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的数字人文探析——以1922—1929年的现代长篇小说批评文献为中心
1
作者 陈思广 王清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106,共11页
运用数字人文的批评方法勾勒出1922—1929年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发轫期的演进轨迹,并对这一时期的批评文献进行量化统计与探析后发现,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批评文献的数量呈起始缓慢匀速,后期迅猛突进的增长态势,其批评话语亦具有两种... 运用数字人文的批评方法勾勒出1922—1929年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发轫期的演进轨迹,并对这一时期的批评文献进行量化统计与探析后发现,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批评文献的数量呈起始缓慢匀速,后期迅猛突进的增长态势,其批评话语亦具有两种样态:批评注重文学本体和呈现出理性而自觉的批评意识。同时,批评话语呈现出三种新质:批评家构建了以西方话语体系为标准的科学的批评尺度;立场重于艺术的左翼批评范式现出端倪并形成初步的政治批评场域;社会历史批评初现雏形。就单个文本而言,《蚀》的批评最为突出,呈现出两种既定视野与三种倾向。两种既定视野是:文本表征时代性的价值和“时代女性”的视野得到批评者的认同与定向。三种倾向是:文本的批评无法脱离政治话语的樊篱;批评呈现出非功利性批评的话语空间;在批评中关于“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反映出左翼文学批评以阶级观念为先的批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 1922—1929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人”思想·长篇小说诗学·美学和历史视野——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1922—1949年)的几点思考
2
作者 陈思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2,共8页
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路是:以“现代人”思想为根,以长篇小说诗学为本,在美学和历史的视野下,通过对前二者融创度与完成度的探析与相关艺术问题的剖析、阐释,实现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共时性与历时性... 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路是:以“现代人”思想为根,以长篇小说诗学为本,在美学和历史的视野下,通过对前二者融创度与完成度的探析与相关艺术问题的剖析、阐释,实现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描述与定位,即在主潮中透视,在诗学中辨析,在审美中感悟,在时代中把握,进而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脉络、艺术得失。通过对现代长篇小说诗学艺术的深入揭示,对其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现象与问题加以理论的探讨与提升,深化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研究的问题意识,构建并拓宽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审美认知谱系,是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的一个有效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1922—1949年 现代人”思想 长篇小说诗学 美学和历史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观念的拓进与诉求——关于编撰《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思广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5-152,共8页
编年体现代长篇小说史是以编年的方式呈现现代长篇小说史的一种体例范式,它应包括长篇小说创作生态史料、长篇小说创作发生学史料、长篇小说创作传播接受史料、长篇小说思想艺术评介、长篇小说装帧艺术呈现等内容。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编年体现代长篇小说史是以编年的方式呈现现代长篇小说史的一种体例范式,它应包括长篇小说创作生态史料、长篇小说创作发生学史料、长篇小说创作传播接受史料、长篇小说思想艺术评介、长篇小说装帧艺术呈现等内容。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为连结点,通过对上述几方面第一手资料的全面发掘及长篇小说思想艺术的客观评介,从长篇小说诗学的角度,遵循历史的、审美的、人性的、时代的审美眼光予以审读、辑录、研判,而非政治的、功利的、狭隘的眼光予以遮蔽、删改,可以构建一个足以返归现场的、符合现代长篇小说历史逻辑和秩序的、以深广度占优并以细节取胜的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全景图,也可能使之成为一部内容全面丰富,史料扎实可靠,叙述客观真实而又成一家之言的信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编年史 文学史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传播和接受
4
作者 陈思广 张博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6-120,共5页
《现代》作为1932—1935年上海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文学期刊,在坚持"非同人"立场的同时,又总体向左倾斜,故不看好自由主义和右翼作家的长篇小说。在传播接受左翼文学创作时,《现代》的传播接受者们着眼于作品的题材意... 《现代》作为1932—1935年上海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文学期刊,在坚持"非同人"立场的同时,又总体向左倾斜,故不看好自由主义和右翼作家的长篇小说。在传播接受左翼文学创作时,《现代》的传播接受者们着眼于作品的题材意义、阶级立场和创作思想,放逐对小说艺术的构思、审美价值的探讨,显示了很强的现实功利性;对于自由主义作家的作品,也以作者在文本中所展现出的立场、态度、方法作为评判的标准,以"阶级论"作为审视的标尺,认为作家的作品并不合乎时宜,接受呈现错位;对于民族主义作家及其作品,则演绎为文艺上的相互责难与攻讦,文本的政治视角被放大,主题与艺术价值被曲解,误读也就在所难免。这一传播接受生态反映出左翼接受者们在小说传播接受的过程中为争夺文学话语权所表现出的功利性与现实性,而非文学审美意义上的传播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接受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的深度阐释——陈思广《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评介
5
