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6篇文章
< 1 2 1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简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高宇航 卫建国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74,共5页
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公私分明的利益控制、为官作为的担当精神和公平正义的道德追寻等五方面。这五个构成要素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与现... 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公私分明的利益控制、为官作为的担当精神和公平正义的道德追寻等五方面。这五个构成要素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与现代欧美各国公共服务精神的本质区别和巨大差异之所在。实践中存在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丧失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以权谋私和怠政懒政等背离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的现象;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个人党性修养缺失、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不完善等。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要树牢政府工作人员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强化政府工作人员的自律行为,加强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改进政府公务人员的选拔途径和方式,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实践锻炼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 理想信念 以人民为中心 公私分明 担当精神 公平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 被引量:47
2
作者 冯建军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素养的高度概括,为新时代教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教师的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魂脉及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根脉,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家群体精... “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素养的高度概括,为新时代教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教师的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魂脉及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根脉,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家群体精神特质的真实写照,具有中国教育家的独特性,同时也反映了教育本质和教师成长的规律,具有世界各国教育家的共同性。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为世界教育学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 教育学的标识性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事业的理论归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奠基探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尚虎平 石梦琪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69,共8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为加速共同富裕、增进社会公平正义而全力推进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落实到每个公民身上的伟大创举,它使得每个人都享受着从未出生、出生、养育、教育、就业到丧葬的终身服务,保证了每个人学...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为加速共同富裕、增进社会公平正义而全力推进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落实到每个公民身上的伟大创举,它使得每个人都享受着从未出生、出生、养育、教育、就业到丧葬的终身服务,保证了每个人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然而,在研究这项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学术界陷入了“理论贫困”,各类研究纷纷从西方经济学中找寻理论依据,但它们对中国现实的解释与指导效用却极其有限。一方面,我们在感叹“理论贫困”;另一方面,我们“灯下黑”的研究模式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视不够。实际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事业的基本原则、奠定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事业的唯物论基础、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事业提供了实现路径、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事业提供了实现工具,最终指明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事业的归依,即实现全民公平、共享、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论 被引量:7
4
作者 杨乘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3-124,共2页
关键词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广播电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广播电视传媒 中国特色 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 新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和合”行政观:中国特色公共行政精神的成熟定型 被引量:6
5
作者 孙志建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109,共13页
对于公共行政精神的完整理解需要兼顾显性的公共行政规范价值与隐性的公共行政观。在公共行政精神结构中,隐性成分较之于显性成分更具根本性。因此,公共行政精神的成熟定型从根本上讲就是隐性的公共行政观的成熟定型。公共行政精神成熟... 对于公共行政精神的完整理解需要兼顾显性的公共行政规范价值与隐性的公共行政观。在公共行政精神结构中,隐性成分较之于显性成分更具根本性。因此,公共行政精神的成熟定型从根本上讲就是隐性的公共行政观的成熟定型。公共行政精神成熟定型的标志在于从"本源"上确立符合国情的公共行政理性化进路以及相应的公共行政观。中国特色公共行政及其理性化需要确立在复合形态的"理性-和合"行政观基础上。换言之,中国特色公共行政及其现代化受到崇尚计算、视野收缩、以确定性为导向的"理性行政观",以及讲求度、阴阳互补、有机整体主义的"和合行政观"共同塑造和制约。中国特色公共行政发展应当以中国为方法,积极挖掘和探寻和合行政观的价值、原理及其制度化实现,按照"理性-和合"进路稳步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行政精神 理性行政观 和合行政观 治理现代化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公共服务精神的思路
6
作者 高宇航 卫建国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2-86,共5页
提升公共服务精神,要在认知层面上深入把握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公共服务精神的内涵和要求,如坚定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公私分明的党性意识、"为官有为"的担当精神;树立提升公共服务精神的深层理念和思... 提升公共服务精神,要在认知层面上深入把握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公共服务精神的内涵和要求,如坚定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公私分明的党性意识、"为官有为"的担当精神;树立提升公共服务精神的深层理念和思维方法,如确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看齐意识,角色意识、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法治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以实践强化公共服务精神的生命力,如践行勤政有为、反对不作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本事;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工作作风转变,以严格问责和监督检查确保公共服务精神落地生根;加强个人自律和修养,促使公共服务精神内化于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精神 服务型政府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课程论赋能教育强国的价值、逻辑与路径
7
作者 黄培森 杨士连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0,共8页
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这一战略成为中国特色课程论的价值预设和时代使命。教育强国蕴含教育强大的国家和教育使国家强大两层意思,展现强劲的生命力。中国特色课程论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连续性... 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这一战略成为中国特色课程论的价值预设和时代使命。教育强国蕴含教育强大的国家和教育使国家强大两层意思,展现强劲的生命力。中国特色课程论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连续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精神品格。中国特色课程论促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厘清价值导向、时代使命、基础依托,重点在于澄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关键举措在于夯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特色化课程实施,从而构建中国特色课程论赋能教育强国的逻辑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课程论 教育强国 精神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拯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38,共3页
