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国本位”到“世界会通”:黄文山文化建设思想之发展历程
1
作者 肖文明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9,238,239,共12页
作为民国时期最具系统性的文化学家,黄文山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对于文化建设有着长期深入的思考。伴随着时局之变化与自身理论之发展,其文化建设思想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在20世纪30年代,他坚持“中国本位论”,反驳“全盘西化论”... 作为民国时期最具系统性的文化学家,黄文山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对于文化建设有着长期深入的思考。伴随着时局之变化与自身理论之发展,其文化建设思想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在20世纪30年代,他坚持“中国本位论”,反驳“全盘西化论”与“中体西用论”,以“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为根本原则,追求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建设。经历战争之冲击与理论思想之发展,20世纪40年代后的黄文山基于文化形态学的理论,将世界文化区分为冥观文化、实感文化与中庸文化。他对实感文化之典范现代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度的反思,认为实感文化处于衰弱之中,基于中道法则进而融会东西方文化而产生的“世界会通”文化,将是克服世界性的文化危机之出路。黄文山的文化建设思想轨迹展现了一位卓越文化学家的深厚学识、家国情怀及世界视野,其留下的思想遗产无论是对当代中国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抑或处于危机与不确定性之中的当代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位论 “全盘西化论” 文化形态学 实感文化 文化建设 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本位史学理论的形与神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开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5-172,207,208,共10页
20世纪上半叶,经过清季“史界革命”洗礼的中国传统史学快速转向现代史学。伴随域外史学理论与方法迅猛地传入国内,中国史学界积极接纳新说,并提出了不少新理论与新观念,此举可视为域外学说的中国回响。与主要依靠吸收外来思想而构建的... 20世纪上半叶,经过清季“史界革命”洗礼的中国传统史学快速转向现代史学。伴随域外史学理论与方法迅猛地传入国内,中国史学界积极接纳新说,并提出了不少新理论与新观念,此举可视为域外学说的中国回响。与主要依靠吸收外来思想而构建的新史学理论形态不同,陈垣、柳诒徵、刘咸炘、宋慈抱等人立足中国,从传统出发,亦曾在史学理论建设上有所作为。中国本位史学理论是指凭借中国本土学术资源,在学术立场、史学观点、著述形式和话语系统诸方面,自觉地传承传统,回应时代,具有浓郁中国传统学术风格与神韵的史学理论形态。它虽不曾主导史学潮流,却是今人绘制中国现代史学理论版图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史学大致经历了一个求新求变求用的演进过程,若在古今关系的角度下观察,往往给人一种抛弃传统、跨越传统的印象。然而,他们构建中国本位史学理论的灵感仍源于传统史学,他们探讨的许多问题也能在传统史学那里找到源头,他们撰写的史学论著亦大体沿用旧有体例、语汇、文风,这些均表现出他们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赓续与认同。他们对域外学术,并非闭目塞听;对旧史学,抱持一种自信与敬意。学界惯以“文化保守派”指称上述学者。在某些语境中,“保守”总被涂抹上消极、落伍的色调,同时对立着一个“先进”的他者标准。需要强调的是,刘咸炘、宋慈抱等人并非一味赞美旧史学,中国本位史学理论不是传统史学理论的现代复制品。他们不是在旧史学的王国里徘徊不前,迷失自我,而是对旧史学也执行着自觉的检讨。只有中国本位,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中国本位史学理论的提出,不是要刻意拔高它的学术地位,否定在域外学术刺激下中国现代史学理论取得的成就,也不是要简单粗暴地强行回到传统中去。中国本位史学理论的成绩,从一个方面昭示着传统史学在史学近代化进程中顽强的生命力,说明旧史学与新史学之间从未截然断裂,而是始终血肉相连。如果说外部的推动是催生中国现代史学的重要力量,那么本土史学气韵的内在延续则是中国现代史学之所以为“中国”的关键因素。新时代的中国史学工作者,仍在摸索,在建设,并将在这样的学术回眸中找寻未来前行的方向与路径,自本土构建本位,由本位走向自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位史学理论 形与神 陈垣 柳诒徵 刘咸炘 宋慈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郭建宁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35-140,共6页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郭建宁(北京大学哲学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弓泼的文化论争,是五四时期文化论争的继续。它提出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等概念,对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影响重大。在...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郭建宁(北京大学哲学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弓泼的文化论争,是五四时期文化论争的继续。它提出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等概念,对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影响重大。在世纪之交的今天,重新回顾与审视三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位文化 文化论争 陈序经 “全盘西化” 三十年代 文化建设 全盘西化论 现代化 胡适 西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史东渐中的坚守:刘咸炘的中国本位史学理论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开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7-163,共7页
刘咸炘生活于中国史学新旧转型的时代,他领悟中国传统史学家的思维习惯,运用传统史学理论范畴,体察时代的脉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本位史学理论。刘咸炘研究"前四史"与浙东史学,意在为传统史学表微,张扬中国史学的内在精神... 刘咸炘生活于中国史学新旧转型的时代,他领悟中国传统史学家的思维习惯,运用传统史学理论范畴,体察时代的脉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本位史学理论。刘咸炘研究"前四史"与浙东史学,意在为传统史学表微,张扬中国史学的内在精神与活力。在西史东渐的大潮中,刘咸炘也关注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但对鲁滨逊等西方史学家的所谓"新史学"不以为然。在中国史学走向世界,构建自身的理论话语体系之际,对刘咸炘的中国本位史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学术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史东渐 刘咸炘 章学诚 新史学 中国本位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中国本位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罗兴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2,172,共4页