作者 吴投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由《倪焕之》、《家》、《子夜》、《女兵自传》、《骆驼祥子》、《呼兰河传》、《寒夜》、《围城》等构成的长篇小说经典序列,长期处于常与变的纠结之中,演绎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流变的基本轨迹。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长篇小说 审美之维 评介 史论 陈思 阐释 《女兵自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读·认同·反省——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域外传播研究(1937-1952)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安琪 陈思广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68,共7页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在1937-1952年间的域外传播接受呈现出不同的接受样态:欧美国家出于对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的认知和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关注需求,译介《骆驼祥子》及《八月的乡村》等长篇,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误读"现象;苏联及东欧社会主...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在1937-1952年间的域外传播接受呈现出不同的接受样态:欧美国家出于对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的认知和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关注需求,译介《骆驼祥子》及《八月的乡村》等长篇,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误读"现象;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于相似的意识形态诉求,认同《子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李家庄的变迁》等的社会意义与"范本"价值,其接受与传播评价体系呈现出高度一致性,但也遮蔽了其他视阈生成的可能;战后日本对中国抗战小说的译介则具有"文化反省"的意义,《引力》《四世同堂》等抗战小说在日本的流传是战后日本人心态逆转在文学上的投影,由竹内好等发起的"国民文学"论争又使以《李家庄的变迁》为代表的"人民文学"进一步为日本读者所熟悉。这也是日本文学界重塑"国民文学"理念,寻找精神救赎之路的必然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域外传播 1937-195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后劲不足问题——《活动变人形》个案分析
7
作者 黄忠顺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65-68,共4页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后劲不足,仅以杰作为限,即可举出长长的一串。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被茅盾称为二十年代“‘扛鼎’的工作”的《倪焕之》,写到五卅运动以后,对倪焕之形象的描写明显地变得线条粗疏,不及前二十章的精雕细刻...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后劲不足,仅以杰作为限,即可举出长长的一串。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被茅盾称为二十年代“‘扛鼎’的工作”的《倪焕之》,写到五卅运动以后,对倪焕之形象的描写明显地变得线条粗疏,不及前二十章的精雕细刻。正如茅盾在当时就指出的:“在前半部,我们看见倪焕之是在定形的环境中活动;在后半部,我们便觉得倪焕之只在一张彩色的布景前移动.常常要起空浮的不很实在的印象”。“前半部的倪焕之、蒋冰如、金佩章都是立体的人物,可是到了后半部,便连主人公倪焕之也成为平面的纸片一样的人物,匆匆地在布景前移动罢了”。被夏志清称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寓言故事的《虹》(茅盾著),第一部分写得引人入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年代 中国现代 长篇小说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红旗谱 个案分析 肃反运动 倪吾诚 三部曲 现代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后长篇小说两次创作浪潮的探讨——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整体性批评之一
8
作者 陈美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5年第2期80-88,共9页
【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果我们对它的发展作一个整体性的回顾,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三十多年来,长篇小说的生产有两个时期显得特别活跃。首先,是自1957年《红旗谱》等的出版至1961年《红岩》... 【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果我们对它的发展作一个整体性的回顾,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三十多年来,长篇小说的生产有两个时期显得特别活跃。首先,是自1957年《红旗谱》等的出版至1961年《红岩》的问世,这当中前后约五年左右的时间,集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已为人们熟悉的《红日》(1957)、《林海雪原》(1957)、《百炼成钢》(1957)、《青春之歌》(1958)、《苦菜花》(1958)、《山乡巨变》(1958)、《创业史》(1959)、《三家巷》(1960)等等。除了《保卫延安》(1954)、《三里湾》(1955)出现较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建国后 中国当代 整体性批评 小说创作 五十年代 优秀作品 作家 文学创作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想象与诗学批评——王德威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林分份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6-106,共11页
关键词 史学想象 诗学批评 王德威 中国 现代小说 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理论类“小说话”与中国小说批评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5
10
作者 温庆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9-87,共9页
作为中国小说批评的重要方式之一,晚清理论类"小说话"的品评重点逐渐转移到对文本内容、人物塑造、审美趣味、社会功用等小说本身要素的探讨。而且在突出"直觉体悟"的同时,已尝试对小说批评进行理论思索与体系建构... 作为中国小说批评的重要方式之一,晚清理论类"小说话"的品评重点逐渐转移到对文本内容、人物塑造、审美趣味、社会功用等小说本身要素的探讨。而且在突出"直觉体悟"的同时,已尝试对小说批评进行理论思索与体系建构;尤其是,基于近代时势背景,对小说创作及批评与人学的关系、小说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人之价值的展现以及从科学精神与民主思想进行小说内涵规范等的探索,使得晚清理论类"小说话"呈现出强烈的介入特征、批判色彩及意图鲜明的目的性,对中国小说批评向现代转型作了诸多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话” 晚清时期 中国小说批评 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志清、夏济安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11
作者 黄杉 郑家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5,共12页
