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测绘栖居的诡异:中国新电影中的环境灾难、生态无意识与水的病理学 被引量:2
1
作者 米家路 范晶晶 《扬子江(评论)》 2010年第6期79-89,共11页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闻一多:《死水》,1925②)上述题记引自有名的新诗《死水》,作...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闻一多:《死水》,1925②)上述题记引自有名的新诗《死水》,作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先驱闻一多。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作者刚从美国留学回到因内战而四分五裂的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识 中国新电影 生态破坏 病理学 黄土高原 水生态系统 苏州河 环境 影片 蔡明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西部电影的文化记忆建构
2
作者 郑德梅 王云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86-92,共7页
新西部电影作为凝结西部经验与传承西部文化的媒介载体,既继承着经典西部电影对传统文化的深切反思与对民族心理感性叩问的特质,又在新语境下书写着鲜活灵动的文化现实,建构属于当代的多重文化记忆。新西部电影通过向内审视与向外延拓... 新西部电影作为凝结西部经验与传承西部文化的媒介载体,既继承着经典西部电影对传统文化的深切反思与对民族心理感性叩问的特质,又在新语境下书写着鲜活灵动的文化现实,建构属于当代的多重文化记忆。新西部电影通过向内审视与向外延拓的双重美学创新、凝结记忆场的多元符号、存在到隐喻的多维空间形构,建构着勾连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记忆,形成了从情感激活到文化认同的意义生产路径,继而不断在影像生产中建构起基于在地化想象与开放性视野的“想象西部”审美意象,在文化记忆建构上体现出独属于新西部电影的实践路径与价值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电影 文化记忆 现代性 多元建构 意义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侠义”精神与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的人物形象塑造 被引量:1
3
作者 裴亚莉 高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1,共4页
“侠义”精神及侠士形象的塑造,是中国古代文学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近现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对其传承、发展均有积极贡献。在电影领域,香港地区武侠片也曾长期辉煌,且承担了民族美学发展的任务。但内地尚未获得整体性和典型性的成就,不... “侠义”精神及侠士形象的塑造,是中国古代文学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近现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对其传承、发展均有积极贡献。在电影领域,香港地区武侠片也曾长期辉煌,且承担了民族美学发展的任务。但内地尚未获得整体性和典型性的成就,不过作为民族性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侠义”精神一直存在于中国电影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尤其是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所取得的成绩,就包含了对“侠义”精神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侠义”精神 世纪中国动画电影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形象的重塑与阐释:中国电影在英国的放映与评价(1951-1958)
4
作者 郝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59,共5页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周恩来曾指出:“我们的外交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而且往往是经济、文化打先锋,然后外交跟上来。”^([1])尽管认识到文化交流在外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此时,新中国对外宣传的主要对象依然以...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周恩来曾指出:“我们的外交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而且往往是经济、文化打先锋,然后外交跟上来。”^([1])尽管认识到文化交流在外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此时,新中国对外宣传的主要对象依然以国际上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为主,在当前的相关研究中,也多聚焦于这一时期的文化交往。但仍然可以看到,新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往并未切断,依然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尤其伴随着新中国电影行业的迅速恢复,电影逐渐成为承载和传播新中国形象的主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文化交往 外交部部长 文化交流 对外宣传 第三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艺术电影创作研究
5
作者 孙晖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6,共9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质量显著提高,电影题材类型多元发展,艺术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丰硕成果。本文聚焦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电影的创作发展和美学特征,从主要创作者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角度进行梳理和总结,并针对...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质量显著提高,电影题材类型多元发展,艺术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丰硕成果。本文聚焦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电影的创作发展和美学特征,从主要创作者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角度进行梳理和总结,并针对艺术电影创作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纪 艺术电影 电影创作 第六代 中国电影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嬗变、价值阐释、路径转向: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
