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4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戏曲在海外传播形态的辨析——以东南亚为例
1
作者 姜忠杰 《剧影月报》 2025年第1期34-35,共2页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萌芽于原始社会的歌舞,至隋唐五代时期出现戏曲的雏形——参军戏,到宋元时期发展成为宋元杂剧,随着明清时期昆曲和京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最终成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既是经贸交流的道路,也是文化传播交流的道路,...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萌芽于原始社会的歌舞,至隋唐五代时期出现戏曲的雏形——参军戏,到宋元时期发展成为宋元杂剧,随着明清时期昆曲和京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最终成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既是经贸交流的道路,也是文化传播交流的道路,不仅促进了沿岸各国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军戏 中国戏曲 宋元杂剧 传播形态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 昆曲 宋元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净扮考略
2
作者 李芽 陈容安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2-50,共9页
本文对中国戏曲净扮从古至今的发展与演变历程进行详细梳理,试图探明戏曲净扮发展背后的审美动因与技术路径。净扮的功能主要是使用浓重的粉墨色彩通过“变形取神”来塑造人物。其源于巫傩面具中的凶武之像,早期是以面具为主的形式呈现... 本文对中国戏曲净扮从古至今的发展与演变历程进行详细梳理,试图探明戏曲净扮发展背后的审美动因与技术路径。净扮的功能主要是使用浓重的粉墨色彩通过“变形取神”来塑造人物。其源于巫傩面具中的凶武之像,早期是以面具为主的形式呈现,到了唐宋时期逐渐转变为“涂面”,但其和丑扮一样还都是局部勾脸,也都具有喜剧功能。明清时期,随着净、丑行当分野,净扮最终转变为整脸脸谱,在人物塑造上则专注于形象的专业化和性格化,并具备了说明性和评议性两个最主要的属性。步入近现代,随着脸谱流派的出现,净扮脸谱艺术走向高度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净扮 脸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与当代电影的美学融合——以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魏秋菊 《戏剧之家》 2024年第8期12-14,共3页
作为不同的艺术种类,戏曲与电影各有着自身独特的美学原则和表现方式,如何能够在结合过程中取得平衡,是一直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2013年,上海京剧院制作的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运用3D技术拍摄而成的全景声戏曲电影,... 作为不同的艺术种类,戏曲与电影各有着自身独特的美学原则和表现方式,如何能够在结合过程中取得平衡,是一直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2013年,上海京剧院制作的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运用3D技术拍摄而成的全景声戏曲电影,为当下跨媒介视域下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提供了参考。“还原舞台,高于舞台”是拍摄戏曲电影的金科玉律,而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的拍摄,突破了舞台局限,既有京剧的神韵,又充分展现了当代电影的影像叙事,角色调度和人物心理刻画,阐释了中国戏曲与当代电影的美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别姬》 影像叙事 中国戏曲 当代电影 美学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度中国戏曲发展态势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道 《福建艺术》 2024年第1期3-6,共4页
2023年对于中国戏曲而言,注定是一个特殊重要的年度。之前的三年疫情,严重束缚、冲击着戏曲创作演出的正常环境,虽然戏曲界保持着精进不懈的工作热情,不断地突破着创作演出、推广宣传的各种障碍,甚至借助线上平台、网络空间和新技术媒体... 2023年对于中国戏曲而言,注定是一个特殊重要的年度。之前的三年疫情,严重束缚、冲击着戏曲创作演出的正常环境,虽然戏曲界保持着精进不懈的工作热情,不断地突破着创作演出、推广宣传的各种障碍,甚至借助线上平台、网络空间和新技术媒体,创造新的业态形式;但在疫情威胁中,传统的线下艺术空间毫无疑问地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戏曲创作 新技术媒体 业态形式 推广宣传 网络空间 发展态势 演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表演“绝活”的身体呈现及其文化意蕴
5
作者 章新强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6期133-144,共12页
戏曲里的“绝活”是戏曲表演体系中一类引人注目的构件,是辅助戏曲艺术发展的一种独特的力量,有利于戏曲演出的奇绝感与完美感。中国戏曲的各剧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数量众多且风采各异的“绝活”。这些“绝活... 戏曲里的“绝活”是戏曲表演体系中一类引人注目的构件,是辅助戏曲艺术发展的一种独特的力量,有利于戏曲演出的奇绝感与完美感。中国戏曲的各剧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数量众多且风采各异的“绝活”。这些“绝活”的产生与运用离不开演员个体的身体创造,对保障戏曲舞台的艺术与文化品质而言亦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功能。以中国戏曲的这些“绝活”为研究对象,追寻其历史生成,探究其文化意蕴,可望对当代戏曲的传承发展与舞台创作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表演“绝活” 身体呈现 文化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
6
