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7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盘西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兴起、消解与融合
1
作者 栾梅健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19,共7页
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之时,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以全然决绝的姿态抛弃中国传统文学,力倡“全盘西化”;不过,他们对传统文学的批判与排斥只是一场短暂的尝试和交锋。五四运动不久,绝大多数新文学工作者就务实地站到了中... 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之时,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以全然决绝的姿态抛弃中国传统文学,力倡“全盘西化”;不过,他们对传统文学的批判与排斥只是一场短暂的尝试和交锋。五四运动不久,绝大多数新文学工作者就务实地站到了中国这片独有的土壤上,重新思考起中国文学的出路与未来。到民间去,到大众中去,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是他们在曲折的道路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与实践总结。“全盘西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兴起、消解与融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幻想着以西方文学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作家数量极少,且以其悲剧性的历史教训宣告了“全盘西化”的彻底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全盘西化”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国情 消解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志清、夏济安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2
作者 黄杉 郑家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5,共12页
夏志清、夏济安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范式。夏志清取法美国“新批评”学派,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模式;夏济安则有意突破文学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引入政治、思想史、精神分析等视角以呈现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种... 夏志清、夏济安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范式。夏志清取法美国“新批评”学派,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模式;夏济安则有意突破文学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引入政治、思想史、精神分析等视角以呈现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种种复杂面向。兼备中西文学素养、身处中西学术的交错空间,夏氏兄弟以西方文学为镜,映照出中国文学内蕴的特质。他们的学术研究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汉学界建树了与过往文学研究迥然有别的新范式,启发了李欧梵、耿德华、金介甫等后继海外学者的作家作品研究,呈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面性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生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夏济安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左翼文学 道德批评 精神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的老人形象塑造及其反思
3
作者 袁循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113,共7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老人形象“多数”是负面的,即作为封建家长专制扼杀人性的代表,其塑造与研究具有观念化特征。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与对封建专制批判、青春崇拜、倡导西方个性启蒙与人性解放有关。不过,中国现代作家还塑造了另一类老人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的老人形象“多数”是负面的,即作为封建家长专制扼杀人性的代表,其塑造与研究具有观念化特征。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与对封建专制批判、青春崇拜、倡导西方个性启蒙与人性解放有关。不过,中国现代作家还塑造了另一类老人形象,这在林语堂、废名、沈从文、萧红等人笔下多有体现。此类老人具有中国传统美德,随时代之变呈现代品质,这是长期被专制异化家长形象遮蔽的重要存在。此类作家多为传统型的,也有学贯中西的,还有重文化反思的。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老人形象塑造的科学研究,有助于拓展研究视野,深化对作家作品的认知,改变思想观念,重获文化价值的选择认同;对于应对老龄化、完善家庭教育、确立中国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老人形象 观念化塑造 辩证理解 反思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拆解指涉性、反讽阅读与空间诗学——论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策略
4
作者 李石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6,共10页
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深受后结构主义的他者伦理的影响。他们将后结构主义对总体性话语的批判,转移为对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思。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拆解指涉性,通过质疑知识与地理起源、文学与意识形态、形式与... 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深受后结构主义的他者伦理的影响。他们将后结构主义对总体性话语的批判,转移为对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思。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拆解指涉性,通过质疑知识与地理起源、文学与意识形态、形式与内容的稳固指涉关系,挑战了文化本质论以及现实主义的逼真性原则;二是反讽阅读,主要表现为对叙述者的权力及其阶级位置的审视与解构;三是空间诗学,从“细节”“意象”“空间”等视角来反思革命/启蒙的线性时间观,试图提供更多样的文学现代性及其诗学可能。他者伦理尽管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丰富与扩容,但也暴露出对象预设、理论预设等值得反思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解构主义 反讽 空间诗学 他者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与左翼:中国现代文学在岭南的发生
5
作者 李明刚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1-176,共6页
思考中国现代性的南方路径,需要在历史的多声部中聆听岭南文学的独特声音。从新文学的发生来看,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和近代革命策源地的广东,有区别于京沪两地和其他内地省份的不同特点。“五四”时期的岭南,以广州岭南大学和广东高等师... 思考中国现代性的南方路径,需要在历史的多声部中聆听岭南文学的独特声音。从新文学的发生来看,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和近代革命策源地的广东,有区别于京沪两地和其他内地省份的不同特点。“五四”时期的岭南,以广州岭南大学和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根据地,诞生了两个重要的新文学创作群体。随着社会形势发展,这两个群体分别衍生出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学形态:自由主义文学与左翼革命文学。前者追求文学的审美现代性与独立自由品格,不仅将世界带到岭南,更将岭南推向了世界。后者从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走向“行动者的诗学”,并由此汇入中国革命洪流。两种文学形态在岭南的发生与争奇斗妍,展现了现代性与地方性、启蒙与革命、中心与边缘的力量交织,阐释了广东何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具张力的“南方现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自由主义文学 左翼革命文学 岭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门档案馆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写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40周年之际
6
作者 王军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共3页
1992年3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全国档案馆网的结构,使一切具有研究价值和查考价值的重要档案,得到妥善的保管和有效的利用。在全国档案馆布局中,中央层面准备设置4个... 1992年3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全国档案馆网的结构,使一切具有研究价值和查考价值的重要档案,得到妥善的保管和有效的利用。在全国档案馆布局中,中央层面准备设置4个专门档案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档案馆网 国家档案局 设置原则 布局方案 全国档案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纠葛 被引量:2
7
作者 臧晴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3,共8页
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被引入国内以来,关键词研究一度成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一股热潮:以“关键词”直接命名的各种专著有三四十余种,其中不乏《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关键词》等名作,以此命名的各类... 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被引入国内以来,关键词研究一度成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一股热潮:以“关键词”直接命名的各种专著有三四十余种,其中不乏《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关键词》等名作,以此命名的各类专栏与译著更是不胜枚举。然而,不少研究仍停留在词典编纂式的研究阶段,从知识论的角度来梳理特定词源的语义源流和古今演绎,尚无法呈现词语背后生活与思想的复杂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艺术研究 西方文论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化与社会 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研究 词典编纂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
