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当代诗歌民刊文化身份考论 |
傅元峰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5 |
4
|
|
2
|
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南方精神 |
何言宏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08 |
2
|
|
3
|
现场感、整体性与多元化——2016年中国当代诗歌研究综述 |
刘波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4
|
“旧作再生产”与中国当代诗歌知识体系的建构 |
李海英
|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5
|
中国当代诗歌英译的多维演绎 |
颜宁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6
|
经验、趋向与格局考察——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述论 |
张立群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22 |
0 |
|
7
|
“零距离”英译中国当代诗歌:问题与实践 |
梁余晶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8
|
“世界诗歌”之辩中的翻译论题与中国当代诗歌的语境化阅读 |
郝琳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9
|
中国现当代诗歌中的“北京形象”迁移——从文化符号到地理坐标 |
牛金霞
张桃洲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0
|
神秘的陶罐——当代诗歌意象的历史文化诠释之一 |
向以鲜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7 |
1
|
|
11
|
当代诗歌:人文性资源与本土化策略 |
杨匡汉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2
|
当代先锋诗学的体制外向度——《非非》的理论探索及其对当代诗歌的影响 |
杜光霞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08 |
1
|
|
13
|
一种被忽略的审美倾向——西部诗歌审美趣味的当代性发掘 |
张玉玲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4
|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阵地》看汉语诗歌的一个侧面 |
耿占春
王东东
|
《扬子江(评论)》
|
2010 |
3
|
|
15
|
现代性、传统与全球化:欧美语境中的于坚诗歌海外传播 |
冯强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16
|
翻译、民族国家、现代性和传统——论顾彬的汉语诗歌批评 |
胡桑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7 |
2
|
|
17
|
衰退期的网络诗歌--网络诗歌 |
何平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8
|
柳忠秧诗歌评论三题 |
孙绍振
蒋述卓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9
|
新世纪诗歌民刊的困境与可能 |
王士强
|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20
|
诗歌史的写法 |
何言宏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