影研究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术热点,呈现出国际化、学院化和跨文化的趋势。“重写中国电影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国际化 学院化 重写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犀禾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59,共23页
有关中国电影的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中文和外文两个部分,其中中文是主体。中文发表的中国电影研究学术文献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这些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零星的,之后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一直延续至今。由于政治、... 有关中国电影的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中文和外文两个部分,其中中文是主体。中文发表的中国电影研究学术文献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这些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零星的,之后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一直延续至今。由于政治、历史和工业的原因,三地的中国电影研究在一段时间内都以本地区作为重点,同时对其他地区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加以研究。在方法上,大陆电影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政治和意识形态为主要切入点,到八九十年代则转向以美学、文化和工业为切入点;香港和台湾的电影研究以工业、历史和类型作为主要关注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两岸三地的电影研究对彼此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关注和互动。在新世纪,"华语电影"这一超越政治边界、涵盖两岸三地中国电影的新概念为中国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野。以外文发表的中国电影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中在欧美以英文发表的成果居多。它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日益成熟,并对本土研究产生影响。今天,中国电影研究(或"华语电影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华语电影研究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电影研究形态、功能及其反思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林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69,共5页
近年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中国电影研究异常活跃,发掘出不同的文化议题。大体说来,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出现了三种力量与学术形态,周蕾以民俗电影为对象的后殖民主义研究,既无视边缘的历史与现状,又以边缘的立场偏激地批判国族政治意识... 近年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中国电影研究异常活跃,发掘出不同的文化议题。大体说来,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出现了三种力量与学术形态,周蕾以民俗电影为对象的后殖民主义研究,既无视边缘的历史与现状,又以边缘的立场偏激地批判国族政治意识,呈现出典型的"理论殖民"特征;李欧梵的电影研究集中在"上海怀旧",所建构的沪港"双城故事"成为影响深远的学术观点,但他的电影研究属于现代性范畴,强调沪港在国际大都市的共通背景与同质文化,而祛除江南/吴越文化、华南/岭南文化等传统在地文化,这很难有效证明沪港的特殊关联。张英进作为新一代海外华人学者,积极从事中国电影研究以及海外中国电影研究的研究,自觉地补充海外"中国研究"的分支。但这只是"中国研究"学科内部又一次但已是习以为常的疆域扩展,彰显出学术创新的个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后殖民主义研究 现代性研究 学科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的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以海外谢晋电影研究的文献学分析为例
4
作者 杨俊蕾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69,共9页
长期以来,海外学者围绕中国电影的研究存在着东方主义惯性思维。理解这个问题的前奏可以联系到海外电影关于中国(华人)形象塑造的认知理解偏差。作为例证,海外学者针对谢晋电影研究的部分文章著述在文献学使用方面,常常出现片段化引注... 长期以来,海外学者围绕中国电影的研究存在着东方主义惯性思维。理解这个问题的前奏可以联系到海外电影关于中国(华人)形象塑造的认知理解偏差。作为例证,海外学者针对谢晋电影研究的部分文章著述在文献学使用方面,常常出现片段化引注、遮蔽式文献转引与互文本选择的单向度等问题,其共性根源可以借助萨义德针对东方学的分析和批判理论加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 东方主义 片段化引注 遮蔽式转引 单向度选择互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新世纪海外中国电影研究的新视域
5
作者 沈宏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7,共4页
新世纪以来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展开了一个全新的视域:创伤视域。从这一视域出发的代表性文本将中国20世纪电影中的创伤呈现,主要看成是对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想象性证明,而这种想象式电影话语,既有"向心"式的,也有"离心"... 新世纪以来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展开了一个全新的视域:创伤视域。从这一视域出发的代表性文本将中国20世纪电影中的创伤呈现,主要看成是对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想象性证明,而这种想象式电影话语,既有"向心"式的,也有"离心"式的。其中,他们对解构的、异质的环节更为关注。想象、呈现、真实、历史、权力是他们理解中国电影的关键词。这些倾向可以说离不开意识形态和西方话语中心主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新世纪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 新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开显走向建构:数字人文、中国电影研究与实践方法论 被引量:1