8
作者 张福贵 朱国华 +7 位作者 张法 沈杏培 周志强 李松 单小曦 段吉方 曾军 刘康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163,共14页
2024年5月24-26日,“地方性与世界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译介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25日下午设置了“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原计划1小时的对话一经展开,思想火花的碰撞便让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专家之间的辩... 2024年5月24-26日,“地方性与世界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译介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25日下午设置了“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原计划1小时的对话一经展开,思想火花的碰撞便让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专家之间的辩论让原本文质彬彬的会场充满张力与强度。现将记录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思想火花 文质彬彬 译介与传播 圆桌论坛 研究范式 马克思主义 地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巴金《家》的“手稿”
9
作者 姚明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3-75,共3页
新文学问世以来,巴金的《家》是第一部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声势浩大地描写封建家族在社会革命背景下逐步走向崩溃的作品。它系统深入地呈现青年的希望与新生革命力量的成长,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家》原名《激流》,于1931年4... 新文学问世以来,巴金的《家》是第一部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声势浩大地描写封建家族在社会革命背景下逐步走向崩溃的作品。它系统深入地呈现青年的希望与新生革命力量的成长,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家》原名《激流》,于1931年4月18日起在《时报》连载,但《家》的原稿在《时报》登载后丢失了。[2]似乎是《家》原稿的丢失激发了巴金的留档存档意识,之后关于作品的修订稿本他都有意识地留存备查,后来又把这些留有大量手写笔迹的图书版本捐赠给由他倡议并推动建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将其作为珍贵的历史档案、文学史料存放在“手稿库”中保藏。[3]2023年12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1935年巴金《家》手稿”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史料 国家一级文物 《时报》 历史档案 修订稿 革命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文译本《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序 被引量:1
10
作者 邵伯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1-112,共2页
韩国檀国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央图书馆馆长、(韩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韩武熙先生认为拙作《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为“近几年不可多见之力作”。译成韩文出版,不仅可作为韩国“大学及学术界有关中国现代文学之学习与研究之价值”,... 韩国檀国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央图书馆馆长、(韩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韩武熙先生认为拙作《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为“近几年不可多见之力作”。译成韩文出版,不仅可作为韩国“大学及学术界有关中国现代文学之学习与研究之价值”,并且“对中韩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华文化并大有裨益”。要我为这一译本写一篇序文。对此我感到十分高兴和荣幸。写序当然是义不容辞的。并借此机会向朝武熙教授和参与翻译这本书的其他各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作家作品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中国现代文学 译本 郭沫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书写的突破与局限——以王永生《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为例
11
作者 周明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6,共13页
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首次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史”的研究和历史描述。1939年出版的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研究现代文艺思潮的第一部专著。自1922开始,朱自清、周作人、王哲甫、伍... 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首次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史”的研究和历史描述。1939年出版的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研究现代文艺思潮的第一部专著。自1922开始,朱自清、周作人、王哲甫、伍启元、李何林等学者,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王瑶、蔡仪、张毕来、刘绶松、唐弢等学者对现代文学史都有考察和研究。相较于数量庞大的新文学史或现代文学史,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却一直未得到有效的梳理。直到1986年王永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出版,才终结了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无史的局面,开创了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先河。这本以通史体例写作的理论批评史,文类的涵盖面、资料的丰富度都是最全的。然而,这部多有创建的理论批评史,因与时代共名脱节,而淹没在历史中,令人唏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永生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文学史编撰 新时期 批评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站之构思、建设与展望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辉洪 陈智德 +1 位作者 龙向洋 黄潘明珠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84,共6页
介绍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中国研究的背景,概述大学图书馆系统与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联合提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站计划"的构思。透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数量及不同版本,指出"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学科而言,在在须... 介绍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中国研究的背景,概述大学图书馆系统与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联合提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站计划"的构思。透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数量及不同版本,指出"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学科而言,在在须要整合散见各处的研究资料。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著述资料,散见不同的图书馆及个别书目文献书籍,部分作家如鲁迅,不论单行本或全集皆版本繁多,该文将探讨如何利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站,建立一站式資讯平台,提供单行本、期刊论文、报刊文章、学位论文等不同类别的中、英、日语的资料,把分散的资料集中及提供书目分类浏览,以至按不同作家特色制作专题书目,以利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站 中国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 书目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颇具新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凌河 《社会科学辑刊》 1988年第2期146-147,共2页
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和王超冰四位青年同志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如王瑶先生所说:“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令人振奋的。”算起来,从一九二二年胡适写的《五十年来之中田文学》开始,已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 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和王超冰四位青年同志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如王瑶先生所说:“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令人振奋的。”算起来,从一九二二年胡适写的《五十年来之中田文学》开始,已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不下几十部。按照胡适的“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观点说来,无论是解放前的朱自清、周作人、陈子展,王哲甫、李何林等人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是建国后的王瑶、丁易,刘绶松、张毕来,唐弢、林志浩、田仲济等人撰写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他们都以各自的优势和缺陷体现着当时的时代水平。当历史走到了八十年代的今天,钱理群等几位青年研究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个性”和“态势”写作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无疑使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把时代的精神融入了自己的研究之中,给人以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新的视野和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 三十年代 八十年代 钱理群 五十年 世界文学 建国后 中国文学 作家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从史出,以史鉴论──读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明鹃 《中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2期93-94,共2页
