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的数字人文探析——以1922—1929年的现代长篇小说批评文献为中心 |
陈思广
王清
|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现代人”思想·长篇小说诗学·美学和历史视野——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1922—1949年)的几点思考 |
陈思广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文学史观念的拓进与诉求——关于编撰《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的几点思考 |
陈思广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4
|
《现代》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传播和接受 |
陈思广
张博文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5
|
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的深度阐释——陈思广《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评介 |
吴投文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6
|
误读·认同·反省——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域外传播研究(1937-1952) |
刘安琪
陈思广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7
|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后劲不足问题——《活动变人形》个案分析 |
黄忠顺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0 |
|
8
|
建国后长篇小说两次创作浪潮的探讨——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整体性批评之一 |
陈美兰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1985 |
0 |
|
9
|
史学想象与诗学批评——王德威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 |
林分份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10
|
晚清理论类“小说话”与中国小说批评的现代转型 |
温庆新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11
|
夏志清、夏济安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
黄杉
郑家建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2
|
时代焦虑的即时书写及其诗学进展——近年来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观察维度 |
刘永春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7 |
2
|
|
13
|
论茅盾、老舍、巴金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贡献 |
李存光
|
《江海学刊》
|
1988 |
0 |
|
14
|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的拓荒之作——读许怀中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迁》 |
刘其红
|
《东南学术》
CSSCI
|
1992 |
0 |
|
15
|
新时期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书写的突破与局限——以王永生《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为例 |
周明全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6
|
逆西方现代性的当代摄构与书写实践--陈晓明的文学批评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阐释 |
陈开晟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7
|
质疑“后现代”——以长篇小说《坚硬如水》为例 |
黄书泉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5 |
2
|
|
18
|
独具史识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与批评史——评许怀中《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迁》 |
孙振华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3 |
0 |
|
19
|
意蕴的深化与形式的寻求——略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现代文学特征 |
吴红
|
《当代文坛》
|
1988 |
0 |
|
20
|
一个独标一帜的评论世界——对鲁迅后期中国现代小说批评形态的描述 |
陈卫平
|
《鲁迅研究动态》
CSSCI
|
198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