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教育治理”的三重内涵 被引量:3
1
作者 孙绵涛 何伟强 吴亭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9,共12页
“中国教育治理”是最近教育学界经常使用而涵义又不太明确的一个新概念,弄清这一概念的内涵,对进一步推进教育治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十分必要。研究发现,“中国教育治理”包含治理的原意、教育治理的内容和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和政策... “中国教育治理”是最近教育学界经常使用而涵义又不太明确的一个新概念,弄清这一概念的内涵,对进一步推进教育治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十分必要。研究发现,“中国教育治理”包含治理的原意、教育治理的内容和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依据三重内涵。第一重内涵是从基点或原点上看,它植根于治理原意“管理”和“疏导”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二重内涵是从领域和范围来看,它包含教育治理中“管理”和“疏导”两方面的内容。第三重内涵是从价值引领来看,它关涉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等“管理”的一面,以及以人民为中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治共享等“疏导”的一面这两方面的精神和政策为依据。中国教育治理,就是要全面遵循这三重内涵做好教育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愿意 教育治理 中国教育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教育治理的理论构思 被引量:68
2
作者 王晓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4,共10页
传统体制中严格区分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等概念趋于模糊,传统的统治与管理的模式越来越被民主决策、学会妥协、公开透明、解决问题等治理要素所替代。从治理的理念出发,教育治理的理论构思应包括:首先要尊重教育主体... 传统体制中严格区分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等概念趋于模糊,传统的统治与管理的模式越来越被民主决策、学会妥协、公开透明、解决问题等治理要素所替代。从治理的理念出发,教育治理的理论构思应包括:首先要尊重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教育的目标既要符合国家发展的最高利益,也要保证教育举办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其次要以契约联结政府与学校。大学要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求恰当的定位,避免无休止的博弈,最佳策略便是与政府和社会其他合作伙伴建立契约;再次是建立协商式的教育决策机制。尽管不同社会集团或阶层,不同社会个体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而正是不同的教育诉求,构成教育决策领域的广泛空间,经过对话、讨论和协商,总会达到某种共识。即使求得共识的过程可能漫长复杂,却可以避免少数人决策的武断和政策执行中的困难;还要以评估为教育政策调节工具。国家投资于教育,对教育质量理应关注,公众作为教育"消费者"也希望知晓教育目标的实现状况,教育者更有责任向社会报告其行为的结果。而达此目的之基本途径就是教育评估,先是获得教育质量与管理的客观信息,然后才有可能实施理性的政策调整与改革;最后要以系统导航来构建教育宏观管理机制。教育系统导航主要由获取信息、诊断现状、确定行动和解决问题等相互衔接的四个阶段构成,无所谓始,无所谓终,循环往复,但总要与所确定的目标相联系。中国教育改革正处于继续发展的关键时刻,而关键之关键则是要建立新的教育改革决策机制、教育管理协商机制、教育政策保障机制和教育系统监测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教育治理 中国教育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