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散文史古今贯通的探索 |
汪文顶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1 |
4
|
|
2
|
历史与审美双重视野下的散文史--试评范培松《中国散文史》 |
陈晓明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3
|
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的变道与常道--评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 |
谢有顺
石峤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4
|
整体性·关联式·个体化--读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 |
王光东
陈小碧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5
|
散文的特性与学术的个性——读郭预衡先生《中国散文史》 |
刘明华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6
|
论散文史书写的历史抵达与主体生成--兼论范培松《中国散文史(20世纪)》 |
丁晓原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7
|
王纲解纽——论中国散文作为一种权力话语——读郭预衡先生《中国散文史》的思考 |
刘朝谦
|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8
|
《中国散文史》的作家个性化及其成因——读《中国散文史·清初文学》札记 |
万光治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9
|
写于《中国散文史》上册问世之际——和读者商量几个问题 |
郭预衡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6 |
3
|
|
10
|
体大思精 肆外闳中——读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册) |
邓韶玉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7 |
0 |
|
11
|
由《尚书》看中国散文始生期的历史状貌 |
刘振东
|
《齐鲁学刊》
CSSCI
|
1990 |
1
|
|
12
|
诗性感悟与理性精神的融合——评张振金的《中国当代散文史》 |
杨义
田泥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
2004 |
0 |
|
13
|
构建个性化的述史空间──读《中国散文批评史》 |
王晖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0 |
|
14
|
范培松《中国散文批评史》 |
温儒敏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5
|
探究文心 史论兼备——读熊礼汇《先唐散文艺术论》 |
闻莺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1999 |
0 |
|
16
|
弘扬自我,崇尚个性--关于范培松的散文理论研究 |
蔡江珍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7
|
简论曹操的散文 |
梁祖苹
|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
1999 |
2
|
|
18
|
论张大复的散文小品 |
吴承学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6 |
0 |
|
19
|
梁实秋散文幽默品赏 |
何祖健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20
|
善辩与善喻——《孟子》的散文艺术 |
巢伟民
|
《现代中文学刊》
|
199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