6
作者 何东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5-22,共8页
数字人文的历史、现在到未来,是不断显现、不断建构、相互交织、螺旋式上升的,数字人文与中国电影研究的相遇亦是。从开显走向建构,数字人文与中国电影研究真正形成一种成功的、可推广的范式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电影研究者,应该... 数字人文的历史、现在到未来,是不断显现、不断建构、相互交织、螺旋式上升的,数字人文与中国电影研究的相遇亦是。从开显走向建构,数字人文与中国电影研究真正形成一种成功的、可推广的范式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电影研究者,应该首先厘清自我的主体身份、电影学科的人文主体性和中国电影的语境主体性,以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世界观与方法论视野,来正确认识数字人文与中国电影研究的现实呈现及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中国电影研究 人文驱动力 实践世界观与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外华裔女学者对中国电影的女性视角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石嵩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4-140,共7页
海外学者在进行中国电影研究时,往往站在异质的文化语境,将中国电影作为实践西方理论正确性的论据素材。这样的理论践行会因文化差异而导致部分妄议误读,但更多的可能是为我们打开更为丰富多元的理论阐释路径。华裔女研究者有融会中西... 海外学者在进行中国电影研究时,往往站在异质的文化语境,将中国电影作为实践西方理论正确性的论据素材。这样的理论践行会因文化差异而导致部分妄议误读,但更多的可能是为我们打开更为丰富多元的理论阐释路径。华裔女研究者有融会中西的客观条件,更有运用女性视角审视中国电影的性别身份优势。将离散于英语学界的华裔女学者所做的女性视角中国电影研究引入国内学界,审视其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方法进行中国电影研究的利弊得失,必将丰富补足我们自身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中国电影研究的多元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女学者 女性视角 中国电影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成书始末及相关问题研究
8
作者 齐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5,共9页
由程季华主编,程季华、李少白和邢祖文共同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于1963年出版,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树立了一个典范。将《中国电影发展史》置于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史的维度予以观照,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结合相关当事人的口述或回忆,通过... 由程季华主编,程季华、李少白和邢祖文共同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于1963年出版,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树立了一个典范。将《中国电影发展史》置于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史的维度予以观照,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结合相关当事人的口述或回忆,通过对该书成书始末及相关问题的辨析和梳理,可以从一个侧面集中考察《中国电影发展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学术史视野 中国电影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修辞与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空间建构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吉德 张海欣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209,共8页
从身体修辞的角度介入中国电影史的研究能为"重写中国电影史"增添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可以揭开中国电影所折射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信息,进而发现个人与时代、审美与政治、艺术与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身体修辞的角度介入中国电影史的研究能为"重写中国电影史"增添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可以揭开中国电影所折射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信息,进而发现个人与时代、审美与政治、艺术与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该研究还是对身体研究热潮的一种呼应,并且能提升该学科与现实对话的能力。具体研究思路有两种:一是把百余年的中国电影史分为几个阶段,进行纵向考察;二是每个阶段的身体修辞分为具体的专题,进行横向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修辞 身体政治 中国电影研究 空间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史中的社会变化视角及其位移——以中国电影史研究为个案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一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0,27,共8页
