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基础教育评价生态的重塑
1
作者 孙杰远 潘芳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共11页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构建良好的基础教育评价生态是重塑基础教育生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生态学视角,基础教育评价生态具有不平衡性,表现在以下方面:评价生态位高度重叠,主体差异性模糊;评价生态因子固化,评价指...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构建良好的基础教育评价生态是重塑基础教育生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生态学视角,基础教育评价生态具有不平衡性,表现在以下方面:评价生态位高度重叠,主体差异性模糊;评价生态因子固化,评价指标缺乏灵活性;评价生态场单一,评价范围窄化;评价生态环境支持力不足,评价改革乏力;评价生态节律弱化,评价过程简单化。在重塑基础教育评价生态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聚焦分化评价生态位、监测评价生态因子、联通评价生态场、优化评价生态环境、依循评价生态节律等方面,以维持基础教育评价生态平衡,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现代化 生态学 基础教育生态 评价生态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特征、困境与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蒲蕊 崔晓楠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9,共11页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内嵌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中,具有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职责清晰的育人主体、联动紧密的育人行动、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等特征。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在构建过程中遭遇了理念困境、合作困境...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内嵌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中,具有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职责清晰的育人主体、联动紧密的育人行动、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等特征。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在构建过程中遭遇了理念困境、合作困境、行动困境和资源困境。要突破上述困境,应以价值认同与对话沟通为方式夯实信任机制、以制度规范和制度考核为手段完善责任机制、以培训指导和资源整合为依托强化能力机制、以数字化赋能为引擎建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从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助推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现代化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新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逻辑遵循及基本经验
3
作者 王凌皓 于静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159,共9页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奋斗征程始终坚持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中国教育现代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现代化思想和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理论逻辑;经历了批判改造、探索建设、创新...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奋斗征程始终坚持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中国教育现代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现代化思想和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理论逻辑;经历了批判改造、探索建设、创新发展和跨越式提高的历史进程;以高水平普及、高质量公平、高智能信息化、高素质教师和高水平治理为实践进路;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其基本经验是坚持党的领导、追求自觉内生和渐进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现代化 逻辑遵循 基本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主体价值和实践方法论 被引量:3
4
作者 宋晓波 郑刚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6,共6页
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在遵循教育现代化一般发展规律的同时,又坚守中国本土立场。从本质特性上看,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既体现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普遍性规律,又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还体现“... 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在遵循教育现代化一般发展规律的同时,又坚守中国本土立场。从本质特性上看,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既体现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普遍性规律,又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还体现“两个结合”赋予的特殊性,三者是辩证统一的。从主体价值上看,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既是领导主体与人民主体相结合,又是事实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从实践方法论上看,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既坚持实事求是与驱动创新相结合,又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还坚持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 教育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 教育自主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历史进程、卓越成就和动力机制 被引量:7
5
作者 侯怀银 王耀伟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2,共11页
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教育现代... 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并在教育公平的现代化新进程、终身教育理念践行和体系构建、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教育学术理论创生与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彰显出教育的公平性、全民终身性、人本性、时代创新性、开放共享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理论和实践的融通性等特征。回顾既往探索史发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创新这五方面为走好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教育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5
6
作者 张万朋 马一先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49,共10页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路径和纽带。探析其价值取向问题不仅可以为深入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进而创新理论提供顶层指导,同时也是明晰我国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教育改...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路径和纽带。探析其价值取向问题不仅可以为深入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进而创新理论提供顶层指导,同时也是明晰我国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教育改革主要任务并由此更好地开展科学合理的、具有政策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实证研究的关键问题,最终为后续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发展路径提供重要导向参考。本文首先梳理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相关背景依据与研究现状,进而从普适性与特殊性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促进并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念、高超的科技创新素养和本领以及振兴民族复兴的责任和担当为基点,即“一个核心、三个基点”发展意涵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最后围绕此价值取向对进一步理解和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几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解读 被引量:29
7
作者 周海涛 乔刚 +6 位作者 廖苑伶 景安磊 李健 胡万山 刘永林 王新凤 郑淑超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17,共9页
