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85篇文章
< 1 2 2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之比较 被引量:7
1
作者 俞思念 赵大朋 《学习论坛》 2010年第4期9-13,共5页
金融危机在美国的爆发以及在世界范围的蔓延证明了以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为特点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不足与缺陷,进一步削弱了这种发展模式的生命力,破除了世界各国对单一化发展模式的迷信。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增强... 金融危机在美国的爆发以及在世界范围的蔓延证明了以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为特点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不足与缺陷,进一步削弱了这种发展模式的生命力,破除了世界各国对单一化发展模式的迷信。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外在吸引力,向世人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当前演进 被引量:1
2
作者 吴云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6-78,共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模式是基于我国现代化启动的后发性和外源性的必然选择。跨越发展当前的非持续性、非均衡性、非客观性思考。以跨越发展推动生产力在当代的嬗变和更替,以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协调性与科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模式是基于我国现代化启动的后发性和外源性的必然选择。跨越发展当前的非持续性、非均衡性、非客观性思考。以跨越发展推动生产力在当代的嬗变和更替,以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协调性与科学性。社会发展的和谐性与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性是均衡性与非均衡性、顺序性与跳跃性、生产力的跨越与体制转轨的统一,实现科学跨越与和谐发展的相互递进和良性互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跨越科学发展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生产力跨越 回顾 反思 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选择的历史转变——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3
作者 姜怀忠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9-82,共4页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定位、目标模式的选择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都实现了历史性转变,这些转变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彻底摆脱了过去苏联模...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定位、目标模式的选择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都实现了历史性转变,这些转变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彻底摆脱了过去苏联模式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为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这一模式的理解,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必须澄清几个错误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范性力量的行动逻辑与行为模式探究
4
作者 李梁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规范性力量也称为价值的力量。在国际政治中,规范性力量是一种可以影响、塑造、改变国际社会其他政治行为体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形成的规范性力量,意味着中国正日益生成一种既不单纯依靠经济手段也不单纯利用军事力量... 规范性力量也称为价值的力量。在国际政治中,规范性力量是一种可以影响、塑造、改变国际社会其他政治行为体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形成的规范性力量,意味着中国正日益生成一种既不单纯依靠经济手段也不单纯利用军事力量,而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观念性力量,影响其他国际行为主体,并引领、规范国际社会活动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范性力量遵循的原则是中国与他国处在特定情境中的互动类型的关系逻辑。与欧盟规范性力量采用适当性逻辑指导下的说服、经验学习以及规范模仿等不同的是,中国更注重关系逻辑下的行为示范、协商对话、多边合作的行为模式,它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并正在展现旺盛生命力和光明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规范性力量 行动逻辑 行为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两种观察视角——兼论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联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君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58,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道路,其根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由此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道路,其根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由此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现代以来我国政治建设长期内生性演化的成果,是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作出的一种回应,也是新征程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一种新的政治发展理念,也是具体的政治制度实践。从制度实践的角度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持续探索的实践结晶,代表了新时代以来人民民主的最新形态。从重大理念的角度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过程中得出的民主新认识,是新征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发展道路 全过程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2
6
作者 杨金卫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3,共9页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一百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一百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路,用一系列重大成就书写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篇章”。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蕴涵贯穿着极其深刻的理论创新逻辑、历史发展逻辑、实践探索逻辑、目标导向逻辑、价值追求逻辑,极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规律性认识,更加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价值旨归。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两个结合”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辉煌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创新逻辑 历史发展逻辑 实践探索逻辑 目标导向逻辑 价值追求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形成的历史回顾 被引量:1
7
作者 綦玉帅 夏东民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34,共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反映时代发展要求,为解决当代中国现实和未来长远发展问题而构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范式。中国共产党是这一发展模式的奠基者、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反映时代发展要求,为解决当代中国现实和未来长远发展问题而构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范式。中国共产党是这一发展模式的奠基者、探索者和创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奠基者 探索者 创建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源式发展道路
8
作者 李笑宇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2,共10页
民主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主要目标。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内源式政治发展应当具备独立的领导核心、制定合理的战略、应对多元的挑战、选择改革的路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新形态,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主要目标。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内源式政治发展应当具备独立的领导核心、制定合理的战略、应对多元的挑战、选择改革的路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新形态,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出了一条内源式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总体逻辑是中国共产党统筹总揽现代化进程,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现实治理需要,通过宏观主导与微观调适的渐进改革路径推动民主政治的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并维系秩序的相对稳定。它确立了以政党力量为主导的领导主体,实行了以发展绩效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实施了以统筹兼顾为核心的应变策略,选择了以渐进变革为原则的改革路径,实现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政治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 内源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发展模式创新 被引量:3
