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速度350 km/h中国标准动车组标准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岩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简述了我国既有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的现状及其对中国标准动车组的适用性分析,研究提出了速度350 km/h中国标准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对标准体系的架构、重要标准的技术特点等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与国外同类标准的差异,为我国动车组技术... 简述了我国既有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的现状及其对中国标准动车组的适用性分析,研究提出了速度350 km/h中国标准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对标准体系的架构、重要标准的技术特点等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与国外同类标准的差异,为我国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及后续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标准动车组 技术标准 标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测数据的350km·h^(-1)中国标准动车组空载合闸涌流特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郭旭刚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4-121,共8页
为优化动车组高压保护系统,本文详细分析中国标准动车组牵引变压器空载合闸引起的涌流特性理论模型及其空载合闸实测数据,对比研究了中国标准动车组不同角度合闸涌流特性、变压器原次边电压特性及其影响.通过对实测数据深入分析与研究,... 为优化动车组高压保护系统,本文详细分析中国标准动车组牵引变压器空载合闸引起的涌流特性理论模型及其空载合闸实测数据,对比研究了中国标准动车组不同角度合闸涌流特性、变压器原次边电压特性及其影响.通过对实测数据深入分析与研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相控合闸可以有效抑制动车组主断路器频繁合闸引起励磁涌流影响,从而提高整个牵引供电系统电气设备安全性.同时中国标准动车组宝贵实测数据为动车组高压系统关键部件选型及主电路参数的设计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中国标准动车组 励磁涌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速350km中国标准动车组车载天线的隔离度及最小排布间距 被引量:4
3
作者 窦垭锡 李毅 +2 位作者 李辉 鲍峻松 蔺伟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0-136,共7页
基于中国标准动车组车载终端设备的部署现状和未来规划,调研其采用的通信系统类型、车载天线的工作频率和安装数量;以900 MHz频段GSM-R系统、450 MHz频段和2100 MHz频段LTE-R系统为例,对车载终端的杂散干扰进行理论分析,基于自由空间损... 基于中国标准动车组车载终端设备的部署现状和未来规划,调研其采用的通信系统类型、车载天线的工作频率和安装数量;以900 MHz频段GSM-R系统、450 MHz频段和2100 MHz频段LTE-R系统为例,对车载终端的杂散干扰进行理论分析,基于自由空间损耗理论模型计算、电磁软件仿真模拟和试验平台实测的结果,研究车载天线的隔离度,提出满足车载通信终端干扰隔离度需求的合理天线间距。结果表明:为了实现动车组车载终端的互不干扰,对于900 MHz频段GSM-R系统和2100 MHz频段LTE-R系统,车载天线间距需达到0.5 m;对于450 MHz频段LTE-R系统,车载天线间距则需大于3.0 m。未来我国动车组车载天线的发展应定位在:研发宽频段多业务组合天线、对车载天线布局进行标准化设计、支持公网运营商5G频率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天线 天线间距 天线隔离度 杂散干扰 馈线损耗 中国标准动车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标准动车组能耗测试技术及评价指标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波 黄金 +1 位作者 陆阳 张桂南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3-59,共7页
动车组能耗测量对于列车顶层参数设计、线路运行能耗评估、动车组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等工作的指导性意义重大,对中国标准动车组能耗测试技术进行研究。考虑速度级、动车组载荷、辅助用电及司机操纵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一套完整的试验方案... 动车组能耗测量对于列车顶层参数设计、线路运行能耗评估、动车组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等工作的指导性意义重大,对中国标准动车组能耗测试技术进行研究。考虑速度级、动车组载荷、辅助用电及司机操纵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一套完整的试验方案、测试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归纳形成了标准化的能耗试验方法;分析中国标准动车组能耗与阻力间的定量关系,并结合实际线路下动车组能耗数据进行验证性分析。能耗试验方案及确定的评估指标为中国标准动车组优化设计、新建高铁线路运行能耗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层参数 中国标准动车组 能耗评估 能耗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0km/h中国标准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景波 王吉松 张鹏 《机车电传动》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15,共4页
