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人民主体: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三维主体逻辑
被引量:5
- 1
-
-
作者
陈怀平
赵芮
何宇潇
-
机构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13,共4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视阈下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主体关系研究"(15XKS021)
-
文摘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是体现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民主政治实践模式,是超越资产阶级狭隘性的人民民主,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优势。权力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形成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人民性的三维结构。权力主体的人民性要求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必须坚持"权为民所有、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察";实践主体的人民性强调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实践主体,强调协商民主实践参与主体的广泛多元性、参与层次和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及参与过程的真实性;价值主体的人民性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的利益和价值诉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人民在协商民主实践中的价值创造主体、价值评判主体和价值共享主体地位。
-
关键词
人民主体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
-
Keywords
people's principle statu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democracy
-
分类号
D046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论国家治理与中国特色协商民主
被引量:7
- 2
-
-
作者
林怀艺
-
机构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华侨大学
-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1,共6页
-
基金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号:14BKS038)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任务。国家治理是对国家统治、国家管理及西方治理的扬弃,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则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内生性产物,同时与西方协商民主又有相通之处。国家治理对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对国家治理又具有政治上和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
-
关键词
国家治理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
政治文明
-
分类号
D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与话语建构的学理分析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孙德海
方世南
-
机构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6-62,共7页
-
基金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理路与制度创新研究"(14BZZJ01)
项目负责人:孙德海
+1 种基金
聊城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研究"(321021405)
项目负责人:孙德海
-
文摘
国内学界对协商民主的研究经历了从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介绍、评析和借鉴,到对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的探索、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研究的问题导向意识不强;话语表达形式单调;理性学术争鸣缺失;在某些重大问题上出现观点迥异甚至针锋相对的情形。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创造。因此,必须从历史与逻辑的维度提炼中国协商民主的鲜明特质,从传承与创新的维度夯实中国协商民主的文化根基,从比较与借鉴的维度彰显中国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从解析与建构的维度推进中国协商民主的学术创造,才能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与话语体系。
-
关键词
协商民主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
话语建构
学理分析
研究进路
-
分类号
D082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试论健全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被引量:3
- 4
-
-
作者
韦幼苏
-
机构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2013年第5期80-84,共5页
-
文摘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命题。协商民主的概念与理论本身源自西方,是西方学者在反思代议民主不足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强调的是普通公民及其代表对于公共政策形成过程的普遍而平等的参与。尽管协商民主在西方还只是一种民主理想,但以公民普遍参与决策过程的充分讨论、努力寻求最大限度的共识、以促进决策的合法性为主旨的协商民主在中国则不仅早已制度化,而且还有了多种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协商民主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必须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
关键词
十八大报告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
分类号
D082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十八大以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回眸与展望
被引量:3
- 5
-
-
作者
聂平平
王伟
-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
-
出处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9-166,35,共9页
-
基金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协商民主视域下的地方政府质量研究"(15AZZ014)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课题"党的群众路线与国家有效治理的内在关系研究"(JD1434)
-
文摘
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确认"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概念并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后,愈来愈多的国内学者加入协商民主这一研究行列,重点围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这一核心问题开展研究。本文通过从研究总体概况、研究基本主题、研究主要视角三个层面回顾和透视十八大以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的现状和实践,总结概述国内学界关于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研究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存在不足和发展新趋向,从而清晰地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研究发展的景观图。
-
关键词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
研究主题
研究视角
研究趋向
-
Keyword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Research Topic
Research Perspective
Research New Trend
-
分类号
D62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产生与发展
被引量:8
- 6
-
-
作者
林怀艺
-
机构
南京大学
-
出处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2-66,共5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4BKS038)
负责人林怀艺
-
文摘
协商民主的发展促成了双周协商座谈会的诞生。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新时期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与之前的双周座谈会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折射出后者是对前者的扬弃。在未来的征程中,双周协商座谈会应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专题协商,搞好"上层"与"下层"的互动,大力加强协商文化建设,突破全国政协,在更大的范围付诸实践,善于吸收西方协商民主的有益成果。
-
关键词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
“双周协商”座谈会
人民政协
-
分类号
D630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