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 |
夏中义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8
|
|
2
|
从“学出集部”到“识通四库”——百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范式演进 |
李建中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5
|
|
3
|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漫议·教师与课堂篇 |
邓心强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4
|
文学批评史观念的介入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开端 |
闫月珍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5
|
作为“总体史”的中国文学史及其观念确立——兼论需要怎样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
汪涌豪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
6
|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修改与批评观念的变迁 |
李松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7
|
训诂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之关系 |
彭玉平
杨金文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0 |
|
8
|
“文学批评”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命名 |
张海明
王波
|
《湖湘论坛》
CSSCI
|
2015 |
0 |
|
9
|
论汉代史学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影响 |
李清良
何书岚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0
|
开学养正 昭明有融--对“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
郭鹏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1
|
“整理国故”与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
何旺生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2
|
视角新颖 体例完备——评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 |
秦秋咀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3
|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唐宋诗之争 |
齐治平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1 |
4
|
|
14
|
从传统诗文批评到中国文学批评史话语构建的尝试--以《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为中心 |
高石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5
|
对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思考 |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6
|
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新视野——读《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 |
李金涛
刘茉琳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7
|
读诗举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讲 |
程千帆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0 |
0 |
|
18
|
华东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合办“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 |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0 |
0 |
|
19
|
区隔与对话:网络作家的文学批评观念及价值 |
江秀廷
马季
|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0
|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著作编写的思考——兼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 |
张明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