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珍稀濒危维管植物名录数据集
1
作者 苏文 张琳 任小丽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266-275,共10页
珍稀濒危植物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因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涵盖丰富的植被类型,包括大量的珍稀濒危植物... 珍稀濒危植物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因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涵盖丰富的植被类型,包括大量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和研究CERN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基于CERN植物物种名录数据集,加工生成了CERN珍稀濒危维管植物名录数据集,包含分布在14个生态站的189种珍稀濒危植物。本数据集数据来源可靠、加工方法合理,因此具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可作为开展国家尺度植物多样性相关研究的基础数据,也可为生态站加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监测和利用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珍稀濒危植物 物种组成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5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站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 被引量:5
2
作者 苏文 陈春兰 +17 位作者 党廷辉 樊月玲 郝翔翔 何永涛 况福虹 兰中东 李国振 李小军 李小丽 李玉强 热甫开提 苏永中 田振荣 王书伟 吴瑞俊 杨风亭 张玉铭 宗海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1期52-64,共13页
耕地有机碳是农田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耕地土壤分布广泛,土壤的区域异质性高,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复杂多样,因此研究耕地有机碳及储量的变化规律,摸清耕地土壤的固碳能力,认识耕地固碳与生产力保持的耦合机制,对中国来讲尤其重... 耕地有机碳是农田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耕地土壤分布广泛,土壤的区域异质性高,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复杂多样,因此研究耕地有机碳及储量的变化规律,摸清耕地土壤的固碳能力,认识耕地固碳与生产力保持的耦合机制,对中国来讲尤其重要。国内很多学者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文献报道的数据开展相关研究,但总体上看,系统的、长期的耕地土壤观测与试验数据相对缺乏。本数据集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9个涵盖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站多年系统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实测数据,结合有机碳估算模型,计算出2005–2015年来中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站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可以为更准确地估算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 农田生态系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长期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16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水体酸碱度和总溶解性固体数据集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旭艳 唐新斋 +38 位作者 朱治林 袁国富 张心昱 王娇 孙晓敏 常学向 程一松 褚国伟 戴冠华 杜娟 傅伟 郭小伟 郭永平 何其华 姜峻 蒋正德 来剑斌 兰中东 李少伟 李伟 林静慧 林永标 刘文杰 刘晓利 刘新平 刘勇刚 路永正 鲁志云 苏宏新 唐家良 汪金舫 王小亮 杨风亭 尹春梅 张志明 张志山 赵常明 赵成义 朱睦楠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3期245-256,共12页
水体的酸碱度(pH)和总溶解性固体(TDS)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重要监测指标,可为生态系统水体质量长期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数据。降水pH可以表征其是否为酸沉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pH则关系到水质是否对植物生长和动物饮用存在危害等... 水体的酸碱度(pH)和总溶解性固体(TDS)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重要监测指标,可为生态系统水体质量长期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数据。降水pH可以表征其是否为酸沉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pH则关系到水质是否对植物生长和动物饮用存在危害等。TDS是表征水体溶解性固体总含量的指标,同样影响到植物根系的水分吸收和动物的生存分布。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CERN农田、森林、荒漠、草原、沼泽5种典型生态系统34个生态站2004-2016年降水、地表水、地下水pH和TDS数据。本数据集可为分析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酸碱度和TDS的时间变化和空间格局提供数据,可为研究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水质酸碱度和盐碱化的长期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生态 酸碱度(pH) 总溶解性固体(TDS) 降水 地表水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生地所李彦研究员获选“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委员
4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9-29,共1页
近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科学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新疆生地所李彦研究员成为18位委员之一。
关键词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委员会 研究 科学 生地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主体共建转化医学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研究
5
作者 王畅 王蒲生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87,共13页
为跨越医学创新中的“死亡之谷”,发展新质生产力应重视研究型医院的知识生产价值,构建协同创新与知识共享的生态系统。基于网络嵌入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提出研究型医院嵌入传统由医疗科技企业主导的创新网络,参照转化医学中心的制度逻... 为跨越医学创新中的“死亡之谷”,发展新质生产力应重视研究型医院的知识生产价值,构建协同创新与知识共享的生态系统。基于网络嵌入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提出研究型医院嵌入传统由医疗科技企业主导的创新网络,参照转化医学中心的制度逻辑,构建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结合访谈进行赋值仿真,探究初始意向、政府引导、自组织约束对演化路径的影响。研究发现,转化医学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稳定策略包括三方共建的资源集聚型、政府支持的政策引导型和均不参与的主体分散型,也存在生态自组织型的局部稳定策略。研究型医院嵌入创新网络,更倾向于获取长期协同收益;医疗科技企业传递协作网络,逐步实现关系嵌入到结构嵌入,为生态运行发挥更强的内生推动作用;除政府补贴和奖励外,生态自组织的机会主义惩罚产生内部约束,政府可由直接干预转向监督治理。基于此,提出促进转化医学创新生态演进的行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医院 转化医学中心 演化博弈 网络嵌入 创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生态系统的企业跨界服务创新:一项行动研究