本文拟从社会变化视角考察中国电影史,由此探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视角位移问题。艺术史不过是研究者的主体建构的产物。对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社会革命视角略加调整,以社会变化视角去重新考察中国电影史,从中见出社会革命... 本文拟从社会变化视角考察中国电影史,由此探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视角位移问题。艺术史不过是研究者的主体建构的产物。对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社会革命视角略加调整,以社会变化视角去重新考察中国电影史,从中见出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两种基调的交替演进。特别是应看到革命式改革构成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电影式演变的主旋律及主视角,意味着以革命的激进方式去实施改革。在当今全球文化经济时代,中国电影史乃至整个中国艺术史研究视角需要而且应该寻求突破。重要的不再是是否采取一重视角或多重视角,或所选取视角是否先进或高明,而是是否确实据此视角而获得新的史家洞见。拥有新的史家洞见应成为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自觉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史研究 艺术史视角位移 中国电影研究 社会变化视角 革命式改革 史家洞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空间理论图谱绘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振华 黄竹一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38-43,共6页
中国幅员辽阔,和而不同的电影实践需要与之相适的"空间方法"进行阐释。近来,中国电影研究的空间转向引人注目,其中既包括基于文化地理学的区域电影研究,也包括与时间维度并行的空间理论建构,还有放眼国际的"在地性"... 中国幅员辽阔,和而不同的电影实践需要与之相适的"空间方法"进行阐释。近来,中国电影研究的空间转向引人注目,其中既包括基于文化地理学的区域电影研究,也包括与时间维度并行的空间理论建构,还有放眼国际的"在地性"考察,一些研究已经捕捉到空间的重要意义,并表征出一定的理论自觉,但系统的理论图谱尚未形成,部分研究也存在概念交叉、含混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廓清空间理论边界、搭建研究框架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空间 文化地理学 中国电影研究 空间转向 时间维度 电影实践 理论边界 在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电影研究
12
作者 肖艳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3-93,共1页
本期专题导读对区域电影的差异性考察是中国电影研究的一种重要美学范式,区域电影研究是将电影精神特质与文化属性的研究从美学的创作主体转移到了空间的视角,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视阈研究。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贵州电影 美学范式 地域文化 精神特质 文化属性 主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景观?诗性:中国电影空间谱系中的南方镜像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士霖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6-100,共5页
中国电影研究的"空间转向"是由当代文化思潮中的"空间转向"引发的,区域电影的命名与研究在获得"文化地理学"话语合法性的同时,亦暴露出其在付诸中国电影研究时的理论适用性问题,牵引出中国电影的地域悖论。
关键词 电影空间 中国电影研究 文化地理学 空间转向 当代文化思潮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视英语世界的华语电影研究——以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范梦栩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00-105,共6页
自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电影逐步进入西方学术界的研究视野[1],到如今已走过了40多个年头。中国电影研究更已成为西方学术界的显学,其标志之一便是已有近13年历史的《华语电影杂志》(Journal ofChineseCinemas)转由全球著名的劳特利奇(R... 自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电影逐步进入西方学术界的研究视野[1],到如今已走过了40多个年头。中国电影研究更已成为西方学术界的显学,其标志之一便是已有近13年历史的《华语电影杂志》(Journal ofChineseCinemas)转由全球著名的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公司出版,并入选艺术和人文引文索引(A&HCI)期刊[2]。该杂志关照了华语电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汇集了活跃于英语学术界的中国电影研究专家的成果,可以视为掌握英语世界的华语电影研究动向的一扇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华语电影研究 引文索引 西方学术界 CINEMA 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融合·多元:电影研究的多维视域——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9届大学生电影节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尹一伊 郭瑾秋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05-107,共3页
随着“后电影”①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影产业和技术日臻完善,国内电影研究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蓬勃态势。基于传统电影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路径与研究范式之上,媒介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语境之下诞生的电影批评机制,为当下中国电... 随着“后电影”①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影产业和技术日臻完善,国内电影研究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蓬勃态势。基于传统电影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路径与研究范式之上,媒介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语境之下诞生的电影批评机制,为当下中国电影研究的理论视角、体系建构和文化内涵等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之下,大批优秀的青年学者从电影研究方法的交叉路径、电影技术美学的多元图景和电影理论阐释的融合视角出发,对电影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深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中国电影产业 北京国际电影 传统电影 技术美学 国内电影 融合视角 青年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面向未来的电影改编研究——兼论《中国电影改编研究》的三重意蕴
