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中国暴雨》
1
作者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4-254,共1页
关键词 中国暴雨 中国暴雨 统计规律 评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可预报性的暴雨预报评分新方法Ⅰ:中国暴雨可预报性综合指数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静 刘凑华 +5 位作者 陈法敬 韦青 李嘉鹏 赵滨 杨东 张志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27,共13页
针对当前暴雨预报检验采用二分类事件检验方法存在的双重惩罚导致评分过低,没有考虑到中国暴雨可预报性时、空分布不均,不便于对比分析不同区域暴雨预报能力差异等问题,为了发展基于可预报性的新型暴雨预报评分方法,在综合分析影响预报... 针对当前暴雨预报检验采用二分类事件检验方法存在的双重惩罚导致评分过低,没有考虑到中国暴雨可预报性时、空分布不均,不便于对比分析不同区域暴雨预报能力差异等问题,为了发展基于可预报性的新型暴雨预报评分方法,在综合分析影响预报员暴雨预报信心的主要因素(暴雨气候统计特征、天气影响系统运动尺度特征及数值模式预报能力等)基础上,利用2008—2016年4—10月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5 km×5 km分辨率的多源降水融合格点分析资料、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和中国国家级业务区域模式降水预报资料以及扩展空间暴雨样本统计方法,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中国暴雨可预报性综合指数(Synthetic Predictability Index of Heavy Rainfall,以下简称SPI)数学模型,以定量描述中国各区域的暴雨可预报性特征。SPI数学模型由暴雨气候频率、暴雨面积比率和模式暴雨预报成功指数(Threat Score,TS)3个分量组成,计算了2008—2016年4—10月SPI的3个分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暴雨面积比率对SPI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影响最大,两者偏相关系数大于0.9;其次是暴雨气候频率的影响,两者偏相关系数值为0.8左右;第三是模式暴雨预报TS评分的影响,两者的偏相关系数为0.7左右。分析还发现,SPI大值区随季节而变化,空间分布不均匀:4—5月,可预报性大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6—7月,主要分布在江淮流域; 7月中旬至8月,大值中心从江淮北部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9月,副热带高压南撤,大值中心也相应南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暴雨 暴雨气候频率 暴雨面积比率 数值模式暴雨评分 可预报性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值形成方法对降水数值预报的影响
3
作者 俞小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10-316,共7页
北欧有限区域模式HIRLAM被应用于中国的暴雨个例以探讨初值形成方法对有限区域模式定量降水数值预报的影响。对两种初值形成方案进行了对比,一种是由HIRLAM自已的数据同化系统提供初值;另一种是直接内插ECMWF全球模... 北欧有限区域模式HIRLAM被应用于中国的暴雨个例以探讨初值形成方法对有限区域模式定量降水数值预报的影响。对两种初值形成方案进行了对比,一种是由HIRLAM自已的数据同化系统提供初值;另一种是直接内插ECMWF全球模式的相应分析场。与这两种方案对应的数值试验分别是控制试验(CONL)和对比试验(COMP)。将CONL和COMP的降水预报与观测值比较,结果表明:(1)当为COMP提供初值的ECMWF全球模式的分辨率明显低于HIRLAM模式的分辨率时,则采用HIRLAM模式自已数据同化系统提供初值的CONL的降水预报结果较之COMP的相应结果有显著改善;(2)当ECMWF全球模式的分辨率与HIRLAM模式的分辨率接近时,则COMP和CONL中的降水预报水平相近,但各有所长。因此,我们得到如下的印象:由于较高的分辨率导致第一猜测值质量的提高是造成上述第一点中CONL预报明显优于COMP预报的主要原因,而CONL避免了COMP中的异模式协调误差,这一点似乎并未导致预报质量的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值形成 降水数值预报 HIRLAM模式 中国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