350 km/h中国标准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遵循GB/T 28029.1—2011标准,采用WTB和MVB两级总线结构,布设以太网来实现软件更新及数据下载。通过制定列车级及车辆级通信协议,实现对高压、牵引等系统在内的整车逻辑控制、状态监视、故障诊断,并... 350 km/h中国标准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遵循GB/T 28029.1—2011标准,采用WTB和MVB两级总线结构,布设以太网来实现软件更新及数据下载。通过制定列车级及车辆级通信协议,实现对高压、牵引等系统在内的整车逻辑控制、状态监视、故障诊断,并满足互联互通需求。通过一系列试验证明该动车组运行安全可靠,满足各项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标准动车组 网络控制 互联互通 以太网 冗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300BF中国标准动车组以太网控车技术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罗昭强 金冲 韩东宁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113,共3页
介绍了CR300BF中国标准动车组以太网网络控制系统的构成、拓扑结构,以及实现列车级和车辆级数据传输的管理。详细阐述了以太网交换机的方向及端口的定义,以及动车组如何实现互联互通、在单编组和重联编组情况下如何快速辨别标准动车组... 介绍了CR300BF中国标准动车组以太网网络控制系统的构成、拓扑结构,以及实现列车级和车辆级数据传输的管理。详细阐述了以太网交换机的方向及端口的定义,以及动车组如何实现互联互通、在单编组和重联编组情况下如何快速辨别标准动车组的主控端和方向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标准动车组 CR300BF 以太网控车 互联互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0 km/h中国标准动车组辅助变流器并网控制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宋永丰 《机车电传动》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27,34,共5页
350 km/h中国标准动车组辅助变流器采用无互联线并网技术,提升辅助供电冗余能力。辅助变流器采用PQ下垂控制,以三相同步坐标变换的方式实现对供电母线电压的锁相,以有功功率实现对辅助变流器输出频率控制、无功功率实现对辅助变流器输... 350 km/h中国标准动车组辅助变流器采用无互联线并网技术,提升辅助供电冗余能力。辅助变流器采用PQ下垂控制,以三相同步坐标变换的方式实现对供电母线电压的锁相,以有功功率实现对辅助变流器输出频率控制、无功功率实现对辅助变流器输出电压幅值控制的方式实现并网均流控制。该控制策略在350 km/h中国标准动车组上进行了实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50 km/h中国标准动车组辅助变流器并网控制效果良好,在动车组辅助变流器启动、投切、负载变化过程中,动态响应快,均流效果好,满足动车组运行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标准动车组 辅助变流器 并网控制 下垂特性 锁相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250 km/h中国标准动车组常用制动减速度曲线设计 被引量:4
8
作者 钱卿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7-90,共4页
动车组制动系统减速度是依据运营线路情况(黏着)和车辆追踪间隔时间要求,确定的列车顶层技术指标。制动控制系统减速度曲线设计,必须满足减速度顶层指标确保制动距离安全,还需统筹考虑黏着利用降低滑行风险、最优化电制动利用;兼顾司机... 动车组制动系统减速度是依据运营线路情况(黏着)和车辆追踪间隔时间要求,确定的列车顶层技术指标。制动控制系统减速度曲线设计,必须满足减速度顶层指标确保制动距离安全,还需统筹考虑黏着利用降低滑行风险、最优化电制动利用;兼顾司机操作及乘客的舒适度、基础制动磨耗的经济性,使列车安全舒适,制动系统经济效益最大化。以速度250km/h中国标准动车组常用制动减速度曲线设计为例,介绍动车组制动系统常用制动减速度曲线设计方法及关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标准动车组 CR300 系统 常用制 控制减速度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标准动车组网络系统半实物仿真试验平台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海龙 刘晓磊 苏晓波 《机车电传动》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0-73,78,共5页
介绍了中国标准动车组(长客)网络系统,阐述了半实物仿真试验平台的应用特点以及利用平台虚拟仿真实现列车级功能测试的过程。平台的研制为列车网络系统应用软件在中国标准动车组上安全可靠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键词 中国标准动车组 网络系统 半实物仿真 地面测试平台 应用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标准动车组约束阻尼降噪板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毛昆朋 杨延峰 +1 位作者 张澎湃 徐超 《中国铁路》 2019年第1期102-109,共8页