6
作者 冉佳森 肖静华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5,共11页
数字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成本,推动数字生态系统的构建和服务创新。本文基于数字可供性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通过对综合汽车服务商J公司实施两阶段行动研究,探索企业通过数字生态系统实现跨界服务创新的过程机制。第一... 数字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成本,推动数字生态系统的构建和服务创新。本文基于数字可供性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通过对综合汽车服务商J公司实施两阶段行动研究,探索企业通过数字生态系统实现跨界服务创新的过程机制。第一阶段是构建数字生态,通过跨平台数据共享可供性和人与数字平台协同的行动网络,形成跨界服务的创新基础;第二阶段是赋能数字服务,通过跨平台资源整合可供性和人与AI协同的行动网络,形成跨界服务的创新应用。行动研究结果表明,行动研究过程框架可以成为指导企业实践的有效工具,促进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沟通,同时,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推进理论发展。实践中,企业应重视数字平台对数据整合的关键作用,认识到构建数字生态系统实现跨界创新是动态过程,关注其为企业协作竞争提供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生态系统 跨界服务创新 行动者网络 数字可供性 行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NKI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倩 张芳雪 +2 位作者 陈琢玉 邱达 刘超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4期1-4,49,共5页
依托CNKI(中国知网)平台,检索2015—2024年(除2024年统计至8月外,其余年份均统计至年底)以生态系统服务为主题的核心文献,探讨近10 a此领域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①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环境政策的引导和实施,有关生态系统... 依托CNKI(中国知网)平台,检索2015—2024年(除2024年统计至8月外,其余年份均统计至年底)以生态系统服务为主题的核心文献,探讨近10 a此领域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①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环境政策的引导和实施,有关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数量日益增加,2015—2024年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80篇增至2022年的212篇,之后稍有下降;②文献涉及的研究机构和人员众多,机构达1867个、人员达4120人,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在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体系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③近10 a来,土地利用、供需关系、土壤保持、价值评估、生态补偿、权衡、景观格局等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热点,其中土地利用是第一大研究热点;④文献关键词聚集在土地利用、权衡、景观格局、供需关系、气候变化、土壤保持、价值评估、生态产品、人类福祉九大类,分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估算、生态系统服务市场、生态系统服务要素变化3个研究主题方向;⑤驱动因素、生态产品、风景园林、生态修复、供需平衡等关键词,突现延续至2024年,是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的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研究现状 研究趋势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法 中国知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20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集
8
作者 郭学兵 初玉 +5 位作者 杜明武 兰玉婷 马健 潘成臣 谭会娟 王小亮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50-63,共14页
植被生物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环节,是定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等的基础。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类型,本文选取中国生... 植被生物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环节,是定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等的基础。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类型,本文选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中位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2个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海北站、内蒙古站)和5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观测研究站(鄂尔多斯站、阜康站、临泽站、奈曼站、沙坡头站)的典型生态系统,对其按照CERN生态系统长期观测规范开展长期观测获取的植被地上生物量的2005–2020年间生长季的月动态实测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与质量控制,并开展了样方原始调查数据到样地尺度观测数据的统计计算,生成了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集,可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及植被保育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提供地面观测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月动态 植被地上生物量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2013-2023)海外网络评论的话语建构比较研究——2024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 被引量:1
9
作者 黄会林 袁钺 胡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0,共11页