6
作者 徐凤琴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79-84,共6页
新主流电影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传播媒介,承载着民族主流意识、文化与精神,在国家形象建构中更能凸显情感张力与艺术感染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主流电影经历了“走出去”理论,到“一带一路”理论框架融合创作,再到“国际传播”议题... 新主流电影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传播媒介,承载着民族主流意识、文化与精神,在国家形象建构中更能凸显情感张力与艺术感染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主流电影经历了“走出去”理论,到“一带一路”理论框架融合创作,再到“国际传播”议题下推进国家形象全面建构的历程,在价值阐释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集体画像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主流电影 国家形象建构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苹电影叙事范式再解读——兼及新中国30年电影 被引量:2
7
作者 马春花 韩琛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3-126,共4页
王苹是新中国最为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作品蕴含的女性解放思想与阶级革命诉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像表达,也是中国女性电影的起点。通过王苹等导演的艺术实践,新中国电影成功地建构了追溯革命、塑造新人、想象乌托邦的主流叙事范式,确... 王苹是新中国最为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作品蕴含的女性解放思想与阶级革命诉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像表达,也是中国女性电影的起点。通过王苹等导演的艺术实践,新中国电影成功地建构了追溯革命、塑造新人、想象乌托邦的主流叙事范式,确立了革命阶级在电影领域的言说地位及文化领导权。以王苹导演为代表的新中国30年电影的艺术探索,已成为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苹 左翼电影 中国电影 女性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梦”:想像和建构新的认同——再思六十年中国电影 被引量:25
8
作者 张颐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7,共13页
新中国已经建立了六十年。六十年间,中国电影和这个国家一齐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转折。电影当然是一种娱乐和休闲的形式,但它也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想像,是一个民族国家的重要的文化形态。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刻,回顾电影发展的六... 新中国已经建立了六十年。六十年间,中国电影和这个国家一齐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转折。电影当然是一种娱乐和休闲的形式,但它也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想像,是一个民族国家的重要的文化形态。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刻,回顾电影发展的六十年是对于中国在20世纪后半叶到21世纪的"大历史"进程的反思和探讨的一部分,也是对于中国的认同建构重要部分的重新认知。从"公民身份"建构的角度对中国电影六十年发展历程进行简单回顾,可以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思考的角度和空间,而通过对电影发展六十年的轨迹的分析可以发现和思考"中国梦"的轨迹。六十年来中国电影的道路正是中国发展道路的一部分,在中国认同的创造中,电影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影直接参与了"新中国"的认同的创造,也直接参与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发展之间相互扣连及相互依存的关系和它与"中国梦"展开的过程的关系是异常紧密的。中国电影六十年的历程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主题,就是中国的公民身份的建构和转变的历程,也就是确立"公民"和"消费者"的同一,"英雄"与"凡人"的同一的进程,这也是一个"中国梦"展开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六十年 中国 公民身份建构 中国电影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美学困顿 被引量:5
9
作者 史可扬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3-117,共5页
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存在着美学上的困顿,第四代和第五代电影的反思和寻根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社会意识的层面上展开的;"后第五代"的影片则注重对自我感觉和情感的发掘,缺失普遍意义和美学品格。这两种倾向的共同缺陷在于他们的价... 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存在着美学上的困顿,第四代和第五代电影的反思和寻根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社会意识的层面上展开的;"后第五代"的影片则注重对自我感觉和情感的发掘,缺失普遍意义和美学品格。这两种倾向的共同缺陷在于他们的价值理念完全依附在现世人生的浅表层面上,匮乏一以贯之、不受时尚风流左右的精神信仰,没有深入到本体论、生存论意义上的真理层面,无法为自己的电影存在确立一个终极性的超越维度,从而陷入美学困顿。因此,重申电影的美学精神,让电影关注人的生存和生命,建立电影与人的心灵的联系,是当下中国电影的命运所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中国电影 美学困顿 美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话语本质及其功能 被引量:10
10
作者 程郁儒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60,共5页
