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代文论的总名:建立、演变、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9,177,共13页
中国现代文论经历了民国时期的文学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文艺学、改革开放后的文学理论三个总名的演进。民国时期的文学概论,主要来自英语世界的文学批评,但在现实中又有三种模式:英语文论模式、中国古代模式、苏俄文论模式。194... 中国现代文论经历了民国时期的文学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文艺学、改革开放后的文学理论三个总名的演进。民国时期的文学概论,主要来自英语世界的文学批评,但在现实中又有三种模式:英语文论模式、中国古代模式、苏俄文论模式。1949年前的文艺学,虽然其名来自汉语文化圈对德国文学科学的汉译,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主要来自苏联的文学科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文艺学有三个阶段的演进:20世纪50年代以苏联模式为主,60年代开始加上中国内容的转型,改革开放后有与时俱进的思想革新。但改革开放后主要与英语文论互动,产生了文学理论这一新词新义,与同时存在的文艺学和文学概论进行总名的竞争,各显风采。以2010年为标志,文学理论作为文论的总名基本获得共识,其意义不但要从中国文论自身的演进,更要从中国文论与世界文论的互动中去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论总名 文学概论-文艺学-文学理论 中外文论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现代文论的反思与建构 被引量:7
2
作者 王一川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2-67,75,共7页
本文是对百余年来中国现代文论的一次批判性反思与建构,提出中国现代文论留下了历史经验:以中化西、以今活古、个群相融、上下通贯、物先于心、思艺共生并侧重思想内容、内在知识制度与外在知识制度保持适度张力。本文认为现代文论还留... 本文是对百余年来中国现代文论的一次批判性反思与建构,提出中国现代文论留下了历史经验:以中化西、以今活古、个群相融、上下通贯、物先于心、思艺共生并侧重思想内容、内在知识制度与外在知识制度保持适度张力。本文认为现代文论还留下偏向思维定势、思先于在定势、过度挪用定势、闭关排外定势、以制抑学定势等教训,进而主张在充分借鉴上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致力于21世纪中国现代文论独特品格的建构,为此而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坚持以中化西的思想路线,弘扬以今活古的思想原则,灵活处理个群关系,加强以雅导俗,既重物质现实而又趣味高远,形式配合思想,知识制度保障学术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论 反思与建构 经验与教训 以中化西 以今活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复古主义的语言学迷误——论中国现代文论的现状及其趋向 被引量:5
3
作者 高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115-124,162,共11页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中国现代文论的类型及“转型”问题。语言既是“器”又是“道”,既是工具,同时又与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联系,具有思想性,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从思想上,现代汉语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和中国现代文论的...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中国现代文论的类型及“转型”问题。语言既是“器”又是“道”,既是工具,同时又与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联系,具有思想性,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从思想上,现代汉语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和中国现代文论的深层基础,中国现代文论的类型从根本上是由现代汉语决定的,现代汉语不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现代文论就不可能“转型”。中国现代文论既与现代语境相适应又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相适应,“重建”一种既脱离现代汉语语境又脱离当代文学创作实践的文论话语,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这不是文化理想的问题,而是文化实际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论 话语复古主义 世纪末转型 话语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级对文化与审美的僭越——中国现代文论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概念的考查与认识 被引量:1
4
作者 尹传兰 刘锋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1-125,共5页
中国现代文论史上,论及"知识分子"问题时,往往冠以"小资产阶级",对"知识分子"属性及内涵的界定也就依凭了阶级分析的标准与思路,结果是用阶级标准取代了文化与审美的标准。区分阶级、文化与审美三个不同... 中国现代文论史上,论及"知识分子"问题时,往往冠以"小资产阶级",对"知识分子"属性及内涵的界定也就依凭了阶级分析的标准与思路,结果是用阶级标准取代了文化与审美的标准。区分阶级、文化与审美三个不同层面的意指空间,重新审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概念,一方面可以清楚勾勒"知识分子"被"小资产阶级"化的轨迹;一方面更利于理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概念本身复杂与丰富的内涵,以便于解释中国现代文学的创造主体和发展动力等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论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阶级属性 文化属性 审美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浪漫精神的文学诉求——论浪漫主义研究对中国现代文论建构的贡献 被引量:3
5
作者 汤奇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35,共5页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研究经过5种形态的理论阐发,完成了浪漫主义艺术理念的“中国化”过程,使现代中国文论围绕着浪漫艺术精神的诉求,在与现实主义权威话语的论争中,深化了本民族对文学艺术的见解,完成了本土文艺审美言说体系的现代化建构...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研究经过5种形态的理论阐发,完成了浪漫主义艺术理念的“中国化”过程,使现代中国文论围绕着浪漫艺术精神的诉求,在与现实主义权威话语的论争中,深化了本民族对文学艺术的见解,完成了本土文艺审美言说体系的现代化建构。20世纪中国文论史几乎成为了百年浪漫文学精神的辩护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艺术精神 中国现代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国文论如何参与中国现代文论的话语建构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6-142,共7页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一直处于借用和模拟的尴尬境地,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实际就是一部借用与模拟的历史,有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至今没有形成。在中国现代文论的话语建构中不能缺少外国文论的在场,但中国现代文论的话语建构...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一直处于借用和模拟的尴尬境地,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实际就是一部借用与模拟的历史,有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至今没有形成。在中国现代文论的话语建构中不能缺少外国文论的在场,但中国现代文论的话语建构应以中国古代文论为主,外国文论只能作为陪衬和补充。外国文论参与中国现代文论的话语建构应该遵循必要性、适宜性、相融性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外国文论 话语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主题与中国现代文论的自我调整(1949—2009) 被引量:1
