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时代意蕴、推行逻辑和优化路径 被引量:36
1
作者 胡新岗 黄银云 沈璐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102-106,共5页
文章在分析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时代意蕴和推行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优化路径:政府加强顶层设计;行业组织与社会机构依法履行职业教育的职责和义务;职业学校坚持质量治理;企业依法履行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开发人力资源的... 文章在分析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时代意蕴和推行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优化路径:政府加强顶层设计;行业组织与社会机构依法履行职业教育的职责和义务;职业学校坚持质量治理;企业依法履行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开发人力资源的主体责任;健全校企双主体育人体制机制;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校企合作 校企命运共同体 双主体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生态学视角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发展的逻辑解析、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被引量:12
2
作者 林徐润 高军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43-49,共7页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历经十余年的改革实践,从试点试行到全面推行,开拓了育人新境界和发展新格局。从组织生态学的视角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进行组织合法性、组织生态位和组织发展环境三个方面的逻辑研究,分析现代学徒制存在的组织合法...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历经十余年的改革实践,从试点试行到全面推行,开拓了育人新境界和发展新格局。从组织生态学的视角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进行组织合法性、组织生态位和组织发展环境三个方面的逻辑研究,分析现代学徒制存在的组织合法性困惑、组织生态位困惑和外部环境困惑,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推进策略,提出要以现场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积极实施高质量特色化推进策略,解决学徒制发展现实之困,助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促进职业教育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的提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生态学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逻辑解析 现实困境 推进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三维透视:内涵、困境及突破 被引量:51
3
作者 桑雷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98,共5页
现代学徒制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模式和基本趋势,也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借鉴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最鲜明的特征是校企"双主体"协作育人和学生—学徒&qu... 现代学徒制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模式和基本趋势,也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借鉴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最鲜明的特征是校企"双主体"协作育人和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交替出现,试行困境主要体现在政策解释、利益表达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实践突破需要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集体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内涵 困境 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 被引量:54
4
作者 祝木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6-19,共4页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进行着试点和实践,本文在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主要困境,提出重构现代...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进行着试点和实践,本文在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主要困境,提出重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强调工学结合、提高企业的参与度,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推进现代学徒制保障体系建设等改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实施现状 改进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院校全面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33
5
作者 毛少华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5-70,共6页
目前,在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等相关专业全面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仍面临校企招生招工协同性问题、标准体系对接不畅、双导师团队选拔考核问题、校企教学资源共享度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和校企共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 目前,在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等相关专业全面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仍面临校企招生招工协同性问题、标准体系对接不畅、双导师团队选拔考核问题、校企教学资源共享度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和校企共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校企双主体协同弹性招工招生,企校对接共建人才标准体系,探索“双师”选拔考核机制,畅通校企教学资源共享渠道,创新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和双主体协同管理育人等策略,为校企合作培养匹配企业需求的综合型高素质实用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院校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技术赋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价值、框架与路径 被引量:12
6
作者 彭明成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0期28-32,共5页
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重大机遇。智能技术赋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发挥着系统性的作用,通过建立人机耦合的智能教育理念、健全多方联动的智能关键机制、形成开放协同的智能治理模式、建立技术生态的智能教... 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重大机遇。智能技术赋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发挥着系统性的作用,通过建立人机耦合的智能教育理念、健全多方联动的智能关键机制、形成开放协同的智能治理模式、建立技术生态的智能教育体系,进而构建智能技术赋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框架。优化智能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顶层设计、探索智能技术赋能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新模式、提升职校师生胜任未来新型产业的智能素养和健全智能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是实现智能技术赋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关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智能技术 新型产业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应然与实然 被引量:12
7
作者 蒋小丰 孙跃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7-41,共5页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应然表现为实现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实施招生招工一体化,采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拥有校企共建共享的教师队伍。针对现代学徒制实施中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行业企业的参与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师资队...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应然表现为实现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实施招生招工一体化,采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拥有校企共建共享的教师队伍。针对现代学徒制实施中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行业企业的参与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师资队伍的匹配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实然困境,应从求新、求真、求实三条途径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即转变思想观念和创新思维方式,政府规范引导和行业协调参与,学校和企业扎扎实实地开展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应然 实然 完善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思考 被引量:3
8
作者 民盟中央 民盟天津市委课题组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8-39,共2页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不仅能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还能有效缓解制造业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进而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制造业 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学徒制融合下“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思政的开发与评价
9
作者 徐美佳 韩双 丁原春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2期228-232,共5页
以“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为对象,在总结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开发过程中具体做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双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开发与评价范式,以强化制药类专业课程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 工程教育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智能制造类专业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琳静 《南方农机》 2024年第10期195-198,共4页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教育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专业结构上的失配性问题,不缺毕业生,但缺高层次、现场应用型工程师人才。而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改革和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存在共生关系,开展高职智能制造类专业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路径探索...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教育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专业结构上的失配性问题,不缺毕业生,但缺高层次、现场应用型工程师人才。而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改革和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存在共生关系,开展高职智能制造类专业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路径探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首先对智能制造类专业现场工程师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分别从企业角度、学校角度、教师角度及学生角度阐述了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具体路径,提出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校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双导师双循环”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双师型”结构化教学团队、创新评价考核方式等具有可行性的培养方案。推动校企合作全面融合,形成校企双方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现各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度优、利用率高、教学效果好的建设目标,培养德技并修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升级 职业教育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现场工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