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唯物史观视阈下中国文化结构的阶段性特征及演进趋势 被引量:6
1
作者 黄金辉 孙彦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75,共8页
唯物史观对分析文化结构问题的独特优势,在于提供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与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价值立场。在现阶段中国多元文化构成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精英与大众是三种最基本的文化构成要素。现阶段中国文化结构的主要... 唯物史观对分析文化结构问题的独特优势,在于提供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与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价值立场。在现阶段中国多元文化构成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精英与大众是三种最基本的文化构成要素。现阶段中国文化结构的主要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主旋律文化的主导性、内外双向开放性、快速变化与深刻转型性。新时代中国文化结构演进的基本趋势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蕴含主流价值观的文化艺术作品的市场份额继续上升;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文化产品供给大幅增加;新媒体文化继续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化发展加快提速换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中国文化结构 特征 演进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图腾的变奏——从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看长篇小说《放下武器》
2
作者 刘鹏艳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8-162,共5页
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和文人性格是在儒、道、释三家学说的相互碰撞、交融和渗透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儒学为主结构,道、释两家思想为补结构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形式和民族性格,精心培育、深刻影响着... 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和文人性格是在儒、道、释三家学说的相互碰撞、交融和渗透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儒学为主结构,道、释两家思想为补结构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形式和民族性格,精心培育、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本文拟将许春樵的长篇小说《放下武器》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广背景上进行解读和阐释,以剖掘小说主人公灵魂变奏的秘密,并借此评价主人公心灵赖以栖息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历史意义和当代缺失。应当指出的是,东西文化差异造成的生命哲学的“现代”与“传统”之落差并不能作为对小说文本作出优、劣价值判断的对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结构 《放下武器》 儒家文化 庄玄禅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中国文化格局的形成
3
作者 赵吉惠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3期47-47,共1页
研究中国文化格局,可以深刻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结构、走向;研究秦汉时期中国文化格局之形成,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秦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历史作用。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结构与格局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这是误解。试看《庄子&... 研究中国文化格局,可以深刻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结构、走向;研究秦汉时期中国文化格局之形成,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秦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历史作用。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结构与格局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这是误解。试看《庄子·天下篇》、《苟子·非十二子》、《吕氏春秋·不二》等文献只对中国早期文化从观念形态进行概括、评述,但未形成稳定的格局。还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格局是在唐代形成的,因为在唐代真正形成了儒、道、佛三家文化的鼎足之势。这只有一部分道理,因为佛教文化传入之前中国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结构与格局,而佛教在中国扎根以后,对中国文化结构与格局有所冲击,有所改变。我认为中国文化的比较稳定的结构与格局是经过秦汉时期三次大的文化冲突之后形成的。这三次大的文化冲突是:第一次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打击儒家文化,重用法家文化。历史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格局 秦汉时期 中国文化 文化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 法家文化 文化结构 《汉书·艺文志》 中国文化结构 战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国文化基因 被引量:3
4
作者 鲁品越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12,共6页
