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的中西兼融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岂之 方光华 《中州学刊》 CSSCI 1999年第6期176-179,共4页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中国学术提出了中西兼融的时代课题。但中西学术到底应该如何融合 ,当时尚不能作出明确回答。五四运动学术自由与科学标准的提出 ,为解决中西兼融的时代课题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中西兼融 中国现代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与传承:中国现代学术的学统问题——以冯友兰、蒙培元、黄玉顺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邓曦泽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14-225,共12页
中国几千年的统绪在近代被打断或扰乱了。伴随着政统的裂变,学统也发生了裂变,道统也就无法不裂变。以"中国哲学"界具有师生关系的冯友兰、蒙培元、黄玉顺三代学者为个例,分析"五四"以来学者面对这个巨大断裂,在不... 中国几千年的统绪在近代被打断或扰乱了。伴随着政统的裂变,学统也发生了裂变,道统也就无法不裂变。以"中国哲学"界具有师生关系的冯友兰、蒙培元、黄玉顺三代学者为个例,分析"五四"以来学者面对这个巨大断裂,在不依托旧制度的情势下如何努力重建、赓续学统,赓续斯文,赓续历史。但是,由于中国现代学术建构方法存在着无法克服的问题,即无法摆脱对西学的依傍而自立,使它既无法在其产生与处身的现代建立学统,也无法有效赓续古代历史。学者之努力与斯文之断裂,也就相互交织,并陷入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传承 学统 中国现代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英时与中国现代学术典范之构建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勇才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8-202,共5页
海外华裔学人应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余英时可谓海外华裔学人的杰出代表。他坚持从史学的立场观 察中国文化的内在变动;注重史料价值,坚持以无可争辩的史实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坚守本土学术理念,反对用西方的观念 生搬硬... 海外华裔学人应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余英时可谓海外华裔学人的杰出代表。他坚持从史学的立场观 察中国文化的内在变动;注重史料价值,坚持以无可争辩的史实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坚守本土学术理念,反对用西方的观念 生搬硬套于中国学术研究。余英时的学术思想是今天中国学人摆脱西方中心取向重新出发的动力和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立场 史科 本土理念 华裔学人 余英时 中国现代学术 典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谢幼伟对中国现代学术的理解与贡献
4
作者 王继训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5-108,共4页
 长期以来,人们研究较多的是胡适、冯友兰、金岳霖、贺麟、张东荪、张君劢等,而对谢幼伟的思想学术研究不多。实际上,他对西方学理的介绍与输入,对西方治学方法的重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阐发,尤其对中西哲学的融会贯通,综合创新,促进中...  长期以来,人们研究较多的是胡适、冯友兰、金岳霖、贺麟、张东荪、张君劢等,而对谢幼伟的思想学术研究不多。实际上,他对西方学理的介绍与输入,对西方治学方法的重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阐发,尤其对中西哲学的融会贯通,综合创新,促进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向现代的转换方面做出过不可忽视的贡献。谢幼伟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有四个特征:以唯心论为主要思潮;反躬实践;宗教式的态度;以直觉作为方法论。他还认为西方现代哲学放弃了二元论而采用一元论的思维模式,主张天人合一、心物同源;倾向于价值理论问题的研究;注重历史和时间概念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学术 中国传统哲学 西方现代哲学 学术研究 治学方法 融会贯通 中西哲学 综合创新 学术思想 思维模式 天人合一 价值理论 时间概念 冯友兰 金岳霖 张东荪 张君劢 唯心论 方法论 一元论 二元论 贺麟 实践 宗教 放弃 主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编后思
5
作者 杨惠龙 《河北学刊》 CSSCI 1998年第1期107-108,共2页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编后思杨惠龙学术是文化建设的先头兵,是文化的精华。而学术思想是人类理性认知的系统化并且具有独到性。因而它又是学术发展的“指南针”。建设健康繁荣的文化必须以繁荣学术为前提。只有学术的活跃、繁荣和学...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编后思杨惠龙学术是文化建设的先头兵,是文化的精华。而学术思想是人类理性认知的系统化并且具有独到性。因而它又是学术发展的“指南针”。建设健康繁荣的文化必须以繁荣学术为前提。只有学术的活跃、繁荣和学术思想的发达,才能促进文学艺术、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学术发展 社会发展 学术研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6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25-125,共1页
旷新年在《科学时报》1999年3月2日上发表《学术的凸显》一文,他指出,只是想说明和指出某些人对于《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的非历史的认识和误读。因为《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书蕴含了具体的... 旷新年在《科学时报》1999年3月2日上发表《学术的凸显》一文,他指出,只是想说明和指出某些人对于《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的非历史的认识和误读。因为《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书蕴含了具体的历史,蕴含了非常明显的紧张,而这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学术 陈平原 九十年代 八十年代 梁启超 章太炎 地平线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在张力 非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西方的钥匙开自己的锁--中国近现代以来学术研究中的问题 被引量:8
7
作者 宋祥瑞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7-100,共4页
