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百年概述 被引量:43
1
作者 王余光 汪涛 陈幼华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2-19,共8页
本文将20 世纪中国文献学理论研究概括为古典文献学、分科文献学、现代文献学和综合文献学四个部分,选取各派代表性的学者的主要著作和观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中国文献学 20世纪 理论研究 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内容体系看当前中国文献学的“尴尬”现象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宁 《理论月刊》 2006年第S1期53-54,共2页
中国文献收藏量浩如烟海。然而,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较晚,且发展缓慢。这种文献量之不断增多与文献学学科建设之严重不足的矛盾,就形成了当前中国文献学研究中一种“尴尬”现象。本文从内容体系角度分析其现象的成因,并尝试运用“... 中国文献收藏量浩如烟海。然而,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较晚,且发展缓慢。这种文献量之不断增多与文献学学科建设之严重不足的矛盾,就形成了当前中国文献学研究中一种“尴尬”现象。本文从内容体系角度分析其现象的成因,并尝试运用“大文献学观”构建文献学学科的内容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献学 内容体系 尴尬 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天下之脉络——读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九讲》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志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7-80,共4页
现如今网络发达,读书遇到什么疑问,搜索一下即可解决,但是有时候网络也会有舛误,尤其遇到要查找中国古籍中的一些问题,仅仅依靠"百度"是渡不过去的,所以还得依靠工具书。黄庭坚《答王志飞书》里称赞陈师道:"读书如禹之治水,知天下... 现如今网络发达,读书遇到什么疑问,搜索一下即可解决,但是有时候网络也会有舛误,尤其遇到要查找中国古籍中的一些问题,仅仅依靠"百度"是渡不过去的,所以还得依靠工具书。黄庭坚《答王志飞书》里称赞陈师道:"读书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脉络,有开有塞,而至于九川涤源四海会同者也。”要知天下之脉络,就要对一些工具书性质和用法了然于心。读大学时老师常对我们说要懂一点版本目录学,最好翻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至少要读一读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这样对以后读书教书都有好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献学 张舜徽 陈师道 九川 中国古籍 何焯 抄书 九经要义 李兆洛 清代考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特色鲜明的中国文献学教材——评张三夕教授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
4
作者 盛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4-144,共1页
关键词 张三夕 中国古典文献 创新精神 叙述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的删订诗书与中国文献学——兼论“校雠学”“目录学”“古书版本学”争名之非
5
作者 邵胜定 《图书馆论坛》 1986年第4期61-64,共4页
对应用于文献典籍整理工作,有关学科(重要者有版本、校勘、目录等)的一些问题,如这些学科的产生、应从属于何种科学领域、它们间的关系如何等,历来众说纷纭,有许多互相矛盾的观点。有的强调“校雠”,以为它就是全部文献典籍整理工作。... 对应用于文献典籍整理工作,有关学科(重要者有版本、校勘、目录等)的一些问题,如这些学科的产生、应从属于何种科学领域、它们间的关系如何等,历来众说纷纭,有许多互相矛盾的观点。有的强调“校雠”,以为它就是全部文献典籍整理工作。西汉河平年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版本 目录 文献典籍 孔子 整理工 校勘 目录工作 中国文献学 刘向 古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俞樾对中国文献学的贡献
6
作者 孙福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4期40-45,共6页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进士,改庶吉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后“侨居苏州,主讲苏州紫阳、上海求志各书院”.仅主讲杭州诂经精舍,即达31年之久,培育了如章太炎等大批著名学者.他还曾总办浙江书局,...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进士,改庶吉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后“侨居苏州,主讲苏州紫阳、上海求志各书院”.仅主讲杭州诂经精舍,即达31年之久,培育了如章太炎等大批著名学者.他还曾总办浙江书局,精刻子书22种,并建议江、浙、扬、鄂四书局分刻二十四史,为传播、保存中国古代文献做出了重大贡献.俞樾初从师于陈奂,后受业于宋翔凤.治学不拘汉宋门户,著述多宗法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重视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樾工篆隶,善诗文,喜读书,好著述.一生著述繁富,其《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最为学界推重,又有《俞搂杂纂》、《曲园杂纂》、《茶香室丛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献学 群经平议 诸子平议 古书疑义举例 浙江书局 杂纂 篆隶 翰林院编修 翔凤 精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文献学和中国音乐学的学科建设 被引量:30
7
作者 王小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7,共7页
本文作者是一个由中国文学史研究而涉足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学术新手.在中国音乐学中浸淫有时,渐渐对它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一些具有外行特色的想法.今在《黄钟》编辑部同志的鼓励下,将其中部分想法写为此文.文中主要讨论为了完善中国音乐学学... 本文作者是一个由中国文学史研究而涉足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学术新手.在中国音乐学中浸淫有时,渐渐对它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一些具有外行特色的想法.今在《黄钟》编辑部同志的鼓励下,将其中部分想法写为此文.文中主要讨论为了完善中国音乐学学科,如何加强音乐文献学建设这一问题.但为了讨论的方便,也打算用比较散漫曲方式,谈谈其它一些相关的问题.本文作者赞成这样一种提法——一切社会科学都是历史科学,故本文所说的中国音乐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中国音乐史(包括乐律史、乐器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 音乐文献 科建设 中国音乐史 中国文献学 音乐理论 中国 术发展 科分支 音乐文献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书法文献学的建构 被引量:5
8
作者 姜东昭 姜春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0-222,共3页
