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 被引量:8
1
作者 夏中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2-130,2,共9页
所谓旧版史观,是指郭绍虞民国版所构建的批评史观的学理框架。颇具创新意义的是,郭绍虞将演进到魏晋南朝才"由渐而著"的"纯文学"观念,当作其旧版史观的逻辑中轴,嗣后再用它来测定隋、唐、北宋"复古期"对... 所谓旧版史观,是指郭绍虞民国版所构建的批评史观的学理框架。颇具创新意义的是,郭绍虞将演进到魏晋南朝才"由渐而著"的"纯文学"观念,当作其旧版史观的逻辑中轴,嗣后再用它来测定隋、唐、北宋"复古期"对它的偏移,元、明、清传统"完成期"对它的悖离。这就意味着,批评史在郭绍虞笔下,实是历代观念要么积极、要么消极回应"文学性"命题的演绎史。"纯文学"作为旧版史观的逻辑中轴,本是郭绍虞用来识别且搜辑古典文论中的"诗意"意识,并将它与讲究"教化""知性""实用"的台阁"文意"("杂文学")相剥离的基元性参照。所谓"社会因素"不是别的,正是对"日丹诺夫主义"负△的第一要素"反动政治(立场)"的委婉代码。"日丹诺夫主义"负△的第二要素是"唯心哲学(方法)"。"日丹诺夫主义"负△的第三要素是"反现实主义(观点)"。修订版要拿"纯文学"开刀,是因为中国批评史确乎没有其他观念更像"纯文学"一般适合作"反面典型"或试剑石,来见证苏联模式锋芒之厉害了。修订版为"现实主义"△觅得的第一要素叫"人民性",以对应苏联模式的"革命政治(立场)"。修订版为"现实主义"△觅得的第二要素叫"物使—心动",以对应苏联模式的"唯物主义(方法)"。修订版为"现实主义"△觅得的第三要素,是让刘勰"反形式主义"来对应苏联模式的所谓"反现实主义(观点)",虽在局部上很过硬,但就整体逻辑而言,它又与"现实主义"△另两个构成要素相悖离。正是瞄准"情异于志"可能驱动"纯文学"远离所谓"现实主义",故修订版衷心仰慕刘勰《文心雕龙》主"情志合一"。正是上述不可逾越的历史"贫困",从根本上制约着修订版只能从破坏性的负面角度,去模拟苏联模式来打碎民国时的旧版史观(以"纯文学"为中轴),但绝对无法从建设性的正面视角去构建一个与苏联模式"逻辑同构"的"现实主义"△。这既是修订版最后只能践履半个"日丹诺夫主义"的原因,也是修订版最终只能硬撑着写半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模式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学科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学出集部”到“识通四库”——百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范式演进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建中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48,共9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文学批评”这一新语虽取之西域,其学理及文献却出自四库集部。如果说集部五大类典籍为“批评”准备了海量文学文本,那么诗文评类叙及文献则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方法及范例。从“集部”出发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文学批评”这一新语虽取之西域,其学理及文献却出自四库集部。如果说集部五大类典籍为“批评”准备了海量文学文本,那么诗文评类叙及文献则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方法及范例。从“集部”出发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其开创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率先收获的是“史”的辉煌。在历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曲折和沉寂之后,逐步从开创期的“学出集部”走到新时期的“识通四库”,形成“经史子集”四大范式互济共进的大文论景观。史学范式,以“史”的重新书写和各种理念、风格及体量之史著的再度辉煌开其局;经学范式,以“经”之“文以载道”式的本体阐释和“词以通道”式的范畴辨析积其力;子学范式,以“子”之多元文化视野的思想争鸣和博明万事的知识纂集拓其疆;集部范式,以“集”之诗文评性质的各体批评和各种方略筑其实。“经史子集”,作为自本自根、原汁原味的知识形态及话语体系,构成百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思想灵魂、历史本末、文化精神和批评方法。考察百年批评史研究的范式演进,可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理论提供中国经验、中国话语及中国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子集 中国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漫议·教师与课堂篇 被引量:3
3
作者 邓心强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5-69,89,共6页
我国高校中文系普遍开设有"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改的重要维度在教师与课堂。任课教师应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善于扬长避短,教研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谨防教学与科研的脱节,使课堂没有... 我国高校中文系普遍开设有"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改的重要维度在教师与课堂。任课教师应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善于扬长避短,教研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谨防教学与科研的脱节,使课堂没有活水、生机与血液;教师应在中西参照、纵横比较中多以身作则,引领学生培养其动手实践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教学 教材 课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史观念的介入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开端 被引量:1
4
作者 闫月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3-61,共9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开端是随着20世纪初文学观念的净化、中国文学史的撰写、批评意识的觉醒而展开的。1.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纯文学观念在对传统“载道”观念进行反驳提倡文学艺术性的同时,载负了国民启蒙的历史使命。2.纯文学对...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开端是随着20世纪初文学观念的净化、中国文学史的撰写、批评意识的觉醒而展开的。1.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纯文学观念在对传统“载道”观念进行反驳提倡文学艺术性的同时,载负了国民启蒙的历史使命。2.纯文学对中国文学史观念的改造起了直接作用,从情感、想像和思想等因素入手并从体裁上加以界定,现代阐释之文学观念已经不同于传统。3.文学观念的净化、批评意识的觉醒、进化思想的渗透,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得以展开的关键原因,从而产生了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独立的中国文学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学 中国文学 批评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总体史”的中国文学史及其观念确立——兼论需要怎样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被引量:1
