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吸收能力差异:中国汽车企业实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孟东晖 李显君 徐可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81-86,共6页
技术吸收能力是后发国家企业创新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现有文献对不同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研究较少。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选取13家典型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差异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技术吸收能力是后发国家企业创新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现有文献对不同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研究较少。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选取13家典型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差异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存在差异,传统企业平均水平明显低于新兴企业;新兴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强于传统企业且两者差异较大;传统企业潜在技术吸收能力强于新兴企业,但是两者差距不大。拥有雄厚先在知识基础的传统汽车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低于新兴企业的主要原因在于,前者在消化和转化环节,投入和努力程度不足。这一论断对Kim的吸收能力模型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汽车企业 技术吸收能力 比较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合资时代中国汽车内资企业战略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2
2
作者 邹昭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1,共7页
在"以市场换技术"为特征的合资时代,中国汽车内资企业依托国内庞大的市场,通过中外合资企业的技术扩散和溢出效应,在中国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打造自主品牌的角色,日益成为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真正主体。中国... 在"以市场换技术"为特征的合资时代,中国汽车内资企业依托国内庞大的市场,通过中外合资企业的技术扩散和溢出效应,在中国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打造自主品牌的角色,日益成为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真正主体。中国汽车产业后合资时代显现出与"合资时代"显著不同的新特征,如政府政策转向支持自主创新、内资企业与合资企业从"错位经营"转向正面竞争、企业战略重点从国内市场转向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企业创新路径从"以市场换技术"转向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等。面对中国汽车内资企业内外部环境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提出中国汽车内资企业在后合资时代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合资时代 中国汽车内资企业 战略分析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日汽车企业制度比较看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革 被引量:1
3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4-101,共8页
从中日汽车企业制度比较看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革山东大学《中日企业制度比较研究》课题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企业改革已开始由政策性调整阶段步入企业制度创新阶段。“建立现代企业... 从中日汽车企业制度比较看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革山东大学《中日企业制度比较研究》课题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企业改革已开始由政策性调整阶段步入企业制度创新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汽车企业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经营者 制度比较 产权结构 汽车产业 社会化大生产 分配制度 中国汽车工业 产权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