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征类型初探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振标 王令红 欧阳莲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82年第1期72-80,共9页
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征类型。作者认为他们同属一个大人种——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依照他们体征间的差异,可以分为三个地区类型:1)中原地区类型;2)华南地区类型;3)关中地区类型。这些地区类型形成的时间可能... 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征类型。作者认为他们同属一个大人种——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依照他们体征间的差异,可以分为三个地区类型:1)中原地区类型;2)华南地区类型;3)关中地区类型。这些地区类型形成的时间可能是在较新石器时代为早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坡组 岩组 新石器 宝鸡 陕西 颅型 石山组 齿槽面角 黄色人种 蒙古人种 阔上面型 中国新石器时代 体征 初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粟稻混作区简论(摘要)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星光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400-400,共1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粟稻混作区简论(摘要)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王星光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人们活动范围和交往的扩大,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黄河和淮河之间,逐渐形成了粟稻混作区。从考古学提供的材料...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粟稻混作区简论(摘要)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王星光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人们活动范围和交往的扩大,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黄河和淮河之间,逐渐形成了粟稻混作区。从考古学提供的材料看,在北起河南省的渑池仰韶村,南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稻混作区 中国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以来 中国早期文明 社会文明的进步 文化交流 河南省 郑州大学 自然环境因素 区域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磨臼 被引量:10
3
作者 藤本强 高蒙河 《农业考古》 1998年第3期224-229,共6页
关键词 中国新石器时代 早期新石器文化 华北平原 淮河流域 周边地区 东北地区 谷物 遗址 磨棒 烟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几个问题
4
作者 吴小平 《文博》 1998年第3期42-45,共4页
八十年代初期,华南一些所谓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如广东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广西柳州白莲洞,由于其年代早,属性又不明显,材料一公布便引起了考古界的极大关注和讨论。总观当时和以后陆续讨论结果,有四种不同观点如下:有人认为是新... 八十年代初期,华南一些所谓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如广东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广西柳州白莲洞,由于其年代早,属性又不明显,材料一公布便引起了考古界的极大关注和讨论。总观当时和以后陆续讨论结果,有四种不同观点如下:有人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人认为属中石器时代,有人认为其年代偏早失真,有人认为是前陶新石器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 中国原始农业 磨制石器 考古 全新世 陶器 粮食危机 盛冰期 自然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渭水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下)——关中地区原始社会文化史探论之一 被引量:7
5
作者 石兴邦 《人文杂志》 1957年第3期71-92,共22页
(三)日常生活使用的器具仰韶文化时代的人们,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是陶制的容器,关中地区、在这一方面所获得的材料是十分丰富的,由于本文的目的只在文化一般性的概述,故不拟作更细密的分析,只从最常用的,或者比较突出的一些类型加以叙述... (三)日常生活使用的器具仰韶文化时代的人们,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是陶制的容器,关中地区、在这一方面所获得的材料是十分丰富的,由于本文的目的只在文化一般性的概述,故不拟作更细密的分析,只从最常用的,或者比较突出的一些类型加以叙述。最常用的陶制容器,从它的用途上说:可以分成炊器、水器和贮藏器,这些器物大部分在生人用后,还作人死后的随葬品;从类别上说:有瓮、罐、盆、钵、碗、盂、皿、壶、瓶等类五十多种不同的型式,最常见的且能作为这一文化陶器中典型代表的也不过二十多种,现在先从它的器物形制方面,分类地将几种主要的类型介绍于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仰韶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 渭水流域 陶器 文化时代 随葬品 远古文化 尖底瓶 陶制容器 墓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史前农业概说 被引量:9
6
作者 安志敏 《农业考古》 1987年第2期98-100,共3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绝大部分遗址,属于农耕文化的范畴。它的聚落分布、生产活动、农作物种类、农耕工具和家畜品种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系列的特点,构成了自成体系的农耕文化,并直接影响了历史时期的农业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是史前农...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绝大部分遗址,属于农耕文化的范畴。它的聚落分布、生产活动、农作物种类、农耕工具和家畜品种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系列的特点,构成了自成体系的农耕文化,并直接影响了历史时期的农业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是史前农业非常发达的两个地区,至少距今七八千年以前,便遗留着丰富的农耕文化遗存,有关农业的起源或可追溯得更早。随着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定居生活也就更加稳固,往往形成大规模的聚落。这些聚落遗址一般位于河旁的台地上,潮湿多雨的平原地区,多半奠居在土墩上,以上的选择是为了防止洪水的袭击。