本文认为中国书法文献,是整个书法学科的各级次、各类别的文献。一个学科的文献构成,都应包含三个级次的文献:其一,原典文献,是学科构成的基础和前提,它决定着学科的归属。其二,由对原典文献进行研究而生成的"研究文献",是该... 本文认为中国书法文献,是整个书法学科的各级次、各类别的文献。一个学科的文献构成,都应包含三个级次的文献:其一,原典文献,是学科构成的基础和前提,它决定着学科的归属。其二,由对原典文献进行研究而生成的"研究文献",是该学科的二级文献。其三,对"研究文献"进行再研究的"研究之研究文献",是该学科的三级文献,也就是该学科的研究史、学术史一类的著述文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文献 文献级次 文献类型 原典文献 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基本理论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子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8-114,共7页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它从属...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它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文献 科基本理论 任务 趋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进一步拓宽、夯实中国美学学科建设基础的思考——以禅宗画学文献的发掘整理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皮朝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52,共11页
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形成和发展,是以中国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工作作为前提和基础的。中国美学文献学也在中国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历程中应运而生。中国美学文献学是中国美学学科建立、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基石。虽然中国美学文献的发... 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形成和发展,是以中国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工作作为前提和基础的。中国美学文献学也在中国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历程中应运而生。中国美学文献学是中国美学学科建立、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基石。虽然中国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继续做好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工作,可以进一步拓宽和夯实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为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国文献 科建设 禅宗画 文献的发掘与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陶瓷文献学若干问题的探讨——兼评傅振伦先生《中国古陶瓷文献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宁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8-40,共3页
中国古陶瓷文献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甚是匮乏。试图从明确古陶瓷文献的含义出发,探析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学科属性,进而总结出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的含义。同时,还会对傅振伦先生所作《中国... 中国古陶瓷文献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甚是匮乏。试图从明确古陶瓷文献的含义出发,探析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学科属性,进而总结出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的含义。同时,还会对傅振伦先生所作《中国古陶瓷文献学》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陶瓷文献 基础理论 探讨 中国古陶瓷文献 评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十年来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宁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3-97,共5页
六十年来中国古陶瓷文献学在古陶瓷文献的辑录、古陶瓷文献的内容研究、古代陶瓷文献学家的研究、工具书的出版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中国古陶瓷文献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关键词 中国古陶瓷文献 成就 不足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体系转换背景下的中国美学文献学建设 被引量:2
13
作者 皮朝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7-123,共7页
建设中国美学学科,离不开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美学思想体系以文献的方式存在着,要将这一体系转化为中国美学学科建设体系存在着学科性、逻辑性、学理性难度。美学文献在记录内容上分门别类而彼此调... 建设中国美学学科,离不开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美学思想体系以文献的方式存在着,要将这一体系转化为中国美学学科建设体系存在着学科性、逻辑性、学理性难度。美学文献在记录内容上分门别类而彼此调和,在记录系统上传递信息而含蓄隽永,在文本体系上真伪具呈而有待辨别,学科体系转化艰难和文献资料有待加工的现实,要求我们建立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去解决这些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美学的标准和文献的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在学科建设中的实践标准;要以美学学科和文献学学科交互主体的方式作为建设的指导方法;要以立言为公、发展学科、昌明学术的态度作为建设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科建设 中国文献 观点和史观点 交互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启功先生与中国古典文献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英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17,共6页
启功先生学问博大精深,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作为一位当代著名的文献学家,启功先生具有博学于文的学科意识、融会贯通的学术思想和无征不信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 启功先生学问博大精深,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作为一位当代著名的文献学家,启功先生具有博学于文的学科意识、融会贯通的学术思想和无征不信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功 中国古典文献 科意识 术思想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史学史的交叠与分野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贵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1-87,共7页
