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白青 刘东方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16,共4页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了我们党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了我们党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20年来,我们党在邓小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政治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进程 社会主义民主 依法治国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邓小平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构想——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作者 宋才发 《社会主义研究》 1987年第5期1-5,共5页
中共中央已经明确宣布,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将集中讨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党在今天提出并逐步展开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指导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 中共中央已经明确宣布,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将集中讨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党在今天提出并逐步展开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指导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其直接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的科学构想。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阐述和论证,从总的方面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本文将结合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的初步认识。对邓小平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构想进行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邓小平同志 科学构想 经济体制改革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国政治体制 行政 人民民主专政 增订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政治稳定 被引量:1
3
作者 仝志辉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5-19,共5页
政治稳定是现代政治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它是指国家政治生活的有序性和国家政权的连续性。前者指国内不发生全局性的政治动荡和政治骚乱,后者指政权性质不发生变化和政治生活秩序没有被打乱。 当代中国,对政治体系不合理部分的变革表... 政治稳定是现代政治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它是指国家政治生活的有序性和国家政权的连续性。前者指国内不发生全局性的政治动荡和政治骚乱,后者指政权性质不发生变化和政治生活秩序没有被打乱。 当代中国,对政治体系不合理部分的变革表现为政治体制改革。它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元文化产生,公民独立人格意识增强,参与欲望不断提高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政治稳定 政治制度化 政治参与 利益表达 政治文化 政治体系 国家政治生活 民主化 社会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中青年政治学会召开“政治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研讨会
4
作者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7-47,共1页
1988年12月24日,湖北省中青年政治学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一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研讨会”。与会者就十年政治体制改革的成绩、局限,改革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 对政治体制改革十... 1988年12月24日,湖北省中青年政治学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一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研讨会”。与会者就十年政治体制改革的成绩、局限,改革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 对政治体制改革十年的基本评估,基本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改革十年,“成绩巨大、问题不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十年的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中国政治制度高度集权的总体结构并未突破,而且还出现严重的政治衰败现象。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目前陷入困境,某些方面甚至出现倒退。有的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改革的主体动力不足;现实环境禁锢了领导精英、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主体能量的发挥;有的认为,是由于改革一直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总体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回顾与前瞻 政治 中青年 研讨会 湖北省 政治衰败 精英 主体动力 一届三中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对待网络政治参与需要树立“三种意识”
5
作者 高宏星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Z期47-48,共2页
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实际上是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方式和新途径。网络政治参与指的是公民将自己的意见、信息及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形成社会关注点,引起政府的重视,并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直接产生影响。网络... 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实际上是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方式和新途径。网络政治参与指的是公民将自己的意见、信息及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形成社会关注点,引起政府的重视,并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直接产生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党在信息化条件下与时俱进地提高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该高度重视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科学对待这一新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政治参与 网络技术手段 中国政治体制 社会关注 网络民主 中国特色 新型民主 治理理念 正面作用 人民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执行力:政党制度权威强化的有效载体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桂兰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Z期12-13,共2页
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的执行力。政党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实践中得到彻底的贯彻和执行,不仅是政党制度效用的充分彰显,更是政党制度权威强化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 制度执行力 政党制度 效用理论 中国政治体制 政治协商 执行主体 民主政治体制 强化制度 领导制度 组织内部成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12月(中)学术推介
7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Z期1-1,共1页
郭文亮、刘兴旺在《中苏两党领导人政治体制改革取向比较与启迪——以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的改革实践为例》一文中分析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苏两党都开展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局部调整。赫鲁晓夫针对苏联政... 郭文亮、刘兴旺在《中苏两党领导人政治体制改革取向比较与启迪——以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的改革实践为例》一文中分析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苏两党都开展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局部调整。赫鲁晓夫针对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以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方式发起了大规模的改革;80年代后,戈尔巴乔夫更是以全盘西化的方式对传统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改革最终以自己被迫下台、苏联解体宣告结束。邓小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对传统政治体制中个人崇拜与个人集权、领导人职务终身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政治体制 局部调整 全盘西化 政治建设 文亮 国家政权 人民民主 文中 民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线干部”怪象的危害与防治对策
8
作者 李卫兵 吴秋实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4-45,共2页
“退二线”泛指一些临退休的领导干部从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二线干部”现象是中国政治体制的一道“独特风景”。一方面,它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增加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在领导干部“退二线”过程中,由于相关的人事... “退二线”泛指一些临退休的领导干部从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二线干部”现象是中国政治体制的一道“独特风景”。一方面,它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增加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在领导干部“退二线”过程中,由于相关的人事制度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上,退二线吃空饷”的怪现象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职务 人事制度 中国政治体制 领导职位 不称职 党政人才 组织部门 年度考核 单位特点 党纪政纪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