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精神史的《中国新文学史稿》
1
作者 陈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56,共9页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草创而成的“新文学史”,其增删、出版、普及都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并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变迁,需要将其视作思想史的材料,加以系统的探讨。通过揭示《新民主主义论》与《...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草创而成的“新文学史”,其增删、出版、普及都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并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变迁,需要将其视作思想史的材料,加以系统的探讨。通过揭示《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新文学史稿》在思想方法、历史观上的联系,呈现《中国新文学史稿》引起的讨论中所具有的共识,指认在文学史的体例中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以及王瑶的治学理路具有的激进一面,进一步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一般性的思想状况。《中国新文学史稿》本身具有思想实验的性质,其内部的增删与公开的讨论都可以视作是思想史上的典型个案,体现着思想改造的艰巨性。打开《中国新文学史稿》作为个人的、集体的精神史的维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历史转折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激活“新文学”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瑶 中国新文学史稿》 精神史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理念与文学史叙述--评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晓明 丛治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3,共10页
二0一三年,由丁帆主编,南京大学文学院多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上下两册、洋洋上百万字的《中国新文学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当然是学界值得关注的一件大事。这部著作可以说是丁帆把现代启蒙理念与文学史发展变异内在化结合的思考成... 二0一三年,由丁帆主编,南京大学文学院多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上下两册、洋洋上百万字的《中国新文学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当然是学界值得关注的一件大事。这部著作可以说是丁帆把现代启蒙理念与文学史发展变异内在化结合的思考成果,意味着丁帆试图更为系统和明确地提出自家对百余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独到见解。当然,从中隐然可见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共同的精神氛围与文学史趣味。这样一部承载了学术总结和学术抱负的文学史著作,无疑值得认真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史 文学史叙述 丁帆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南京大学 学术总结 现当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叙事的述体、时空及其伦理关系——以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乔国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80,共7页
文学史的述体由三重述体构成。文学史的时间是由述体决定的、寄寓于一定空间内的一段历史时间。文学史的空间也是由述体决定的、寄寓于一定历史时间内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史叙事的时空应该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即述体时空、故事时... 文学史的述体由三重述体构成。文学史的时间是由述体决定的、寄寓于一定空间内的一段历史时间。文学史的空间也是由述体决定的、寄寓于一定历史时间内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史叙事的时空应该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即述体时空、故事时空和话语时空。文学史叙事的特点揭示了述体的感受能力和思维逻辑与文学史"四本"内在逻辑之间的关系,以及代表述体的叙事者进行的叙述与历史本身的关系。这些关系及由此而确立的相关规约,共同构成了文学史叙事的述体时空与文学史文本时空之间的伦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叙事 述体 时空 伦理 王瑶 中国新文学史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史上不能没有陶行知的位置——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宗元 《江淮论坛》 CSSCI 1991年第5期1-7,共7页
作为教育家的陶行知,久已驰名海内外;而且随着岁月的推移,享有越来越高的国际声誉。但是,作为文学家的陶行知,却至今仍不见诸中国新文学(现代文学)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值此举世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对这位中国现... 作为教育家的陶行知,久已驰名海内外;而且随着岁月的推移,享有越来越高的国际声誉。但是,作为文学家的陶行知,却至今仍不见诸中国新文学(现代文学)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值此举世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对这位中国现代文化巨子的文学家地位予以确认,这不仅有利于世界性的陶行知研究的更加深入,亦可弥补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 中国新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化 陶行知研究 现代文学 海内外 文学 诞辰 教育家 世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的超越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高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19,共4页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具有"超越性",它一方面顺应了历史潮流,另一方面又对时代有所超越,即成功地摆脱了某些历史的"暂时性"。不论是在大的写作态度上、体例上还是在小的观念上、技巧上以及材料运用上,它都还值得...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具有"超越性",它一方面顺应了历史潮流,另一方面又对时代有所超越,即成功地摆脱了某些历史的"暂时性"。不论是在大的写作态度上、体例上还是在小的观念上、技巧上以及材料运用上,它都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它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我们今天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王瑶的某些观点可能已经过时,但其学术性以及相应的学风并没有过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瑶 超越 中国新文学史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评叶圣陶“第一个十年”的创作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6
