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根本属性及其模式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马超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31,共4页
中国政治现代化既是"政治"的现代化也是"现代化"的政治,既体现了政治现代化的共性也体现了政治现代化的个性,而"政治"现代化与"现代化"政治、政治现代化共性与政治现代化个性的有机统一则构成... 中国政治现代化既是"政治"的现代化也是"现代化"的政治,既体现了政治现代化的共性也体现了政治现代化的个性,而"政治"现代化与"现代化"政治、政治现代化共性与政治现代化个性的有机统一则构成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根本属性,它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最为突出的模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现代化 根本属性 模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政治现代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轨迹
2
作者 颜杰峰 祖金玉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56,共6页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政治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政治现代化是一种互动关系。从目标取向(民主和法治)、权威系统(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核心内容(制度选择和制度安排)、路径选择(体制内渐进改革)这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改革开...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政治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政治现代化是一种互动关系。从目标取向(民主和法治)、权威系统(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核心内容(制度选择和制度安排)、路径选择(体制内渐进改革)这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理论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中国 中国政治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战略性演进——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3
作者 丁栋虹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6-149,共4页
政治变革是21世纪中国改革的重要主题。中国在30年经济改革开放基础上,朝着政治现代化方向迫切需要实现六个方面的战略性演进,即从国情价值转向普世价值,从荣誉导向转向问题导向,从经济契约转向政治契约,从集权制衡转向分权制衡,从工程... 政治变革是21世纪中国改革的重要主题。中国在30年经济改革开放基础上,朝着政治现代化方向迫切需要实现六个方面的战略性演进,即从国情价值转向普世价值,从荣誉导向转向问题导向,从经济契约转向政治契约,从集权制衡转向分权制衡,从工程建设转向制度建设,从行政治理转向法律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现代化战略 经济改革 制度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独秀对早期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探索
4
作者 吴云翔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1-133,共3页
陈独秀对早期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探索,由自由民主主义的国民决定论到"开明专制"的政治引导论,再到社会主义民主对资本主义民主的代谢,完成了一个逻辑的结构,也代表着他们这一代人(包括孙文等人在内)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设想和憧... 陈独秀对早期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探索,由自由民主主义的国民决定论到"开明专制"的政治引导论,再到社会主义民主对资本主义民主的代谢,完成了一个逻辑的结构,也代表着他们这一代人(包括孙文等人在内)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设想和憧憬。尽管受到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这种西方式的理想在中国没有生存的土壤,但其爱国之烈,探索之诚还是为后人所敬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早期中国政治现代化 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政治学说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5
作者 郭伟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0,共6页
本文祥析了邓小平政治学说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根据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成为在中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指导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理论。
关键词 邓小平政治学说 中国政治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构成要件、生成条件与评判标准——基于对“亨廷顿假设”的批判
6
作者 马光选 张健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149,共7页
当前对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的判定更多依赖西方政治理论。中国共产党在创立100多年来的政治现代化实践中,在历时性层面通过政策资源的历史积累和群众政治认同的不断累加,推进政治秩序的有序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政策资源配置结果的满意度... 当前对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的判定更多依赖西方政治理论。中国共产党在创立100多年来的政治现代化实践中,在历时性层面通过政策资源的历史积累和群众政治认同的不断累加,推进政治秩序的有序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政策资源配置结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使得政治生活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不断增强,为政治现代化评判提供了新的标准。这种新的评判标准的出现,打破了以“亨廷顿假设”为典型的西方政治理论话语垄断权,形成了既体现全球政治现代化共性又体现中国政治现代化个性的政治现代化理论,在理论层面彰显了中国政治理论的比较优势,在实践层面为人类社会政治文明提供了全新实践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现代化 政治理论话语权 “亨廷顿假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政治治理现代化 被引量:7
7
作者 杜飞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27,共20页
政治治理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专制型政治向现代民主型政治转变的过程,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没有政治治理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作为上层建筑现代化的核心,政治治理现代化既受经济... 政治治理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专制型政治向现代民主型政治转变的过程,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没有政治治理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作为上层建筑现代化的核心,政治治理现代化既受经济基础现代化的制约,又对经济基础现代化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始终将政治治理现代化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形成了推进政治治理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由于政治治理现代化的本质是使政治的发展具有现代性,而现代性对于政治发展来说又有着许多具体的表征,其中最重要的是民主、法治和科学;加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一直强调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并以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而就决定了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是中国特色政治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向。中国特色政治治理在不断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多方面的巨大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能够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切实防止出现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当然,我国政治治理现代化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为双轮与两翼,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政治治理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与其他各个方面的现代化相适应,不断推进中国特色政治治理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政治治理 中国特色政治治理现代化 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徐宗华 《学习论坛》 2005年第11期52-55,共4页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到新中国成立的漫长历史时期内,在社会生活和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文...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到新中国成立的漫长历史时期内,在社会生活和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中国近代力图使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经历了“三代别、六阶段”,经历许多艰难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走上了一条探索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正确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现代化 文化 政治文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生民主的价值及其优化逻辑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明军 李天云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9,共11页
作为中国民主实践创新的独特标识与政治表达,民生民主具有特定生成逻辑、重要的类型学拓新意义与显著发展优势。在人民中心思想引领、民生与民主功能互构、美好生活目标驱动同向发力的共同作用下,民生民主得以生成并趋向完型。民生民主... 作为中国民主实践创新的独特标识与政治表达,民生民主具有特定生成逻辑、重要的类型学拓新意义与显著发展优势。在人民中心思想引领、民生与民主功能互构、美好生活目标驱动同向发力的共同作用下,民生民主得以生成并趋向完型。民生民主是生发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践的新型现代民主,具有显著的发展优势:有助于维权与维稳深度耦合,持久有效地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有序扩大政治参与,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民生民主深化进阶不仅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实要求,也是迈向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应然之举。走好中国民生民主行稳致远的优化完型之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持续推动民生实事民主化治理,引导有序扩大实质性政治参与,发挥数智技术的赋权增能优势,完善民生民主的深化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民生民主 类型学拓新 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国政治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拱卫政治认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度蕴含与效能延展——兼论“塔西佗陷阱”的规避路径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永香 赵继龙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90,共11页
政治认同是关系执政党根基、政治聚合力乃至政治合法性的重要课题,也是有效规避“塔西佗陷阱”的核心因素。作为中国式民主的核心标识,全过程人民民主蕴含深厚的认同逻辑,即以人民性立场保障民主主体、民主权利、民主实践的价值认同;以... 政治认同是关系执政党根基、政治聚合力乃至政治合法性的重要课题,也是有效规避“塔西佗陷阱”的核心因素。作为中国式民主的核心标识,全过程人民民主蕴含深厚的认同逻辑,即以人民性立场保障民主主体、民主权利、民主实践的价值认同;以发展性特征诠释中国制度建设与制度执行独特优势的制度认同;以高效能治理确证人民利益实现、配置与保障的利益认同。未来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巩固人民政治认同,其重点是要在培塑政治信任、广泛凝聚共识、扩大有序参与、提升政府绩效、维护社会公正等方面发力,深化“价值-制度-利益”认同机制,于三治融合中规避“塔西佗陷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认同 全过程人民民主 “塔西佗陷阱” 中国政治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