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电影这一传播方式,建立了边缘的中国诸少数民族与民族国家的关联。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话语本质是意识形态工具,是国家话语对民族问题的故事化表达。其撰述了各民族的共同历史,阐释了各民族的关系(主要... 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电影这一传播方式,建立了边缘的中国诸少数民族与民族国家的关联。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话语本质是意识形态工具,是国家话语对民族问题的故事化表达。其撰述了各民族的共同历史,阐释了各民族的关系(主要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其主要功能是组织全体公民对新生国家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实际上参与了民族国家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话语本质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电影叙事的国际化策略——以《南京! 南京!》和《金陵十三钗》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岳晓英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8-72,共5页
新世纪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就是表现出对国际市场的强烈进取心。除了制作技术、宣传策划、发行放映等国际化之外,叙事的国际化更是迫切需要中国电影思考的问题。《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叙事的国际化策略颇具代表性。两... 新世纪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就是表现出对国际市场的强烈进取心。除了制作技术、宣传策划、发行放映等国际化之外,叙事的国际化更是迫切需要中国电影思考的问题。《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叙事的国际化策略颇具代表性。两部影片都着力呈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国际化语境,都表现出超越单纯的民族主义立场的气魄。前者在叙事上持人道主义的反思姿态,力求思考的深度;后者则完全遵循好莱坞大片的叙事模式,以故事性、娱乐性见长,而且更注重展开本土文化符号与国际语境的碰撞。两部影片的叙事尝试都将对中国电影的国际化道路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纪中国电影 叙事 国际化 《南京! 南京!》 《金陵十三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叙事与主体间性——论新中国电影六十年的叙事嬗变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显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74,共15页
从国家叙事与主体间性角度,新中国电影60年叙事的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大的时期,即"单纯的社会主义现实叙事","极端的政治权力话语叙事"和"走向多样化和市场化的新电影叙事"。三个历史时期的叙事嬗变表明,... 从国家叙事与主体间性角度,新中国电影60年叙事的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大的时期,即"单纯的社会主义现实叙事","极端的政治权力话语叙事"和"走向多样化和市场化的新电影叙事"。三个历史时期的叙事嬗变表明,电影叙事的辉煌与繁荣,与电影叙事中的主体及其主体间性保持动态平衡、和谐互动的良性循环状态密不可分。其中代表国家叙事层面的权力—机构主体,其对叙事—创作主体的叙事创新与追求和接受—观众主体的趣味与反馈具有主导性的支配作用,是构筑新中国电影叙事总体风貌和主导模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国家叙事 主体间性 权力—机构主体 叙事—创作主体 接受—观众主体 叙事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赶潮流:辩证逻辑的困惑——对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史学思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葛颖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9-103,共5页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产业化之路充满了机遇和陷阱。在纷繁复杂的电影现象中,对"第五代"的陨落与国产大片的兴起做出逻辑叙述和判断,对"新生代"的回归与国内市场的冷遇做出理性分析和前瞻,实际上是抓住了当下中国电影...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产业化之路充满了机遇和陷阱。在纷繁复杂的电影现象中,对"第五代"的陨落与国产大片的兴起做出逻辑叙述和判断,对"新生代"的回归与国内市场的冷遇做出理性分析和前瞻,实际上是抓住了当下中国电影中两个最为活跃的创作群以及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创作观念。并且,将它们纳入史学框架中进行思考,可以在纵深的时间维度上寻找参照,避免从现象到现象的平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纪中国电影 第五代 国产大片 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70年 被引量:4
14
作者 姚国强 赫铁龙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12-19,共8页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党的带领下,新中国电影已走过了辉煌灿烂的70年,其间诞生出了数不胜数的优秀作品.2014年10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党的带领下,新中国电影已走过了辉煌灿烂的70年,其间诞生出了数不胜数的优秀作品.2014年10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工作座谈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 中国电影 人才培养 优秀作品 习近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第一个科教电影机构的雏形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广元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8-140,共3页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之后,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之时,1952年5月,新中国第一个科教电影机构的雏形—“教育片组”应运而生。为了加强科教电影工作,文化部成立了“教育电影指导委员会”...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之后,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之时,1952年5月,新中国第一个科教电影机构的雏形—“教育片组”应运而生。为了加强科教电影工作,文化部成立了“教育电影指导委员会”。新中国的科教片事业开始起步,积极承担了普及科学知识、传授先进技术的重要使命并拍摄了大量科教片作品,奠定了新中国科教影视事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影视 科教片 机构 摄制 中国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农村电影创作中的理想化倾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志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5-16,共2页