作者 于童 《戏剧之家》 2024年第21期42-44,共3页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其独特的音乐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电影音乐之中,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曲元素如唱腔、乐器和节奏等,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丰富了电影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影片的整...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其独特的音乐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电影音乐之中,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曲元素如唱腔、乐器和节奏等,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丰富了电影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影片的整体影响力。以张艺谋的《满江红》为例,该电影音乐深度融合了戏曲元素,展现了电影主题和情感,对电影的票房和评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证明了戏曲元素在电影音乐中应用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电影音乐 艺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中国戏曲的表演美学特征——写意的审美
7
作者 窦雨萱 《戏剧之家》 2024年第30期9-12,共4页
本文以中国戏剧的发展脉络为基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戏曲的批判与反思出发,浅析中华民族对“美”的定义及审美追求。同时,本文以京剧剧目为例,概述戏曲的“歌舞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寻找戏曲表演对“美”的追求,最后通过对... 本文以中国戏剧的发展脉络为基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戏曲的批判与反思出发,浅析中华民族对“美”的定义及审美追求。同时,本文以京剧剧目为例,概述戏曲的“歌舞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寻找戏曲表演对“美”的追求,最后通过对比中西方戏剧的表演形式,探寻二者表演方式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表演 写意美学 中西方戏剧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前泼水》在中国戏曲史源流与发展
8
作者 杨淅 《剧影月报》 2024年第6期30-32,共3页
“戏曲”一名初见于宋元间人刘埙(1240--1319)《水云村稿》的《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正音歇。”此“戏曲”二字指演戏之曲。元末夏庭芝《青楼集》中称:有芙蓉秀者,婺州人,戏曲、小令,不在二美之下... “戏曲”一名初见于宋元间人刘埙(1240--1319)《水云村稿》的《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正音歇。”此“戏曲”二字指演戏之曲。元末夏庭芝《青楼集》中称:有芙蓉秀者,婺州人,戏曲、小令,不在二美之下。此“戏曲”亦指演戏之曲。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五《院本名目》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卷二十七《杂剧曲名》云:“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作而戏曲继。”此处“戏曲”系特指宋代的杂剧本子。明清人笔下的“戏曲”往往与“散曲”(或称“时曲”“清曲”“冷曲”)相对,以“戏曲”指剧中之曲,意犹“剧曲”,亦借指剧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院本名目 吴用 夏庭芝 剧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声有色”与近代中国戏曲批评的演进脉络
9
作者 姜岩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34-143,共10页
近代中国戏曲批评在新旧剧的价值论断与主客争锋中艰难开启,内在于“西学东渐”的整体社会结构,因此,相较于传统曲学的单一位相,其能在文学批评、艺术批评和文化批评之间游走、调和与拓新,逐步确立自身的批评范式“。有声有色”即是这... 近代中国戏曲批评在新旧剧的价值论断与主客争锋中艰难开启,内在于“西学东渐”的整体社会结构,因此,相较于传统曲学的单一位相,其能在文学批评、艺术批评和文化批评之间游走、调和与拓新,逐步确立自身的批评范式“。有声有色”即是这一过程中生成的关键概念。吴下健儿最先将“有声有色”编织进旧剧理论体系中,并通过丰富的剧评实践强化其阐释效力,随后,冯叔鸾又以此重新界定戏曲,与王国维开创的现代戏曲学术建立对话关系“,声“”色”兼备的批评程式就此确立;20世纪20年代,张肖伧、徐凌霄等一批文化人集体“后转”,带动中国戏曲批评的复古思潮“,有声有色”不仅作为“戏学“”剧学”的构成要素,更上升为伶界正统的表述方式之一,用以重建当前戏曲生态及其所依附的中华文明;30年代以降,话剧、电影等新兴艺术的宣传与评价中对“有声有色”话语资源的挪用,不仅将“声”之探求简单化,尤为消解“色”的原初意涵,“有声有色”于是转化为“声色艺”之辨,在回归戏曲批评有效性的同时,真正碰触到中国戏曲以“艺”为中心的美学本质。本文对“有声有色”概念考古的目的是探明近代中国戏曲批评的演进脉络,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戏曲之现代转型的多重路径与多维空间也得以相互照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声有色” “艺” 近代中国戏曲批评 复古思潮 戏曲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中国戏曲发展态势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谢柏梁 赵建新 +22 位作者 吴新苗 梧桐 王馗 熊姝 李晓天 汪人元 党宁 边文彤 梁汉森 杨玉 郭宝玉 董新颖 周丽娟 阙艳华 王美凝 梁墨玉 苏凤 尹松健 肖艳杰 王定东 刘荃 胡颖 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中国戏曲评论中心)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39,共18页
2015年是中国戏曲转型发展至为关键的辉煌之年。一年来,我国的戏曲剧目创作与演出、戏曲导演的成果与探索、戏曲音乐的发展与推进、戏曲舞美的丰收与反思、戏曲理论的研究与争鸣、戏曲影视的崛起与衰落、戏曲艺术的海外传播、戏曲艺术... 2015年是中国戏曲转型发展至为关键的辉煌之年。一年来,我国的戏曲剧目创作与演出、戏曲导演的成果与探索、戏曲音乐的发展与推进、戏曲舞美的丰收与反思、戏曲理论的研究与争鸣、戏曲影视的崛起与衰落、戏曲艺术的海外传播、戏曲艺术进校园、戏曲互联网传播等方面,从总体上汇聚起了中国戏曲艺术激动人心的基本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剧目创作 戏曲演出 戏曲传播 2015 发展态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戏曲史学的发展——从王国维到廖奔 被引量:3