大致可将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将中国经验作为材料,用以证实或证伪、补充或拓展西方学术理论;二是将中国经验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抽象出理论,发展出政策,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经验... 大致可将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将中国经验作为材料,用以证实或证伪、补充或拓展西方学术理论;二是将中国经验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抽象出理论,发展出政策,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经验研究虽可以解释为研究旨趣的差异,但从社会科学本土化的视角来审视,以中国经验本身为对象的研究尤其需要大力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验 中国本位 中国社会科学 西方学术理论 现代化建设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本位文化论战中的文化创新问题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鞠巍 杨溢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6-98,共3页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就中国未来文化创新的问题展开了专门讨论。本位文化派从中国文化的特质与民族性出发,主张文化发展必然要不断创新。在如何创新的问题上,出现了创新就是模仿、创造的综合、有选择的模仿等方案。
关键词 中国本位文化论战 文化创新 文化模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张东荪在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前后的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高波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5-191,共7页
晚清以来的中体西用说将"体"视为不可分的一元物,在民初以来历次中西文化争论中,见解对立的双方也大都仍共享着这一思考模式。本文通过考察张东荪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前后对中西体用关系的论述,尝试挖掘当时人对... 晚清以来的中体西用说将"体"视为不可分的一元物,在民初以来历次中西文化争论中,见解对立的双方也大都仍共享着这一思考模式。本文通过考察张东荪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前后对中西体用关系的论述,尝试挖掘当时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张东荪认为西方文化的"体"本就非一元,而是存在着希腊与希伯来的两元,这种充满着内在紧张的两元结构才是西方文化的内在活力与创造力的基础。他因此希望在德赛两先生之外,引入作为希腊传统精髓的"费先生"(philosophy),与代表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儒家思想构成对立的两元,以这种两元对立的新"体"作为引入西学后形成的新文化的基础。这种既区别于西化派又区别于本位文化派(包括后来的新儒家)的对东西文化关系的思考,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中西体用关系的思考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东荪 中体西用 西体中用 “费先生” 中国本位文化论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80年关于中国本位文化问题论战研究状况综述 被引量:2
8
作者 史春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5-114,共10页
20世纪30年代,由10位教授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引发的关于中国文化走向问题的论战,直到今天,仍引起学界不断关注。本文拟对上世纪30年代至今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考察。20世纪30至70年代,对于该问题基本还谈不上系统... 20世纪30年代,由10位教授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引发的关于中国文化走向问题的论战,直到今天,仍引起学界不断关注。本文拟对上世纪30年代至今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考察。20世纪30至70年代,对于该问题基本还谈不上系统研究,只是学者借机发表自己对中西文化问题的见解。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尤其是大陆学界,对于这场论战,在一致认同其"政治"、"党化"背景的同时,已经有研究者开始关注这场论战发生的时代、社会背景,从"政治"以外的其他角度去考察这场论战。90年代至今,学者们的研究开始超越意识形态框架,而现代化视角的引入,使得这场论战的文化及现代化意义开始渐渐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位文化 全盘西化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创造面向世界的新文化──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被引量:1
9
作者 顾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2期129-134,共6页
本文对二十世纪国学派数十年一脉相承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这一方向性的口号提出了质疑和评论,讨论了以科学、理性、兼收并蓄的态度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创造面向世界的新文化这一根本战略问题。