7
作者 胡继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26,共5页
本文考察"人"的主题在半个多世纪文论话语中的兴衰沉浮,认为"人"的主题三度变演,伴随着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自我调整,更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多种面相。首先是"类型人"的介入,推进中国现代文论话语从&... 本文考察"人"的主题在半个多世纪文论话语中的兴衰沉浮,认为"人"的主题三度变演,伴随着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自我调整,更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多种面相。首先是"类型人"的介入,推进中国现代文论话语从"政治性"向"人情性"的调整,从而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人道主义面相。其次是"个体人"的介入,推进中国现代文论话语从"理性启蒙"到"审美意识形态"的调整,从而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诗意启蒙"面相。第三是"匿名人"的介入,推进中国现代文论话语从"理性批判"到"文化解释"的调整,从而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异趣沟通"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主题 中国现代文论 自我反思 自我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文论对纯形式观的探讨及理论价值
8
作者 罗伟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9-154,共6页
由于康德美学的直接或间接启悟,以王国维、闻一多、宗白华、梁宗岱等为代表的现代文论家对形式问题有过热切的关注。他们在各自的著述中自觉进行过形式理论的建构,将形式认定为构成艺术本质的核心因素。这种建构不仅赋予了现代文论迥异... 由于康德美学的直接或间接启悟,以王国维、闻一多、宗白华、梁宗岱等为代表的现代文论家对形式问题有过热切的关注。他们在各自的著述中自觉进行过形式理论的建构,将形式认定为构成艺术本质的核心因素。这种建构不仅赋予了现代文论迥异于传统的异质因素,而且从一个侧面鲜明地展示了现代文论的现代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论 纯形式观 康德美学 理论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论的传统性品格 被引量:4
9
作者 王一川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4期4-7,共4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论 品格 《美学散步》 江苏人民出版社 传统 1981年版 现代文学理论 先生 古典 论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掘中国现代文论精神之途径
10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6-306,共1页
金雅撰文《中国现代文论精神之发掘与传承》指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现代文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所发掘的成果与现代文论的实际面貌相比距离尚远。如何深入发掘其古今中西交融的历史特质及其创造性成果,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 金雅撰文《中国现代文论精神之发掘与传承》指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现代文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所发掘的成果与现代文论的实际面貌相比距离尚远。如何深入发掘其古今中西交融的历史特质及其创造性成果,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具体来看,中国现代文论研究的意识还需进一步解放,研究视阈还需进一步拓宽。应当继续积极发掘新的研究资源,发掘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其次,研究深度还需进一步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论 发掘 精神 创造性成果 文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恰慈与中国文论现代化进程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一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8-176,共9页
艾·阿·瑞恰慈(I.A.Richards)文学思想所彰显出的包容性,其理论成熟于中西跨文化语境中的对话性,是其思想能积极影响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根本性原因,也为西方现代文论资源和中国文学传统经验对话、融合提供了丰富内容。中国... 艾·阿·瑞恰慈(I.A.Richards)文学思想所彰显出的包容性,其理论成熟于中西跨文化语境中的对话性,是其思想能积极影响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根本性原因,也为西方现代文论资源和中国文学传统经验对话、融合提供了丰富内容。中国学界在瑞恰慈思想影响下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包括中国文学在文学独立价值、语义分析和文本细读的文学批评方法、综感的审美理想三个层面的现代转换。传统是现代转换的基础,现实需要是现代转换的内在动力,瑞恰慈文学思想对中国学界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中国文学的传统形态和中国文学的现实需要同时起着作用。包容儒家"中庸"美学特质的综感审美理想,使1930年代后期的中国新诗找寻到一种新型的诗美学。而与中国文学批评传统有所悖离的科学化批评理论,则是在中国学人寻找其与中国文学传统方法、中国语言文学特性的对接点中达到真正的本土化。瑞恰慈文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现实的交汇、综合,中国文学传统和瑞恰慈的思想互证、互释,是在巩固、丰富中国传统的基础上的中西汇通,而双向对话中的"舍"与"取",构成中国文论的现代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恰慈 中国现代文论 中西文化交流 文学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良知与中国特色当代文论的建设──论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文艺思潮”价值和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明琪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0-134,共5页
关键词 现代转换 古代文论研究 中国古代 中国特色 文艺思潮 当代文论 学术良知 现代文艺理论 中国现代文论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语言-形式主义”文论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兼及域外文论的本土化问题
13
作者 向天渊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29,共10页
"语言-形式主义"文论是中国现代文论新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自由诗"与"新格律诗"的理论博弈、西方"形式主义文论"的本... "语言-形式主义"文论是中国现代文论新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自由诗"与"新格律诗"的理论博弈、西方"形式主义文论"的本土化等大体前后相续的三个方面。考察这几方面的演进历程,我们发现它们既明显地受到国外文论的影响与启发,也受到传统文论的牵绊与制约。但我们也应看到,无论是借鉴时的推陈出新,还是挪用中的移花接木,抑或是建构上的调和会通,都与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时代精神的诉求、语言文字的变化紧密相关。探索其中蕴含着的"冲突—融合—新变"的演进机制,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此一传统的认识与理解,也有利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之现代文论话语体系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形式主义”文论 中国现代文论新传统 域外文论本土化 冲突-融合-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论转型的四种路向 被引量:2
