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作为精神史的《中国新文学史稿》 |
陈澜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启蒙理念与文学史叙述--评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 |
陈晓明
丛治辰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3
|
文学史叙事的述体、时空及其伦理关系——以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 |
乔国强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4
|
中国新文学史上不能没有陶行知的位置——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
许宗元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1 |
1
|
|
5
|
论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的超越性 |
高玉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6
|
试评叶圣陶“第一个十年”的创作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万嵩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1 |
0 |
|
7
|
切近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史意识——文学史视野下的新世纪文学研究 |
孟繁华
|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8
|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历史性突破——评冯光廉、刘增人主编《中国新文学发展史》 |
李春林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4
|
|
9
|
关于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史新体系的思考 |
田中阳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8 |
0 |
|
10
|
大学内外:建国初期王瑶的新文学史写作 |
孙晓忠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4 |
5
|
|
11
|
反抗遮蔽的过程美学——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 |
黄发有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2
|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进修书目》 |
袁洪权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3
|
小文学史——文学史撰写的新视野 |
易崇辉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4
|
论“革命文学”与三十年代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 |
吴俊
|
《齐鲁学刊》
|
1988 |
0 |
|
15
|
关于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点思考 |
王少杰
陆维天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16
|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检讨——读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的札记 |
刘献彪
|
《学习与探索》
|
1981 |
0 |
|
17
|
作为新文学史问题的“新月派”(1950-1957) |
袁洪权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
2023 |
0 |
|
18
|
1980—9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举隅 |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0 |
0 |
|
19
|
专题研究:深化台湾新文学研究的最佳路径——以“1926-2016:台湾小说中的‘中华叙事’研究”为例 |
李钧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20
|
五十年来台港暨海外文学史著作中“鲁迅书写”的变迁 |
古大勇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