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的行动纲领与精神指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对于丰富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的行动纲领与精神指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对于丰富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凸显课程价值意义重大。高校要明确“融入目标”、理清“融入思路”、敲定“融入重点”、创新“融入方法”,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的思想性和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融入目标 融入思路 融入重点 融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探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周沛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9-136,共8页
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意指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与实践引入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共建"指"一核多元"的服务主体,"共治"... 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意指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与实践引入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共建"指"一核多元"的服务主体,"共治"指"协商参与"的服务进程,"共享"指"公平享有"的服务宗旨。在实践中,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面临非专业化的服务主体、不利的内外部条件、不合理的设施分布、不完备的信息技术等多重制约因素,应通过培育专业性服务主体、促进残疾人"增能减障"、优化助残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助残服务信息化建设等举措,保障"共建共治共享"框架下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高效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建共治共享 残疾人 基本公共服务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 被引量:25
10
作者 张国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9-121,共3页
2007年10月,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委托中国传媒大学开展的"北京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重大横向合作项目正式启动。经过数月、多次的咨询调研,课题组取得了初步成果。该课题是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2007年10月,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委托中国传媒大学开展的"北京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重大横向合作项目正式启动。经过数月、多次的咨询调研,课题组取得了初步成果。该课题是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北京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中国广播电视业面临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中如何实施公共服务的急迫命题等背景下展开的。开展这一课题研究,无疑对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产业发展乃至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国内外业界、学界还存在许多尚待厘清的理念认识上的误区,深入研究这一课题也就具有了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该课题立足于中国,尤其是北京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现实,充分借鉴国内外关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若干经验、理念,力图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决策研究融为一体,为北京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战略决策依据。课题组成员经过多次交流和调研,从基本概念、现实问题、国内及境外的理念和实践等不同维度,写下了多篇论文,形成了阶段性成果。现将这些文字集纳为一个专题,以期引发业内外人士对这一命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广播电视局 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广播电视业 文化创意产业 电视产业发展 中国传媒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章维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4-46,共3页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服务型政府列为政府建设和政府创新的基本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是需要认真研究、探讨和不断实践的课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国情复杂的大国里建设现代化的服务型政府,当前...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服务型政府列为政府建设和政府创新的基本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是需要认真研究、探讨和不断实践的课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国情复杂的大国里建设现代化的服务型政府,当前最要紧的是:根除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牢固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加快调整和转变各级政府的职能,使之"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坚持不懈地治理腐败,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服务型政府 公共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大学精神的解读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延保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04-207,共4页
大学的本质是培育人才,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形成了现代大学独特的精神品质,但是,大学和社会是互动的,大学需要社会的支持,培养的人才又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目前,在中国大学教育的评价及大学教育发展走向的认识上,有几个问题是客... 大学的本质是培育人才,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形成了现代大学独特的精神品质,但是,大学和社会是互动的,大学需要社会的支持,培养的人才又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目前,在中国大学教育的评价及大学教育发展走向的认识上,有几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1)在以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标志的国家科技竞争力上,大学能提供的支持与服务和社会对大学的期望相距甚远,还没有真正走进社会的中心,起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先导作用;(2)从整体上看,中国大学教育的软肋仍然是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造力潜质培养不够,还没有构建成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3)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现象已经渗透到大学内部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的文化理念之中,缺乏作为神圣学术殿堂应有的矜特和品味,损害了大学的学风和社会声誉,也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我们在坚守大学精神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同时,必须适应世界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赋予现代大学精神以时代特征的内涵,努力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体系,真正成为高等教育的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大学 大学精神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气象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构建的新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立华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127,共11页
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公共管理学,首先要弄清特色、风格、气派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整体性联系。在结合中国古今文论,辨析特色、风格、气派、境界、精神和气象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发展了评价作品、研究... 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公共管理学,首先要弄清特色、风格、气派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整体性联系。在结合中国古今文论,辨析特色、风格、气派、境界、精神和气象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发展了评价作品、研究和构建学科、学术的新气象论,指出气象是综合了特色、风格、气派、境界、精神等诸要素的更为整合性的概念,意为作品、研究、学科、学术等在整体上所形成的内外合一的总体性景象,而精神则是其核心要素、支柱和灵魂。之后,基于大视域俯瞰法,通过与中国历史、特别久远的未来以及其他国家的大时空的比较分析,本文指出“共和气象、人民精神”应是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公共管理学构建的整体和核心目标,并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公共管理 气象 共和气象 人民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生成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俊秀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91-93,共3页
