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动理论视角下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中的矛盾与行动——以中国文化课程建设为例
1
作者 薛丽娜 王永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8-144,共17页
外语教育界已经对课程建设开展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但鲜有研究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选取由普通英语教师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探究其在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建设中面临的主要... 外语教育界已经对课程建设开展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但鲜有研究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选取由普通英语教师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探究其在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建设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并介绍其为化解矛盾所采取的行动。研究发现,专业学习共同体在课程建设中主要面临四重矛盾:团队成员对于课程建设的目标意见不同的矛盾、团队成员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与课程内容博大精深之间的矛盾、先进的教学模式与落后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以及共同体与邻近活动系统之间的矛盾。为了应对矛盾,专业学习共同体采用的主要行动包括求助专家、创新性的文献共读会、同伴情感和认知支持等中介工具。有效的课程建设活动不仅提升了共同体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也反哺赋能了他们的生活,使其成长为文化知识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希望本文能够为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建设及一线英语教师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习共同体 活动理论 课程建设 英语教师 中国文化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华留学生“隐性课程”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欣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0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以来自印度、巴基斯坦、泰国、意大利、南非等国家的留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过程中的“隐性课程”,即以非课堂形式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实践为载体,通过教育环境或非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留学生的关于中... 以来自印度、巴基斯坦、泰国、意大利、南非等国家的留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过程中的“隐性课程”,即以非课堂形式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实践为载体,通过教育环境或非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留学生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学术或非学术的知识、经验或影响。结果显示,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中的“隐性课程”主要表现为跨文化人际交往、社会化活动参与、中国媒体使用等社会参与和实践。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类课程来说,汉语课程可以被视为一种“隐性课程”,汉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能够更好地满足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修课的需要。“隐性课程”对正式课程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积极影响在于能够强化或扩展留学生在正式课程中所学的中国文化知识,但同时,不同类型的交往群体对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的有效性、不同类型的文化体验活动对其社会化活动参与的有效性以及汉语能力水平对其中国媒体使用的有效性会产生影响。深入探讨中国文化课程中的“隐性课程”与正式课程的互动与影响,能够为制订与修订留学生的培养方案,组织和安排相关课外教育、教学辅导和学习支持,以及挖掘留学生常用社交媒体的多语种功能提供参考。实现“隐性课程”与正式课程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增强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的融入感,发挥其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中介”和“意见领袖”作用,在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中互学互鉴,“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华留学生 中国文化课程 “隐性课程 正式课程 中国文化海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课堂文化教学的调查与反思——以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发 《河南农业》 2015年第14期21-23,共3页
中国文化课程是汉语中、高级阶段的必修课程,是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平台和窗口。通过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课程,可以加深他们对汉语这种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这门课程的看... 中国文化课程是汉语中、高级阶段的必修课程,是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平台和窗口。通过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课程,可以加深他们对汉语这种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这门课程的看法,调查结果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文化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的真实需求和想法,致使中国文化课的出勤率和学习效果比较低。教师只有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调整文化教学的方法和思路,才能够提高课堂上中国文化学习的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课程 问题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