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别: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纠葛 被引量:2
1
作者 臧晴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3,共8页
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被引入国内以来,关键词研究一度成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一股热潮:以“关键词”直接命名的各种专著有三四十余种,其中不乏《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关键词》等名作,以此命名的各类... 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被引入国内以来,关键词研究一度成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一股热潮:以“关键词”直接命名的各种专著有三四十余种,其中不乏《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关键词》等名作,以此命名的各类专栏与译著更是不胜枚举。然而,不少研究仍停留在词典编纂式的研究阶段,从知识论的角度来梳理特定词源的语义源流和古今演绎,尚无法呈现词语背后生活与思想的复杂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艺术研究 西方文论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化与社会 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研究 词典编纂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差之见: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描述与理论反思 被引量:6
2
作者 季进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22,共10页
本文简要梳理了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文献,初步呈现其基本形态和历史脉络,尝试分辨不同学术语境下,海外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阐释和定位,与本土学界之间所存在的观念、材料、方法和价值四个维度的分歧,指出对于海外中国当代文学... 本文简要梳理了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文献,初步呈现其基本形态和历史脉络,尝试分辨不同学术语境下,海外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阐释和定位,与本土学界之间所存在的观念、材料、方法和价值四个维度的分歧,指出对于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解,离不开中国性辩难、当代性辩难、文学性辩难与世界性辩难等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外当代文学研究的视差之见,一方面启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基础背景传播、更多译介本土研究成果、推动中外成果比较研究、深入追踪体制问题,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四种可能的研究理念,即作为文献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作为学科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作为方法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和作为机制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辨中国当代文学的特质及其当代文学的世界化与经典化,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历史描述 理论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铃木虎雄的“文学的自觉”说——兼谈对海外中国文学研究成果的借鉴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晨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9-112,共4页
"文学的自觉"说是由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最先提出的;而鲁迅"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观点极有可能就借鉴自铃木《中国诗论史》一书。
关键词 鲁迅 铃木虎雄 文学的自觉”说 海外汉学研究 中国诗论史》 海外中国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国内的讨论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谭永利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59,共5页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近三十年来在国内的讨论日渐增多,但得出的意见却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其落入了西方理论霸权的陷阱,也有的学者认为其可以作为"他山之石",对国内的文学研究有推动和借鉴作用。尽管这种异质性...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近三十年来在国内的讨论日渐增多,但得出的意见却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其落入了西方理论霸权的陷阱,也有的学者认为其可以作为"他山之石",对国内的文学研究有推动和借鉴作用。尽管这种异质性的中国文学研究在中国的接受还未有定论,但讨论本身即意味着关注的深入,也意味着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对国内的冲击不断增强。因此,笔者认为在海外中国研究学者的研究立场、方法、理论观念和学术观点有诸多不同之处的情况下,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更能把握他们的理论框架和思想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国内讨论 个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文学“幻觉”和“细节”中的性别形式——从《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解读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题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屏瑾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4-99,共6页
近年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颇丰,相似的学术背景与身份认同感,使这些作者从问题意识到对象、方法颇具相关性,现代文学以及文化理论研究者需要对海外中国研究提出的主题进行总体归纳,以期增强借鉴、回应与批评的能力,并促成对现代... 近年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颇丰,相似的学术背景与身份认同感,使这些作者从问题意识到对象、方法颇具相关性,现代文学以及文化理论研究者需要对海外中国研究提出的主题进行总体归纳,以期增强借鉴、回应与批评的能力,并促成对现代文学研究的反思。本文以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的论述为对象,分析她对现代文学中的"幻觉"与"细节"形式特质的关注,尤其是当这些特质和与性别有关的身份隐喻结合在一起时,现代文学研究视域中的地缘立场与学术生产力的关系便凸现出来,这使得"妇女与中国现代性"的主题不仅作为单纯的文学史研究存在,而且充满文化政治的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性别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拆解指涉性、反讽阅读与空间诗学——论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策略
6
作者 李石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6,共10页