中国现代学术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且彼此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第一,用西方具体学科的概念、方法来阐释中国的学术及其问题。这种研究之道叫做"借别人的钥匙开自己的锁"。第二,中国现代学术是一个持续地走向非传统之道的冒险历... 中国现代学术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且彼此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第一,用西方具体学科的概念、方法来阐释中国的学术及其问题。这种研究之道叫做"借别人的钥匙开自己的锁"。第二,中国现代学术是一个持续地走向非传统之道的冒险历程。中国现代学术可以魏源之"师夷长技以制夷"为起点,迄严复大译西书始;尤其是关于体用之辨发表后,中国学者就开始了以西方思想作基础思考中国问题,以西学作规范研究中国学术的取向。这种研究策略基本上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学术 学科概念 学科方法 研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对现代学术文化的贡献——以《中国小说史略》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刘东方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21,共10页
鲁迅不但是中国现代文坛的“旗手和主将”之一,而且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重镇”,但目前学界对于后者或重视不够,或模糊不清,有人认为鲁迅是西方文化的“拥趸”,有人认为他持新比旧好的进化论式文化观念,有人认为他只顾挖传... 鲁迅不但是中国现代文坛的“旗手和主将”之一,而且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重镇”,但目前学界对于后者或重视不够,或模糊不清,有人认为鲁迅是西方文化的“拥趸”,有人认为他持新比旧好的进化论式文化观念,有人认为他只顾挖传统文化的“祖坟”,且破坏有余,建设不足……其实,鲁迅对现代文化,特别是现代学术文化的建设有着周全而深刻的思考,在当下现代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鲁迅对现代学术的贡献,值得我们重视。本文拟围绕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及其古代小说研究论述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小说史略》 现代学术文化 鲁迅 中国现代学术 现代文化建设 古代小说研究 “拥趸” 西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比较哲学:从现代中国学术的经验看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少明 《浙江学刊》 CSSCI 2002年第2期40-46,共7页
本文从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背景讨论比较哲学的问题。第一部分以严复、梁启超、王国维及胡适的相关经验为线索 ,揭示比较哲学研究对“中国哲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以中国思想传统同外来文化 (印度与西方 )的两次遭遇为例 ... 本文从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背景讨论比较哲学的问题。第一部分以严复、梁启超、王国维及胡适的相关经验为线索 ,揭示比较哲学研究对“中国哲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以中国思想传统同外来文化 (印度与西方 )的两次遭遇为例 ,探讨比较哲学在文化会通 ,包括展示本土文化的价值信念与学习外来文化的长处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部分以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关系图式的复杂性 ,以及隐喻问题为题 ,讨论比较哲学常见的方法论难点。作者认为 ,虽然我们难以给比较哲学一个形式上完满的说法 ,但是揭示问题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哲学 现代中国学术 跨文化沟通 方法论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衡派与中国学术的现代转换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云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7-52,共6页
本文对处在中国学术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大背景之下的学衡派学术立场和学术动向进行了总体考察 ,指出学衡派一方面仍坚持传统学术学以载道的主旨 ,但他们学术实践显然不囿于此 ,他们在学术研究中能够坚持客观的态度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 本文对处在中国学术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大背景之下的学衡派学术立场和学术动向进行了总体考察 ,指出学衡派一方面仍坚持传统学术学以载道的主旨 ,但他们学术实践显然不囿于此 ,他们在学术研究中能够坚持客观的态度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研究范式上 ,也接受了分科研究等现代学术的研究模式 ;同时 ,他们努力传播西学 ,是一些现代学术学科的奠基人。这一切都表明 ,学衡派是中国现代学术建立过程中重要的一支力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中国学术现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西学”与历史文化传统———序《“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一书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兆武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9-81,共3页
关键词 历史文化传统 《“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鲁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2
作者 杨新刚 李钧 季臻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4-56,共3页
关键词 “齐鲁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民族传统文化 当代文学 文化资源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社会心理与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综述
13
作者 陈廷湘 龙伟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社会心理与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 中国现代史学会 四川大学 学术交流 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视角 新看法——“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简述
14
作者 史岩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学术研讨会" 简述 会议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的建构及可行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光芒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81,共7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史,但至今仍然缺乏系统完整的学术史论著。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的建构可谓势在必行,时不我待。这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研究方法与思路上,从"文学学术"流变的视角来确立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史,但至今仍然缺乏系统完整的学术史论著。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的建构可谓势在必行,时不我待。这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研究方法与思路上,从"文学学术"流变的视角来确立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研究基点与研究范畴的边界。其次,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的构建应囊括方法体系、价值体系、资源体系与问题体系这四个层面在内的互动体系。第三,从文学本身出发,重点考察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流变过程中学术体系的建构之于学术史研究的可行性及其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学术 学术范式 学术方法 学术价值 学术资源 学术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讨(笔谈)——迎接中国学术期刊理念的第三次变革 被引量:4