14
作者 贺昌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7-151,共5页
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样态是在晚清时期古今中西交会互生的情境中诞生并演进而来的,追溯其源头,大体可以概括为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和梁启超所代表的"人文、修辞、审美、社会"四种路向。这四种路向除了各自都有其或隐或... 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样态是在晚清时期古今中西交会互生的情境中诞生并演进而来的,追溯其源头,大体可以概括为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和梁启超所代表的"人文、修辞、审美、社会"四种路向。这四种路向除了各自都有其或隐或显的延续之外,也与当下的"文化研究""形式理论""审美主义"及"社会批判"等文学理论取向,有着潜在的呼应与对接。重新发掘这些既有的资源,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转型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论 文学 理论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和日本文艺理论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向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8-75,共8页
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对日本现代文论的接受,主要是由日本文艺理论来自西方而又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特点所决定的。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大规模译介日本文论,日本文论成为同时期中国译介最多的外国文论。译介的特点是日本大... 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对日本现代文论的接受,主要是由日本文艺理论来自西方而又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特点所决定的。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大规模译介日本文论,日本文论成为同时期中国译介最多的外国文论。译介的特点是日本大正时代的文论为主,以左翼文论为重点,以普及性的文论著作为中心。其中,夏目漱石、厨川白村、小泉八云、本间久雄、木村毅、原朔太郎、宫岛新三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论 日本现代文论 比较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沟通我国古今文论的力作——简评童庆炳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
16
作者 陈石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3-143,共1页
关键词 书评 中国 古代 文论 现代意义 童庆炳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言一致”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17
作者 匡骁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6-198,共3页
"失语"并不是在某个时间段突然完成的,中国文论的西方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渐进过程中,中国的"文言一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颠覆一种旧有的不合现代性要求的文学形式(古代文言文),建立一种全新... "失语"并不是在某个时间段突然完成的,中国文论的西方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渐进过程中,中国的"文言一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颠覆一种旧有的不合现代性要求的文学形式(古代文言文),建立一种全新的与时俱进的文学形式(现代白话文),从而创立一个全新的"认识范型和语言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完成了中国文论的西方化,而中国文论则逐渐"失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文言一致” 中国现代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功与失误:王国维融汇中西文论的最初尝试 被引量:7
18
作者 代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9-66,共8页
关键词 王国维 《红楼梦》 西方文论 文论话语 《人间词话》 叔本华 融汇中西 中国现代文论 中西文论 中国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的位置:名实、脉络与定位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雪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0-100,共11页
本文试图从名实、脉络及当代问题数端探讨所谓理论和文学理论在当代社会的位置和效用。当代中国不少学人仍以文学活动为纯个人感性之精神活动,而无法正视文学活动的社会性内涵及其当代结构性,不能同情理解理论反思之于文学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从名实、脉络及当代问题数端探讨所谓理论和文学理论在当代社会的位置和效用。当代中国不少学人仍以文学活动为纯个人感性之精神活动,而无法正视文学活动的社会性内涵及其当代结构性,不能同情理解理论反思之于文学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澄清相关误区,梳理相关脉络的基础上,提出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应重视承传百年文论传统,突破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和种种惯习,从而在对文学活动的现象学理解中,接通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使理论或批评活动与当代实践相结合,形成理论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西方文论脉络 中国现代文论 实践 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批评”:问题与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西建 谭诗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60,共9页
"政治批评"作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内涵及实践性的批评话语,它贯穿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影响了现代中国文论知识形态的创构,对建立当代具有公共性的文论"政治批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作... "政治批评"作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内涵及实践性的批评话语,它贯穿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影响了现代中国文论知识形态的创构,对建立当代具有公共性的文论"政治批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经典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是一种"元政治批评",它从哲学方面确立了"政治批评"的基本属性、价值功能及作为思想方法的特定内涵,具有理论指导的普遍性;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政治批评"既有伊格尔顿、詹姆逊等对马克思"元政治批评"的深化和丰富,也有拉墨在文化维度对"政治批评"的现实反思及探索,呈现出理论的多元性与开放性;在新时代社会文化语境下,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批评"的主导作用,总结中国文论的历史经验,吸收马克思"政治批评"的思想精髓及核心理念,对建立具有人类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及批评"话语体系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批评 原典性 文化维度 现代中国文论 话语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