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深受后结构主义的他者伦理的影响。他们将后结构主义对总体性话语的批判,转移为对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思。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拆解指涉性,通过质疑知识与地理起源、文学与意识形态、形式与... 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深受后结构主义的他者伦理的影响。他们将后结构主义对总体性话语的批判,转移为对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思。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拆解指涉性,通过质疑知识与地理起源、文学与意识形态、形式与内容的稳固指涉关系,挑战了文化本质论以及现实主义的逼真性原则;二是反讽阅读,主要表现为对叙述者的权力及其阶级位置的审视与解构;三是空间诗学,从“细节”“意象”“空间”等视角来反思革命/启蒙的线性时间观,试图提供更多样的文学现代性及其诗学可能。他者伦理尽管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丰富与扩容,但也暴露出对象预设、理论预设等值得反思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解构主义 反讽 空间诗学 他者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邱婧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0-168,共9页
长期以来,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是海外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从研究特征来看,海外学界对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生产性、话语性研究及实证调查更为重视,对国内学界忽视的不同主体间互动性内容也更为关注,相关研究较为零散并分布于... 长期以来,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是海外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从研究特征来看,海外学界对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生产性、话语性研究及实证调查更为重视,对国内学界忽视的不同主体间互动性内容也更为关注,相关研究较为零散并分布于多种学科。通过梳理海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整体现状,指出部分海外研究成果中的意识形态偏见及相关问题,认为其研究否定了中国多民族交往交融共生的关系,无视不同时期不同历史形态下文学创作的多样性与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少数民族文学 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骊得珠: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
8
作者 邱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5-170,共6页
通过整体性、全局性地梳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脉络,可以发现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位置、影响及其变迁,在多元对话和文化杂糅中探索对中国文学新的认同,建立一种可行的研究范式发掘、重建其学术谱系。《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 通过整体性、全局性地梳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脉络,可以发现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位置、影响及其变迁,在多元对话和文化杂糅中探索对中国文学新的认同,建立一种可行的研究范式发掘、重建其学术谱系。《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从学科史层面对1960年代以降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进行爬梳,在课题史里展开文学研究与研究史的对话,试图建立一种基于"打通"和"不隔"的对话伦理基础上的问题与方法、思路及可能。其既关注历史脉络中海外研究推动的学术转型和范式转移,亦关注在文化旅行与文化混合里所传递的中国文本同中国经验,这种双向关照不仅能把中国带进世界,亦能将世界带进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学科史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荷兰的中国文学翻译与中国研究
9
作者 王文欣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8,共8页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中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在荷兰呈增长趋势,与19世纪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本文梳理了这段时期荷兰的中国文学翻译的成就、特点,以及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在以莱顿大学和乌特勒支大学为代表的荷兰高等教育体系...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中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在荷兰呈增长趋势,与19世纪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本文梳理了这段时期荷兰的中国文学翻译的成就、特点,以及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在以莱顿大学和乌特勒支大学为代表的荷兰高等教育体系中逐步形成的谱系。在勾勒这两个面向的发展脉络的同时,本文重点关注驱动这些新发展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域外传播 中国文学海外研究 荷兰汉学史 莱顿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世界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洞见与盲视
10
作者 刘洪涛 邓子寒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通过对近20年来英语世界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发现中国网络文学文本的交互式创新、消费机制、审查机制最受西方学界关注。其重视交互式创新背后蕴藏着的是作者及读者对于文化历史和自我身份的构建。在研究中国... 本文通过对近20年来英语世界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发现中国网络文学文本的交互式创新、消费机制、审查机制最受西方学界关注。其重视交互式创新背后蕴藏着的是作者及读者对于文化历史和自我身份的构建。在研究中国网络文学的消费机制时,将中国网络文学空间视为各方关系交织的文化场,而互联网有效实现了其中各类角色的关系配置,促进了文学的生产流通。部分研究者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具有一定模糊性的审查机制,实际具有作为文化实践内在环节的合理性,带来了"博弈"背后新的文学生产的可能性。研究者不仅将中国网络文学看作单纯的文学现象,还将其看作是网络时代的社会现象,在研究中采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家 中国网络文学 英语世界 海外中国网络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重写鲁迅”到“弑父”——对美国华人学者鲁迅批评的历史考察与反思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90,共9页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人学者的鲁迅批评经历了审美批评、传记批评到解构批评的范式变化,与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形成了同构关系。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后现代/后殖民思潮影响下,美国华人学者的鲁迅批评呈现出一种理论化趋势,对源头、总...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人学者的鲁迅批评经历了审美批评、传记批评到解构批评的范式变化,与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形成了同构关系。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后现代/后殖民思潮影响下,美国华人学者的鲁迅批评呈现出一种理论化趋势,对源头、总体性的批判性审视,使其普遍表现出极端的“弑父”倾向。在批评策略上,他们将“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视为国族主义的象征符号,并以怀疑主义的态度不断解构鲁迅的作者意图,从而颠倒了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权力关系。事实上,全球化的理论扩张尽管不断推动美国华人学者鲁迅批评的理论化和多元化,但也导致批评权力的独断,以及过度阐释、理论同质化、忽视文学事实等弊端,需要从认识论层面对之进行批判性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批评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鲁迅 解构主义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