2024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以2013—2023年中国电影在IMDb网站中的评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批判话语分析(CDA)的理论框架,运用文本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分别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文化实践三个维度,对十年间的17364篇评论样本展开... 2024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以2013—2023年中国电影在IMDb网站中的评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批判话语分析(CDA)的理论框架,运用文本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分别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文化实践三个维度,对十年间的17364篇评论样本展开历时性分析,从比较视野探究媒体评论和观众评论在海外网络平台上的呈现和建构。调研结果表明,十年间中国电影于海外网络平台构建出多元话语场域。其中,各类型中国电影演进态势呈差异化走向,媒体评论、观众评论在关注焦点与情感倾向方面各有侧重,凸显出内容影响力落差、受众接受度反差、平台话语权逆差等问题。对此,中国电影应以中外融通与东西互鉴消解“文化折扣”,借分域传播和分层叙事缓解“文化隔阅”,凭平台战略和价值对齐破解“文化失语”,助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递阶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海外网络评论 话语建构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生态系统碳汇现状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应琼 温庆忠 +1 位作者 王昌命 尹富鸿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98-107,共10页
为了解近年来生态系统碳汇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和WOS数据库中2005—2023年生态系统碳汇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绘制高频关键词关系网络图谱、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以及时间线图谱等,对国内、... 为了解近年来生态系统碳汇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和WOS数据库中2005—2023年生态系统碳汇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绘制高频关键词关系网络图谱、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以及时间线图谱等,对国内、国际该领域的演进路径、研究热点与发展态势进行阐述。深入分析不同时段的突现词,归纳该领域的主流研究热点。结果表明,该领域发文量国际国内整体上呈波动增长趋势,相对于国内作者,国外作者相互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研究热点上突显了森林在碳汇研究中的重要性,碳中和与碳汇潜力正在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碳汇 文献计量 网络图谱 CITESPACE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平台金融生态系统的网络赋能与价值共创———基于蚂蚁集团动态共演逻辑 被引量:7
11
作者 韩莹 许晓惠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91,共13页
平台经济聚焦数字平台及其生态系统,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又发挥着驱动实体经济成长的基本功能。本文将数字平台生态观与社会网络理论对话,纵向剖析蚂蚁集团数字平台金融生态系统的网络赋能、价值共创及两者关系作用机制。研究发... 平台经济聚焦数字平台及其生态系统,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又发挥着驱动实体经济成长的基本功能。本文将数字平台生态观与社会网络理论对话,纵向剖析蚂蚁集团数字平台金融生态系统的网络赋能、价值共创及两者关系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平台金融生态系统以平台网络为价值共创的赋能基础,网络赋能促进价值共创,反推新一轮网络赋能,遵循“平台网络Ⅰ-网络赋能-共创价值输出-平台网络Ⅱ-网络赋能优化”路径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正反馈循环,共同作用于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本文深化了数字平台金融生态演进背后阶段化、连续性的赋能机理研究,对数字金融平台充分发展和赋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向而行、深度融合”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平台金融生态系统 网络赋能 价值共创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65
12
作者 徐雨晴 肖风劲 於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4710-4723,共14页
植被生产力是表征植被活力的关键变量,能够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基础,有助于认识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因而对于深刻理解陆地碳循环和... 植被生产力是表征植被活力的关键变量,能够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基础,有助于认识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因而对于深刻理解陆地碳循环和全球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有大量针对近几十年国家和区域尺度上植被NPP时空分布的研究,其中专门针对森林生态系统NPP的研究也有不少。研究尺度多为全国范围或者片段式区域,以行政区或流域尺度最为多见。然而,这些研究总体比较分散,其中部分研究的结果、结论并不一致甚至相悖,尚缺乏异同性分析与比较,也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这并不利于全面掌握我国相关研究的整体情况、了解清晰明确的研究结论以及进行更深层次的规律及原因探究,也非常影响对森林NPP的精确评估及机理认识,因而,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整合和总结非常有必要。鉴于此,本文收集了近几十年我国植被NPP研究的相关文献,依据其研究结果,系统地综述了全国及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NPP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未来可能变化趋势,揭示出NPP与气候因子(以CO_2、温度、降水为主)的关系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并指出目前国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索引和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力(NPP) 气候变化 响应 研究综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生态系统网络:生态与社会经济过程集成研究的新视角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庆建 温作民 +1 位作者 张华明 王磊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0-33,共4页
研究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过程,提出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型;明确定义了生态系统网络,提出它由生物子网络、物质循环子网络、经济子网络和社会子网络构成;提出了生态系统网络的层次性、幂律的度分布、鲁棒性、脆弱性与扰动... 研究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过程,提出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型;明确定义了生态系统网络,提出它由生物子网络、物质循环子网络、经济子网络和社会子网络构成;提出了生态系统网络的层次性、幂律的度分布、鲁棒性、脆弱性与扰动恢复、时空动态性、网络与流的协同演化等性质和特征;建立了流域生态系统网络模型,并对生态与经济过程耦合机制以及基于生态系统网络的集成管理决策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网络 生态过程 社会经济过程 集成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发展概况 被引量:13
14
作者 卢康宁 段经华 +3 位作者 纪平 李惠鑫 陈欢欢 杨振寅 《温带林业研究》 2019年第3期13-17,共5页