夏志清、夏济安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范式。夏志清取法美国“新批评”学派,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模式;夏济安则有意突破文学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引入政治、思想史、精神分析等视角以呈现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种... 夏志清、夏济安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范式。夏志清取法美国“新批评”学派,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模式;夏济安则有意突破文学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引入政治、思想史、精神分析等视角以呈现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种种复杂面向。兼备中西文学素养、身处中西学术的交错空间,夏氏兄弟以西方文学为镜,映照出中国文学内蕴的特质。他们的学术研究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汉学界建树了与过往文学研究迥然有别的新范式,启发了李欧梵、耿德华、金介甫等后继海外学者的作家作品研究,呈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面性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生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夏济安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左翼文学 道德批评 精神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焦虑的即时书写及其诗学进展——近年来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观察维度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永春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7年第3期73-77,共5页
“在生活的枯燥当中却要呈现出生活的繁荣与丰沛,长篇小说显示了生命深刻的困惑。”④长篇小说对所处时代的总体命题与集中关切进行解析性呈现,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光辉传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集体呈现了这个困惑时代最深层的... “在生活的枯燥当中却要呈现出生活的繁荣与丰沛,长篇小说显示了生命深刻的困惑。”④长篇小说对所处时代的总体命题与集中关切进行解析性呈现,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光辉传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集体呈现了这个困惑时代最深层的思想景观与生活样态,其广度、深度与力度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长篇小说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小说对时代生活的强力介入及其在诗学上的破坏性后果引起了剧烈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长篇小说 小说创作 诗学 维度 书写 焦虑 生活样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茅盾、老舍、巴金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贡献
13
作者 李存光 《江海学刊》 1988年第6期166-172,共7页
茅盾的长篇小说属“史诗型”——大规模、系统地表现中国社会的现状及其历史走向,反映时代生活的变动,及这种变动对社会人生多方面的影响;老舍的长篇小说属“世相型”——绘世态、摹人情,通过对市民日常生活和思想情绪的描写,挖掘... 茅盾的长篇小说属“史诗型”——大规模、系统地表现中国社会的现状及其历史走向,反映时代生活的变动,及这种变动对社会人生多方面的影响;老舍的长篇小说属“世相型”——绘世态、摹人情,通过对市民日常生活和思想情绪的描写,挖掘、批判市民性格的精神病态及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巴金的长篇小说属“主情型”——在抒写社会大变动中青年感情心态演变轨迹的同时,也描画出自身感情的历程,自省意识的开掘和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情绪的渲染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环节。与此相联系,同为描写都市社会生活,茅盾反映的是“全般社会”——都市社会的金般景象,老舍写活了“市民社会”,巴金凸现了“家族社会”。在美感特征上,茅盾的长篇显示了恢宏的气魄,巴金的长篇表现了深沉的情愫,老舍的长篇则有着从容不迫的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茅盾 老舍 巴金 小说艺术 “市民社会” 中国社会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的拓荒之作——读许怀中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迁》
14
作者 刘其红 《东南学术》 CSSCI 1992年第4期71-74,共4页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丰富而有特色,研究它不仅具有文学史的价值,而且对于繁荣当前的小说理论批评与创作,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它涉及面广、线索复杂,把握起来颇不容易,加上资料搜集的困难,以往的研究者对此涉足较少。许怀中的...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丰富而有特色,研究它不仅具有文学史的价值,而且对于繁荣当前的小说理论批评与创作,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它涉及面广、线索复杂,把握起来颇不容易,加上资料搜集的困难,以往的研究者对此涉足较少。许怀中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迁》(上海文艺出版社90年版,以下简称《变迁》)首次以专题性学术著作的形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固有内涵及其发展变迁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 小说理论批评 拓荒之作 文学史 发展变迁 资料搜集 学术著作 现实意义 研究者 专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书写的突破与局限——以王永生《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为例
15
作者 周明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6,共13页
