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世纪中国瓷器对德国麦森陶瓷的设计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邹国豪 张朝晖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8-87,共10页
德国麦森是欧洲最先研制出硬质瓷的瓷厂,在欧洲及世界陶瓷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式意义。18世纪初期,奥古斯都二世为建立陶瓷宫殿以及提高麦森瓷厂的制瓷能力,收藏并仿制中国瓷器,麦森的“中国风”陶瓷成为东西方文化融汇的物质载体。本文... 德国麦森是欧洲最先研制出硬质瓷的瓷厂,在欧洲及世界陶瓷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式意义。18世纪初期,奥古斯都二世为建立陶瓷宫殿以及提高麦森瓷厂的制瓷能力,收藏并仿制中国瓷器,麦森的“中国风”陶瓷成为东西方文化融汇的物质载体。本文将文献资料与实物标本二者并重,结合图像学与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中国瓷器对德国麦森陶瓷的设计影响,从材料与工艺角度阐述麦森瓷厂初期仿制中国瓷器的设计历史,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再现东西方审美观念的共鸣,以证中国瓷器对德国麦森瓷厂迅速崛起所起到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森瓷厂 奥古斯都二世 中国瓷器 收藏 仿制 设计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肯尼亚乌瓜纳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 被引量:14
2
作者 丁雨 秦大树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6-46,共21页
2010~2013年,北京大学考古队对肯尼亚31处古代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进行了调研。乌瓜纳遗址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处。本文对乌瓜纳遗址出土的299件中国瓷器进行了整理和介绍。这些瓷片包括了从南宋至清代的产品,产地涉及浙江龙泉、江西景... 2010~2013年,北京大学考古队对肯尼亚31处古代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进行了调研。乌瓜纳遗址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处。本文对乌瓜纳遗址出土的299件中国瓷器进行了整理和介绍。这些瓷片包括了从南宋至清代的产品,产地涉及浙江龙泉、江西景德镇、福建、广东等地。从统计数据来看,元代至明早期、明代晚期是中国瓷片输入东非的高潮阶段,代表瓷器种类分别为龙泉青瓷和景德镇青花瓷。从乌瓜纳遗址出土中国瓷片的个案出发,本文从政府政策、商人构成、流通环节等角度对东非输入中国瓷器的阶段性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瓜纳 中国瓷器 统计 阶段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瓷器贸易与世界文明再生产 被引量:10
3
作者 方李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78,共18页
本文选择"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瓷器贸易作为讨论主题,希望能通过概述在当年海陆丝绸之路两条道上所发生的,有关中国瓷器贸易而带来的世界文明互动的历史,让我们重新确定中国物质文化在世界文明再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所占... 本文选择"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瓷器贸易作为讨论主题,希望能通过概述在当年海陆丝绸之路两条道上所发生的,有关中国瓷器贸易而带来的世界文明互动的历史,让我们重新确定中国物质文化在世界文明再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所占有的位置和所处的坐标。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不仅有茶叶、香料、丝绸,还有陶瓷贸易,但前者走的都是单向旅程,自东而西,最后在终点处被人消费使用而难以留下踪迹。只有瓷器,不仅历时长在,还被永远保存在博物馆和家族的传承中,由此,在文化的相互影响上发挥着长久的核心作用。另外,其所呈现的世界贸易造成了艺术图像和造型的普世性冲击,让我们看到世界不同国家艺术图像的不断相互影响及不断再生产的过程。另外,瓷器还是一种敏感度极高的人与事物之间的测压计,比其他任何商品都要来得敏感。因为它记录了来自种种面向的冲击,包括传统艺术手法、国际贸易、工业发展、政治纷扰、精英阶层思想、仪式礼俗和文化接触等。这样的讨论让我们有机会来回顾:丝绸之路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给予我们的种种启示,并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看到我们通往未来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中国瓷器贸易 世界文明 再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近代西方的“中国热”看中国瓷器艺术西化的双向交流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书琴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0-61,共2页
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美感和异国情调的追崇心态,导致欧洲的"中国热"开始走向新高潮,即中国装饰风的盛行。中国瓷器艺术的西化说明18世纪中西关系从经济交流的层面上升到经济与美术文化交流的互动境界,而且在18世纪中西经济美... 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美感和异国情调的追崇心态,导致欧洲的"中国热"开始走向新高潮,即中国装饰风的盛行。中国瓷器艺术的西化说明18世纪中西关系从经济交流的层面上升到经济与美术文化交流的互动境界,而且在18世纪中西经济美术文化交流与互动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国瓷器艺术西化 经济与美术 文化双向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16世纪中国瓷器对美第奇陶瓷设计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婉婷 邹国豪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5-96,共12页