作者 万嵩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3期89-97,共9页
叶圣陶在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个十年”中,先后写下了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散文集《剑鞘》(与俞平伯合著);童话集《稻草人》;诗歌则有收在《箧存集》第一辑中的部分诗歌等。这些作品以简洁... 叶圣陶在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个十年”中,先后写下了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散文集《剑鞘》(与俞平伯合著);童话集《稻草人》;诗歌则有收在《箧存集》第一辑中的部分诗歌等。这些作品以简洁朴素的笔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圣陶 短篇小说 重要地位 文学运动史 中国新文学史 创作方法 封建主义 现实主义作家 鲁迅 五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近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史意识——文学史视野下的新世纪文学研究
7
作者 孟繁华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历史著作的写作有多种形式,比如编年体如《左传》,纪传体如《史记》,纪事本末体如《剑桥中国史》等。文学史也有这些编撰方法,比如编年体有《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纪传体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提炼了现代... 历史著作的写作有多种形式,比如编年体如《左传》,纪传体如《史记》,纪事本末体如《剑桥中国史》等。文学史也有这些编撰方法,比如编年体有《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纪传体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提炼了现代文学史的“鲁郭茅巴老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史稿》 世纪文学 文学史意识 文学史视野 王瑶 纪传体 编撰方法 中国现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历史性突破——评冯光廉、刘增人主编《中国新文学发展史》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春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50-151,共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系统性研究工作,伊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迄今已六十余载,出版了几十部专著。建围前,它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几近同步;建国后,尤有大的发展与成绩。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被...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系统性研究工作,伊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迄今已六十余载,出版了几十部专著。建围前,它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几近同步;建国后,尤有大的发展与成绩。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被公认为最具权威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近年来,学术界兴起重写文学史的动态与意向,原因很多,其中重要一条是希望打破原有的格局(如作家作品论的体式)。孙昌熙、朱德发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以“文学与人”为主要视角,从这一视角重新审视和研讨中国现代文学,采取宏观评述与抽样分析相结合的写法,初步打破了业已僵化的现代文学史著的格局和体例,给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吹来了一股扑面而感的春风。而冯光廉、刘增人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则以“文学与现代化”为主要视角,以文学主题现象为中心线索,进行多维角度错综交叉的论述,建构了全新的文学史框架,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学术界有人称之为是继王瑶、唐弢本之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的第三个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新文学史 文学史研究 发展史 作家作品论 相结合 建国后 文学史 重写文学史 学术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史新体系的思考
9
作者 田中阳 《中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2期75-80,共6页
本文在“一国两制”的历史背景下来探讨重新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内容体系的问题,并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立足于整个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总体发展路向,寻绎和描述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对中国当代文学存在的... 本文在“一国两制”的历史背景下来探讨重新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内容体系的问题,并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立足于整个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总体发展路向,寻绎和描述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对中国当代文学存在的历史教训也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国两制” 中国当代文学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内外:建国初期王瑶的新文学史写作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晓忠 《现代中文学刊》 2014年第3期46-55,119,共11页