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是对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典型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地段建立长期定位观测设施,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物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循环和能量平衡等在自然状态或人为干扰下的变化过程进行长期连续观测,以... 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是对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典型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地段建立长期定位观测设施,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物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循环和能量平衡等在自然状态或人为干扰下的变化过程进行长期连续观测,以阐明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演替的内在机制。单个站点的长期定位观测、实验和研究往往具有其局限性,难以揭示更普遍性的规律。多站联合,从站到网的模式成为生态定位观测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70年代,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网络化、全球化迅速发展。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是开展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的重要平台,为全球环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为全面了解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的发展现状,本文从发展情况、取得成果等方面重点介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的三个主要网络: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CTERN)、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并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生态 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CTERN CERN CNER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长期观测数据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苏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5005-5013,共9页
基于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方法,通过对应用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长期观测数据的应用领域、具体用途、用户特点及不同生态站数据的应用状况与研究主题,以期为提高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 基于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方法,通过对应用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长期观测数据的应用领域、具体用途、用户特点及不同生态站数据的应用状况与研究主题,以期为提高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长期观测数据的共享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长期观测数据的价值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长期观测数据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其应用学科领域以林业、农业基础科学为主,同时不断扩展到其他学科中,呈多元化态势;数据主要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模型模拟、人工林研究、水污染研究、生物多样性研究、小麦玉米研究、土壤水分研究等方面发挥作用;数据的主要用户群体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不同机构应用长期观测数据开展的研究各有侧重;各生态站的长期观测数据能够为揭示其所代表生态区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能量流动与养分循环的变化规律,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撑。最后,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长期观测数据应用的相关方面提出几点建议:(1)健全数据引用机制,制定相应的科学数据引用和著录标准;(2)发挥生态网络长期观测数据优势,开展专题数据产品的生产,充分开发生态网络长期观测数据的潜在价值;(3)加大和稳定生态站的经费投入,提高生态站的观测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完善、优化生态站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长期观测数据 文献计量 数据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晓宁 艾俊顺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I0035-I0035,共1页
网络的出现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如今,大学生群体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力军,网络对其价值观建设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也变得更加突出,因此加强网络生态环境建设变得尤为重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一书立足于高等... 网络的出现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如今,大学生群体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力军,网络对其价值观建设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也变得更加突出,因此加强网络生态环境建设变得尤为重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一书立足于高等教育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的同时,力求肃清网络风气,实现网络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为大学生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的建设保驾护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由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吴满意等编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思政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生态环境 高等教育 电子科技大学 价值观建设 生态系统研究 大学生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