当今全球体系格局和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正发生巨变,未来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大变局将走向何方?我们身在何处?又应当何为?时代的大变局呼唤我们理性的预判和进取的谋划。面向2035年教育现代化,聚焦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分类推... 当今全球体系格局和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正发生巨变,未来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大变局将走向何方?我们身在何处?又应当何为?时代的大变局呼唤我们理性的预判和进取的谋划。面向2035年教育现代化,聚焦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分类推动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全面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也是关键之举。唯有如此,方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的时代,赶上潮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战略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高等教育现代化 人才培养 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框架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启示 被引量:17
8
作者 周洪宇 徐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13,共9页
"共同利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框架"的教育新内涵,从这一新理念出发,全球教育治理将由此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格局,进而成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教育2030框架的启发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 "共同利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框架"的教育新内涵,从这一新理念出发,全球教育治理将由此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格局,进而成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教育2030框架的启发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应该赋予新的定义内涵,并形成与新逻辑起点相统一的目标体系和实现路径。总的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框架对接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应该是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新格局、新框架,其所包含的思想理念有了本质的变化:应是在对教育和知识进行重新定义基础上的新设想,是与新变革相统一的系统化新框图。该框架把可持续作为核心关切,坚持人文主义方法,通过教育和学习把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而在世界上率先构建起真正意义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带动中国教育实现弯道超车,以崭新的风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2030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 全球共同利益 可持续发展 终身学习 学习型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政策走向——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解读 被引量:20
9
作者 张梦琦 刘宝存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32,共8页
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必须以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开放工作大局为宗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不断丰富其发展内涵。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年,我国将通... 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必须以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开放工作大局为宗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不断丰富其发展内涵。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年,我国将通过打造教育交流合作新局面,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优化出国留学服务,打造国际留学中心,开发国际一流教育资源,完善中外人文交流全球布局,促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特色发展,稳妥推进境外办学和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高我国的教育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教育对外开放 政策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延传变体链”上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金木 栗洪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2-98,共7页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往往被视为现代教育的对立面。过去的教育遗产被认为是讨厌的累赘,是需要抛弃的东西,也成为启蒙者所批判的对象。其实,传统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动的,是处于一种"延传变体链"之上的。教...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往往被视为现代教育的对立面。过去的教育遗产被认为是讨厌的累赘,是需要抛弃的东西,也成为启蒙者所批判的对象。其实,传统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动的,是处于一种"延传变体链"之上的。教育发展的过程是教育传统不断重构的过程。教育现代化不是完全背叛传统,而是不断优化传统,是承续与革新的统一。然而,在外力的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逐渐被自卑情绪所代替,他们开始怀疑自身的教育传统。自身的教育传统从"无所不能"到"一无是处"。只有尊重自己的教育传统,才可能实现教育的启蒙。中国教育现代化既不能固守传统,亦不能抛弃传统,而要在传统与现代的"延传变体链"上重构教育传统,实现教育的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现代化 教育传统 延传变体链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政策解读 被引量:103
11
作者 李琼 裴丽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4,共8页
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基石。《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从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资格准入制... 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基石。《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从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教师职称与考核制度、建立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等方面论述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方向与路径。该文从概念内涵、现实挑战、建设路径三个方面回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命题,旨在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目标、发展、管理、保障和统筹等方面进行政策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 专业化 创新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 被引量:48
12
作者 杨小微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44,共7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实现了从"对接2030"向"对接2035"的主题转换。对接2030,主题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接2035,主题是教育现代化。两大主题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但又有所侧重。解析推进...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实现了从"对接2030"向"对接2035"的主题转换。对接2030,主题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接2035,主题是教育现代化。两大主题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但又有所侧重。解析推进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找到制定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目标的前提性依据。由于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到教育领域则表现为总体上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近些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了各种解决方案,对今后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宏伟目标落地的关键是目标细化,这是分区、分类、分层及分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其要义在于"战略对接",其基本原则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分区、分类、分层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精细目标的精准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现代化 目标定位 目标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共话高水平大学建设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斌 吴奕 杨雨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F0002-F0003,共2页