建国初期,伴随着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大学文科教材面临批判和修正。1951年,王瑶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卷),《文艺报》发起对该教材的讨论,这直接导致了王瑶对教材的修改,也影响了下卷的写作。通过对王瑶50年代文学史写作的考察,本... 建国初期,伴随着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大学文科教材面临批判和修正。1951年,王瑶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卷),《文艺报》发起对该教材的讨论,这直接导致了王瑶对教材的修改,也影响了下卷的写作。通过对王瑶50年代文学史写作的考察,本文的梳理试图说明:王瑶从鲁迅身上总结出的"典型现象"法,基于他对文学和历史的创造性的理解并成为他毕生追求。"典型现象"既是写作方法,也是认识论。他决定了王瑶先生毕生的学术实践和时代政治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瑶 中国新文学史稿》 典型现象 学术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抗遮蔽的过程美学——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发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4-155,共2页
关键词 文艺争鸣 政治转型 文学发展 突出贡献 优先原则 技术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史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进修书目》
12
作者 袁洪权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10,共1页
《读书月报》1957年第9期刊有《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进修书目》一文,分文学史、文学作品两大类开列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单,试图指导业余学习的读者。其中文学史著作五部: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蔡仪《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丁易《中国现代... 《读书月报》1957年第9期刊有《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进修书目》一文,分文学史、文学作品两大类开列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单,试图指导业余学习的读者。其中文学史著作五部: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蔡仪《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张毕来《新文学史纲》(第一卷)、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书目推荐者认为刘绶松的和丁易的更优,“叙述比较清楚,内容比较充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书目推荐 中国新文学史稿》 进修 文学作品 业余学习 内容比较 王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文学史——文学史撰写的新视野
13
作者 易崇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51-251,共1页
易崇辉撰文《中国新文学史从建构、解构到重构的反思》指出,文学史需要历史哲学和历史观念的支撑。现存的三种历史时间观,循环的历史时间观不可用,进化的历史时间观遭遇困境,构时的历史时间观又因无理论之嫌而不能令人满意。总观当... 易崇辉撰文《中国新文学史从建构、解构到重构的反思》指出,文学史需要历史哲学和历史观念的支撑。现存的三种历史时间观,循环的历史时间观不可用,进化的历史时间观遭遇困境,构时的历史时间观又因无理论之嫌而不能令人满意。总观当下中国林林总总的新文学史著作,几乎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政治的视角、民族的视角、文化的视角来写的大文学史,即国家的文学史,民族的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评 书介绍 易崇辉 中国新文学史从建构、解构到重构的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革命文学”与三十年代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
14
作者 吴俊 《齐鲁学刊》 1988年第6期58-64,共7页
三十年代初,中国新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最为耐人寻味的时期。群雄并立的文学社闭渐渐成为往昔的盛典,少年意气的文学论争又如隔日黄花,杳无声趣,代之而起的一面是剑拔弩张、金戈铁马般的政治对垒,一面是不事铺张却又硕果累累的文学成熟。... 三十年代初,中国新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最为耐人寻味的时期。群雄并立的文学社闭渐渐成为往昔的盛典,少年意气的文学论争又如隔日黄花,杳无声趣,代之而起的一面是剑拔弩张、金戈铁马般的政治对垒,一面是不事铺张却又硕果累累的文学成熟。三十年代既是中国新文学最为辉煌灿烂的收获时期,也是诸种政治的、社会的或阶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史 三十年代 革命文学 文学 四十年代 文学论争 政治运动 政治功利主义 文学革命 文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点思考
15
作者 王少杰 陆维天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52-58,共7页
编写一部合乎中国现代文学60年(1917--1976年)发展实情的文学史,无论对研究或教学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怎样在既成事实基础上开创新格局,从而加深对文学现象的考察与解释,是大家共同关心的方面。本文仅提出几点看法,用以参加这问题的讨... 编写一部合乎中国现代文学60年(1917--1976年)发展实情的文学史,无论对研究或教学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怎样在既成事实基础上开创新格局,从而加深对文学现象的考察与解释,是大家共同关心的方面。本文仅提出几点看法,用以参加这问题的讨论。一历史踪迹,中国现代文学史史略作为文学的学术建设,编写文学史随文学创作及其它文学实践活动而进行。文学史是对文学现象的总结,也是一类系统知识或学问的样本(即“书籍形式”)。文学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包容着文学创作者(作家)文学样本(作品与文学研究著作)和文学接受者(读者与研究者三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现象 文学 几点看法 中国新文学史 文学创作 重写文学史 研究著作 三十年 沈从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检讨——读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的札记
16
