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论传统:是骤然断裂,还是静悄悄绵延?
1
作者 代迅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6-151,共6页
中国古代文论传统的现代转化 ,乃是中国文论史的内在逻辑使然 ,正因如此 ,外来的文论才能引发我们极大的热忱 ,才能够很快将其内化 ,这里包含着中华民族主动而积极的选择。这个过程的实质只能是西方外来冲击与示范和中国内在要求与选择... 中国古代文论传统的现代转化 ,乃是中国文论史的内在逻辑使然 ,正因如此 ,外来的文论才能引发我们极大的热忱 ,才能够很快将其内化 ,这里包含着中华民族主动而积极的选择。这个过程的实质只能是西方外来冲击与示范和中国内在要求与选择的叠加 ,它既是古老的中国文论传统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传统 断裂 绵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他人与回归自我——“域外文论本土化”研究对建构“中国文论新传统”的启示
2
作者 向天渊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9-145,I0002,I0003,共9页
域外文论本土化转换与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追求,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演进历程;考察域外文论本土化研究及其与中国现代文论新传统之建构的关系,首先牵涉到学者的学术国籍问题,国籍或民族文化身份以及具体的社会和时代背景,都将影响甚至决定学... 域外文论本土化转换与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追求,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演进历程;考察域外文论本土化研究及其与中国现代文论新传统之建构的关系,首先牵涉到学者的学术国籍问题,国籍或民族文化身份以及具体的社会和时代背景,都将影响甚至决定学者的研究视角与价值评判;域外文论本土化研究,还提醒我们,在中国现代文论新传统的建构中,要从学科功能上处理好“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关系,从知识谱系上处理好“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此外,“域外文论本土化”研究,还使我们认识到建构中国现代文论,必需处理好话语范畴上的“融通性”与“创造性”之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外文论本土化 中国文论传统 学术国籍 学科功能 知识谱系 话语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论的“拼接”方法
3
作者 张荣翼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7-112,共6页
作者从3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论的“拼接”方法。包括:一是学科资源的拼接,二是持论宗旨的拼接,三是关注视点的拼接。通过对于这些拼接状况的梳理,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论观点体系的同时,也了解其在学科体系方面的特点,这是对... 作者从3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论的“拼接”方法。包括:一是学科资源的拼接,二是持论宗旨的拼接,三是关注视点的拼接。通过对于这些拼接状况的梳理,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论观点体系的同时,也了解其在学科体系方面的特点,这是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一种应有姿态。总之,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论时,不只是应该关注这些具体观点方面,还有必要研究观点背后的生成背景,拼接方法就是这种背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论 拼接方法 学科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传统文论分类的知识阐释
4
作者 赵海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59-62,共4页
中国传统文论的分类迥异于西方诗学。中国文论知识谱系的构型没有按照从审美到艺术再到文学的演化样式逻辑地成型和展开。其特殊性在于 :它以文类的经验性区分而非反思性区分为核心 ,建构了极为发达的文体论知识体系 ;同时 ,它又以极其... 中国传统文论的分类迥异于西方诗学。中国文论知识谱系的构型没有按照从审美到艺术再到文学的演化样式逻辑地成型和展开。其特殊性在于 :它以文类的经验性区分而非反思性区分为核心 ,建构了极为发达的文体论知识体系 ;同时 ,它又以极其精致入微的审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论 西方诗学 中国文论 文体论 文学 阐释 文类 逻辑 建构 经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语言-形式主义”文论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兼及域外文论的本土化问题
5
作者 向天渊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29,共10页
"语言-形式主义"文论是中国现代文论新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自由诗"与"新格律诗"的理论博弈、西方"形式主义文论"的本... "语言-形式主义"文论是中国现代文论新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自由诗"与"新格律诗"的理论博弈、西方"形式主义文论"的本土化等大体前后相续的三个方面。考察这几方面的演进历程,我们发现它们既明显地受到国外文论的影响与启发,也受到传统文论的牵绊与制约。但我们也应看到,无论是借鉴时的推陈出新,还是挪用中的移花接木,抑或是建构上的调和会通,都与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时代精神的诉求、语言文字的变化紧密相关。探索其中蕴含着的"冲突—融合—新变"的演进机制,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此一传统的认识与理解,也有利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之现代文论话语体系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形式主义”文论 中国现代文论传统 域外文论本土化 冲突-融合-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另眼相看中国传统文论──兼与《马眼中的骆驼》商榷
6
作者 邓红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9-13,20,共6页