9
作者 余金成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27,共5页
学界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成果不乏深刻见解,但很多都忽略了其最为根本的社会主义性质;而恰恰是后者决定了"中国模式"的创新意义及历史必然性:它针对现代资本主义矛盾形成必要性,吸纳人类现代文明成果形成可能性,... 学界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成果不乏深刻见解,但很多都忽略了其最为根本的社会主义性质;而恰恰是后者决定了"中国模式"的创新意义及历史必然性:它针对现代资本主义矛盾形成必要性,吸纳人类现代文明成果形成可能性,借助中国改革实践的渐进发展形成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发展模式 市场经济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0
《中国注册会计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8,共2页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8日下午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8日下午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中央总书记 集体学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信息技术发展 文化强国战略 锚定 根本指导思想 文化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模式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审视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银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14,共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有机统一。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经历曲折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有机统一。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经历曲折甚至中断。改革开放后,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作为一种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现端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在发展模式层面上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的深度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作为一种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和中国梦是实现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有机统一的典范。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的,这一道路应该是发展模式与生活方式的有机统一,其最终目标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模式 生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发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杜人淮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53,共5页
"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在反思"苏联模式"、借鉴吸收人类现代文明成果和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并得到升华的独具特色、充满活力和富有成效的经济发展... "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在反思"苏联模式"、借鉴吸收人类现代文明成果和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并得到升华的独具特色、充满活力和富有成效的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体系。"中国模式"的形成和升华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重大领域的突破,"中国模式"逐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国模式"得到了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模式 形成 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创新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社会主义的两种发展形态——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继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3-24,共12页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以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脱离了国情,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总依据,符合中...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以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脱离了国情,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总依据,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揭示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战略上,苏联具有明显的备战色彩,主要以国家独立、安全和对外扩张为目标,没有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更没有做到国强民富;中国对内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改善民生,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对外奉行和平外交政策,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体制模式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没有处理好坚持基本制度与改革具体体制的关系,长期不改革,最后的结果是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深刻改革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气活力、利于发展的体制模式。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实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阶段、两种不同形态,二者有继承关系,但又有重大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体制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危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孕育、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素群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1-24,共4页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危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杨素群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在其发展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危机,第一次危机以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为标志;第二次危机以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为...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危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杨素群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在其发展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危机,第一次危机以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为标志;第二次危机以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为标志;第三次危机以1989年至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 毛泽东思想 苏东剧变 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道路 三次危机 传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颜晓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5,共4页
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结晶、实践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的时代,必将创造出属于这个新时代的新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述新时代新的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结晶、实践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的时代,必将创造出属于这个新时代的新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使命 实践创新 文化传承发展 社会变革 新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和谐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巨大创新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淼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0-82,共3页