农田都位于聚落的附近,往往定居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地力的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中国新石器时代 农耕文化 聚落 历史时期 长江中下游 农业经济 直接影响 平原地区 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农业的起源与传播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在德 《农业考古》 1986年第2期25-32,共8页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水稻和粟历来是中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与中国农业起源有关,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心的问题。特别是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大量稻谷之后更加引起重视。作者从农业生态学的观点,分析和探...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水稻和粟历来是中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与中国农业起源有关,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心的问题。特别是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大量稻谷之后更加引起重视。作者从农业生态学的观点,分析和探讨中国农业的起源与传播,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 农耕文化 农业起源 中国新石器时代 黄河流域 起源地 河姆渡遗址 长江流域 稻作农业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鱼钩 被引量:4
8
作者 渡边诚 熊海堂 《农业考古》 1987年第1期249-267,共19页
渡边诚先生1938年出生于日本福岛县,1961年毕业于庆应大学文学部,现为名古屋大学文学部副教授。著有《绳纹时代的渔业》、《绳纹时代的植物食品》、《渔业的考古学》、《绳纹时代的知识》等书,发表过有关考古论文和报告书几十篇(种),在... 渡边诚先生1938年出生于日本福岛县,1961年毕业于庆应大学文学部,现为名古屋大学文学部副教授。著有《绳纹时代的渔业》、《绳纹时代的植物食品》、《渔业的考古学》、《绳纹时代的知识》等书,发表过有关考古论文和报告书几十篇(种),在日本绳纹时代研究和食文化史、渔业史研究方面造诣较深,影响颇大。近几年,日本为数不多的几处研究所和大学内设立软 X 光摄影室,渡边诚先生利用名古屋大学文学部考古研究室的这一设备,对许多锈蚀或粘结不开的鱼钩,干果等物进行辨析,发表了《考古资料软 X 光射线摄影集》第一辑(1986年3月版),在此基础上对日本鱼钩进行分类,在寻找其发展渊源和横向联系时,进而又对中国与朝鲜半岛的资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搜寻和研究,并由此而得出一些令人感兴趣的结论。渡边诚先生认为: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条件,拥有广阔的海岸线,自古以来渔业就十分发达,和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大陆不同,在获取蛋白质方面,一个主要靠家畜饲养,一个主要靠海产物。这种物质上的差异,实际上就是文化上的差异。作者在研究分布和编年时得出推论,认为中国渤海湾沿岸流行的钓针可能是从西伯利亚分别传往日本和中国,扮演这一经济文化传播的使者却是渔民,而且指出,中国的稻作文化也正依赖于他们,才插种于千岛之国,这一发人深省的提示,为我们寻找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另外,译者目睹渡边先生从地层中取回泥土,采用漂洗筛选的办法取出鱼骨、鱼钩、果核等自然遗物,然后在显微镜观测下进行鉴定分类,摄影、绘图,这一细致、科学的严谨学风使得日本的考古发掘、整理水平高我们一筹,如果我国发掘、整理工作也能达到这样细致的程度,也许在中国境内鱼钩的分布会更密集一些、种类还可能更多一些,因为中国除了绵长的海岸线之外,还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渡边先生研究细小的鱼钩不仅告诉了我们的发掘者应该注意什么,同时也暗示了我们的研究者应注意到——古代渔业史的研究并不局限在经济史研究的一方之地,它和交通史、食文化史乃至文化史研究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渡边先生在结论中提出“海洋性渔业文化圈”的概念十分令人注目,相对于此,中国是否有“内陆渔业文化圈”或其他“畜牧业文化圈”或以其它食文化特征划分的文化圈,这些,都是引起我国研究者深思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石器时代 鱼钩 朝鲜半岛 青铜器 中国古代 遗迹 名古屋大学 考古学 渤海湾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古稻 被引量:7
9
作者 吴梓林 《人文杂志》 1980年第4期69-72,共4页
自古以来,中国就以产稻闻名于世。那么,中国何时开始种稻?中国古稻有哪些种类?是从哪里起源的?又是怎样培育出来的?古稻的种植和分布情况又怎样?等等。这是许多考古学、植物史学和农学史工作者一直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 古稻 出土稻谷 考古发现 粳稻 籼稻 河姆渡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国新石器时代 起源 野生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渚遗址的历史地位 被引量:5
10
作者 严文明 《浙江学刊》 CSSCI 1996年第5期15-16,共2页
良渚遗址的历史地位严文明严文明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我想分三点谈谈良渚遗址的历史地位:一、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末期或铜石并用时代的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 良渚遗址的历史地位严文明严文明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我想分三点谈谈良渚遗址的历史地位:一、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末期或铜石并用时代的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公元前2000年。良渚文化的遗址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遗址 龙山时代 历史地位 良渚文化 中心聚落 中国文明起源 文化遗址 中国新石器时代 铜石并用时代 中原龙山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族尚黑的流传和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光岳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9-14,共6页
夏族尚黑的流传和影响何光岳夏族自夏禹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起,便宣布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时代已在东方崛起。夏族崇尚黑色,不论是服饰、居室、器物、牲畜、时节和意识观念,无不以黑为贵。黑也是最经久耐用的颜色,成熟... 夏族尚黑的流传和影响何光岳夏族自夏禹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起,便宣布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时代已在东方崛起。夏族崇尚黑色,不论是服饰、居室、器物、牲畜、时节和意识观念,无不以黑为贵。黑也是最经久耐用的颜色,成熟老练的颜色。尚黑的习俗,数千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文化 先夏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 夏代文化 相对年代 文化遗址 城子崖 绝对年代 仰韶 龙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聚落考古的进展 被引量:25