与西方文论相比,以“意境”、“气韵”这一类体现文学的生意和灵魂的范畴为其精髓的中国传统文论,更注重对于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整体性把握,可谓是一种“生命化批评”。这种批评风格的形成,反映出以先秦《易传》、魏晋玄学、唐宋禅... 与西方文论相比,以“意境”、“气韵”这一类体现文学的生意和灵魂的范畴为其精髓的中国传统文论,更注重对于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整体性把握,可谓是一种“生命化批评”。这种批评风格的形成,反映出以先秦《易传》、魏晋玄学、唐宋禅学为标志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论 生命化批评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锺书的中国传统文论之现代转换路径
7
作者 何建委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7-84,共8页
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是中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话题。钱锺书的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通过“中西打通”“以我为主”融汇中西理论资源,在“寻求中西共同诗心”的过程中,强调平等对话,推进了中国传统文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 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是中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话题。钱锺书的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通过“中西打通”“以我为主”融汇中西理论资源,在“寻求中西共同诗心”的过程中,强调平等对话,推进了中国传统文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走向“契合而非相授受”,建构了中西“文论共同体”。这既是对过去的阶段性反思,又是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的探索。因此,考察钱锺书对传统文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文论现代转换的深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中国传统文论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现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新潮”于“旧泽”——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对我国传统文论的消解与重构
8
作者 刘全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0-134,共5页
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文学的界定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先秦以降,文学或被认为载道工具,或杂糅于其他文体而被视做“小道”、“末流”,一方面总跳不出儒家诗教的樊篱,同时其归属问题也始终游走于两可之间。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清末民... 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文学的界定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先秦以降,文学或被认为载道工具,或杂糅于其他文体而被视做“小道”、“末流”,一方面总跳不出儒家诗教的樊篱,同时其归属问题也始终游走于两可之间。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清末民初年间,值“旧泽已衰”、“新潮弗发”之际,深受“国故”及“西学”双重浸淫的周作人对我国传统文论作了大量的解构式话语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中国传统文论 消解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艺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反思——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16届年会会议综述
9
作者 谷乾鹏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5-217,共3页
经过近代以来的百年探索,中国文艺理论在吸收西方文论、继承中国传统文论的基础上,在学术、学科和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因此,对百年以来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进行反思和研究就尤为重要。有鉴于此,2023年11月10—13日,... 经过近代以来的百年探索,中国文艺理论在吸收西方文论、继承中国传统文论的基础上,在学术、学科和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因此,对百年以来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进行反思和研究就尤为重要。有鉴于此,2023年11月10—13日,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中国文艺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反思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外科研机构与高校的20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理论 文艺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传统文论 西方文论 中国文论话语 科研机构 理论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小说叙事形态面面观
10
作者 孙仁歌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4年第3期83-85,共3页
在刚刚完成的《“中国式”小说叙事本土文化渊源释读》一文中,笔者依据中国传统文论经典以及现当代一些研究成果,表述了“中国式”小说叙事文本及其话语构成与本土文化的渊源关系,反复强调“中国式”的目的就是为了彰显本土文化元素... 在刚刚完成的《“中国式”小说叙事本土文化渊源释读》一文中,笔者依据中国传统文论经典以及现当代一些研究成果,表述了“中国式”小说叙事文本及其话语构成与本土文化的渊源关系,反复强调“中国式”的目的就是为了彰显本土文化元素在“中国式”小说叙事文本中的发酵与渗透,也就是说释读“中国式”小说叙事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叙事 中国 叙事形态 中国传统文论 叙事文本 文化渊源 研究成果 渊源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原创性体系建设刍议