5
作者 汪涌豪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13-116,共4页
在新的时代、新的时期、新的任务面前,要繁荣与发展学术文化,必须高度重视传统的基础的学科建设。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就是这样的学科建设。在20世纪,已出版的各类文学史著作,总数已突破二千种。从数量上看,是可以称之为学术繁荣的。但学... 在新的时代、新的时期、新的任务面前,要繁荣与发展学术文化,必须高度重视传统的基础的学科建设。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就是这样的学科建设。在20世纪,已出版的各类文学史著作,总数已突破二千种。从数量上看,是可以称之为学术繁荣的。但学术界对此并不满意,真正为学者们所认同的文学史著作尚属凤毛麟角,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文学史研究和教学亟待改革,期盼既有分量又能给人耳目一新的中国文学史著作问世。本刊约请三位学者,就文学史研究发表真知灼见,名曰"文学史观笔谈"。董乃斌教授的文章提出方法、资料和观念是文学史研究的三大要素,但处于关键地位的是观念。观念的变化带来了新课题,新课题的提出促进了资料的发掘,新资料的介入又打开了新视野,引发了新思路,形成了新观点,这样的研究必然填补文学史研究的不少空白。董文还提出要重视"非史之史",即那些具有文学史性质而不以文学史命名的专题研究著作,显然它是值得提倡的文学史研究的一种新形式和新动向。王齐洲教授的文章提出古代文学观念是古人对于文学的认识,对它的理解和评价必须遵循历史的维度,放在历史语境。所谓历史的维度,就是要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它,用历史的观念去理解它,用历史的方法去研究它,用历史的态度去评论它。历史语境的建构,对于理解各种文学观念的具体文化内涵是至关重要的。学术研究者应具有才、学、识、德的综合素质,把"史法"和"史意"结合起来,这样古代文学观念的研究定然会有崭新的局面。汪涌豪教授的文章鲜明提出作为"总体史"的中国文学史及其观念的问题,他指出今天的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研究应该从"观念史"向"总体史"转进,以一种"整合的历史观",既引入文化史、乃至文明史的思考维度,重视对大跨度和结构性问题的研究,又引入社会史的方法,将眼光投向底层和边缘,最大限度地复原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现场与境况,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较长时段文学发展的真实面貌。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何况这三位学者都是高等学校名副其实的老师,他们既有长期文学史研究的实践,又有丰富的文学史教学经验,相信其真切见解一定能给大家以启发和教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 总体 背景介绍 作品分析 评价标准 复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修改与批评观念的变迁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松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0-76,共7页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不同版本跨越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时期,将近半个世纪。由于文学批评观念的内在驱动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外在制约,该书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写作与四次修改。每一次修改的理念、内容都反映了各时期并不完全相同的...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不同版本跨越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时期,将近半个世纪。由于文学批评观念的内在驱动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外在制约,该书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写作与四次修改。每一次修改的理念、内容都反映了各时期并不完全相同的文学理论、批评方法与话语方式,体现了潜藏在批评观念内部的时代风云与思想规范,也清晰地反映了作者受政治意识形态制约而做出的适应性调整。梳理每一次修改的具体情形,可以呈现一段中国文学批评史书写的问题史,从而将具体的文学批评论著历史化、语境化,发掘文学批评"某个时代的讲述"相对于"所讲述的时代"更丰富的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唯物 反映论 批评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训诂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之关系
7
作者 彭玉平 杨金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16-120,共5页
训诂既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内容之一,同时又在其整体研究中处于基础地位,它的作用就在于为我们的批评史研究提供正确的认知前提。但同时我们又不能过分强调训诂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整体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免偏离学科的发展方... 训诂既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内容之一,同时又在其整体研究中处于基础地位,它的作用就在于为我们的批评史研究提供正确的认知前提。但同时我们又不能过分强调训诂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整体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免偏离学科的发展方向,并制约到整个学科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 中国文学批评史 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命名
8
作者 张海明 王波 《湖湘论坛》 CSSCI 2015年第3期110-113,共4页
自西方输入的"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而"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涵盖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故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名称问题就困扰着研究者。这一困惑的成因在于"criticism"在语源学的含混,它来自希腊文... 自西方输入的"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而"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涵盖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故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名称问题就困扰着研究者。这一困惑的成因在于"criticism"在语源学的含混,它来自希腊文"krinein"一词,虽然意思仅为"判断",但这一术语在十七世纪渗入各国方言时,含义便扩大起来。二十世纪,学科分类意识加强,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区分之必要凸显,自然与"文学批评"这一术语的固有含义发生牴牾。因而辨析"文学理论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文学思想史"、"文学学史"、"诗文评史"等学科名称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史 学科命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代史学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影响