关键词 文化建设 中国本位 时代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 新文化 改革开 面向世界 爱国主义者 文化运动 文化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评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方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0-86,共7页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的学术价值及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定位,过去学术界曾把这一文化主张视作保守主义的反动文化理论。"中国本位文化"论的提出符合20世纪30年代思潮转...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的学术价值及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定位,过去学术界曾把这一文化主张视作保守主义的反动文化理论。"中国本位文化"论的提出符合20世纪30年代思潮转向的历史趋势,"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及其所引发的思想论战在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某些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位文化 保守主义 新民主主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史上激进与保守的和同——以全盘西化派与中国本位文化派为例
11
作者 张太原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1-138,共8页
激进与保守一向被视为研究近代思想史的一种范式,在此视角之下,纷繁复杂的思想往往被"一分为二"。全盘西化派与中国本位文化派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两种代表。但是,深入到二者论争发生的思想语境里,探究各自的言说本意及言外之... 激进与保守一向被视为研究近代思想史的一种范式,在此视角之下,纷繁复杂的思想往往被"一分为二"。全盘西化派与中国本位文化派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两种代表。但是,深入到二者论争发生的思想语境里,探究各自的言说本意及言外之意,则可发现本来认为对立的两派竟有难得的相"和"之境,趋"同"之实,并且彼此也认同各自的弦外之音。可以说,曾被过分渲染的所谓论争,只是发生在名词层面,实际上的思想则是难得的一致。个中意味更加凸显了近代思想演进的主流:只有"激进",而没有"保守"。"保守"只是一种变相的"激进"。由此,可以更好地理解近代历史为何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巨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进 保守 全盘西化 中国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慧能对玄奘中国本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2
作者 谭世宝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5-89,共5页
对于法相唯识宗的名誉祖师玄奘与南禅宗的实际佛祖慧能,以往的研究者大多只看到并论及他们是出身经历、学风取向、门徒众寡以及影响大小皆迥然不同的佛教两大宗派的开山祖师。故两者之间,似乎不可能存在任何前开后继的关系,因而前人从... 对于法相唯识宗的名誉祖师玄奘与南禅宗的实际佛祖慧能,以往的研究者大多只看到并论及他们是出身经历、学风取向、门徒众寡以及影响大小皆迥然不同的佛教两大宗派的开山祖师。故两者之间,似乎不可能存在任何前开后继的关系,因而前人从来没有论及相关的问题。本论文的提出,实为笔者最近全面研究两者关系的一点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唐西域记》 释迦方志 玄奘 慧能 中国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之间——以胡适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韦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2-106,共5页
20世纪30年代,国内知识界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论战,此即"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文化"之争。这场论战是由《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的发表肇其始,随后胡适被动地卷入其中。胡适并不赞同全盘西化派那种基于简单的&qu... 20世纪30年代,国内知识界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论战,此即"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文化"之争。这场论战是由《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的发表肇其始,随后胡适被动地卷入其中。胡适并不赞同全盘西化派那种基于简单的"单一线性"的文化进化论通过努力就可实现彻底"西化"的看法。他以历史学家的深邃眼光和洞察力,预言在中国主张"全盘西化"的结果恰恰是产生一个中国本位的文化。为调和本位文化派和全盘西化派的观点,胡适提出放弃"全盘西化"的提法,建议改用"充分世界化",其持论理由有三,即文化惰性说、无法用理智指导文化选择说,以及进化论和文化世界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盘西化 中国本位文化 胡适 文化惰性 文化世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本位:家国秩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5
14
作者 申光明 李向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37,共8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塑造基于历史上大一统的家国政治传统和互鉴互通的民族文化交流实践,是空间地理上的自然凝聚和政治文化形塑的双重过程,伴随着近代从天下观念到国家观念的转变,现代民族国家的确立,在国与国关系实践中逐渐...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塑造基于历史上大一统的家国政治传统和互鉴互通的民族文化交流实践,是空间地理上的自然凝聚和政治文化形塑的双重过程,伴随着近代从天下观念到国家观念的转变,现代民族国家的确立,在国与国关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民族观念政治社会化和共同体身份认同法制化的中国本位。家国秩序则是这种中国本位意义上,在家国同构、忠孝一体的政治传统中塑造的关于家庭和国家的儒家道德秩序结构,是个体与社会、意义与秩序、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化权力关系联结,也是一种大一统政治文化塑造下的集体心灵秩序表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充分发挥“家国秩序”这一政治文化符号在构建家国共同体的集体想象中的重要功能,以家国秩序的培育塑造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集体的文化符号认同,以铸牢文化共同体的家国观念增强国民共同体意识,从而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政治共同体的统一性,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秩序 中华民族共同体 国家认同 文化符号 中国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评“全盘西化”论和“中国本位文化”论之争
15
作者 陈江丰 《理论月刊》 1987年第12期54-57,共4页
