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剪切波速的砾性土液化概率计算的中国方法
1
作者 袁近远 苏安双 +4 位作者 陈龙伟 许成顺 王淼 袁晓铭 张思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78-3387,3415,共11页
砾性土地震液化风险评价是我国工程防震减灾面临的新问题,原位剪切波速试验是具有普适性的技术手段,但现有方法不适用于中国。建立中国模式下基于剪切波速的砾性土液化概率计算新方法,并与已有的基于地震循环剪应力比CSR(cyclic stress ... 砾性土地震液化风险评价是我国工程防震减灾面临的新问题,原位剪切波速试验是具有普适性的技术手段,但现有方法不适用于中国。建立中国模式下基于剪切波速的砾性土液化概率计算新方法,并与已有的基于地震循环剪应力比CSR(cyclic stress ratio)理论建立的CYY(Cao,Youd and Yuan,简称CYY)计算方法进行对比。采用实测数据和不同概率下液化临界线模型的对比分析表明,所提出的中国模式基于剪切波速的砾性土液化概率计算新方法,解决了CYY方法不适用我国的问题,且模型构造较CYY方法先进,克服了CYY方法难以兼顾不同砾性土层埋深和不同地震动强度的缺点。无论是退化为概率0.5的确定性判别结果,还是实测数据下液化概率计算的可靠性,本方法均优于CYY方法。提出的公式已被具有我国样板规范性质的《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修订版采纳,可为相关规范修订及工程应用提供指导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性土 剪切波速 液化概率 中国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譬喻与中国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焱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3年第2期40-47,共8页
孔子善于简洁含蓄的譬喻,使受教者通过具体事物理解抽象的“性”与“天道”。孔子譬喻的担保机制既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也在于人心的道德直觉能力。孔子的譬喻,代表了中国哲学家言说“性”与“天道”的一种典型方式,蕴含着中国方法,... 孔子善于简洁含蓄的譬喻,使受教者通过具体事物理解抽象的“性”与“天道”。孔子譬喻的担保机制既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也在于人心的道德直觉能力。孔子的譬喻,代表了中国哲学家言说“性”与“天道”的一种典型方式,蕴含着中国方法,塑造了后世中国人的言说方式与思维模式,养成了传统中国人格。近代文化转型以来,孔子的哲学方法受到批判,一个直接后果表现为中国教育体系言说方式的整体转变。新时代需要培养一种和谐宽容与共赢精神为主的理想人格,西方理性主义与对立思维方法主导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需要重新审视。在此背景下,为孔子的譬喻乃至中国方法辩护,是一项基础且有益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譬喻 担保机制 天人合一 道德直觉 中国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时代与中国方法
3
作者 程志敏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0-139,共10页
人类已开始走向更为密切的交往模式,但目前的全球化乃是政治经济扩张的产物,还不是真正的"世界时代"。我们不可错认这个时代,而需要丢掉幻想,正确应对"大争之世"。同时,我们也不能错失自己的使命与任务,"第二... 人类已开始走向更为密切的交往模式,但目前的全球化乃是政治经济扩张的产物,还不是真正的"世界时代"。我们不可错认这个时代,而需要丢掉幻想,正确应对"大争之世"。同时,我们也不能错失自己的使命与任务,"第二轴心时代"虽远未来临,但我们亦必须从整体着眼,以谋万世的眼光谋一时的奋发。毕竟,中国自古就习惯于整全地理解世界,故不能以蝇营狗苟而辜负交到我们手上的历史命运。这种历史天命不是因为西方的没落、地理的影响、文明的轮回,而是数千年艰难困苦磨砺和造就的自我要求。西方并没有真正衰落,而天道转圜也仅是外在的说辞。中国强大的生命力在于谦卑谨慎,惕励自省,海纳百川,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狂妄自大。韬光养晦,踏实苦干,则能完成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曾经是其他国家立朝和立教的"方法",如今的"再伟大"也需要恰当的方法,而一旦成功,又必定会成为其他文明理解整个世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时代 大争之世 整全 中国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理路的三重转向 被引量:1
4
作者 季念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5,共6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理路从文学形象研究转向文化形象研究,从以形象为对象的研究转向“以中国形象为方法”的研究,从西方话语方式转向中国本土理论建构。域外文化理论的引进为这些转向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视角,“文化... 新世纪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理路从文学形象研究转向文化形象研究,从以形象为对象的研究转向“以中国形象为方法”的研究,从西方话语方式转向中国本土理论建构。域外文化理论的引进为这些转向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视角,“文化研究热”促使形象学研究重新审视传统路径,同时,这也是比较文学研究者对学术使命的回应。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应进一步开放学术空间,立足本土经验,激活传统文论资源,探索非对立性的表征模式,融合数字人文等多元方法,推动研究理路的下一个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形象学 中国形象为方法 西方话语 中国本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信的教育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少年回信的教育方法论意蕴
5
作者 牛楠森 史博文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7,共9页
回信是习近平总书记与青少年群体交流的重要方式,不仅表达了对青少年的关爱与期许,也蕴含着方法论层面的教育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少年的每一封回信都经过了审时度势的思考和独出心裁的安排,在时间、对象、语言和结构上特点鲜明。习... 回信是习近平总书记与青少年群体交流的重要方式,不仅表达了对青少年的关爱与期许,也蕴含着方法论层面的教育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少年的每一封回信都经过了审时度势的思考和独出心裁的安排,在时间、对象、语言和结构上特点鲜明。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少年回信是其“功成必定有我”境界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选择回信这种方式是因为书信是行之有效的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方法之一,回信负载着有学理支撑的丰富教育方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少年回信,要领会到“回信”乃是践行办好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的创新实践,创造性继承以回信为代表的众多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方法,全面开发“回信”的“大思政课”课程资源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 回信 青少年 教育方法 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国为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惠羽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08,共6页