9
作者 李清良 何书岚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18,共5页
《史记》与《汉书》开创了我国正史全方位“记言”的传统,使“立言不朽”真正成为现实。它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形态,促进了文学观的自觉与文体的分类,促进了中国文论“原始要终”思维方式的形成。从中国文学批评史来看... 《史记》与《汉书》开创了我国正史全方位“记言”的传统,使“立言不朽”真正成为现实。它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形态,促进了文学观的自觉与文体的分类,促进了中国文论“原始要终”思维方式的形成。从中国文学批评史来看,这比某种具体观点所产生的影响也许更为深广也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中国文学批评史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学养正 昭明有融--对“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10
作者 郭鹏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22,共8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课。课程涉及面广,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学术性,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与人文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教学过程的实际工作经验,对这门课程在知识讲授、学术训练和综...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课。课程涉及面广,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学术性,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与人文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教学过程的实际工作经验,对这门课程在知识讲授、学术训练和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有效方法进行总结,并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问题予以探讨,使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适用性与灵活性。同时,通过对教学经验的总结,提出关于本门课程在施教时应该吸取的几点建议,旨在促进德育思想贯穿课程讲授的全过程,这对提升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庶几有所裨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学术训练 “养正” “有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理国故”与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11
作者 何旺生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84,共6页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在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上都是"整理国故"思潮的具体实践。郭绍虞"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的研究范式遵循了"整理国故"的"科学"方法和"求真"精神...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在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上都是"整理国故"思潮的具体实践。郭绍虞"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的研究范式遵循了"整理国故"的"科学"方法和"求真"精神;他对中国诗学范畴的辨析、对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史料学建设和诗话研究,与"整理国故"运用新观念、新思想积极改造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相一致的。但郭绍虞又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整理国故",注意恢复和发现古人的言外之意,因而显现为一种创造性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整理国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角新颖 体例完备——评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
12
作者 秦秋咀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6-127,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华书局 郭绍虞 朱东润 周勋初 著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唐宋诗之争 被引量:4
13
作者 齐治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52-62,共11页
我国古典诗歌以五七言为主。汉魏六朝唐宋之作品,各有其风格及特点。但在唐以前,律诗与绝句尚未定型,体裁未备。自宋以后,历代作者虽各有制作,各自成家,而大致不能越出唐、宋之范围。其间以时代风气之不同,作者好尚之各异,遂致分唐界宋... 我国古典诗歌以五七言为主。汉魏六朝唐宋之作品,各有其风格及特点。但在唐以前,律诗与绝句尚未定型,体裁未备。自宋以后,历代作者虽各有制作,各自成家,而大致不能越出唐、宋之范围。其间以时代风气之不同,作者好尚之各异,遂致分唐界宋,入主出奴,聚讼不休,在文学批评史上形成长期之争论。总结此长期之争论,就纵的方面而言,有助于了解南宋以来历代诗坛风尚之嬗变;就横的方面而言,则又可以了解唐、宋诗之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派 唐人 后村 唐宋诗之争 晚唐体 唐诗 论诗 中国文学批评史 山谷 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统诗文批评到中国文学批评史话语构建的尝试--以《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为中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24,共9页