12
作者 严文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5-39,共5页
近年聚落考古的进展●严文明中国的聚落考古或聚落形态的考古学研究,大致是从50年代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开始的。30年代对安阳殷墟的发掘虽然也是对作为都城的聚落进行考察,但那时还没有形成聚落考古的意识,更没有一套相应的作业... 近年聚落考古的进展●严文明中国的聚落考古或聚落形态的考古学研究,大致是从50年代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开始的。30年代对安阳殷墟的发掘虽然也是对作为都城的聚落进行考察,但那时还没有形成聚落考古的意识,更没有一套相应的作业方法,只能算是聚落考古的萌芽。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考古 兴隆洼文化 黄河流域 中国新石器时代 聚落遗址 铜石并用时代 聚落形态 村落遗址 红山文化 龙山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博物馆事业发展述略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永平 李天铭 《中国博物馆》 1988年第4期89-91,共3页
甘肃地处西北,黄河上游,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甘肃地跨亚热带、温带、寒温带三个自然带,有广袤的森林、草原、戈壁沙漠,动植物种类繁多(祁连山是二级自然保护区,陇南的金丝猴、大熊猫是珍希动物)。近年发掘的秦安大地湾遗址,... 甘肃地处西北,黄河上游,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甘肃地跨亚热带、温带、寒温带三个自然带,有广袤的森林、草原、戈壁沙漠,动植物种类繁多(祁连山是二级自然保护区,陇南的金丝猴、大熊猫是珍希动物)。近年发掘的秦安大地湾遗址,规模大,文物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事业 大地湾遗址 动植物种类 戈壁沙漠 寒温带 中国新石器时代 筹备委员会 省会兰州 毛纺工业 革命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雕刻专业创建以来的回顾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祥水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83年第3期50-53,共4页
江苏是我国工艺美术品的重点产区之一,历史悠久、名工巧匠辈出,有大量的精湛的工艺品传世,索具盛名。其中有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晚期精丽的彩陶、二千年前的扬州针刻彩漆,明代供春、时大彬的紫砂壶和桃杯、清代丁阿金。
关键词 陶瓷雕塑 江苏 同学 象牙雕刻 木雕 瓷雕 牙雕 雕塑 工艺雕刻 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 无锡惠山泥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书介绍
15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83年第3期53-53,共1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我院吴山老师编著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一书,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16开本,360页,文字部份,论述了装饰艺术的起源,
关键词 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 新书介绍 出版社 文化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史动态
16
《农业考古》 1987年第2期121-121,220+229+231+256+269+285+325+381+408,共10页
日本出版《世界的农耕起源》最近由日本雄山阁出版《世界的农耕起源》一书。该书由早稻田大学讲师斯加特·亨利编集,收入了七篇有关世界各地关于农耕起源问题研究的论述,内容包括:《农耕文化起源研究史》;《旧大陆农耕与畜牧的起源... 日本出版《世界的农耕起源》最近由日本雄山阁出版《世界的农耕起源》一书。该书由早稻田大学讲师斯加特·亨利编集,收入了七篇有关世界各地关于农耕起源问题研究的论述,内容包括:《农耕文化起源研究史》;《旧大陆农耕与畜牧的起源》(F·史密斯著);《西亚的“农耕的起源”》(浅野一郎著);《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早(?)农耕文化》(横田祯昭著);《东南亚的农耕的生态学与进化》(C·哈特那著);《关于东南亚的早期农耕论》(小川英文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讨论会 农耕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 问题研究 起源 东南亚 农史研究 生态学 早稻田大学 中国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坡遗址与历史地理研究
17
作者 史念海 《文博》 1998年第3期40-41,共2页
这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史念海先生在西安半坡博物馆4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半坡博物馆供稿。本刊发表时,个别字句有删节。
关键词 半坡遗址 历史地理研究 博物馆学 考古研究 布局结构 史前研究 历史地理学家 历史地理学研究 地理环境变迁 中国新石器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山文化若干問題質疑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敦愿 《文史哲》 1958年第1期45-50,共6页
龙山文化的发现与認識是从1930年发掘城子崖开始的,于今將近三十年了。解放以前一方面限于人力物力,一方面由于政治环境惡劣,发掘的規模既小,工作也难得系統;同时,当时的考古工作是在资产阶級学朮思想指导之下进行的,研究的成績自然不... 龙山文化的发现与認識是从1930年发掘城子崖开始的,于今將近三十年了。解放以前一方面限于人力物力,一方面由于政治环境惡劣,发掘的規模既小,工作也难得系統;同时,当时的考古工作是在资产阶級学朮思想指导之下进行的,研究的成績自然不会令人滿意。解放以后,新中国考古事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与規模在发展着,但由于配合国家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的任务过于急迫以及我国古代史上有待考古学帮助解决的課题太多,龙山文化遺址虽有大量发現,少数并作了部分的清理,但仍无余力选擇典型遺址进行大規模的发掘,即使那些零星的調查发掘結果,也难有余力印行正式报告,因此,想对龙山文化有所探求,不免感到資料之不足之苦。在山东境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山文化 文化遗址 城子崖 中国新石器时代 陶器 考古发掘 山东 文化层 原始公社制 考古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