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在香港的建立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城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26,共8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于1965年在香港建立,此后经历了被取消、再度建立并持续发展的曲折过程。该学科在香港建立之初面临学科环境不利、史料匮乏、人手不足、与内地交往受限、意识形态与党派之争的困扰等诸多困境,但能...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于1965年在香港建立,此后经历了被取消、再度建立并持续发展的曲折过程。该学科在香港建立之初面临学科环境不利、史料匮乏、人手不足、与内地交往受限、意识形态与党派之争的困扰等诸多困境,但能够最终建立并不断发展,与姚克、李辉英等人自觉的学科意识以及多方面的学术准备有重要关系。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在香港的建立具有历史的前瞻性与开创性,是这一学科在大陆之外存在空间的重要拓展,由此实现了学科的多极化与世界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及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香港 姚克 李辉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时代同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0年代的学科演进与学术经验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勇 李浴洋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4,共9页
19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向得到高度评价,但学科史上的“1990年代”同样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一时期奠立的诸多范式成为了日后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主流。在1990年代出现的五大“新论题”与“新论域”——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甚至文化史... 19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向得到高度评价,但学科史上的“1990年代”同样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一时期奠立的诸多范式成为了日后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主流。在1990年代出现的五大“新论题”与“新论域”——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甚至文化史中重新定位“现代文学”;文学史编纂持续升温与“大文学史”演为主要书写模式;都市文学研究与市民文学研究异彩纷呈;地域文学研究乘势而上;“四十年代文学”研究作为新的学术生长点与生力军被提出——都影响至今。而对于学科本身的关注也在此时达到了高度自觉的程度,1994年召开的“西安年会”就是其中的标志事件,并在相当程度上主导了此后对于学科的认识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1990年代 西安年会 守正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演义先生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富仁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41,共8页
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角度,简要叙述了单演义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与劳绩。文章认为,单演义先生是属于那类带着严格的中国传统的学术训练和做人规范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最早的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之一。他继承... 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角度,简要叙述了单演义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与劳绩。文章认为,单演义先生是属于那类带着严格的中国传统的学术训练和做人规范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最早的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清代乾嘉学派的学术传统而从事中国新文学资料的挖掘、搜集和整理的工作,以中国传统学人的为人为师之道授业讲学、教书育人,一手开辟并坚守了中国西北地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鲁迅研究的阵地,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演义先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 建立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证学风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兴衰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卫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3-70,共8页
实证学风是中国学术研究中源远流长的传统学风,但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实证学风一直未能占据主导地位。1950—197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盛行以论带史,1980年代又强调当代性、主体性和片面性,1990年代又有学者质疑实证学风,进入21世际则追逐... 实证学风是中国学术研究中源远流长的传统学风,但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实证学风一直未能占据主导地位。1950—197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盛行以论带史,1980年代又强调当代性、主体性和片面性,1990年代又有学者质疑实证学风,进入21世际则追逐"理论"与"想像",实证学风一直备受批判、质疑和冷落。实证学风未能有效建立的原因:一是现代文学的政治目的与实证学风难以相容;二是用实证学风做学问的效率较低;但更重要的是,现代文学研究界未能端正对实证学风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证学风 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家炎与新时期“文学的现代化”——以严家炎和夏志清的对话为中心 被引量:4
5
作者 陈艳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88,共8页
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重建伴随着对海外汉学的发现和引介,1980年代也是国内学者与海外学术交流的活跃时期。正是这种“世界的”眼光,促进了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作为“第二代学人”的领军人物,严家炎于新时期进入学术创造力的... 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重建伴随着对海外汉学的发现和引介,1980年代也是国内学者与海外学术交流的活跃时期。正是这种“世界的”眼光,促进了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作为“第二代学人”的领军人物,严家炎于新时期进入学术创造力的爆发期,但他与海外汉学的对话,却很少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研究 严家炎 夏志清 海外汉学 范式转型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学术交流 国内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文学史家的当代生成——20世纪50年代《文艺报》中的王瑶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旻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6-133,共8页
王瑶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文学史”研究,这个学科方法定位影响深远。此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的生成,既基于现代大学知识生产机制内的传承,也应注意到其时文坛以文艺运动为方式发生的介入作用。方法的建构中涵纳着王瑶与学院外的文学... 王瑶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文学史”研究,这个学科方法定位影响深远。此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的生成,既基于现代大学知识生产机制内的传承,也应注意到其时文坛以文艺运动为方式发生的介入作用。方法的建构中涵纳着王瑶与学院外的文学世界对话及博弈的策略。1954年至1958年,王瑶被文坛领导媒介《文艺报》发现并吸纳为编委,见证和参与了其时最重要的数次文艺运动。运动中,校园内外多方合力,令“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化不断加速,进而构建其“文学史”的研究方法及核心议题。王瑶曾以文学史家的身份为其时的文艺机制所吸纳,并尝试与其中议题对话,而终于讲“史”对“论”的不完全贴合而被排除。被排除后,王瑶再次清理了自己的路径:中国现代文学应指向存真伪的稳定时段的历史研究,而与当下文坛所产生的理论、批评保持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瑶 《文艺报》 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待质疑、突破与超越
7
作者 钱理群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78,共2页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论集》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些补充思考,除了学术思考,还有对社会和对学科发展的自觉承担,内容包括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时写下的“编后记”,以及书序、书评、会议发言、关于学科发展中的研究视野、...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论集》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些补充思考,除了学术思考,还有对社会和对学科发展的自觉承担,内容包括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时写下的“编后记”,以及书序、书评、会议发言、关于学科发展中的研究视野、方法、心态等。我们这一代学人眼中的“‘现代’命题在中国当下都是‘进行时’,而不是‘过去时’”,期待下一代现代文学研究学人再一次地从80—90年代形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观念中‘解放’出来”,应该严肃、认真地讨论我们这一代人的局限,不足,并以此为开端,来寻找自己这一代独立研究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 80年代学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