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成熟和完善,我党对西方先工业化国家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前苏联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创新,开创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崭新的科学、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成熟和完善,我党对西方先工业化国家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前苏联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创新,开创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崭新的科学、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模式 科学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道路”叙事话语的体系建构:现代化、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润峰 梁宵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6,共9页
“中国道路”命题蕴含着多维的叙事主线及话语表达。“中国道路”包括现代化、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五个方面的叙事主线,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与中国... “中国道路”命题蕴含着多维的叙事主线及话语表达。“中国道路”包括现代化、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五个方面的叙事主线,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有机统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的唯一道路选择。以上基于不同维度分别表达出“中国道路”的基础轨道、文明形态、鲜明底色、发展动力、胸怀天下等核心要义,构成了研究和阐释“中国道路”命题的崭新视角。准确把握上述叙事主线及话语表达,有助于站在更宏大的视域中审视和理解“中国道路”命题的多维性、正确性、价值性,从而在有效应对和化解“中国改旗易帜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的基础上,推动“中国道路”的发展实践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构建山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体育发展模式的探索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美奋 孙化玉 +1 位作者 于美刚 张登峰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3,共3页
从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科学内涵着手,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对山东省中、东、西部的32个乡(镇)的农村体育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山东省农村体育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体育... 从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科学内涵着手,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对山东省中、东、西部的32个乡(镇)的农村体育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山东省农村体育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体育五大发展模式,对今后山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农村体育健身运动的实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体育 特色体育 发展模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党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笔谈 被引量:48
19
作者 曹卫东 李崟 +11 位作者 徐雁冰 黄道峻 刘青 姚守齐 何明 王欢 米银俊 王毅 朱传耿 郑永奎 兰景力 申富平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4,共34页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为系统总结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经验与规律,本刊组织全国14所高等体育院校的专家以笔谈的形式,专题研讨“建党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北京体育大学曹...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为系统总结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经验与规律,本刊组织全国14所高等体育院校的专家以笔谈的形式,专题研讨“建党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北京体育大学曹卫东提出,应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体育的4个重要作用,即“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发挥体育的多样功能和前置性作用,助力体育强国建设。上海体育学院李崟提出,人民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的价值追求与实践归旨:从价值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导向;从实践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依靠人民”的动力之源;从共享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归宿。武汉体育学院徐雁冰提出,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主要表现为服务需求的大局精神、体育为民的健民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和拼搏不止的奋斗精神,并从强种救国、强体认同和健康自信3个阶段对红色体育精神的历史赓续进行阐述。西安体育学院黄道峻提出,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有其独特的形成基础和发展演进过程,在其指导下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不仅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开局起步积累了宝贵经验。成都体育学院刘青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基本经验包括: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体育各领域协调发展;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坚持对外开放走向世界,与时俱进推动体育改革创新。沈阳体育学院姚守齐认为,红色体育丰富了红色精神的内涵,壮大了红色文化,其对助力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和成长,助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与完善,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的全方位发展,促进体育文化实力的增长等具有重要启示。首都体育学院何明提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通过发展体育事业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人民在交流中消除隔阂和误解,在互鉴中携手前行,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天津体育学院王欢认为,天津体育事业的百年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应在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践中探索有特色、有成效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广州体育学院米银俊提出,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及其“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生动诠释和精神标志,至今仍具鲜活的时代价值,需要永续传承和不断升华。山东体育学院王毅提出,党的历任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从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出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思想体系,成为实现体育强国梦的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南京体育学院朱传耿提出,中国体育百年发展历经启蒙革新的“体育救国”阶段、改造创建的“体育兴国”阶段、改革创新的“体育报国”阶段、全面提升的“体育强国”阶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为国家中心任务服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之路等是中国体育百年发展经验的重要启示。吉林体育学院郑永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根本特征为:坚持党的领导,注重体育价值的体现;坚持宗旨意识,注重体育功能的实现;坚持制度优势,注重体育强国的建设;拓展开放视野,注重全新格局的打造;坚持奥运精神,注重体育灵魂的彰显。哈尔滨体育学院兰景力提出,应准确把握党的百年体育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定位,加快推进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模式、内部治理体系的转型。河北体育学院申富平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期间体育工作的理念与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改革举措体现了战略眼光与务实思维,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体育发展道路 红色体育 人民主体性 体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与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孟飞 袁久红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1-135,共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走出来的新型发展道路,它为世界历史进程打开了新的一页。一方面,中国道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谬误,丰富和完善了人类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走出来的新型发展道路,它为世界历史进程打开了新的一页。一方面,中国道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谬误,丰富和完善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并不建构在对他国权益的侵犯之上,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国际社会作出郑重承诺,明确表达了坚持走和平发展、文明进步道路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展现出社会主义的巨大比较优势,并在国际舞台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明模式 和平发展 和谐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