从丝绸之路到马可波罗,乃至利玛窦首传西学,郎世宁饮誉艺坛,中意文化交流史上始终不乏辉煌的篇章。15世纪意大利进入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特别是文艺复兴如火如荼,这与美第奇家族的统治及艺术收藏密切相关。美第奇家族对中国瓷器的收藏... 从丝绸之路到马可波罗,乃至利玛窦首传西学,郎世宁饮誉艺坛,中意文化交流史上始终不乏辉煌的篇章。15世纪意大利进入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特别是文艺复兴如火如荼,这与美第奇家族的统治及艺术收藏密切相关。美第奇家族对中国瓷器的收藏、生产、仿制,创造出区别于欧洲的美第奇陶瓷。美第奇陶瓷所承载的人文精神,让意大利区别于欧洲而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本文以博物馆实物为参考,探讨美第奇家族对华瓷的收藏与仿制,从造型与装饰角度说明美第奇瓷的融合与创新,器物所承载的人文主义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产生重大助推作用,以证明中国瓷器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瓷器 意大利 美第奇陶瓷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瓷器的起源 被引量:2
6
作者 丁清贤 《文博》 1987年第3期70-72,76,共4页
关于中国瓷器的起源,最初多数同志认为始于魏晋时期。1960年,安金槐同志通过对郑州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所谓“釉陶”进行科学的分析,认为它与陶器具有质的区别,指出郑州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所谓“釉陶”,应该属于瓷器的范畴。安金槐先生的这... 关于中国瓷器的起源,最初多数同志认为始于魏晋时期。1960年,安金槐同志通过对郑州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所谓“釉陶”进行科学的分析,认为它与陶器具有质的区别,指出郑州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所谓“釉陶”,应该属于瓷器的范畴。安金槐先生的这一建树,虽然当时和者甚寡,但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注意和重视,1973年,李知宴同志借助化学分析的材料,通过分析与研究,指出安金槐同志“提出郑州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釉器物是属于‘早期瓷器’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1975年,李科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瓷器 安金槐 彭适凡 青釉 原始瓷器 原始青瓷 瓷胎 胎质 大河村 素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门地区克拉克瓷典型纹样评估及设计应用
7
作者 任玉洁 陈振益 +1 位作者 韦子怡 鲁浩天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74,共9页
探寻瓷盘纹样中典型的基本元素,形成规范的评估方法,为澳门地区克拉克瓷作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纹样的活化提供基础研究。利用设计形态分析法(DFA)对澳门地区克拉克瓷纹样的典型性进行研究,通过样本选取、纹样的评价指标和矩阵构建、问卷... 探寻瓷盘纹样中典型的基本元素,形成规范的评估方法,为澳门地区克拉克瓷作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纹样的活化提供基础研究。利用设计形态分析法(DFA)对澳门地区克拉克瓷纹样的典型性进行研究,通过样本选取、纹样的评价指标和矩阵构建、问卷设定和被试选取、分析与讨论、设计探索的流程展开分析。构建了澳门地区克拉克瓷典型纹样评价体系,提取出澳门地区克拉克瓷盘具有典型性的四个主纹样、五个副纹样、四个附加纹样,以及两个典型样本。以提取的典型纹样进行家居产品设计探索,活化澳门地区克拉克瓷纹样。以相对量化的方法提取了克拉克瓷典型纹样,DFA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此类研究,为后续更为复杂的形态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形态分析法(DFA) 纹样 评价研究 青花瓷 中国瓷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掌握中国造瓷技术的曲折历程 被引量:4
8
作者 孙锦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4-126,共3页
欧洲人仿制华瓷始于 15世纪 ,首先是意大利人为之。继而有荷兰、法国、英国等加入仿制。德国后来居上 ,成为欧洲硬质瓷器的摇篮 ,但这已经是18世纪初的事了。欧洲人仿照华瓷制造硬质瓷器经历了如此之长的时间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他... 欧洲人仿制华瓷始于 15世纪 ,首先是意大利人为之。继而有荷兰、法国、英国等加入仿制。德国后来居上 ,成为欧洲硬质瓷器的摇篮 ,但这已经是18世纪初的事了。欧洲人仿照华瓷制造硬质瓷器经历了如此之长的时间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他们的注意力偏向于制作材料的选择和瓷土的自然处理方面 ,忽视了瓷器制作的工艺技术和炉温要求等 ;二是各国在制作瓷器时实行了互相封锁、彼此保密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瓷器 造瓷技术 仿制 欧洲 瓷器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耕经济在瓷器纹饰寓意中的民族文化解读
9
作者 孙锦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25,共4页
中国造瓷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瓷器种类繁多,其纹饰图案包罗万象,集中荟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由采集经济而来的农耕民族固有的特性,是对各种植物的认知、识别和利用。通过剖析农耕文化在瓷器上衍生的与植物相关的文化现象,... 中国造瓷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瓷器种类繁多,其纹饰图案包罗万象,集中荟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由采集经济而来的农耕民族固有的特性,是对各种植物的认知、识别和利用。通过剖析农耕文化在瓷器上衍生的与植物相关的文化现象,来解读民族文化内涵,以管窥中国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异彩纷呈;同时,也可俯瞰中华民族丰富的语言文化底蕴、视觉艺术的想象空间和世风民俗所表达的民族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经济 中国瓷器 民族文化 植物纹饰图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世纪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西方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10
作者 王雪艳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3-126,共4页