17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简称“太湖站”),于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批准建立,隶属于中匡l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现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站,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太湖站自1991年开始,对太湖... 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简称“太湖站”),于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批准建立,隶属于中匡l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现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站,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太湖站自1991年开始,对太湖进行水文、气象、生物、水化学、底质等生态和环境要素的长期监测和调查,逐步成为太湖生态环境研究的资料数据中心.野外观测以及分析样品的能力由最初简单物理要素和水化学观测发展至湖流垂直剖面观测、无机与有机水化学和有毒有害物质等复杂微量物质分析,生物镜检和细胞分子等不同尺度鉴定与生理生态测定.监测对象由单一水体发展至气体、底泥沉积物以及多种不同类型生物,空间由湖泊向流域及其周边城市不断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研究 中国科学院 太湖 湖泊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观测试验站 有毒有害物质 长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与数字化能力研究——基于菜鸟网络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34
18
作者 魏冉 刘春红 张悦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4-163,共10页
厘清物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与数字化能力机理对整个物流行业和相关行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菜鸟网络的案例分析,利用扎根方法,揭示物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与数字化能力机理。研究发现,物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 厘清物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与数字化能力机理对整个物流行业和相关行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菜鸟网络的案例分析,利用扎根方法,揭示物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与数字化能力机理。研究发现,物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受制度协调,构成维度呈现出多层次统一性和各层次差异性。物流企业数字化能力在不同结构层次上动态交互演进。服务生态系统多层次价值共创对物流企业构建数字化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沿着微观、中观到宏观提升方向而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布局数字化发展战略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共创 数字化能力 物流服务生态系统 菜鸟网络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中国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水体pH和矿化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旭艳 张心昱 +3 位作者 袁国富 朱治林 唐新斋 孙晓敏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4-1222,共9页
选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2个典型农田生态系统,2004-2006年和2014-2016年降水、地表水、地下水pH和矿化度的监测数据,分析中国典型农田生态系统10年间pH和矿化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壤丘陵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pH最低.10... 选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2个典型农田生态系统,2004-2006年和2014-2016年降水、地表水、地下水pH和矿化度的监测数据,分析中国典型农田生态系统10年间pH和矿化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壤丘陵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pH最低.10年间桃源、千烟洲降水pH显著降低,且2014-2016年pH<5.60,为酸沉降;地表水pH为红壤丘陵区(6.33-6.89)低于其余地区(7.61-8.19),10年间桃源、海伦地表水pH降低1.39和0.35,而鹰潭、千烟洲地表水pH升高0.77和1.19;地下水pH为南方红壤丘陵区(5.55-7.45)、东北平原(6.71-7.46)低于其余地区(7.62-8.27).10年间栾城地下水pH降低0.60,而盐亭、千烟洲地下水pH增加0.47和0.78;地表水矿化度为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川中丘陵>红壤丘陵区.其中禹城(936-1183 mg·L^-1)最高,鹰潭和千烟洲最低(25-87 mg·L^-1).10年间桃源和千烟洲地表水矿化度降低138 mg·L^-1和62 mg·L^-1,其余农田生态系统变化不显著;地下水矿化度禹城(1594-2094 mg·L^-1)最高,为Ⅳ类地下水(1000-2000 mg·L^-1);封丘、栾城、安塞、常熟、盐亭、沈阳(319-750 mg·L^-1)其次,为Ⅲ类(500-1000 mg·L^-1)或Ⅱ类(300-500 mg·L^-1);其余生态系统达Ⅰ类(<300 mg·L^-1)地下水标准.10年间禹城地下水矿化度增加500 mg·L^-1,沈阳、长武、盐亭、千烟洲、常熟站、桃源降低102-384 mg·L^-1.不同空间格局、地质结构差异、化石燃料燃烧、人类活动(耕作、施肥、灌溉)是造成农田生态系统各水体pH和矿化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为生态系统水体酸碱度、矿化度评估及其长期动态变化提供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农田生态系统 PH 矿化度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的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伟民 甘先华 《广东林业科技》 2006年第3期104-108,共5页
英国洛桑试验站(Dept.of soil science Rothamsted Experimental Station)于1843年开展最早的农林领域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目前,联合国陆地生态系统监测网络Terrestrial Ecosystem Monitoring Sites(TEMS)、美国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Unit... 英国洛桑试验站(Dept.of soil science Rothamsted Experimental Station)于1843年开展最早的农林领域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目前,联合国陆地生态系统监测网络Terrestrial Ecosystem Monitoring Sites(TEMS)、美国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United States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Network(USLTER)等国际著名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均有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著名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有美国的Baltimore生态研究站、Hubbard Brook生态系统研究、Coweeta水文实验站,以及前苏联的морианов,瑞典的斯科加贝,德国的黑森(Hessen),瑞士的埃曼泰尔(Emmentel)等。我国已建有中国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ERN)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等两大网络。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不仅发展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给有关地区、国家以及全球的环境管理、合理经营资源和产业发展决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定位研究网络 环境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