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史学史是现行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的两个二级学科,二者之间既存在交叠又形成分野。二者的交叠主要发生在研究对象上,即历史文献学的典籍和史学史的史籍之间形成了部分交叉和重叠。由于这种交叠,研究主体常常一身而二任... 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史学史是现行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的两个二级学科,二者之间既存在交叠又形成分野。二者的交叠主要发生在研究对象上,即历史文献学的典籍和史学史的史籍之间形成了部分交叉和重叠。由于这种交叠,研究主体常常一身而二任,即中国史学史专家某种意义上又可算作是中国历史文献学家。然而,两个学科间的差异和分野也十分明显:历史文献学基础层面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学的各种文献或典籍,而中国史学史基础层面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学中比较成型的史书,其底座较中国历史文献学要小一些,即使是相对于狭义的历史文献学来说,也是如此;两个学科在基础层面即底部(史籍部分)形成交叉和重合,而越往上差别越大,越朝各自学科的本体方向发展,形成两个既有联系又自成体系的学科;两个学科还在历史学科内部形成了相应的专业分工,历史文献学为历史研究提供阅读史料的基础和技能,而中国史学史则提供从事史学活动的参照和指南。总之,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史学史曾经拥有共同的客观对象和研究基础,即史籍,然而,在学术主体的主观介入下,两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日趋分途,不断朝本学科的本体论方向引升,导致二者分野加剧,面貌愈益不同。这一现象表明,人文学科的体系并非恒定不变,而是不断受到研究主体的主观影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文献 中国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务实、求新、尚学征途上的新旅程——论皮朝纲先生基于禅宗书画美学实践的中国美学文献学建构之路
16
作者 潘国好 王宗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3-98,共6页
有感于禅宗文献,特别是书画文献的匮乏,皮朝纲先生翻检《大正新修大藏经》、《新编卍续藏经》、《嘉兴大藏经》、《大藏经补编》、《禅宗全书》、《禅门逸书》等所收录的100多种禅宗典籍,汇集近60万字的禅宗书画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所... 有感于禅宗文献,特别是书画文献的匮乏,皮朝纲先生翻检《大正新修大藏经》、《新编卍续藏经》、《嘉兴大藏经》、《大藏经补编》、《禅宗全书》、《禅门逸书》等所收录的100多种禅宗典籍,汇集近60万字的禅宗书画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所涉及的思想、观念、范畴、命题及某些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成就《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墨海禅迹听心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这"禅宗美学三书"。皮先生辑录的禅宗书画文献有其自身特征,其努力创建的中国美学文献学,是他在研究中国美学过程中,为创新求变而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禅宗 禅宗美三书 中国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命名与相关问题 被引量:7
17
作者 姜飞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3-138,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作为学科命名,相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既更能接续传统,又更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而且在理念上,也更具学术包容性和思想生产力。“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可以援用古典文献学的版本、目录、辑佚、辨伪、校勘...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作为学科命名,相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既更能接续传统,又更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而且在理念上,也更具学术包容性和思想生产力。“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可以援用古典文献学的版本、目录、辑佚、辨伪、校勘等一般方法。研究者使用1949年后出版的现代文学文献,要有基本的版本警惕。相对于古典文献,中国现代文学文献中也存在一些特殊问题,譬如抢救、识读等问题,需要研究者和涉及现代文学文献的图书馆等公共机构共同探索新的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文献 科命名 史料 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文献学”的最早提出者和阐释者 被引量:7
18
作者 彭树欣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71,76,共7页
梁启超是文献学和中国文献学的最早提出者,并对文献学的内涵、范畴以及研究意义等进行了较为丰富的阐释;他提出了文献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并确立了文献学研究的三个标准。
关键词 梁启超 文献 中国文献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文献学的分级分类表解》评议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鑫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5-121,共7页
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改革应与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水平相适应。冯浩菲先生的《表解》颇有新意,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为对象的学科称“古典文献学”不能完全涵盖其研究对象,叫“... 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改革应与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水平相适应。冯浩菲先生的《表解》颇有新意,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为对象的学科称“古典文献学”不能完全涵盖其研究对象,叫“历史文献学”又容易产生歧义,叫“古代古献学”比较好。古代文献学应该设置古代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和古代文献学史4个下位学科。作者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表 中国文献学 文献整理 古典文献 历史文献 理论与方法 势在必行 体系改革 发展水平 术研究 科体系 古代文献 文献 冯浩菲 体系表 对象 新意 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钱基博的文献学研究与贡献 被引量:1
20
作者 傅宏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文章以钱基博先生的教学实践为背景,分别从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新评价了他在中国文献学史上的卓越贡献。钱基博先生一生,不仅非常重视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而且成果丰硕,贡献巨大。其《古籍举要》一书,前十一... 文章以钱基博先生的教学实践为背景,分别从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新评价了他在中国文献学史上的卓越贡献。钱基博先生一生,不仅非常重视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而且成果丰硕,贡献巨大。其《古籍举要》一书,前十一卷以经籍为纲目,后六卷以学术为论衡,提要钩玄,创见叠出,是上世纪30年代最具学术特色的目录学著作之一;《版本通义》则为版本学构建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被今人誉为学术界版本学派(侧重学术源流)的"开山之作";而他关于《文心雕龙》、《诗品》、名家五种等经典要籍的《校读记》,既校勘善本,又阐发旨趣,皆大有功于传统国学之弘扬。放眼20世纪中国学术史,如钱氏这般极其重视文献学以指示后学者,并世学人当中实无第二人,足与梁启超比轩轾,允称现代文献学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基博 中国文献学 目录 版本 校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