11
作者 丁明拥 周华斌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0-216,共7页
黑格尔"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哲理,适用于一切事物。戏剧理论与戏剧史学科的否定之否定,意味着有所选择的继承与创新。在西方戏剧理论史中,20世纪上半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是对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戏剧理论... 黑格尔"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哲理,适用于一切事物。戏剧理论与戏剧史学科的否定之否定,意味着有所选择的继承与创新。在西方戏剧理论史中,20世纪上半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是对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戏剧理论的否定之否定;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是对斯坦尼戏剧理论的否定之否定。在建立自身理论的过程中,他们既经历了对前辈理论的吸收,又有否定之否定的提高,从而体现了近现代西方戏剧理论的发展。同样,中国戏曲史的研究,也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辨证发展过程。从案头到场上、到综合艺术论的全史研究,是周贻白对王国维的否定之否定,也是张庚、郭汉城对周贻白的否定之否定,由此成就了新时期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对古代戏曲史的阐论,进而有叶长海学术团队正在进行中的课题项目——"中华戏剧通史"。20世纪的中国戏剧戏曲史学科理论,正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辨证研究中得以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 史学发展 否定之否定 艺术发展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三十年中国戏曲剧本创作的基本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朱恒夫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2-81,85,共11页
近30年来,虽然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危机日甚一日,但是,当代中国戏曲剧本创作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根据其内容,可以将已经搬上舞台的一千多部剧目分成四类:弘扬民族传统道德剧、伦理反思剧、人性剖析剧、士气倡导剧。颂扬传统美德的剧目,... 近30年来,虽然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危机日甚一日,但是,当代中国戏曲剧本创作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根据其内容,可以将已经搬上舞台的一千多部剧目分成四类:弘扬民族传统道德剧、伦理反思剧、人性剖析剧、士气倡导剧。颂扬传统美德的剧目,仍然受到广大草根民众的欢迎。表现旧社会人民反抗黑暗势力的剧目替代了纯粹暴露黑暗的剧目。思想先进、人物形象典型化,成了许多剧作家追求的目标。"不自然",是近30年来戏曲文学创作的最大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三十年 中国戏曲 剧本 艺术创作 研究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花含蓓东风里--2019年度中国戏曲发展研究报告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馗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的理论与实践领域围绕这一庆典,进行了丰富而广泛的总结、展示,共同表达对中国戏曲70年传承发展历程的礼赞与思考。中国戏曲在传统与现代的创造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多元的戏...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的理论与实践领域围绕这一庆典,进行了丰富而广泛的总结、展示,共同表达对中国戏曲70年传承发展历程的礼赞与思考。中国戏曲在传统与现代的创造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多元的戏曲艺术体系,同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指导下,也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这些成就都反映在本年度的戏曲遗产保护、戏曲展演、戏曲创作、理论总结等工作中,特别是戏曲传承发展工作走向制度化建设,对中国戏曲的长效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在繁盛的戏曲发展状貌下,中国戏曲既需要利好政策的扶持,也需要良性市场的承载,这是戏曲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发展 保护 市场 戏曲生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 被引量:4
14
作者 姚艺君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32,共4页
中国戏曲的存在或发展,都必然经历“传承”这样一个过程。本文是在著名学者潘光旦教授《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的启发下,就“伶人”也是“人才”的认同、戏曲传承中的内群婚配现象、戏曲传承中的师徒关系、戏曲传承中师徒间的经济环链等... 中国戏曲的存在或发展,都必然经历“传承”这样一个过程。本文是在著名学者潘光旦教授《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的启发下,就“伶人”也是“人才”的认同、戏曲传承中的内群婚配现象、戏曲传承中的师徒关系、戏曲传承中师徒间的经济环链等问题,对中国戏曲的传承及其传统的艺术思维做一定的观察和思考,来窥察中国戏曲传承的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传承 伶人 师徒关系 内群婚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戏曲衰落的思考 被引量:5
15