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首次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史”的研究和历史描述。1939年出版的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研究现代文艺思潮的第一部专著。自1922开始,朱自清、周作人、王哲甫、伍... 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首次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史”的研究和历史描述。1939年出版的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研究现代文艺思潮的第一部专著。自1922开始,朱自清、周作人、王哲甫、伍启元、李何林等学者,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王瑶、蔡仪、张毕来、刘绶松、唐弢等学者对现代文学史都有考察和研究。相较于数量庞大的新文学史或现代文学史,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却一直未得到有效的梳理。直到1986年王永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出版,才终结了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无史的局面,开创了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先河。这本以通史体例写作的理论批评史,文类的涵盖面、资料的丰富度都是最全的。然而,这部多有创建的理论批评史,因与时代共名脱节,而淹没在历史中,令人唏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永生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文学史编撰 新时期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西方现代性的当代摄构与书写实践--陈晓明的文学批评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阐释
16
作者 陈开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5,共8页
《陈晓明文集》2023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是陈晓明学术思想的高度浓缩与硬核展示。毫无疑问,陈晓明的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学理论构建是里程碑式的,为当代文学研究树了一块界碑。这一评价,完全是基于他所要挑战难题阶位而做的判断。当代... 《陈晓明文集》2023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是陈晓明学术思想的高度浓缩与硬核展示。毫无疑问,陈晓明的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学理论构建是里程碑式的,为当代文学研究树了一块界碑。这一评价,完全是基于他所要挑战难题阶位而做的判断。当代文学批评、文学史写作是涉及面对流动、无边、延异、空而开放的“大当即”如何归摄、构形、统握、持留的摄构问题(1)。这完全是现象学意向性难题级别的当代性难题,其难度完全不亚于古典或现代的学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研究 当代文学批评 当代文学理论 广东人民出版社 陈晓明 文学史写作 中国现代 西方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疑“后现代”——以长篇小说《坚硬如水》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书泉 《当代文坛》 CSSCI 2005年第1期53-55,共3页
关键词 先锋文学 长篇小说 现代文学 文学变革 为文 中国当代文学 现代主义 走向 实际 质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具史识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与批评史——评许怀中《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迁》
18
作者 孙振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130-131,共2页
建国四十余年来,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与批评这一研究领域,可以说是一块涉足不多有待开垦的园地。许怀中积多年在这一领域的耕耘成果,撰著了《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迁》一书,筚路蓝缕,功绩不可磨灭。该书填补了我国现代小说理论与批评... 建国四十余年来,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与批评这一研究领域,可以说是一块涉足不多有待开垦的园地。许怀中积多年在这一领域的耕耘成果,撰著了《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迁》一书,筚路蓝缕,功绩不可磨灭。该书填补了我国现代小说理论与批评研究领域的空白。该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值得向读者推荐。第一,头绪清楚,线索分明,要言不烦。本书把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与批评三十年的历史分三个阶段来论述:从1917年“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至1926年为第一阶段。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与批评“从裂变到初步发展”的时期,尚呈现幼稚与开始发展的特点,所以这一部分篇幅不多。从1927年“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6年,为第二阶段。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与批评“走向全面发展新途中”的繁荣时期,呈现出复杂、丰富、全面发展的特点,是本书的主要部分。这部分还论及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小说批评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三十年 西方现代小说 理论与批评 中国现代小说 繁荣时期 小说理论批评 社会学批评 小说批评 线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蕴的深化与形式的寻求——略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现代文学特征
19
作者 吴红 《当代文坛》 1988年第2期17-21,共5页
如何评价新时期的长篇小说,这仍然是当今文坛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前段时间,文学批评界一些论者认为我国新时期十年来的长篇小说数量固然不少,质量则未必佳,至少逊于同时期繁荣、发展的中短篇小说。笔者不认为这样的评价和认识是科学的,... 如何评价新时期的长篇小说,这仍然是当今文坛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前段时间,文学批评界一些论者认为我国新时期十年来的长篇小说数量固然不少,质量则未必佳,至少逊于同时期繁荣、发展的中短篇小说。笔者不认为这样的评价和认识是科学的,准确的。长篇小说的发展状况是一个时代文学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新时期长篇小说的评价,不仅是一个对十年来我国文学创作成绩估价高低的问题;更重要的,它是一个如何认识新时期十年中我国当代文学自身运动规律的问题;它涉及文学意识和观念的变革,创作方法的演进,批评标准和尺度的变化,作家和广大读者审美意识的走向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现代文学 文学批评 审美意识 当代文学 文学创作 批评标准 文学意识 创作方法 中短篇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独标一帜的评论世界——对鲁迅后期中国现代小说批评形态的描述
20
作者 陈卫平 《鲁迅研究动态》 CSSCI 1989年第3期15-21,共7页
鲁迅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上的历史地位,是由他的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共同构筑而成的。他的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特别是在后期为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所作的序跋和《〈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 小说创作 鲁迅 小说批评 新文学大系 新文学运动 评论 作品 批评形态 序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