论从史出,以史鉴论──读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论》周明鹃近五十年来,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是,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在一个十分复杂错综的文化环境之中,那些优秀的经典作品具有极其深刻与丰厚的历史内容与人... 论从史出,以史鉴论──读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论》周明鹃近五十年来,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是,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在一个十分复杂错综的文化环境之中,那些优秀的经典作品具有极其深刻与丰厚的历史内容与人文精神,因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论从史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国民劣根性 史鉴 史料 学术价值 文学现象 文学史著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回顾与思考
15
作者 刘光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2-65,共4页
一20年代初,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源头的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范畴诞生不久,异国就开始了对它的译介和评论。40年代后,国外汉学家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和研究上,开始形成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 一20年代初,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源头的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范畴诞生不久,异国就开始了对它的译介和评论。40年代后,国外汉学家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和研究上,开始形成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50年代到60年代初,国外对中国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鲁迅研究 中国老舍研究 研究成果 中国现代文学 艺术性 鲁迅创作 政治思想 形式分析 政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16
作者 王富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44,共8页
迄今为止主要有三个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个性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49年之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那时的中国... 迄今为止主要有三个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个性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49年之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那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品还主要停留在个性研究的层面上,彼此之间没有统一的联系,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但这个学科却不是通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联系在一起的,而是由国家领导机关通过政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它构成的是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的组织,是通过科学(学术)研究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是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创新性表现在:无"我"、无"理",而有"道"(整体性),体现了科学研究(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樊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论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反思与展望———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综述
17
作者 书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5期112-11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反思与展望 研讨会综述 儒学 中国现代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 20世纪 学术研讨 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命的悲剧——作为哲学范畴的宿命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投射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卫平 陈广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6-101,共6页
宿命观念在哲学和文学中源远流长,不能简单地判定它是对是错,尤其在文学中,"宿命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生发点。它赋予了文学以哲学的高度,而哲学高度也正是拥有终极关怀的人文学者、作家、诗人们的一种最高追求。宿命观念在中... 宿命观念在哲学和文学中源远流长,不能简单地判定它是对是错,尤其在文学中,"宿命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生发点。它赋予了文学以哲学的高度,而哲学高度也正是拥有终极关怀的人文学者、作家、诗人们的一种最高追求。宿命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表现为神秘感、对自然的崇拜以及或强或弱的偶然性。这些现代作家在处理宿命题材时大都保持从容淡泊的心态,同时造就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这显然与西方不同。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宿命观念的作家大多数都是独立于他们所处时代的主流话语之外的,且多具有哲学背景,但作家个体在宿命观念的理解和表达方面有很大差异。哲学范畴的宿命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现代文学作品的精神品格,值得当代文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宿命观念 神秘感 自然崇拜 偶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普通地方高校如何打造“金课”——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建设案例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魏建 彭冠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7-106,共10页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普通地方高校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专业课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几代教师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持续打造"金课"的有效做法。首...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普通地方高校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专业课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几代教师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持续打造"金课"的有效做法。首先,狠抓课程学理研究,通过课程理念的创新,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其次,多维互通,以"四个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贴近文学创作,即要求教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口头讲述与直观展示相结合",要求学生"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文学学习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再次,开放共享、协作创新,与多所地方高校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课” 中国现代文学 人才培养 “双一流” 山东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译选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以《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选集》为视角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刚 谢燕红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5-182,共8页
自上个世纪30年代,纽约Reynal&Hitchcock出版社推出埃德加·斯诺(EdgarSnow)的《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Living China: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以来,西方世界又相继推出了数十部综合性的中国现代文学英译选集。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选集 哥伦比亚 海外传播 英译 30年代 短篇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