11
作者 张锡坤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28-31,共4页
“原创性”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民族性与现代性合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性要求伸张中国传统文论与美学的特质,现代性要求找出中国传统文论、美学与西方理论的契合点。二者合一,一方面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与西方理论... “原创性”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民族性与现代性合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性要求伸张中国传统文论与美学的特质,现代性要求找出中国传统文论、美学与西方理论的契合点。二者合一,一方面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与西方理论双峰并峙,另一方面与西方理论进行对话交流,形成互补。如今,在中国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日益走向强势的形势下,是该思考“原创性”建设的出路问题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论 原创性 当代文艺理论 美学 体系 西方理论 民族性 对话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的“自序”与“后记”
12
作者 蒲震元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0-141,共2页
《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一书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下面是著者最近为此书写的“自序”与“后记”。先行发表,略明心迹,并资纪念。“后记”中说:“光阴荏苒,岁不我与,诸事分心,所获无多。”“呜呼!念岁月之蹉跎,感大化... 《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一书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下面是著者最近为此书写的“自序”与“后记”。先行发表,略明心迹,并资纪念。“后记”中说:“光阴荏苒,岁不我与,诸事分心,所获无多。”“呜呼!念岁月之蹉跎,感大化之倏忽,尽教师之职责,效野人之献芹!”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文艺学基础理论课的老教师,笔者希望此书能为中国传统文论与关学的现代价值转型研究铺路搭桥,并愿它的出版,从某一角度,对激励后学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模式 中国艺术 后记 自序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统文论 出版发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阐释与跨文化阐释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庆本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0-206,共7页
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主要是用来辨识西方文论的,认为西方现代文论普遍存在着"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证,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的现象;而实际上,"强制阐释&qu... 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主要是用来辨识西方文论的,认为西方现代文论普遍存在着"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证,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的现象;而实际上,"强制阐释"的现象普遍也存在于中国传统文论中。跨文化阐释要求阐释者暂时放弃自己的文化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文化处境、理论场域,用对方的语言或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来阐述、解释本民族的文学文本,从而达到沟通理解的目的。如果说"强制阐释"更多地是从时间性维度来进行文本阐释的,那么跨文化阐释则偏重强调阐释的空间性维度。"强制阐释"与跨文化阐释互以对方为前提,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而不是彼此取代的关系。跨文化阐释可以为"强制阐释"设界。由于存在着"跨文化阐释"这种现象,才可以确保"强制阐释"这一概念存在的合理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阐释 跨文化阐释 中国传统文论 阐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白华比较诗学的独特意识及其话语空间 被引量:2
14
作者 姚晓南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1-44,共4页
“比较诗学”作为一个学术视域,正式产生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宗白华却早自20、30年代始,就已经涉足比较诗学研究了。从比较诗学视城来考察宗白华的诗学和美学研究,凸现了宗白华中西文论互释互证的意识几乎无处不在,以及他欲对中国传统... “比较诗学”作为一个学术视域,正式产生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宗白华却早自20、30年代始,就已经涉足比较诗学研究了。从比较诗学视城来考察宗白华的诗学和美学研究,凸现了宗白华中西文论互释互证的意识几乎无处不在,以及他欲对中国传统文论作现代阐释的鲜明态度。他的方法,正是比较诗学方法。在“文化全球化”趋势以及当前学界“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的语境下,宗白华的诗学研究价值更具有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比较诗学 美学研究 中西文论 中国传统文论 意识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的技术化困境及其解决途径
15
作者 于茀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37-143,共7页