“以中国为方法”命题的提出与热议,意味着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正试图逐渐摆脱对于外来学术的“学徒状态”,逐渐提出其本真的“主体性”要求。以中国为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亦即“以中国为方法,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目的”的现... “以中国为方法”命题的提出与热议,意味着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正试图逐渐摆脱对于外来学术的“学徒状态”,逐渐提出其本真的“主体性”要求。以中国为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亦即“以中国为方法,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目的”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的构成要件,是中国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践范式与理论逻辑的生动展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党性特质。以中国为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立足中国理论、聚焦中国实践、把握中华文明、着眼中国话语,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转换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的方法论探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有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8,共7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观念表达,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思想。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方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观念表达,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思想。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实事求是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方法论之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系统思维源自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强调整体性和全局性,反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还原主义;守正创新源自事物的永恒变化和发展,强调坚持和发展、变与不变、原则性和创造性的对立统一,反对教条主义;矛盾分析方法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普遍主义和以偏概全。这些方法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助益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方法 实事求是 系统思维 守正创新 矛盾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教学论标识性概念构建的逻辑框架与实践构想
8
作者 张姝 朱艳 李森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7,共7页
中国特色教学论标识性概念是对中国教育教学实践现象、规律及其内在关系的深刻概括与抽象提炼,具有根基性、统摄性、自主性、原创性等特征。中国教学论概念构建过程中凸显概念依附、概念悬浮、概念交织等问题,因此,构建中国特色教学论... 中国特色教学论标识性概念是对中国教育教学实践现象、规律及其内在关系的深刻概括与抽象提炼,具有根基性、统摄性、自主性、原创性等特征。中国教学论概念构建过程中凸显概念依附、概念悬浮、概念交织等问题,因此,构建中国特色教学论标识性概念应以“本土为基”为逻辑起点、“实践为本”为逻辑遵循、“体系为方”为逻辑指向,通过不断深化研究主体意识,明确概念提炼与发明的两大路径,以树形结构、阶梯状结构、网状结构构建标识性概念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论 标识性概念 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方法论的中国 被引量:30
9
作者 赵汀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3,共9页
中国的连续性从无断裂,其关键之存在论理由是,中国是一个以"变在"(becoming)为方法论的文明,而不是一个固守其"存在"(being)本质的文明。以"变在"为方法论的存在并不划界以守自身同一性,也就不会拒绝本... 中国的连续性从无断裂,其关键之存在论理由是,中国是一个以"变在"(becoming)为方法论的文明,而不是一个固守其"存在"(being)本质的文明。以"变在"为方法论的存在并不划界以守自身同一性,也就不会拒绝本质变化,故能卷入一切异己而化为一体,所以中国才得以不断扩大。空间性的中国之所以能够长存而不被外力所解构,实得益于时间性的中国方法论,即自古以变而在的生长方式,所以万变反而不离其宗。中国初民选择了以变而在的方法论,就预示了中国之命运:在主动变化的得失与被动改变的磨难中不断生长。于是,中国形成了经史为一的精神世界:以史为经,史不绝则经可续;以经开史,经循道而史作实。因此说,中国存在之本在于其"变在"之方法论,或可称为作为方法论之中国。现代中国的生活、制度、思想和艺术都不同程度地分享着西方的当代性,大体上从属于西方之"今"的历史时态,大多数中国传统都已经基本上变成"古",唯有中国之存在方法论,或者作为方法的中国,一直保持属于中国自身之"今"的历史时态,中国也因此仍然是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国方法 以变而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人合成技术的中国手语合成方法 被引量:29
10
作者 王兆其 高文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2051-2056,共6页
介绍了一种中国手语合成方法,实现了文本到中国手语的自动翻译,并使用虚拟人合成技术,实现了中国手语的合成与显示,以此帮助聋人与听力正常人之间实现自然交流.在该方法中,首先应用两只数据手套和3个6自由度位置跟踪器,基于运动跟踪的原... 介绍了一种中国手语合成方法,实现了文本到中国手语的自动翻译,并使用虚拟人合成技术,实现了中国手语的合成与显示,以此帮助聋人与听力正常人之间实现自然交流.在该方法中,首先应用两只数据手套和3个6自由度位置跟踪器,基于运动跟踪的原理,记录真实人体演示每个手语词的运动数据,建立一个初始的手语词运动数据库.然后,应用一种基于控制点的人体运动编辑方法,对每个手语词的运动数据进行编辑与微调,最后得到一个高质量的手语词运动数据库.当给定一个文本句子时,应用人体运动合成方法,对每个手语词的手语运动片段进行拼接合成,最终生成一个完整的手语运动,并基于VRML的人体运动显示方法将合成的运动逼真地显示出来.基于该方法,在PC/Windows/VC6.0环境下实现了一个中国聋人手语合成系统.该系统采集了《中国手语》(含续集)中收录的5 596个手语词,可以合成一般生活与教学用语.经聋校的老师和学生确认,合成手语准确逼真,可以广泛应用于教学、电视、Internet等多种大众媒体,帮助聋人参与其他听力正常人的活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人合成 中国手语合成方法 自然语言处理 手语符号 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国为方法”辨析——兼与杨光斌教授商榷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键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7-137,共11页
