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测绘栖居的诡异:中国新电影中的环境灾难、生态无意识与水的病理学 |
米家路
范晶晶
|
《扬子江(评论)》
|
2010 |
2
|
|
2
|
中国新西部电影的文化记忆建构 |
郑德梅
王云哲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侠义”精神与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的人物形象塑造 |
裴亚莉
高佩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4
|
新中国形象的重塑与阐释:中国电影在英国的放映与评价(1951-1958) |
郝爽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新世纪以来艺术电影创作研究 |
孙晖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6
|
话语嬗变、价值阐释、路径转向: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 |
徐凤琴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7
|
王苹电影叙事范式再解读——兼及新中国30年电影 |
马春花
韩琛
|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8
|
“中国梦”:想像和建构新的认同——再思六十年中国电影 |
张颐武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5
|
|
9
|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美学困顿 |
史可扬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10
|
论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话语本质及其功能 |
程郁儒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0
|
|
11
|
新世纪中国电影叙事的国际化策略——以《南京! 南京!》和《金陵十三钗》为例 |
岳晓英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12
|
国家叙事与主体间性——论新中国电影六十年的叙事嬗变 |
李显杰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13
|
追赶潮流:辩证逻辑的困惑——对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史学思考 |
葛颖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4
|
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70年 |
姚国强
赫铁龙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15
|
新中国第一个科教电影机构的雏形 |
高广元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6
|
新中国农村电影创作中的理想化倾向 |
郭志艳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7
|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现代性及其冲突 |
祝晓风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18
|
具有地标性意义的七部新中国电影 |
孙慰川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9
|
1959年: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潮 |
陈吉德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20
|
新中国70年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教育事业 |
崔颖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