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环流三号聚变加料超声分子束注入系统有效距离研究
1
作者
肖国梁
陈程远
+6 位作者
刘生晖
殷娇
许可
朱毅仁
王驰宇
冯北滨
钟武律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74-181,共8页
中国自主研发的超声分子束注入技术在国际聚变装置中广泛应用,其中有效距离(即注入器出口至第1马赫盘的距离)是关键设计指标,尤其需保证此距离大于注入器至等离子体边界间的距离。本文针对中国环流三号(HL-3 Tokamak)的超声分子束系统...
中国自主研发的超声分子束注入技术在国际聚变装置中广泛应用,其中有效距离(即注入器出口至第1马赫盘的距离)是关键设计指标,尤其需保证此距离大于注入器至等离子体边界间的距离。本文针对中国环流三号(HL-3 Tokamak)的超声分子束系统进行了有效距离的深入研究。仿真结果显示,实际运行条件下,影响有效距离的关键因素是气源压力。模拟揭示了有效距离与气源压力间存在1/2幂指数关系,与常规超声分子束束流的定标规律相符,但在高压力比条件下,原定标关系可能低估有效距离。通过修正后的定标关系,研究表明中国环流三号装置中超声分子束系统的有效距离即使在小气源压力9×10^(4) Pa下也能满足注入器至等离子体边界距离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分子束注入
有效距离
中国环流三号
聚变加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环流三号多发破碎弹丸注入器初步工程设计
2
作者
胡毅
曹曾
+3 位作者
曹诚志
徐红兵
卢勇
乔涛
《真空与低温》
2024年第3期295-301,共7页
多发破碎弹丸系统是中国环流三号(HL-3)托卡马克装置开展破裂缓解实验研究的必备系统。依据HL-3装置的运行参数及物理需求开展了多发破碎弹丸注入器的初步工程设计。重点开展了弹丸基本参数的设计以及发射、破碎方式等选型,结合多发破...
多发破碎弹丸系统是中国环流三号(HL-3)托卡马克装置开展破裂缓解实验研究的必备系统。依据HL-3装置的运行参数及物理需求开展了多发破碎弹丸注入器的初步工程设计。重点开展了弹丸基本参数的设计以及发射、破碎方式等选型,结合多发破碎弹丸注入器的系统设计及工艺布局,通过热力学分析对初步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了确认。弹丸注入器的制备系统采用原位冷凝和气动加速的方式分别制备和发射共计三颗弹丸,弹丸尺寸分别为一颗Φ7 mm、两颗Φ5.5 mm,长径比为1.3,设计发射速度为200~300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环流三号
破碎弹丸注入
破裂缓解
弹丸注入器工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环流三号(HL-3)壁处理系统研制
3
作者
曹诚志
颉延风
+8 位作者
胡毅
黄向玫
崔成和
乔涛
周军
蔡潇
高霄雁
赵鹏
曹曾
《真空与低温》
2024年第3期325-330,共6页
托卡马克装置壁处理系统对获得高真空、洁净的器壁条件至关重要。介绍了中国环流三号(HL-3)装置真空系统中的壁处理各子系统设计及研制概况。分析了壁处理系统调试运行过程和特点,设计了烘烤系统和直流辉光清洗系统的运行方案。分别对...
托卡马克装置壁处理系统对获得高真空、洁净的器壁条件至关重要。介绍了中国环流三号(HL-3)装置真空系统中的壁处理各子系统设计及研制概况。分析了壁处理系统调试运行过程和特点,设计了烘烤系统和直流辉光清洗系统的运行方案。分别对烘烤系统、直流辉光清洗系统以及射频辅助直流辉光放电系统的首次运行结果进行了讨论。通过应用壁处理系统,配合真空抽气系统,HL-3装置真空系统运行达到预期目标,初始放电前装置最小压力达到2.4×10^(-6)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环流三号
壁处理系统
烘烤系统
直流辉光清洗
射频辅助直流辉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创新驱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助力“人造太阳”前行——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106室党建科研融合探索为例
4
作者
张燕
赵丽
+2 位作者
李波
张刚
贺明明
《中国军转民》
2024年第22期47-49,共3页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坚定推手,更是解决当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的重要抓手。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物院”)作为中国聚变摇篮之地,更要把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之...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坚定推手,更是解决当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的重要抓手。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物院”)作为中国聚变摇篮之地,更要把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之举,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世界一流聚变装置发展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科技人才
中国环流三号
党研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环流三号聚变加料超声分子束注入系统有效距离研究
1
作者
肖国梁
陈程远
刘生晖
殷娇
许可
朱毅仁
王驰宇
冯北滨
钟武律
机构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轻化工大学
出处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74-181,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105086,U21A20440)
中核集团“青年英才”项目。
文摘