16
作者 李天羽 魏佳 《艺术百家》 2025年第3期150-154,共5页
“改编作为世界电影史上重要的创作方式,早已是在历史与当下语境中不断被探讨的文化现象、理论话题。”^([1]54-55)当前中国的电影改编研究经过长期的沉淀与探索,已经在诸多细分方向上积累了丰厚的理论成果。但碍于电影改编实践的复杂... “改编作为世界电影史上重要的创作方式,早已是在历史与当下语境中不断被探讨的文化现象、理论话题。”^([1]54-55)当前中国的电影改编研究经过长期的沉淀与探索,已经在诸多细分方向上积累了丰厚的理论成果。但碍于电影改编实践的复杂性与既有改编研究的局限性,总体看来,目前的相关研究仍缺乏对中国电影改编实践的全面梳理与深刻洞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改编 原文本 中国电影改编研究 武侠电影 面向未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谈左翼电影批评:“一元论”反思与“建设的批评”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超亚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6-21,共6页
左翼电影批评标准的“一元论”,在中国电影史研究中已有了一定的探讨,但在“重写电影史”视域下,相关结论还是值得进一步商榷。1933年,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然而各种娱乐电影却依然以相对成熟的表现形式对中国观众进行... 左翼电影批评标准的“一元论”,在中国电影史研究中已有了一定的探讨,但在“重写电影史”视域下,相关结论还是值得进一步商榷。1933年,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然而各种娱乐电影却依然以相对成熟的表现形式对中国观众进行着影响,这些电影的资产阶级甚至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为害深重。一些影评人尽管对这些影片的意识形态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批判,但“仍然对这些电影的‘技巧’层面带着强烈的赞赏情绪”。[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评人 左翼电影批评 娱乐电影 重写电影 表现形式 中国电影研究 一元论 视域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沦陷时期北京电影院兴衰探微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子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77-81,共5页
随着电影学与新历史观、新文化观的碰撞,中国电影史研究视点有了极大的拓展和提升。沦陷时期的电影史研究已成为显学,并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然而既有的研究多集中于伪满映、“孤岛”电影,而拥有一亿人口的华北地区却长期被忽视。若... 随着电影学与新历史观、新文化观的碰撞,中国电影史研究视点有了极大的拓展和提升。沦陷时期的电影史研究已成为显学,并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然而既有的研究多集中于伪满映、“孤岛”电影,而拥有一亿人口的华北地区却长期被忽视。若从城市电影史的角度观察,虽然近年来上海、北京①电影史的研究在质与量上都取得了突破,但对沦陷时期北京电影放映业与城市生活的研究还非常薄弱。因此,本文就沦陷时期北京电影放映业的兴衰、电影院与城市空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期望丰富极具差异性与复杂性的沦陷区电影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电影放映业 沦陷时期 电影 中国电影研究 新文化观 新历史观 质与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教育迅猛发展——全国已有27所高校开电影课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丹 《电影评介》 1984年第10期25-25,共1页
全国高校第二期电影教师讲习班于八月六日在上海师院隆重开幕.于八月二十六日圆满结束。来自全国一百三十多所高校和影视单位的二百多名学员参加了讲习班。这个讲习班是由教育部、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委托中国... 全国高校第二期电影教师讲习班于八月六日在上海师院隆重开幕.于八月二十六日圆满结束。来自全国一百三十多所高校和影视单位的二百多名学员参加了讲习班。这个讲习班是由教育部、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委托中国高等院校电影学会具体承办的。教育部彭佩云副部长在开班前作了指示。在开幕式上.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骏祥同志作了报告。原文化部副部长现任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荒煤同志也写采了热情洋溢的贺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教育 艺术教育 中国电影家协会 影协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者的话
20
作者 刘斯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114-114,113,共1页
  2007年6月,对《电影评介》来说,应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因为在这个月,历经了28载春秋的《电影评介》,虽然地处西部贵州,尽管脚步依然稚嫩,但却有幸沐浴在一片淳厚温馨的关爱中:一个荟集了影视学界大家们的顾问及编委名单出现在...   2007年6月,对《电影评介》来说,应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因为在这个月,历经了28载春秋的《电影评介》,虽然地处西部贵州,尽管脚步依然稚嫩,但却有幸沐浴在一片淳厚温馨的关爱中:一个荟集了影视学界大家们的顾问及编委名单出现在《电影评介》的版权页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主编 博士生导师 编辑人员 电影评介》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 电影电视 中国电影家协会 影协 中国艺术研究 中国电影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 玉珩 中国电影批评 国际电影 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