作者 刘献彪 《学习与探索》 1981年第3期107-114,共8页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如果从二十年代中期,胡适发表的《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最后一部分论述文学革命运动算起,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五十多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的进程,大体可以分为两大时期,即建国前为一时期,建国后...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如果从二十年代中期,胡适发表的《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最后一部分论述文学革命运动算起,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五十多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的进程,大体可以分为两大时期,即建国前为一时期,建国后为一时期。建国前,虽有现代文学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出版,但在高等学校并没有开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因而,建国前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不仅人数寥寥,且未受到社会的重视。直到建国以后,高等学校才设立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由于这门课的开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现代文学思潮 文学史研究 中国新文学史 高等学校 现代文学研究 发展变化 文艺思潮 文学革命运动 作家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新文学史问题的“新月派”(1950-1957)
17
作者 袁洪权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23-44,共22页
1951年5月公布的《中国新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初稿引发讨论,“新月派”的入史被批评,它如何进入共和国的新文学史建构并成为重要诗歌流派,是当时颇为敏感的学术问题。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对它的处置方式,受到组织批评,这为(教... 1951年5月公布的《中国新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初稿引发讨论,“新月派”的入史被批评,它如何进入共和国的新文学史建构并成为重要诗歌流派,是当时颇为敏感的学术问题。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对它的处置方式,受到组织批评,这为(教育)部颁大纲的合法性奠定基础。1952-1953年间,王瑶针对“新月派”前后期,修订了徐志摩、陈梦家的叙述文字。蔡仪的《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臧克家的《“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吸取王瑶的教训,贬低徐志摩、陈梦家,抬高闻一多。1956年下半年,徐志摩诗文集获得出版机遇,这为“新月派”获得正面评价提供契机,徐诗入选《中国新诗选(1919-1949)》修订版,但最终还是在反右的政治风浪中被压抑。显然,“新月派”在1950年代是重要的学术话题,核心之处在于其叙述主线(徐志摩为主还是闻一多为主),并牵涉对它的命运及评价。这暗合了政治话语对文学流派的潜在影响,以及文人情感的内在纠葛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派” 1950-1957 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9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举隅
18
《现代中文学刊》 2010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新文学史稿》;《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90年代 中国新文学史稿》 著作 中国文学 二十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题研究:深化台湾新文学研究的最佳路径——以“1926-2016:台湾小说中的‘中华叙事’研究”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钧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2-130,共9页
书写整体性的中国新文学史的前提,是对台湾文学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并在两岸文学平行研究基础上完成文学史编年对接。通过梳理1926 2016年间台湾小说的代际特征我们发现:台湾新小说的题材变化、艺术进步、文体嬗变、观念变革等具有明显... 书写整体性的中国新文学史的前提,是对台湾文学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并在两岸文学平行研究基础上完成文学史编年对接。通过梳理1926 2016年间台湾小说的代际特征我们发现:台湾新小说的题材变化、艺术进步、文体嬗变、观念变革等具有明显阶段性,既有面向世界艺术的开放性,也与大陆文学形成了源流、融会、反哺与互动关系,总体上与大陆文学发展历程同步;台湾"中华叙事"小说的中国意识和中国文化精神从未中断,其代表作品也具有超越时代、地域、党派和阶级意识局限的审美经典性。总之,两岸文学历史并非异质且可以化约,以生态文化学为方法论,以穿越思维勘察思潮流派,以人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三维坐标来发现和评审经典作品,即可展开两岸文学的平行研究和编年对接,书写真正具有整体观念的中国新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史 台湾小说 专题研究 中华叙事 生态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十年来台港暨海外文学史著作中“鲁迅书写”的变迁 被引量:1
20
作者 古大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7-76,共10页
自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海外暨中国台港地区学者撰写了多部(新)文学史著作。就中国台湾地区而言,出现了如下中国新文学史(含文学专题史)著作:皮述民、邱燮友、马森、杨昌年著《二十世纪中... 自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海外暨中国台港地区学者撰写了多部(新)文学史著作。就中国台湾地区而言,出现了如下中国新文学史(含文学专题史)著作:皮述民、邱燮友、马森、杨昌年著《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史》(2008)、马森著《世界华文新文学史》(2015)、唐翼明著《大陆现代小说小史》(2007)、周锦著《中国新文学简史》(1980)和《中国新文学史》(1983)、尹雪曼著《中华民国文艺史》(1975)和《五四时代的小说作家和作品》(1980)、刘心皇著《现代中国文学史话》(1971)、周丽丽著《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1980)、舒蔚著《五四时代的新诗作家和作品》(1980)、李牧著《三十年代文艺论》(1973)、陈敬之著《三十年代文坛与左翼作家联盟》(1980)、《“新月”及其重要作家》(1980)和《中国文学的由“旧”到“新”》(1980)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史 中国现代小说史》 著作 海外 现代中国文学 大学出版社 变迁 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