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的世界性意义诉求与民族历史认知
1
作者
刘起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35,共12页
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以世界性意义诉求为审美旨归,讲述战争灾难与创伤,重塑中国战时形象,表现出一种侧重与遮蔽并存的历史认知策略。在思想观念层面,以国际互助义举为叙事框架、人道主义为价值立场,建构战争罪恶及其深重创伤的“历史...
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以世界性意义诉求为审美旨归,讲述战争灾难与创伤,重塑中国战时形象,表现出一种侧重与遮蔽并存的历史认知策略。在思想观念层面,以国际互助义举为叙事框架、人道主义为价值立场,建构战争罪恶及其深重创伤的“历史证言”,揭露人性在战争中的蜕变与异化。在中国战时形象建构层面,侧重讲述战争苦难、讴歌中国道义、批判文化病态等意义维度。国际互助元素的历史“边缘性”特征和创作者赢得国际认同的急切心理,导致了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借鉴与模仿痕迹明显、历史核心特征难以充分展开、人性逻辑建构与历史事实基础脱节等审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
世界性意义诉求
人道主义立场
中国战时形象
“边缘性”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适时调整方针、政策是政党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2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34-234,共1页
王建华撰文《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指出,描绘革命蓝图,建构革命形象是政党赢得社会认同的主要方式,也是政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抗战爆发后,中共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诉求,并以积...
王建华撰文《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指出,描绘革命蓝图,建构革命形象是政党赢得社会认同的主要方式,也是政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抗战爆发后,中共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诉求,并以积极进步的形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梳理这段历史可以看出,任何政党的成长,都是多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基于民族抗战的舆论共识,虽则使国共两党走进同一战壕,但作为世界观根本不同的两个政党,合作过程中,必然充满矛盾与冲突。解决矛盾的最佳路径就是竞争,如毛泽东所言,共产主义愿意与三民主义展开竞争,进行“比赛”,谁把共产主义比输了,“共产党人自认晦气”。此后,在新三民主义的旗帜下,中共同资产阶级展开了“赛跑”,与国民党的旧政权展开了“竞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建华
《抗
战时
期
中国
共产党的
形象
塑造》
书介绍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的世界性意义诉求与民族历史认知
1
作者
刘起林
机构
河北大学文学院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35,共12页
基金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世纪的国际性题材抗战小说及其中国形象建构研究”(201803050107)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以世界性意义诉求为审美旨归,讲述战争灾难与创伤,重塑中国战时形象,表现出一种侧重与遮蔽并存的历史认知策略。在思想观念层面,以国际互助义举为叙事框架、人道主义为价值立场,建构战争罪恶及其深重创伤的“历史证言”,揭露人性在战争中的蜕变与异化。在中国战时形象建构层面,侧重讲述战争苦难、讴歌中国道义、批判文化病态等意义维度。国际互助元素的历史“边缘性”特征和创作者赢得国际认同的急切心理,导致了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借鉴与模仿痕迹明显、历史核心特征难以充分展开、人性逻辑建构与历史事实基础脱节等审美局限。
关键词
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
世界性意义诉求
人道主义立场
中国战时形象
“边缘性”资源
Keywords
international mutual aid themed anti-war novels
the meaning appeal of the world
humanitarian standpoint
China’s wartime image
the“marginal”resource
分类号
I04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适时调整方针、政策是政党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2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34-234,共1页
文摘
王建华撰文《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指出,描绘革命蓝图,建构革命形象是政党赢得社会认同的主要方式,也是政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抗战爆发后,中共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诉求,并以积极进步的形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梳理这段历史可以看出,任何政党的成长,都是多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基于民族抗战的舆论共识,虽则使国共两党走进同一战壕,但作为世界观根本不同的两个政党,合作过程中,必然充满矛盾与冲突。解决矛盾的最佳路径就是竞争,如毛泽东所言,共产主义愿意与三民主义展开竞争,进行“比赛”,谁把共产主义比输了,“共产党人自认晦气”。此后,在新三民主义的旗帜下,中共同资产阶级展开了“赛跑”,与国民党的旧政权展开了“竞赛”。
关键词
王建华
《抗
战时
期
中国
共产党的
形象
塑造》
书介绍
书评
分类号
G236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的世界性意义诉求与民族历史认知
刘起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适时调整方针、政策是政党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