社会物质生产实践中直接产生的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与价值观念,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以大河流域水利灌溉系统为纽带,以世代定居的农耕社会为细胞的中国古代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以及为捍卫自己的家园的浴血斗争,产生了中国以"家国... 社会物质生产实践中直接产生的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与价值观念,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以大河流域水利灌溉系统为纽带,以世代定居的农耕社会为细胞的中国古代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以及为捍卫自己的家园的浴血斗争,产生了中国以"家国一统的爱国情怀"为轴心,以"坚守原则与维新图变的向上意志"为精神动力、以"实事求是的实践理性"以及"中和有度处事法则"为基本态度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结构,其作为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灵魂中,融入到引领当代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成为这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结构 马克思主义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穆的文化学理论 被引量:2
5
作者 郭齐勇 汪学群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18-123,共6页
钱穆的文化学理论郭齐勇,汪学群(武汉大学哲学系),(首都师大理论部)钱穆(1895—1990)是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中西文化的异同之辨,钱穆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上升到文化学理论的高度。要理解钱穆的中... 钱穆的文化学理论郭齐勇,汪学群(武汉大学哲学系),(首都师大理论部)钱穆(1895—1990)是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中西文化的异同之辨,钱穆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上升到文化学理论的高度。要理解钱穆的中西文化观,必先理解他的文化学理论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中国文化结构 文化 文化精神 文化体系 世界文化 文化哲学 人类文化 文化系统 文化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五四运动意义的文化分析
6
作者 段培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3-97,共5页
关键词 五四运动 文化分析 现代意义 救亡与启蒙 五四时期 文化系统 陈独秀 中国文化结构 中国现代化 《新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管理环境的当代企业运行模式 被引量:8
7
作者 周建波 《管理学报》 CSSCI 2010年第11期1637-1645,共9页
依据宏微观管理环境理论,把广义的中国社会环境收敛至中国管理环境,并从"网络环境信息过度"的结构性影响和"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文化性影响视角,解构中国管理环境的特殊性。中国管理环境的特殊性表现为网络信息文... 依据宏微观管理环境理论,把广义的中国社会环境收敛至中国管理环境,并从"网络环境信息过度"的结构性影响和"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文化性影响视角,解构中国管理环境的特殊性。中国管理环境的特殊性表现为网络信息文化与中国个性文化的耦合现象及其结构形态,其耦合机理为网络环境信息过度(信息难识性)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文化模糊性)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暧昧结构形态和运行方式。所谓暧昧原理是指组织及其组织中的人,其真实用意和所作所为与表现形式、言说宣传和所传播的信息,明知道是不一致的、二元的、甚至是相悖的,但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地说成一致、表现为一致的运行规则。当代中国企业运行于"知"与"行"实际背离又暧昧统一的结构形态,亦即实践与理论、任务与人本、绩效与文化、企业家与成员、企业与顾客的知行二元运行模式,并导致市场交换与市场竞争行为及社会公共与生活行为的暧昧规则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深层结构 网络环境信息过度 企业运行模式 暧昧原理 耦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五四”:中西古今关系再平衡 被引量:2
8
作者 任剑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6-31,163,共7页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如何把握中西古今关系这一命题贯穿了百年中国现代史,直到今天仍是人们所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期推出的这组笔谈,从政治学、哲学、文学、历史等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任剑涛先生认为,风雷激荡的“...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如何把握中西古今关系这一命题贯穿了百年中国现代史,直到今天仍是人们所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期推出的这组笔谈,从政治学、哲学、文学、历史等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任剑涛先生认为,风雷激荡的“五四”彻底终结了帝制复辟图谋,从根本上拯救了现代共和,并宣告了共和才是中国现代建国的政治理想与现实路径;陈卫平先生辨析了“五四”与全盘反传统、建设中国文化新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方面的关系,以期在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重建“五四”叙事;谭好哲先生提出,五四“文学革命”确立了具有现代意识的“人生论”文学观,奠定了中国现代性新文学直面现实人生,注重人生改造、人性解放、精神启蒙的优秀传统,反思和总结中国文学的百年历程,必须重视“人生论”文学观及其人道主义思想内核的精神启蒙价值和文学范式意义;方朝晖先生将中国文化心理特征概括为此岸取向、关系本位、团体主义,认为中国的现代性迄今仍没找到自己的恰当定位,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这一深层心理结构了解不够深刻;魏建先生以 女神 为例,通过这部最能体现“五四”抒情文学创作实绩之代表作的研究,总结了“五四”文学研究的历史教训;刘悦笛先生从世界文明的大脉络当中重新审视“五四”,认为20世纪以来的“中国启蒙”,在结合本土传统后,可以为世界文明提供一种新的发展范式.六篇笔谈从各自不同的视角,为肯定“五四”的价值,提供了新的向度与新的思考,对于相关研究将有启发和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共和 “五四”知识叙事 文学革命 中国文化心理结构 中国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