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叶(1935年),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发生过一次有关中国文化出路问题的大论战,即“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本位文化”论之争。本文仅对这场论战进行初步分析,以便总结历史教训,借鉴于现实。一从鸦片战争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其... 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叶(1935年),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发生过一次有关中国文化出路问题的大论战,即“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本位文化”论之争。本文仅对这场论战进行初步分析,以便总结历史教训,借鉴于现实。一从鸦片战争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其间近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疮痍满目。中国的文化,一方面被西方文化所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位文化 全盘西化论 西方文化 三十年代 陈序经 中国文化 半殖民地半封建 外来文化 胡适 历史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本位论观照之下的《金锁记》自译 被引量:23
16
作者 陈吉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10期1-6,共6页
《金锁记》的自译是中外历史上罕见的一作四译的个案,几个文本间的转化体现了本位论的观照,译者坚定的中国文化本位、作者本位和女性主义立场的性别本位是这部自译作品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 《金锁记》 自译 中国文化本位 作者本位 性别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析陈寅恪文化本位论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0-134,共5页
文化本位论是陈寅恪文化史观的核心,它是否有体系一直是学人争论的问题。通过研究,认为它有“文化”本位论、中国文化本位论、儒家文化本位论三个层面的含义。这三个层面所体现的从文化角度研究历史、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儒家... 文化本位论是陈寅恪文化史观的核心,它是否有体系一直是学人争论的问题。通过研究,认为它有“文化”本位论、中国文化本位论、儒家文化本位论三个层面的含义。这三个层面所体现的从文化角度研究历史、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儒家文化精神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等思想,对陈氏的史学方法与信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文化”本位论 中国文化本位论 儒家文化本位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变革构筑中国复兴的思想基础 被引量:2
18
作者 魏波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1,共7页
作为探索未知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国复兴需要思想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则是基本的思想资源。现实问题的压力激发出变革与适应的冲创力,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中国化"转换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20世纪中... 作为探索未知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国复兴需要思想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则是基本的思想资源。现实问题的压力激发出变革与适应的冲创力,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中国化"转换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20世纪中国复兴的思想逻辑,其基本路径是坚持中国本位、立足实践本体、实现批判融合。以此推论,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在中国复兴与社会主义探索的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变革,这同样构成探寻21世纪中国复兴的思想体系的基本理路。借助思想启蒙以发掘集体创造力则是思想创新的基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创新 中国本位 实践本体 集体创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位文化”论战刍议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妍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3期106-108,共3页
“本位文化”论战刍议李妍近代以来,我国思想界曾经围绕着中国文化出路问题,进行过多次论战。其中尤以三十年代关于“本位文化”的论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过去,学术界大多把这次论战视为反动思想界的一次内讧,因而重视不够。本... “本位文化”论战刍议李妍近代以来,我国思想界曾经围绕着中国文化出路问题,进行过多次论战。其中尤以三十年代关于“本位文化”的论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过去,学术界大多把这次论战视为反动思想界的一次内讧,因而重视不够。本文对此问题略陈己见。1935年1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位文化 “全盘西化” 中国文化建设 《独立评论》 陈序经 西方文化 胡适 西化派 “中体西用”论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序言
20
作者 沈寂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1-71,共1页
《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序言沈寂由皖人撰著、并由安徽出版机构出版的研究胡适的专集,这本由胡适同志著《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恐怕还是第一部,有其特殊的意义。胡晓同志要我凑趣作序,借此对今天研究胡适谈几点意见:首先是资料缺... 《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序言沈寂由皖人撰著、并由安徽出版机构出版的研究胡适的专集,这本由胡适同志著《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恐怕还是第一部,有其特殊的意义。胡晓同志要我凑趣作序,借此对今天研究胡适谈几点意见:首先是资料缺乏。胡适在生前一贯注意让自身资料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思想 解决问题 充分世界化 问题的解决 “剑” 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本位文化 社会现实意义 “诗界革命” 实验主义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