文学作品是作家创造的存在物 ,它的最外层载体是语言 ,从语言是一种物质存在的角度来说 ,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物性”。但是 ,“物性”不是它的本质 ,文学作品归根结底与精神相关 ,所以 ,以对待“物”的态度来对待文学作品是行不通的 ,... 文学作品是作家创造的存在物 ,它的最外层载体是语言 ,从语言是一种物质存在的角度来说 ,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物性”。但是 ,“物性”不是它的本质 ,文学作品归根结底与精神相关 ,所以 ,以对待“物”的态度来对待文学作品是行不通的 ,过度的抽象分析甚至总结出模式和规则 ,是有悖精神原则和文学本性的。因此 ,如果作品存在方式理论走向机械的技术化分析 ,就必然陷入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 二分法 形式主义 结构主义 中国传统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里斯多德与荀况的文艺观比较
16
作者 徐扬尚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8期74-79,共6页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与荀况(约公元前298——238年),作为古希腊与中国战国时代的文艺理论家,其间不存在任何影响或接受,之所以能够拉入同一平面进行比较,首先是因为他们的文艺观建构于司一块理论基石:“文艺是人的自然本能...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与荀况(约公元前298——238年),作为古希腊与中国战国时代的文艺理论家,其间不存在任何影响或接受,之所以能够拉入同一平面进行比较,首先是因为他们的文艺观建构于司一块理论基石:“文艺是人的自然本能表现说”,使他们分别成为——一、中西文论史上正视文艺上体性的第一人“文艺是人的自然本能表现说”是亚里斯多德在批判总结、吸收借鉴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早在亚氏之前,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里特就认识到: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模仿又是出自人的天性:审美能力或美感需求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斯多德 文艺观 荀况 自然本能 表现说 模仿说 中国传统文论 古希腊 赫拉克利特 柏拉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模式与方法 被引量:10
17
作者 莫娜.贝克尔 李尚杰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2-56,共5页
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了刘世生教授的“语言与文学的接面关系研究”一文,涉及文体学研究在语言学和文学之间的桥梁作用。其实,翻译学和语言学的关系或许更为密切,更为天然,其间的“接面”更多,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20世纪当代翻译研究... 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了刘世生教授的“语言与文学的接面关系研究”一文,涉及文体学研究在语言学和文学之间的桥梁作用。其实,翻译学和语言学的关系或许更为密切,更为天然,其间的“接面”更多,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20世纪当代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途径一经进入我国,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呼应,人们在基于中国传统文论和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传统译论之外看到了一片新天地,积极尝试以不同语言学派的观念、方法来探究、说明以往无法解释清楚的种种翻译现象。然而近年来,随着跨学科、多学科视野的不断开拓,特别是随着翻译文化批评的兴起,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似乎有点无所适从了:这个路子还通吗?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是不是除了套模式以外就无事可做了?本期选登的当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莫娜·贝克尔教授的这篇文章,正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相信会对我们有所启发。需要说明的是,出于种种原因,和国内大多数同类期刊的做法一样,我刊一般也不发译作(尽管这的确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好文章不管是谁写的,总比泡沫强),所以这里我们采用的是这篇文章的编译稿,作为全文最后一部分的一个精选书目也去掉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语言学模式 中国传统文论 文体学研究 多学科视野 语言学研究 关系研究 桥梁作用 20世纪 传统译论 美学理论 语言学派 文化批评 无所适从 翻译学 新天地 跨学科 文章 贝克尔 理论家 编译稿 文学 教授 当代 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险家型文学评论家的思维与方法——李敬泽论
18
作者 韩春萍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9-123,共5页
在当下的文学评论中,评论家李敬泽的文学评论和随笔具有独特的价值。他是少有的能将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和西方思想理论相融合的当代评论家之一,是一位探险家型文学评论家。他的评论形成了理论化融、文气贯通、亦庄亦谐的文体风格。一、探... 在当下的文学评论中,评论家李敬泽的文学评论和随笔具有独特的价值。他是少有的能将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和西方思想理论相融合的当代评论家之一,是一位探险家型文学评论家。他的评论形成了理论化融、文气贯通、亦庄亦谐的文体风格。一、探险家型文学评论家的思维方式同样是研究文学,文学理论家很像一个泥瓦匠,文学成为其构建理论体系的材料,也有另一种文学评论家,他进入文本的方式,类似于田野调查,经由身体的体验,经由心灵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中国传统文论 李敬泽 文学理论家 亦庄亦谐 文体风格 构建理论 探险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家必须重视自身胸襟的调养
19
作者 水渺 《社会科学(甘肃)》 CSSCI 1990年第6期116-116,共1页
人品气度之类创作主体的资质与创作情境,艺术造就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论中可以找到现成的解释.孟子提到过“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见锵。后人有“文品即人品”“文如其人”之说.
关键词 文艺家 胸襟 自身 “知人论世” 中国传统文论 “文如其人” 创作主体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