中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大国崛起进程的加速,这种情形更加迫切。也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各个学科都在尝试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再梳理、再挖掘。近年... 中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大国崛起进程的加速,这种情形更加迫切。也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各个学科都在尝试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再梳理、再挖掘。近年来,政治学界提出的“历史政治学”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最新成果,而《以中国为方法的政治学》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文章强调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知识体系必须要去“西方中心主义”,但却陷入“中国中心主义”的泥沼之中。中国政治学理论知识体系的“知识存量”,以及涵盖了中国历史传统政治知识和来自外部且被中国所吸收的其他政治哲学理论知识,都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中国的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撇开这些“知识存量”,而仅仅以“历史基体”来重新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知识体系,就有可能陷入“历史决定论”之中。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之源,至于具体在什么国家产生,那是知识之流。因此,知识不在于它产生于何处,而在于谁在使用和为谁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方法 历史基体论 西方中心主义 世界性标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司法的技术观照到司法的理想建构——中国法律方法论深度研究展开的一个基本转向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国龙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4-101,共8页
在当下,中国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迎来了一个"司法技术重构的时代"。作为中国法学流派之一的中国法律方法论,在司法的技术观照下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了相关的不足,努力实现自身从对司法的技术观照转向对中国现实司法的理想建构,则... 在当下,中国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迎来了一个"司法技术重构的时代"。作为中国法学流派之一的中国法律方法论,在司法的技术观照下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了相关的不足,努力实现自身从对司法的技术观照转向对中国现实司法的理想建构,则构成了克服相关危机并实现研究深度展开的一个基本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律方法 司法技术 司法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中、西视野论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炽成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1期36-43,193,共8页
在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中,以西释中法是最典型、最正宗的方法。冯友兰运用它对公孙龙子、朱熹等人的哲学作出了全新的解释。胡适等也是运用此法的代表。不能否认这种方法的积极意义,但是,任何用以西释中模式写出来的中国哲学史,都难免... 在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中,以西释中法是最典型、最正宗的方法。冯友兰运用它对公孙龙子、朱熹等人的哲学作出了全新的解释。胡适等也是运用此法的代表。不能否认这种方法的积极意义,但是,任何用以西释中模式写出来的中国哲学史,都难免成见。在这些成见之观照下,中国哲学自身的特色便难免隐而不现。以西方哲学作为标准、尺度来衡量中国哲学,越接近它的中国内容就越像哲学;离它越远的中国内容,就越不像哲学;越没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就越像哲学。面对中国的崛起,以西释中法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如果要把中国的学术产品(包括哲学产品)贡献给世界,继续走以西释中之路似乎难以达到这个目标。相反,走以中评西或以中应西之路更合适。在以中评西的视野下,中国哲学自身的价值方可凸显,它的吸引力方可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 以西释中 以中评西 冯友兰 梁漱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国为方法: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方法立场与主体证成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强 乔慧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2-148,共7页
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生成、构建于新时代中国文化思想场域,是新时代中国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折射与回声。中国电影理论批评是中国电影学人积极参与传承与建设中国文化思想的主体自觉的过程,也是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在世界话语对话中的... 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生成、构建于新时代中国文化思想场域,是新时代中国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折射与回声。中国电影理论批评是中国电影学人积极参与传承与建设中国文化思想的主体自觉的过程,也是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在世界话语对话中的主体确认的过程。他们“以中国为方法”正是立足于中国文化政治现实,面向全球化文化、政治、经济语境,重新审视中国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客观辩证关系的一种“批判性中国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方法 中国电影理论 中国电影理论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着讲”——一种治中国哲学史的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秀昌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2期159-163,共5页