依据时速350?km中国标准动车组顶层设计要求,在对比分析国内外车轮减振降噪措施的性能特点基础上,选定约束阻尼的降噪方式。针对中国标准动车组车轮的外形尺寸设计了约束阻尼降噪板,其具有高阻尼特性、无需改造车轮结构、使用期间免维... 依据时速350?km中国标准动车组顶层设计要求,在对比分析国内外车轮减振降噪措施的性能特点基础上,选定约束阻尼的降噪方式。针对中国标准动车组车轮的外形尺寸设计了约束阻尼降噪板,其具有高阻尼特性、无需改造车轮结构、使用期间免维护的特点,并完成了降噪板的安全评估、室内降噪效果测试、现场噪声测试和60万km的装车运用考核工作。目前安装有国产降噪板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最高运行里程120万km,降噪板服役期间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标准动车组 降噪板 约束阻尼 安全评估 减振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化原理在中国标准动车组统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玉兰 王俊彪 +1 位作者 赵方 赵泽平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70,共6页
在回顾我国CRH动车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标准动车组统型的必要性,并对标准化原理在中国标准动车组统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为高速铁路关键装备标准化统型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标准化原理 中国标准动车组 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内风挡的研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先宝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年第31期32-32,34,共2页
根据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对内风挡的要求,介绍了新一代高速动车折棚式内风挡的特点,主要结构及水密性、气密性、隔音、隔热等主要性能。
关键词 时速350公里 中国标准动车组 折棚式 内风挡 结构 主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标准动车组部件及车体合成组装技术
13
作者 董明 周晶辉 +1 位作者 李栋梁 刘君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5-148,共4页
以中国标准动车组车体的生产制造为基础,系统论述动车组底架、侧墙、车顶、端墙、司机室等5大部件组装及车体总装技术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总结近10年的车体组装技术操作要领,展示铝合金车体制造从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的最新成果,进... 以中国标准动车组车体的生产制造为基础,系统论述动车组底架、侧墙、车顶、端墙、司机室等5大部件组装及车体总装技术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总结近10年的车体组装技术操作要领,展示铝合金车体制造从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的最新成果,进而为铝合金车体制造标准化的形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标准动车组 部件组装 底架合成 车体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标准动车组以太网控车重联模式研究
14
作者 罗昭强 金冲 韩东宁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6-138,143,共4页
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通信网络是列车上信息交互的关键设施,与传统通信方式相比,以太网总线技术是相对较新的列车通信网络,它具有带宽大、组件灵活及成本低等优点。以中国标准动车组以太网控车为研究对象,描述了以太网控车的重联方式、位... 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通信网络是列车上信息交互的关键设施,与传统通信方式相比,以太网总线技术是相对较新的列车通信网络,它具有带宽大、组件灵活及成本低等优点。以中国标准动车组以太网控车为研究对象,描述了以太网控车的重联方式、位置映射,以及重联信号的判定,通过拓扑协议实现了列车的结构拓扑和信息共享,使得以太网控车技术更加快速、安全、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标准动车组 数据传输 列车以太网控车 列车重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品牌设计研究
15
作者 马胜全 王洪宝 +1 位作者 贾兴泷 郭昊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10,15,共4页
中国标准动车组不但在技术上执行中国标准,在形象上也需充分考虑中国文化的特色来进行设计。为满足市场竞争需求,将美学相关知识与动车组列车头型设计相结合,分别从动车组列车头型设计、造型特征及色彩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角度,阐... 中国标准动车组不但在技术上执行中国标准,在形象上也需充分考虑中国文化的特色来进行设计。为满足市场竞争需求,将美学相关知识与动车组列车头型设计相结合,分别从动车组列车头型设计、造型特征及色彩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角度,阐述具有中国魅力的中国标准动车组的品牌形象。通过对技术美学中空气动力学的研究,确定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头型设计应采用椭球型;将中国文化中的阴阳两谐造型美学运用在头型设计中,凸显中国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对色彩及文化符号的研究,将中国的龙凤为设计元素应用在列车头型设计中,以打造中国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标准动车组 列车 品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标准动车组互联互通测试关键技术