融精美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中国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各国。最初销往西方的瓷器是以中国风格的造型、装饰为主的,但是中国风格的瓷器并未受到西方各国的欣赏。为了迎合西方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风格,中国瓷器相应地具有了... 融精美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中国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各国。最初销往西方的瓷器是以中国风格的造型、装饰为主的,但是中国风格的瓷器并未受到西方各国的欣赏。为了迎合西方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风格,中国瓷器相应地具有了欧洲文化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欧洲色彩 中国瓷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典东印度公司与中国 被引量:6
11
作者 默尔纳 《北京社会科学》 1988年第1期64-68,共5页
做为两个相距遥远、不同的国度,中国和瑞典的关系,从来没有象1731——1813年瑞典东印度公司时期那样密切和重要。这种关系,首先是经济方面的,但也是文化方面的。象其它在亚洲的欧洲贸易公司一样,瑞典公司留下了大量文献。
关键词 东印度公司 瑞典人 哥德堡 中国瓷器 中国贸易 十八世纪 西班牙 对华贸易 广州 公司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南洋华人移民与中国商业文明的传播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甫弘 《南洋问题研究》 1992年第2期35-43,共9页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文化联系.明中叶以前,中国对东南亚的文化传播,主要通过官方的政治、经济交往如互派使节、实行朝贡贸易等途径来实现.这种形式的文化传播,由于其政治、经济目的而成为偏重于中国封建王...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文化联系.明中叶以前,中国对东南亚的文化传播,主要通过官方的政治、经济交往如互派使节、实行朝贡贸易等途径来实现.这种形式的文化传播,由于其政治、经济目的而成为偏重于中国封建王朝对海外海外诸国实施敷宣文教的一种手段.到了十六、十七世纪,虽然也存在着以往的形式,但就其主体而言,这个时期的文化传播在传播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播 传播渠道 华人移民 商业文明 十七世纪 中国瓷器 朝贡贸易 文化联系 中国封建王朝 西方殖民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康熙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金明 《南洋问题研究》 1990年第2期48-58,共11页
清初康熙时期(1662—1722年)的海外贸易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海禁阶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开海阶段,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以后的禁止南洋贸易阶段。然而,不管是海禁... 清初康熙时期(1662—1722年)的海外贸易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海禁阶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开海阶段,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以后的禁止南洋贸易阶段。然而,不管是海禁实行与否,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贸易均未曾间断过,所不同的只是贸易的形式与发展的程度而已。即使是康熙本人亦不得不承认:“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尝断绝”。因此,本文拟就这三个阶段中国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表现形式与发展程度作一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时期 康熙皇帝 海上贸易 海外贸易 巴达维亚 北大年 中国瓷器 朝贡国 荷兰殖民者 朝贡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ina与中国
14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70-70,共1页
在社会生活及影视中,常常有人把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与“瓷器”联系起来,因为中国瓷器盛名,好像说英语的人提及中国就是“瓷器之国”一样。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巧合和误解。关于我们伟大祖国的名称“中国”、“中华”等的起源在一些辞书... 在社会生活及影视中,常常有人把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与“瓷器”联系起来,因为中国瓷器盛名,好像说英语的人提及中国就是“瓷器之国”一样。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巧合和误解。关于我们伟大祖国的名称“中国”、“中华”等的起源在一些辞书及报刊上早有人做过探讨和论述,但关于中国的外文名称,即外国人语意中的“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英语 中国瓷器 社会生活 外国人 英文名称 联系起来 巧合 起源 影视 辞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瓷器海岸
15
作者 史秀 《国际贸易》 1982年第9期41-41,共1页
从索马里的柏培拉港到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岛沿岸一带,发掘出许多中国古瓷器及其碎片。它告诉人们,早在我国宋、元、明朝代,中国瓷器就已传入东非。假如我们有幸去东非一游,便可在各国的博物院里看到造型优美、仪态万千的中国古瓷出土物。... 从索马里的柏培拉港到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岛沿岸一带,发掘出许多中国古瓷器及其碎片。它告诉人们,早在我国宋、元、明朝代,中国瓷器就已传入东非。假如我们有幸去东非一游,便可在各国的博物院里看到造型优美、仪态万千的中国古瓷出土物。在达累斯萨拉姆,可见瓷盘和瓷碗;在内罗毕,可看到直径长达60余公分的明代青瓷盘;在蒙巴萨的耶苏城堡博物馆,则有各式各样的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瓷器 索马里 东非 海岸 城堡博物馆 坦桑尼亚 明代 古瓷 博物院 桑给巴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非洲最早来中国的旅行家之一——伊本·拔图塔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希泌 《文史哲》 1964年第2期45-49,共5页
一中国人民同非洲人民之間的友好来往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的著作,如曹魏魚豢的《魏略》、唐代杜环的《經行紀》、段咸式的《酉阳杂俎》、宋代李石的《續博物志》、赵汝适的《諸蕃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
