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化形象传播:如何建构21世纪的中国文化形象 被引量:11
1
作者 宋玉书 刘学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91,共7页
如何进行中国文化形象传播,不仅直接影响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记忆,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和评价。中国应当充分利用世界关注中国的契机,用好中国文化形象传播的话语权,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多地展示成长于传统文... 如何进行中国文化形象传播,不仅直接影响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记忆,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和评价。中国应当充分利用世界关注中国的契机,用好中国文化形象传播的话语权,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多地展示成长于传统文化沃土上的当代文化如何开拓创新,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路标,建构一个发展、开放、创新的中国文化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形象 形象传播 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西方社会以艺术图像建构中国文化形象研究--以18世纪法国版《帝鉴图说》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喻仲文 罗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48,共15页
论文通过分析法国版《帝鉴图说》插图的构图形式、建筑形态与人物形象等图像特征,利用几何模型解析图像独特的透视特点,并以张居正版《帝鉴图说》为蓝本进行图像与文本的对比,认为法国版《帝鉴图说》始终以宗教的角度和西方的观看方式... 论文通过分析法国版《帝鉴图说》插图的构图形式、建筑形态与人物形象等图像特征,利用几何模型解析图像独特的透视特点,并以张居正版《帝鉴图说》为蓝本进行图像与文本的对比,认为法国版《帝鉴图说》始终以宗教的角度和西方的观看方式来改造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带有强烈的宗教性和意识形态性。在绘画构图上,该著用天主教的观念、定点透视的观看方式,将张居正版《帝鉴图说》中图像的构图“十字化”,将中国建筑的檐柱“基督化”。在建筑表现上,法国版《帝鉴图说》用西方文化中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建筑“改造”了中国的高台建筑,构建了中国建筑的高贵典雅、崇高壮美的形象,表达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崇拜、敬意及仰视的观看姿态。在人物形象上,法国版《帝鉴图说》根据西方的审美习惯和西方贵族阶级的偏好,塑造出西方化、贵族化、神秘化的中国人物形象。这种移植传达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想象,通过建构他者的文化乌托邦,向西方社会引介了一个被教化或可教化的东方大国形象。法国版《帝鉴图说》向西方知识界传达了中国崇高、美好的形象,构建了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知识学”。从历史的角度说,这种认知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是误读的,尽管它确实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但它始终以西方文化,尤其是以天主教文化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以西方的观看为出发点来构建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是西方中心主义或天主教中心主义的文化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王致诚 《帝鉴图说》 中国文化形象 图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中国文化形象在西方视野中的演变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惠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0-103,共4页
在西方文化视野中,中国文化镜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国,这个存在于西方人想象与现实之间的"他者"形象,时而美好,时而邪恶。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中国文化镜像与文化信息传播的客观条件和传播主体的需要有着... 在西方文化视野中,中国文化镜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国,这个存在于西方人想象与现实之间的"他者"形象,时而美好,时而邪恶。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中国文化镜像与文化信息传播的客观条件和传播主体的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西方的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积极进行中西文化对话,构建中华文化的世界舞台,打造中华文化新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形象 西方视野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形象的世纪性转折 被引量:3
4
作者 景海峰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11,共7页
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自我反省和不断批判之后,中国文化的形象日渐地“矮化”和“空洞化”,逐渐疏 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性文化之创造,而成为遥远的历史记忆和片断性的残梦旧影。在“欧洲中 心主义”的强力冲击和全... 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自我反省和不断批判之后,中国文化的形象日渐地“矮化”和“空洞化”,逐渐疏 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性文化之创造,而成为遥远的历史记忆和片断性的残梦旧影。在“欧洲中 心主义”的强力冲击和全面影响下,中国文化的声誉不但在本土一落千丈,就是在西方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转折, 使得中国文化的形象长久以来变得非常微弱和模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日渐强盛,中国的地位正 在发生着历史性的改变,也为其文化形象的重新塑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究竟以怎样的“形象”来面对当今的 世界,已成为对中国文化之复兴的重大考验,也孕育着一种最为重要的历史见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形象 西方文化 中西文化交流 和平崛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李安外语片中中国文化形象的隐性存在 被引量:6
5
作者 邵杨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8-151,共4页
本文以海外华人导演李安为个案,通过对其六部外语片作品中隐性中国元素的提炼,发掘在这些纯粹的西方故事、西方人物和西方精神主题当中,中国文化形象实现自我存在的具体方式:在观念层面扮演内部调节力量和外来救赎力量,在美学层面构筑... 本文以海外华人导演李安为个案,通过对其六部外语片作品中隐性中国元素的提炼,发掘在这些纯粹的西方故事、西方人物和西方精神主题当中,中国文化形象实现自我存在的具体方式:在观念层面扮演内部调节力量和外来救赎力量,在美学层面构筑情景交融的总体意境、沉稳平和的镜头语言和外松内紧的叙事风格。最终得出结论:李安建立隐性中国文化形象的成功,反映出全球化时代里弱势的本土文化实现主体性之可能,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找回话语权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 外语片 中国文化形象 隐性存在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形象的研究现状及版图 被引量:8
6
作者 姚云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4-181,共8页
随着文化成为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文化形象日益引起关注。首先,中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形象的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西方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政府在处理国际事务上所秉承的价值观... 随着文化成为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文化形象日益引起关注。首先,中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形象的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西方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政府在处理国际事务上所秉承的价值观等这些问题上;中国学者则主要从国家文化形象的内涵,建构中国文化形象的背景、措施和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其次,中国文化形象的研究呈现出如下版图:研究领域多样化,研究时间相对集中,研究成果相对聚焦。最后,对此主题的研究存在如下问题: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研究方法缺少多样性,研究内容缺少深入性和系统性,西方学者的研究呈现为碎片化和主观片面化。针对这些问题,对中国文化形象需加强以下方面研究:基于国际化视野,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对中国文化形象进行纵深研究;从多层次入手,如当代中国文化形象的特征及建构它的原因、途径和意义等,注重逻辑分析,对其进行系统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形象 研究现状 研究版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化中国形象呈现 被引量:6
7
作者 徐放鸣 陈洁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110,共6页
从形象诗学的视角研究跨文化背景下中国形象的构建和传播,应当成为当下艺术学研究的一个具有实践性的问题域。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通过讲述和对比两馆的馆藏文物艺术品,在跨文化交流的视野中生动呈现文化中国形象,是研究中国... 从形象诗学的视角研究跨文化背景下中国形象的构建和传播,应当成为当下艺术学研究的一个具有实践性的问题域。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通过讲述和对比两馆的馆藏文物艺术品,在跨文化交流的视野中生动呈现文化中国形象,是研究中国形象域外传播的新样本。该片构建的文化中国形象突出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相融合的特点,同时运用了具象与抽象、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构建方式,在纵向与横向的双重维度上向我们呈现了底蕴深厚又充满活力的文化中国形象。该片在构建文化中国形象时运用了语言与图像相结合的戏剧表现手法,在世界文明整体发展的大视野中观察中华文明的进程和特性,所构建的文化中国形象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超越真实的显现,自我与他者的主体间性更体现了构建文化中国形象过程中的审美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纪录片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文化 文化中国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