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的世界性意义诉求与民族历史认知
1
作者 刘起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35,共12页
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以世界性意义诉求为审美旨归,讲述战争灾难与创伤,重塑中国战时形象,表现出一种侧重与遮蔽并存的历史认知策略。在思想观念层面,以国际互助义举为叙事框架、人道主义为价值立场,建构战争罪恶及其深重创伤的“历史... 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以世界性意义诉求为审美旨归,讲述战争灾难与创伤,重塑中国战时形象,表现出一种侧重与遮蔽并存的历史认知策略。在思想观念层面,以国际互助义举为叙事框架、人道主义为价值立场,建构战争罪恶及其深重创伤的“历史证言”,揭露人性在战争中的蜕变与异化。在中国战时形象建构层面,侧重讲述战争苦难、讴歌中国道义、批判文化病态等意义维度。国际互助元素的历史“边缘性”特征和创作者赢得国际认同的急切心理,导致了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借鉴与模仿痕迹明显、历史核心特征难以充分展开、人性逻辑建构与历史事实基础脱节等审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 世界性意义诉求 人道主义立场 中国战时形象 “边缘性”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时调整方针、政策是政党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2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34-234,共1页
王建华撰文《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指出,描绘革命蓝图,建构革命形象是政党赢得社会认同的主要方式,也是政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抗战爆发后,中共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诉求,并以积... 王建华撰文《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指出,描绘革命蓝图,建构革命形象是政党赢得社会认同的主要方式,也是政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抗战爆发后,中共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诉求,并以积极进步的形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梳理这段历史可以看出,任何政党的成长,都是多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基于民族抗战的舆论共识,虽则使国共两党走进同一战壕,但作为世界观根本不同的两个政党,合作过程中,必然充满矛盾与冲突。解决矛盾的最佳路径就是竞争,如毛泽东所言,共产主义愿意与三民主义展开竞争,进行“比赛”,谁把共产主义比输了,“共产党人自认晦气”。此后,在新三民主义的旗帜下,中共同资产阶级展开了“赛跑”,与国民党的旧政权展开了“竞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建华 《抗战时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 书介绍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