关键词 我国古代 中国瓷器 酉阳杂俎 青花瓷器 印度 曹魏 公元 中国人民 文物 元顺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瓷运销欧洲的途径、方式及其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孙锦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0-95,共6页
华瓷运销欧洲的途径、方式及其特征孙锦泉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曾是对外物质文化交流中最受欢迎和最活跃的两种商品。它们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同时,也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化水平。丝... 华瓷运销欧洲的途径、方式及其特征孙锦泉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曾是对外物质文化交流中最受欢迎和最活跃的两种商品。它们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同时,也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化水平。丝绸是在西汉时期由西域经西亚传至欧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瓷 中国瓷器 青花瓷器 荷兰东印度公司 葡萄牙人 欧洲 英国东印度公司 中国文化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商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瓷西传对欧洲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锦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0-106,共7页
在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 ,中国的瓷器曾是物质文化交流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商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各国 ,欧洲人在掌握了中国造瓷技术以后 ,对华瓷的色泽、图案、纹饰、造型竞相仿效。并在模仿的基础上 ,烧... 在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 ,中国的瓷器曾是物质文化交流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商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各国 ,欧洲人在掌握了中国造瓷技术以后 ,对华瓷的色泽、图案、纹饰、造型竞相仿效。并在模仿的基础上 ,烧制出具有欧洲各国民族特色的瓷器。 17世纪后半期 ,许多欧洲国家已不再满足于对单个瓷器的模仿和制作 ,利用中国人的瓷饰艺术装修出了一些“瓷屋”、“瓷厅”、“瓷宫” ,极大地丰富了欧洲建筑艺术、装饰艺术的内容 ,为瓷制品在欧洲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也为欧洲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同时 ,中国瓷器不仅加深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 ,而且也使欧洲人在审美观念、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相应的嬗变 ,在欧洲引发了一场瓷文化的革命 ,并最终导致了欧洲近代崇尚中国之风的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瓷器艺术 瓷文化 瓷绘 瓷饰 中国瓷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世纪末近代初期欧洲的华瓷藏风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锦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20-122,共3页
中世纪末近代初期欧洲的华瓷藏风考孙锦泉瓷器是中国最先发明和使用的,中国瓷器不仅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著称于世,而且以其沉积着几千年灿烂中华文化的瓷绘艺术和清纯或亮丽多变的色调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早在十字军时代,欧洲人... 中世纪末近代初期欧洲的华瓷藏风考孙锦泉瓷器是中国最先发明和使用的,中国瓷器不仅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著称于世,而且以其沉积着几千年灿烂中华文化的瓷绘艺术和清纯或亮丽多变的色调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早在十字军时代,欧洲人就曾在近东辗转获得华瓷,搬回欧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初期 华瓷 中国瓷器 世纪末 财产清单 德意志 欧洲 马可·波罗时代 腓力二世 大西洋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和伊拉克的历史的友谊
20
作者 张一纯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60年第Z1期60-64,共5页
伊拉克人民经过了艰苦的斗争终于在前年七月十四日站起来了,这个伟大的胜利标志着中近东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东风压倒了西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和伊拉克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彼此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这在史书里是不时见到的,现在让我... 伊拉克人民经过了艰苦的斗争终于在前年七月十四日站起来了,这个伟大的胜利标志着中近东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东风压倒了西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和伊拉克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彼此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这在史书里是不时见到的,现在让我把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传统友谊初步探索一下,以求同志们的补助和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拉克人 中国人民 文化交流 阿拉伯人 巴格达 互相影响 初步探索 民族解放运动 中国瓷器 幼发拉底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