作者 艾秀梅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61,共3页
世界艺术在20世纪后半期大举进入消费时代,艺术的日常生活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人们在欣赏机制上也更加注重参与性、体验性。由于中国戏曲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制,它无法顺应这一趋势的要求,而其高度的技艺性和专业化色彩也使得观众难... 世界艺术在20世纪后半期大举进入消费时代,艺术的日常生活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人们在欣赏机制上也更加注重参与性、体验性。由于中国戏曲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制,它无法顺应这一趋势的要求,而其高度的技艺性和专业化色彩也使得观众难以自如地参与表演,这诸方面原因就导致了戏曲艺术今天的颓势。在目前情况下,戏曲复兴的可能性仍有待商榷。与此同时,戏曲界应关注戏曲教育的普及、戏曲文化的传播,从而为戏曲的发展准备尽可能充分的备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欣赏机制 日常生活化 审美特制 戏曲衰落 戏曲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与接受之反思 被引量:11
16
作者 孙惠柱 《中国文艺评论》 2016年第3期51-59,共9页
有个常见的说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笔者认为这个判断似乎过于笼统了,不妨来看一个具体的问题,就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国戏曲有可能在世界各地得到接受,并在当地扎根、发展吗?回答这个关于未来的问题,要先看看过去的历史。一说起... 有个常见的说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笔者认为这个判断似乎过于笼统了,不妨来看一个具体的问题,就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国戏曲有可能在世界各地得到接受,并在当地扎根、发展吗?回答这个关于未来的问题,要先看看过去的历史。一说起中国戏曲在海外的传播,尤其是在并非华人为主体的欧美国家的传播,很容易想到梅兰芳成功访美。193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张火丁 海外传播 斯坦尼 锁麟囊 《白蛇传》 检场人 好莱坞电影 文化战略 上海戏剧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文化精神与艺术元素的组合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华斌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76,98,共7页
作者通过中国戏曲所蕴含的多种文化元素及"写意"的艺术精神等问题的解析,反思了中国戏曲的文化艺术本源,从而对中国戏曲的文化精神和艺术元素的组合进行了论证,以期对更好地把握戏剧戏曲形态有所启迪。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戏曲文化 戏曲艺术元素 戏曲表演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待戈多》与中国戏曲——兼议戏曲的跨文化实验与创新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雪峰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31,共4页
戏曲《等待果陀》改编自贝克特的荒诞派名剧《等待戈多》,由台湾当代传奇剧场2006年在上海演出。该剧一方面参照中国舞台和中国剧场的特点,对西方经典文本进行了本土化再创作;另一方面,演出也体现了戏曲艺术家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实... 戏曲《等待果陀》改编自贝克特的荒诞派名剧《等待戈多》,由台湾当代传奇剧场2006年在上海演出。该剧一方面参照中国舞台和中国剧场的特点,对西方经典文本进行了本土化再创作;另一方面,演出也体现了戏曲艺术家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实验与创新,为戏曲艺术的当代发展提示了一种可尝试的可能性。该剧是戏曲跨文化改编实践的近期重要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特 《等待戈多》 中国戏曲 台湾当代传奇剧场 跨文化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专访著名戏剧评论家刘厚生先生 被引量:6
19
作者 林琳 《中国文艺评论》 2016年第1期121-128,共8页
刘厚生简介著名戏剧评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学会顾问。1921年1月出生于北京,原籍江苏省镇江市,1931年移居上海。1937年7月,考取南京国立戏剧学校(第三届)导演系,... 刘厚生简介著名戏剧评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学会顾问。1921年1月出生于北京,原籍江苏省镇江市,1931年移居上海。1937年7月,考取南京国立戏剧学校(第三届)导演系,抗战爆发后随校迁入四川江安,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毕业,留校做助教。1941年2月到重庆参加由熊佛西、张骏祥主持的中央青年剧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中国戏剧家协会 张骏祥 荣誉委员 熊佛西 中国剧协 协会顾问 月出 江苏省镇江市 文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本体论质疑 被引量:3
20
作者 钱久元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2-50,86,共10页
本文对王国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的论断提出质疑,认为从戏曲发展的历史看,从戏曲演出的实际看,从戏曲批评的状况看,歌舞,尤其是歌舞中的“曲”才是戏曲艺术诸因素中的主导,才最深刻地体现了戏曲艺术的主要目的。因此,... 本文对王国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的论断提出质疑,认为从戏曲发展的历史看,从戏曲演出的实际看,从戏曲批评的状况看,歌舞,尤其是歌舞中的“曲”才是戏曲艺术诸因素中的主导,才最深刻地体现了戏曲艺术的主要目的。因此,王国维定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说法,只有某种局部的正确性,而戏曲是“以故事串演歌舞”的说法,其正确程度应当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本体论 歌舞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