中国自主研发的超声分子束注入技术在国际聚变装置中广泛应用,其中有效距离(即注入器出口至第1马赫盘的距离)是关键设计指标,尤其需保证此距离大于注入器至等离子体边界间的距离。本文针对中国环流三号(HL-3 Tokamak)的超声分子束系统进行了有效距离的深入研究。仿真结果显示,实际运行条件下,影响有效距离的关键因素是气源压力。模拟揭示了有效距离与气源压力间存在1/2幂指数关系,与常规超声分子束束流的定标规律相符,但在高压力比条件下,原定标关系可能低估有效距离。通过修正后的定标关系,研究表明中国环流三号装置中超声分子束系统的有效距离即使在小气源压力9×10^(4) Pa下也能满足注入器至等离子体边界距离的要求。
关键词
超声分子束注入
有效距离
中国环流三号
聚变加料
Keywords
supersonic molecular beam injection
effective distance
HL-3 Tokamak
fusion fueling
分类号
TL99 [核科学技术—核技术及应用]
O53 [理学—等离子体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环流三号多发破碎弹丸注入器初步工程设计
2
作者
胡毅
曹曾
曹诚志
徐红兵
卢勇
乔涛
机构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出处
《真空与低温》
2024年第3期295-301,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E0303101)。
文摘
多发破碎弹丸系统是中国环流三号(HL-3)托卡马克装置开展破裂缓解实验研究的必备系统。依据HL-3装置的运行参数及物理需求开展了多发破碎弹丸注入器的初步工程设计。重点开展了弹丸基本参数的设计以及发射、破碎方式等选型,结合多发破碎弹丸注入器的系统设计及工艺布局,通过热力学分析对初步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了确认。弹丸注入器的制备系统采用原位冷凝和气动加速的方式分别制备和发射共计三颗弹丸,弹丸尺寸分别为一颗Φ7 mm、两颗Φ5.5 mm,长径比为1.3,设计发射速度为200~300 m/s。
关键词
中国环流三号
破碎弹丸注入
破裂缓解
弹丸注入器工程设计
Keywords
HL-3 Tokamak
shattered pellet injection
disruption mitigation
pellet injector engineering design
分类号
TL64 [核科学技术—核技术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环流三号(HL-3)壁处理系统研制
3
作者
曹诚志
颉延风
胡毅
黄向玫
崔成和
乔涛
周军
蔡潇
高霄雁
赵鹏
曹曾
机构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出处
《真空与低温》
2024年第3期325-330,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E0303101)。
文摘
托卡马克装置壁处理系统对获得高真空、洁净的器壁条件至关重要。介绍了中国环流三号(HL-3)装置真空系统中的壁处理各子系统设计及研制概况。分析了壁处理系统调试运行过程和特点,设计了烘烤系统和直流辉光清洗系统的运行方案。分别对烘烤系统、直流辉光清洗系统以及射频辅助直流辉光放电系统的首次运行结果进行了讨论。通过应用壁处理系统,配合真空抽气系统,HL-3装置真空系统运行达到预期目标,初始放电前装置最小压力达到2.4×10^(-6)Pa。
关键词
中国环流三号
壁处理系统
烘烤系统
直流辉光清洗
射频辅助直流辉光
Keywords
HL-3
wall condition system
baking system
GDC system
radio frequency assisted glow discharge
分类号
TL631 [核科学技术—核技术及应用]
TB753 [一般工业技术—真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创新驱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助力“人造太阳”前行——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106室党建科研融合探索为例
4
作者
张燕
赵丽
李波
张刚
贺明明
机构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出处
《中国军转民》
2024年第22期47-49,共3页
文摘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坚定推手,更是解决当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的重要抓手。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物院”)作为中国聚变摇篮之地,更要把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之举,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世界一流聚变装置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创新
科技人才
中国环流三号
党研融合
分类号
F4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环流三号聚变加料超声分子束注入系统有效距离研究
肖国梁
陈程远
刘生晖
殷娇
许可
朱毅仁
王驰宇
冯北滨
钟武律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环流三号多发破碎弹丸注入器初步工程设计
胡毅
曹曾
曹诚志
徐红兵
卢勇
乔涛
《真空与低温》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环流三号(HL-3)壁处理系统研制
曹诚志
颉延风
胡毅
黄向玫
崔成和
乔涛
周军
蔡潇
高霄雁
赵鹏
曹曾
《真空与低温》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创新驱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助力“人造太阳”前行——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106室党建科研融合探索为例
张燕
赵丽
李波
张刚
贺明明
《中国军转民》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