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不同气候区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模型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君勤 叶生进 樊毅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91,共10页
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的准确计算是制定作物灌溉制度和区域灌溉用水量计划的基本依据。为提高中国不同气候区域ET_(0)计算精度,以FAO56 Penman-Monteith(PM)模型为标准,对28个基于温度和辐射的ET_(0)经验模型在中国温带季风区(TMZ)、... 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的准确计算是制定作物灌溉制度和区域灌溉用水量计划的基本依据。为提高中国不同气候区域ET_(0)计算精度,以FAO56 Penman-Monteith(PM)模型为标准,对28个基于温度和辐射的ET_(0)经验模型在中国温带季风区(TMZ)、温带大陆区(TCZ)、高原山丘区(MPZ)和亚热带季风区(SMZ)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ET_(0)辐射模型精度高于温度模型,温度模型在TCZ区表现最佳,而辐射模型在SMZ区精度较高。TMZ和TCZ区推荐FAO24 radiation模型(RMSE为0.245、0.237 mm/d,MAE为0.210、0.199 mm/d,ENS为0.975、0.986);MPZ和SMZ区为PT模型(RMSE为0.179、0.159 mm/d,MAE为0.133、0.125 mm/d,ENS均为0.978)。温度法在TMZ和MPZ区B-R模型表现较好(RMSE为0.245、0.71 mm/d,MAE为0.337、0.208 mm/d,ENS为0.923、0.95),TCZ区推荐模型MB(2005)(RMSE为0.354 mm/d,MAE为0.249 mm/d,ENS为0.968),SMZ区HScor模型精度较高(RMSE为0.255 mm/d,MAE为0.195 mm/d,ENS为0.944)。因此数据资料充足时不同气候区ET_(0)估算分别推荐FAO24 Rad、FAO24 Rad、PT、PT模型(辐射法);数据资料不足时最优选择为B-R、MB(2005)、B-R、HScor模型(温度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中国4个气候区 温度模型 辐射模型 适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1960—2019年体感温度的时空变化及其风险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婷婷 余文君 +4 位作者 李艳忠 白鹏 星寅聪 黄曼捷 邵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5-277,共13页
体感温度(Apparent Temperature,AP)描述了人体实际感受到的温度。文中基于我国1960—2019年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数据,估算并分析了4个典型气候区(湿润区、过渡区、干旱区和青藏高原)AP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高温风险。... 体感温度(Apparent Temperature,AP)描述了人体实际感受到的温度。文中基于我国1960—2019年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数据,估算并分析了4个典型气候区(湿润区、过渡区、干旱区和青藏高原)AP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高温风险。结果发现:(1)在空间分布上,AP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平均AP值由湿润区(约为17.0℃)逐渐向干旱区(约为7.0℃)和青藏高原区(约为0.6℃)递减;(2)全国AP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4个典型气候区的上升速率分别为0.29℃/(10 a)、0.27℃/(10 a)、0.15℃/(10 a)和0.13℃/(10 a);(3)气温变化对AP的贡献率最高,约为92.4%,其次是风速及相对湿度,约为5.6%和2.0%;(4)典型气候区的高温风险天数变化呈现空间异质性,湿润区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温度(AP) 时空变化 中国气候区 归因分析 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50年气温变化准3年周期的普遍性及气温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 被引量:62
3
作者 王澄海 李健 许晓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利用全国98个测站的年和冬季气温资料,采用Marr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年(1961—2009年)中国8个气候区的年和冬季气温变化,研究了中国气温变化的周期性,并对未来20年(2010—2029年)气温的可能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8个气... 利用全国98个测站的年和冬季气温资料,采用Marr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年(1961—2009年)中国8个气候区的年和冬季气温变化,研究了中国气温变化的周期性,并对未来20年(2010—2029年)气温的可能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8个气候区气温的年际变化以高频变化为主,普遍存在着准3~4年周期变化,尤其是冬季气温的准3年周期变化显著,而且这种周期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年气温的周期特征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周期叠加外推的结果表明,未来20年,中国将继续保持增暖趋势,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升温要大于除西南地区外的南方地区。如果按照线性趋势升温,2010-2029年气温上升幅度不会超过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气候区 气温变化周期 小波分析 温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SS掩星观测反演温度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程凯琪 郭启云 +1 位作者 马旭林 李昌兴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77-186,共10页
将中国区域划分成4个气候区,采用双权重标准差及设置相关系数阈值的方法,以中国120站的探空温度作为参考,将2014年的COSMIC、Metop-A、Metop-B掩星温度作为样本进行质量控制,同时也跟传统标准差法进行对比,并对质量控制结果进行了检验... 将中国区域划分成4个气候区,采用双权重标准差及设置相关系数阈值的方法,以中国120站的探空温度作为参考,将2014年的COSMIC、Metop-A、Metop-B掩星温度作为样本进行质量控制,同时也跟传统标准差法进行对比,并对质量控制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3种掩星之间的结果较为相似,不同气候区的温度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划分不同的阈值区间,使质量控制更加准确。传统标准差法标识出的错误数据均可以由双权重标准差法标识出,且双权重法还能检测出传统标准差法无法检测出的错误点。并通过统计确定GNSS掩星温度与探空温度相关系数阈值为0.860 9,对可疑温度进行标识。从质量控制结果来看,错误温度的分布大多都是掩星温度与探空温度相差较大的点,剔除质量控制出的错误温度后,掩星温度与探空温度相关性得到明显改善,此方法适用于对GNSS掩星反演温度的质量控制,为气象服务提供更准确的观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掩星 中国气候区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ky luminance distribution types in China 被引量:3
5
作者 何荥 毛华松 全利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777-782,共6页
According to Chinese daylighting climate data,combined with the standard of Commission Inernationale de l'Eclairgae(CIE) general sky luminance distribution(SLD),the sky luminance distribution of typical daylightin... According to Chinese daylighting climate data,combined with the standard of Commission Inernationale de l'Eclairgae(CIE) general sky luminance distribution(SLD),the sky luminance distribution of typical daylighting climate zones in China was studied.Through the research on reference SLD of overcast,intermediate and clear types,the standards of clear and overcast SLD are consistent with CIE general sky,and the intermediate SLD has greater error with CIE general sky.The main types of Chinese sky luminance in different daylighting climate zones were obtained,which provide the basic data for simulation and forecast of China natural light,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using the standard amendments of China future natural l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y luminance distribution sky type DAYLIGH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