"2019镇江·长江教育论坛"于1月27日在镇江举行,来自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30余所高校等相关行政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共50余人汇聚镇江,共同探讨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学内涵建设以及大学评价等前沿问题,为建设高水平... "2019镇江·长江教育论坛"于1月27日在镇江举行,来自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30余所高校等相关行政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共50余人汇聚镇江,共同探讨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学内涵建设以及大学评价等前沿问题,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实现教育现代化贡献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平大学建设 中国教育现代化 发展研究中心 教育论坛 行政部门 大学评价 内涵建设 镇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身教育与教育治理在教育现代化中的逻辑联系——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思考 被引量:36
14
作者 徐莉 杨然 辛未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6,共10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赋予了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新内涵,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方向,与此同时,2035教育规划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治理新目标,而构筑终身学习现代教育体系及与之相适...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赋予了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新内涵,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方向,与此同时,2035教育规划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治理新目标,而构筑终身学习现代教育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治理新格局的形成,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核心和主线;如果说2035的教育体系与现存教育体系将不仅区别在外塑,更区别在内核的话,前一个目标则指向于2035教育的内核,后一个目标指向于2035教育的外塑。在整全的视域下,两个目标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前一个目标是包涵新教育治理格局的终身化教育体系,后一个目标是基于终身化现代教育体系的教育治理现代化新格局。研究2035教育现代化,需要将两个目标统一一体于新思考框架中。其中,我国2035年将建成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就是扎根于本土现代化进程中的终身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终身教育教育治理 全球教育治理 整全视野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被引量:16
15
作者 田正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7-134,共8页
教会大学作为受到不平等条约保护、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中外教育交流的载体,在中国大陆存在了70多年。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重要时期。70多年间,教会大学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培养了一批人才,促进了近代女子教育的... 教会大学作为受到不平等条约保护、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中外教育交流的载体,在中国大陆存在了70多年。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重要时期。70多年间,教会大学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培养了一批人才,促进了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在传统封建教育衰败、瓦解直至被废除的历史过程中,教会大学所起的作用,总的来看,是加速而不是延缓了这个过程。对于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发展而言,教会大学以多种方式为推进这个过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会大学 中国教育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威思想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资源 被引量:6
16
作者 储朝晖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1,共7页
2019年是杜威来华讲学100周年,一百年来杜威对中国教育现代化所发挥的作用已成为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其最为重要的作用是较早阐明了教育现代化的大方向与主要内涵,并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参考方式。历史上对杜威的批判使中国教育现代化迟滞... 2019年是杜威来华讲学100周年,一百年来杜威对中国教育现代化所发挥的作用已成为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其最为重要的作用是较早阐明了教育现代化的大方向与主要内涵,并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参考方式。历史上对杜威的批判使中国教育现代化迟滞,教育思想教条化。回归生活是杜威最为丰富的思想和理论,也是目前中国教育尚未解决好的主要难题。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忽视杜威教育思想理论,其思想理论仍然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思想 中国教育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框架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延强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9-82,共4页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面临由经济结构转型等因素带来的诸多挑战,亟待制定新的发展规划,而立足于高职教育的自身特征,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战略为指导思想,具有前瞻意识地深化与区域经济的融...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面临由经济结构转型等因素带来的诸多挑战,亟待制定新的发展规划,而立足于高职教育的自身特征,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战略为指导思想,具有前瞻意识地深化与区域经济的融合无疑是应对此类挑战的重要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 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纪转换年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宏观价值取向 被引量:4
18
作者 冯建军 张力奎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共4页
21世纪即将来临,许多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战略家曾反复提醒人们: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最终必然是教育的竞争。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中国作为“赶超型现代化”或“后发展型现代化”国家,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化“先化人后化物”的... 21世纪即将来临,许多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战略家曾反复提醒人们: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最终必然是教育的竞争。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中国作为“赶超型现代化”或“后发展型现代化”国家,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化“先化人后化物”的经验,把教育现代化作为切入点,显然是一种远见卓识。 当前,随着苏南、上海、珠江三角洲等部分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启动和实施,理论界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探讨已有不少,但多是局限在微观的学校领域,仅就学校教育论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如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条件装备、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未能从宏观上把握世纪转换年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走向,本文试图在此作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现代化 世纪转换 宏观价值 教育民主化 制度化教育 终身教育 非制度化 教育权利 学习化社会 教育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漱溟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思考 被引量:3
19
作者 宋恩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81-88,共8页
一、“从农村的新生命中寻求中国的新生命” 梁漱溟(1893—1988)在父亲梁巨川的影响与支持下,自幼即受新知识启蒙,入中西学堂学习。并在幼小的心灵中隐然萌发了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感与迈越世俗、追求上进的正大刚强之气。强烈的求知... 一、“从农村的新生命中寻求中国的新生命” 梁漱溟(1893—1988)在父亲梁巨川的影响与支持下,自幼即受新知识启蒙,入中西学堂学习。并在幼小的心灵中隐然萌发了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感与迈越世俗、追求上进的正大刚强之气。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从小养成了广搜博览的习惯,如饥似渴地阅读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在内的种种书籍报刊,并开始思考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1911年,中学毕业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中国教育现代化 教育 新式教育 社会本位教育 西洋教 中国文化 情意教育 社会教育 新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教育实践与中国教育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20
作者 王学风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9-80,共2页
关键词 珠江三角 中国教育现代化 教育实践 研讨会综述 职业技术教育 现代教育 教育发展战略 学术 教育体制 教育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