作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生成有其客观自在的累积创化规律,即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文化形态基础之上。通过梳理这三大系统各具代表性的精神标识... 作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生成有其客观自在的累积创化规律,即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文化形态基础之上。通过梳理这三大系统各具代表性的精神标识,并深刻理解其间的辩证关系,可明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中国精神的共生特质和衍化进路,建构中华民族自身自觉自信的文化思维和精神导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中国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有益探索--《道本管理:精神管理学说与操作模式》评介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维安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2008年第4期111-112,共2页
多年来,我国管理理论界和实践界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可谓不遗余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许多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企业的实践中产生了许多脱节乃至水土不服的现象。对此,诸多学者和实践界人士从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中西文... 多年来,我国管理理论界和实践界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可谓不遗余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许多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企业的实践中产生了许多脱节乃至水土不服的现象。对此,诸多学者和实践界人士从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中西文化的差异、管理的民族文化情景、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不足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力图寻求中国企业管理的内在特性,并通过此类研究与实践,创立富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管理理论 精神管理 中国特色 操作模式 管理实践 评介 学说 中国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公司法意蕴 被引量:1
16
作者 傅穹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5,共12页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没有企业家精神,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创新未来,中国比任何时期都需要企业家精神。公司资本与治理制度构成公司法的中心范畴,而弘扬企业家精神则是构建中国自主公司法学范畴体系的...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没有企业家精神,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创新未来,中国比任何时期都需要企业家精神。公司资本与治理制度构成公司法的中心范畴,而弘扬企业家精神则是构建中国自主公司法学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征途,需要家国情怀的企业家群体集中涌现,这有赖于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并非资本家精神,应勇于创新并承担社会责任。弘扬企业家精神就应构建企业家友好型公司法,松绑人力资本出资的禁令管制,放开复数表决权股、优先股或可回赎股份等更多类别股份,细化完善授权资本制的本土运行机制创新,共同助力实现企业家愿景。公司治理结构的商业自治安排是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合理延伸,公司治理改革应引入商业判断法则,迈向股东会与董事会合作模式,进一步完善董事义务,尊重控制权的合理行使,强化股东压迫救济。股东出资责任的司法解释须慎重对待溯及既往效力,董事责任配置应适度限缩,考虑差异化模式并设定责任上限。总之,弘扬企业家精神就是公司法的精神意蕴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家精神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商业判断 创新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柏坡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00-204,共5页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句话,确立了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与西柏坡革命圣地有着密切联系,从西柏坡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句话,确立了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与西柏坡革命圣地有着密切联系,从西柏坡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宣示了西柏坡精神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的紧密关系,揭示了西柏坡精神的深层精髓,提升了西柏坡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和历史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提出,完成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必须坚持"四个一定",是深刻而全面地体现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西柏坡精神,是对西柏坡精神和西柏坡革命传统的再现和丰富,从而表明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产生的西柏坡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水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西柏坡精神 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中共十七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探论 被引量:4
18
作者 蒋明敏 王艺苑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14,共5页
五四运动铸就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具有亲和性和承继关系。具体表现在,五四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涵养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站在新时代的... 五四运动铸就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具有亲和性和承继关系。具体表现在,五四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涵养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如何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培育爱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仍是需要思考和探讨的时代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爱国主义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源——兼谈“西柏坡精神” 被引量:22
19
作者 石仲泉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10,67,共9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的本意和广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在哪里?在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特别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后,理论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探讨。1993年6月,中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的本意和广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在哪里?在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特别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后,理论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探讨。1993年6月,中宣部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就提出了这个问题。1994年底,中宣部牵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其他层次的这类讨论会对这个问题谈得更多。但如何认识这条道路的起点,迄今仍有不同意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继续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西柏坡精神 毛泽东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七届二中全会 “周期率” 新民主主义 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起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冈山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建设 被引量:1
20
作者 孔祥宁 刘浩林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51,共6页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为战争年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强大精神和价值支撑,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导。井冈山精神对于当代中...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为战争年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强大精神和价值支撑,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导。井冈山精神对于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的核心价值的巩固和实现,为构建合理的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提供了依据和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山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伦理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