电影创作本身充满理想化色彩,包括艺术的,思想的,政治的因素,还要考虑到对市场的迎合。农村电影曾经是中国电影创作的主体,在新中国跌宕起伏的社会历史中,它的各种理想化倾向是各个时代的缩影,与每个时代的理想化创作均有不同关... 电影创作本身充满理想化色彩,包括艺术的,思想的,政治的因素,还要考虑到对市场的迎合。农村电影曾经是中国电影创作的主体,在新中国跌宕起伏的社会历史中,它的各种理想化倾向是各个时代的缩影,与每个时代的理想化创作均有不同关联,展现出意识形态、政治思想、人文精神、社会转型以及精神回归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电影 电影创作 理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现代性及其冲突 被引量:3
17
作者 祝晓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2-76,共5页
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存在和社会存在,新中国"十七年"电影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社会历史层面的"现代性"对"十七年"电影中的"现代性"产生了极度的压力,导致了主题的时代变化。在"十七年&q... 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存在和社会存在,新中国"十七年"电影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社会历史层面的"现代性"对"十七年"电影中的"现代性"产生了极度的压力,导致了主题的时代变化。在"十七年"电影中,来自社会现实层面的"冲突"及其解决,不同于经典意义的"悲剧",而是正剧代替了悲剧,以一种"非冲突"或"反冲突"的方式来表现冲突,成就了现代性与民族性的一次联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十七年”电影 现代性 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地标性意义的七部新中国电影
18
作者 孙慰川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0,共3页
《芙蓉镇》揭示出"文革"最深远的一个负面影响,即"文革"导致一些人形成了病态而丑陋的人格。《小花》在后文革时代率先尝试了从革命豪情向人伦温情的转轨。《黄土地》重新书写了中国的国家形象。《红高粱》则重新塑造了中国人的民... 《芙蓉镇》揭示出"文革"最深远的一个负面影响,即"文革"导致一些人形成了病态而丑陋的人格。《小花》在后文革时代率先尝试了从革命豪情向人伦温情的转轨。《黄土地》重新书写了中国的国家形象。《红高粱》则重新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形象和国民形象。《秋菊打官司》凸显了国人对干群关系认识上的一大误区。《阳光灿烂的日子》标志着新中国电影从国家话语/官方话语的单一形态,转型为国家话语/官方话语与公民话语/个人话语和民间话语同时并存、良性互动的多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国家形象 国家话语 民间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9年: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潮
19
作者 陈吉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7-28,共2页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并没有立刻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批判《武训传》、三反五反、批判胡风、肃反、反右派、大跃进、反右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使得电影步履艰难地前行着。直到1959年才迎来第一个高潮、一个昙花一现般的却令国人兴奋不已的...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并没有立刻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批判《武训传》、三反五反、批判胡风、肃反、反右派、大跃进、反右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使得电影步履艰难地前行着。直到1959年才迎来第一个高潮、一个昙花一现般的却令国人兴奋不已的高潮。这一年共生产故事片和戏曲片81部,数量虽然低于1958年的105部,但总体质量却有明显提高。《五朵金花》、《林家铺子》、《青春之歌》、《风暴》、《林则徐》、《老兵新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电影制片厂 林家铺子 影片 大跃进 林则徐 国际电影 政治运动 故事片 高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70年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教育事业
20
作者 崔颖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77-80,共4页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包括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文化事业尤其是电影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新中...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包括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文化事业尤其是电影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五朵金花》《刘三姐》《农奴》,到近年来的《米花之味》《碧罗雪山》《冈仁波齐》等西南边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已成为新中国电影文化宝库中独放异彩的艺术瑰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仁波齐》 中国电影 电影事业 《五朵金花》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刘三姐》 独放异彩 艺术瑰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