“接着讲”是冯友兰对自己研究中国哲学史、创立新理学的经验总结 ,也是他对前期研究中国哲学史方法的升华 ;它既是一种治中国哲学史的方法 ,也是一种哲学创新的方法。冯友兰所倡导的“接着讲”的态度和精神、原则和方法 ,已成为学术界... “接着讲”是冯友兰对自己研究中国哲学史、创立新理学的经验总结 ,也是他对前期研究中国哲学史方法的升华 ;它既是一种治中国哲学史的方法 ,也是一种哲学创新的方法。冯友兰所倡导的“接着讲”的态度和精神、原则和方法 ,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充分显示出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接着讲" "照着讲" 中国哲学史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方法及其问题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永强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5-48,共4页
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方法是内外兼修的,一方面他运用社会学的方法注重对画家、作品的外部因素进行研究,如作品产生的背景、创作时心情、用途、功能以及画家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另一方面他运用艺术风格形式分析的视觉研究方法,对... 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方法是内外兼修的,一方面他运用社会学的方法注重对画家、作品的外部因素进行研究,如作品产生的背景、创作时心情、用途、功能以及画家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另一方面他运用艺术风格形式分析的视觉研究方法,对作品的内容、题材、风格以及作品反映的主题、意义、作用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他在中国绘画史研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西方绘画的认知方式与知识解读中国画。其二是先入为主的西方绘画影响论。这两方面的隔阂是源于他对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画特殊性等方面的有限认知与作为西方人常规的"西方中心论"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居翰 中国绘画史研究方法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秀昌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4-167,共4页
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 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启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冯友兰把历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结合,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方法 中国哲学史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词根的中国手语识别方法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春立 高文 +1 位作者 马继勇 高秀娟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0-156,共7页
迄今为止 ,手语识别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词汇集易扩充的连续识别 提出一种大词汇量连续中国手语识别方法 ,将词根作为识别基元 ,由于基元的数目是有限的 ,因此基于HMM的手语信号的训练和识别变得比较容易处理 ,可以实现更大词汇... 迄今为止 ,手语识别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词汇集易扩充的连续识别 提出一种大词汇量连续中国手语识别方法 ,将词根作为识别基元 ,由于基元的数目是有限的 ,因此基于HMM的手语信号的训练和识别变得比较容易处理 ,可以实现更大词汇量的识别 除此之外 ,所提方法还有利于实现手势语和手指语的混合识别 从中国手语中共整理出2 4 0 0多个词根 ,为每个词根建一个并行的HMM模型 ,对各数据流的HMM模型进行聚类 ,确定出手语识别的基元 根据这些基元对手势词编码 ,并建立了树状搜索网格 ,使用状态结点上高斯密度函数聚类、语言模型和N Best方法提高系统的速度和精度 对 5 119个手语词做了实验 ,连续语句的识别率可在 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根 中国手语识别方法 HMM模型 图像处理 快速匹配算法 计算机 手语自动翻译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国为中心”与“以中国为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的战略思维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想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6,共7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厚植于中国历史与文化之中,进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与“以中国为方法”的战略思维,展现了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鲜明特征和道路优势,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认识习近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厚植于中国历史与文化之中,进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与“以中国为方法”的战略思维,展现了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鲜明特征和道路优势,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的“所来”“所在”“所依”“所领”,进而理解其所彰显历史性、现实性、文化性与世界性的“古”与“今”“内”与“外”的内在逻辑与有机统一,体现了鲜明的战略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方法 战略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当代价值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杜秀娟 王畅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0期66-67,共2页
文章从继承的角度论述了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方法,从教育者"施教"方法的因材施教法、身教示范法、教学相长法、循序渐进法和启示引导法方面以及受教育者的志道与弘毅、自我反省法"、慎独"法以及环境陶冶法... 文章从继承的角度论述了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方法,从教育者"施教"方法的因材施教法、身教示范法、教学相长法、循序渐进法和启示引导法方面以及受教育者的志道与弘毅、自我反省法"、慎独"法以及环境陶冶法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其各自的当代价值,旨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