历来治中国文学批评史者,几乎都以陈钟凡1927年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为第一部批评史著作。其实,早在1922年范祎便发表了《中国的文学批评家》,该文实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轫之作。范文长期为学界所忽视,为了全面发掘此文的独特价值... 历来治中国文学批评史者,几乎都以陈钟凡1927年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为第一部批评史著作。其实,早在1922年范祎便发表了《中国的文学批评家》,该文实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轫之作。范文长期为学界所忽视,为了全面发掘此文的独特价值,本文先钩稽范祎的生平与著作;次则以范文为中心,放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术脉络中去审视其意义;最后对范祎的文化情怀做出理解之剖析。该文前承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的古典诗文批评,后启陈钟凡等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著,对于学界重新认识批评史这门学科的早期发生史,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家》 范祎 中国文学批评史 民国话体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思考
15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7-238,共2页
卢盛江撰文《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之反恩——学术思想的思考》指出,历史意识是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新时期30多年研究的一个基本工作,就是清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面貌。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卢盛江撰文《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之反恩——学术思想的思考》指出,历史意识是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新时期30多年研究的一个基本工作,就是清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面貌。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我们常常把历史还原性工作看做只是传统朴学,实证性的历史考辨,我们还只满足于形似的把握,缺少对历史的传神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新时期 意识 学术思想 还原性 形似 传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新视野——读《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
16
作者 李金涛 刘茉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20世纪 出版社 宋剑华 著作 缺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诗举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讲
17
作者 程千帆 《文艺理论研究》 1980年第3期135-140,114,共7页
我们研究文学批评史的目的,是总结前人对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找出规律,以期有益于今天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总结前人的研究,又不外两个方面,一是某些理论原则,例如“形神兼备”;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学理论批评 理解作品 江西派 以形传神 社会生活 黄庭坚 思想感情 陈师道 刘禹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合办“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
18
《文艺理论研究》 1980年第2期130-130,共1页
一九八○年三月至七月,华东师范大学与武汉大学受教育部委托,合办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徐中玉教授和武汉大学中文系王文生教授主持了班的工作。办班的目的,是提供集体学习的机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武汉大学 师范大学 理论批评 徐中玉 华东 师训 集体学习 系主任 中文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隔与对话:网络作家的文学批评观念及价值
19
作者 江秀廷 马季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2,共7页
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开篇指出,文学批评的形成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文学的关系,即是对于文学之自觉,二是思想的关系,即是所以佐其批评的根据。”(1)显然,文学批评除了在宏观上与时代、民族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有关系,还受... 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开篇指出,文学批评的形成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文学的关系,即是对于文学之自觉,二是思想的关系,即是所以佐其批评的根据。”(1)显然,文学批评除了在宏观上与时代、民族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有关系,还受到批评主体的能力、审美旨趣,乃至年龄、性别、职业等多个方面的制约。郭绍虞并未刻意强调批评主体的身份,因为他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拥有“知识分子”“士大夫”等统一称谓,一个作家同时又是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的现象非常常见。即使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主体 郭绍虞 网络作家 中国近现代文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学理论家 文学批评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著作编写的思考——兼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2-125,共4页
20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文学批评史著作,但总的来看,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仍有许多尚待开发和完善的方面。具体来说,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其一,要通过对文学批评史的梳理,充分体现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色;其二,通过古今... 20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文学批评史著作,但总的来看,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仍有许多尚待开发和完善的方面。具体来说,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其一,要通过对文学批评史的梳理,充分体现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色;其二,通过古今主体间精神对话的方式,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现代意义;其三,要正确处理“史”(资料搜集)与“论”(理论阐述)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 中国古代文论 文化精神 主体间精神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