16
作者 夏锦乾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25,共4页
中国学术期刊是中国现代学术的重要一脉。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学术形成的初期。其时,一批知识界的先驱接受了西方进化论思想,为了研究某一问题、传播某一思想的需要,借助于当时已经改进的印刷技术,出版定期或不定期的... 中国学术期刊是中国现代学术的重要一脉。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学术形成的初期。其时,一批知识界的先驱接受了西方进化论思想,为了研究某一问题、传播某一思想的需要,借助于当时已经改进的印刷技术,出版定期或不定期的读物,从而诞生了最初意义上的中国学术期刊。这些刊物大多具有同人园地的性质,办刊者往往组成一个松散的团体,彼此不求志同道合,但求对特定的问题有大体一致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术期刊 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发展战略 21世纪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现代学术 理念 笔谈 研讨 人文 进化论思想 印刷技术 知识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学术史:中共文化史研究的新视野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顺力 李方祥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21,共9页
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是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探讨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既能深化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也能为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的关系提供历史的论证和学理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学术史的研究主要... 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是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探讨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既能深化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也能为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的关系提供历史的论证和学理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学术史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探讨作为政治团体的政党组织对促进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和发展的作用;二是党的部分群体和个体成员的学术思想与中国现代学术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马克思主义学派与其他学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学术 中共文化史 中国现代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仲德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7-73,共7页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蔡仲德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字芝生,一八九五年十二月四日(农历十月十八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先生6岁入私塾,依次读《三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蔡仲德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字芝生,一八九五年十二月四日(农历十月十八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先生6岁入私塾,依次读《三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亦读可称新学之地理普及读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哲学 中国哲学史新编 冯友兰先生 “六书” 毛泽东 清华大学 《新理学》 中国现代学术文化 马克思主义 所以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思想的多维透视──读胡晓著《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寒冬 《江淮论坛》 CSSCI 1996年第2期87-86,共2页
关键词 胡适思想 多维透视 自由主义 研究方法 启蒙救国 实验主义者 世界主义 方法论 中国现代学术 研究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海外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20
作者 张西平 薛维华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5-209,共15页
长期以来作为“外学”的海外汉学自晚清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的视野,中国学人首次接触、认识西方汉学并与其展开对话,就此开启了中国学人与西方汉学互动的文化序幕。清末民初中国学术开启近代学术转型,此时海外汉学更是内卷于中国近代学... 长期以来作为“外学”的海外汉学自晚清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的视野,中国学人首次接触、认识西方汉学并与其展开对话,就此开启了中国学人与西方汉学互动的文化序幕。清末民初中国学术开启近代学术转型,此时海外汉学更是内卷于中国近代学术构建的历程,在中国本土学者和汉学家们的互动中不断创新与发展,最终确立了中国近代学术的基本面貌。新中国成立后,海外汉学史的研究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停滞,直到改革开放又迎来了新的高潮。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学者与机构参与其中,海外汉学的翻译与研究已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界最令人关注的一个学术领域。因此,回顾并梳理百年汉学中国史,对更好地回到本土立场书写与重建中国学术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 西方汉学 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学术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