16
作者 刁晓明 宋永丰 《中国铁路》 2021年第6期9-15,共7页
既有不同型号动车组存在无法互联、互通、互操作的问题,降低了运用效率,提高了运用成本。中国标准动车组在技术条件中提出不同厂家生产动车组需具备互联互通的功能。在互联、互通、互操作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标准动车组进行网络通... 既有不同型号动车组存在无法互联、互通、互操作的问题,降低了运用效率,提高了运用成本。中国标准动车组在技术条件中提出不同厂家生产动车组需具备互联互通的功能。在互联、互通、互操作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标准动车组进行网络通信一致性测试、地面互联互通平台测试和实车互联互通重联试验,全面验证了动车组互联互通性能,实现了互联互通运行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高铁 中国标准动车组 高速综合试验 互联互通 一致性测试 互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中国标准动车组用抗蛇行油压减振器研制
17
作者 刘畅 陈春鹏 陈超 《机车车辆工艺》 2020年第3期5-7,共3页
针对中国标准动车组对油压减振器的性能要求,研制了一种国产化抗蛇行油压减振器,阐述了油压减振器的结构设计、试制关键工艺,介绍了油压减振器试验验证过程。试验结果表明:产品结构合理、性能优异、可靠性高,满足中国标准动车组使用要求。
关键词 中国标准动车组 抗蛇行 油压减振器 研制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动车组主电路
18
作者 张利 《内燃机与配件》 2019年第22期24-25,共2页
本文对动车组主电路进行分析,其中涉及到的为基础车型CRH1、CRH2、CRH3以及CRH5型动车组,通过对各型动车组主电路的对比,总结归纳相似点、不同点,进而为后续动车组的主电路设计产生有益的影响,同时对分析中国标准动车组主电路大有裨益。
关键词 主电路 中国标准动车组 基础车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隧道内列车交会压力波气动载荷分布特性 被引量:21
19
作者 梅元贵 李绵辉 郭瑞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67,共8页
针对中国标准动车组以350 km·h^-1速度通过隧道,采用一维非定常可压缩不等熵流动模型和广义黎曼变量特征线法,在验证源代码程序合理和准确的基础上,对比单列车通过和2列车等速中央交会时隧道中央测点的压力变化、隧道空间和全时间... 针对中国标准动车组以350 km·h^-1速度通过隧道,采用一维非定常可压缩不等熵流动模型和广义黎曼变量特征线法,在验证源代码程序合理和准确的基础上,对比单列车通过和2列车等速中央交会时隧道中央测点的压力变化、隧道空间和全时间区域内的压力场分布图、列车离开隧道后压力波传播规律,并获得洞内各测点的最大正负压和最大压力峰峰值。在此基础上,研究隧道长度、阻塞比、编组辆数和列车速度对隧道内压力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隧道交会压力波与列车驶入驶出隧道诱发的压缩波和膨胀波的反射及叠加密切相关,且隧道交会压力波随阻塞比、编组辆数和列车速度的增大而增大;2列车等速隧道中央交会处的压力最值明显大于隧道内其他位置,是洞口附近位置的2.0~2.7倍;隧道长度为1.0,2.5,5.0和10.0 km时,列车速度为400 km·h^-1时隧道内最大压力峰峰值是其为250和350 km·h^-1时的2.7~4.1倍和1.3~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隧道 中国标准动车组 列车交会 空气压力波 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行350 km/h高铁线路技术条件运营400 km/h高速列车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33
20
作者 时瑾 孙征南 +1 位作者 孙宪夫 龙许友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171-2180,共10页
根据车线动力学理论,建立中国标准动车组车辆-线路动力学分析模型,从安全性、舒适性角度研究更高速度下,平面曲线半径、超高与车速间的匹配关系,并对某高铁区段线路进行动力学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建议设计时速400 km/h高速铁路最小平面... 根据车线动力学理论,建立中国标准动车组车辆-线路动力学分析模型,从安全性、舒适性角度研究更高速度下,平面曲线半径、超高与车速间的匹配关系,并对某高铁区段线路进行动力学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建议设计时速400 km/h高速铁路最小平面曲线半径在优、良和一般条件下分别取9000,8500和7500 m,设计超高175 mm。适当的欠超高更有利于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在保证运行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旅客所能承受的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舒适性标准,在某高铁区段线路运行时速400 km/h高速列车是可行的。通过对比发现,ISO2631相比平稳性指标和UIC513,考虑了低频振动对于旅客乘坐舒适性的影响,评价标准也更为严格。各项动力学指标的频数统计分析可以更有效地反映不同车速、不同线路条件下轮轨作用的强弱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速400 km/h高速铁路 线路参数匹配 力学仿真 中国标准动车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