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当代诗歌民刊文化身份考论 被引量:4
1
作者 傅元峰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5年第1期77-86,共10页
“民刊”,在广义上与“民”的内涵相对应:在“官与民”、“民间与精英”、“边缘与中心”的对应关系上,可分别为非官方、非精英、非中心的刊物。在“合法与非法”的范畴中,还可能指“非法刊物”。在狭义上,“民刊”是指在中国大陆... “民刊”,在广义上与“民”的内涵相对应:在“官与民”、“民间与精英”、“边缘与中心”的对应关系上,可分别为非官方、非精英、非中心的刊物。在“合法与非法”的范畴中,还可能指“非法刊物”。在狭义上,“民刊”是指在中国大陆的“民办报刊”,是它们的简称。这是与文化制度密切相关的特殊称谓。在某些特殊语境下,“民刊”也被称为“同人刊物”、“私营刊物”、“地下刊物”、“非法出版物”或“非官方刊物”、“非正式出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诗歌 文化身份 同人刊物 考论 非正式出版物 对应关系 边缘与中心 非法出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南方精神 被引量:2
2
作者 何言宏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08年第3期1-4,共4页
'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南方精神'是2008年4月初举办的'中国南京.现代汉诗论坛'的学术主题。在这次'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和诗评家们对此作了相当热烈的讨论,也提出了很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当代诗歌 诗歌作品 朦胧诗 精神传统 现代汉诗 诗歌 中国诗歌 当代中国 地域文化精神 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渡与中国当代诗歌的声音问题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桃洲 《艺术广角》 2008年第2期48-53,共6页
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对诗歌的声音问题素有研究,他曾指出:“一首诗中有活力的部分是以某种方式同语言风格和文句意义缠在一起的音调……音调是诗中最富于变化的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没有音调语言便会失去活力,诗也会失去生... 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对诗歌的声音问题素有研究,他曾指出:“一首诗中有活力的部分是以某种方式同语言风格和文句意义缠在一起的音调……音调是诗中最富于变化的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没有音调语言便会失去活力,诗也会失去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诗歌 声音 语言风格 弗罗斯特 现代诗人 音调 句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作再生产”与中国当代诗歌知识体系的建构
4
作者 李海英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1-40,共10页
当代新诗知识体系的构成,不是原始的、特殊的和实际的信息或材料的聚集,也并非全是深思熟虑的、处理过的或系统化的“知识”①,某种程度上是建构、生产乃至制造的结果,每一文学事件的出现都有可能撬动既有秩序,促使文学史家一再地做出... 当代新诗知识体系的构成,不是原始的、特殊的和实际的信息或材料的聚集,也并非全是深思熟虑的、处理过的或系统化的“知识”①,某种程度上是建构、生产乃至制造的结果,每一文学事件的出现都有可能撬动既有秩序,促使文学史家一再地做出修改或给出非翔实性的描述从而制造出更多的争议,“旧作再生产”便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新诗 文学事件 中国当代诗歌 文学史家 再生产 系统化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讲述“中国当代诗歌”的历史——以三本诗歌史著为例
5
作者 马春光 孙基林 《百家评论》 2016年第3期45-49,共5页
在我们的文学史视野中,"中国当代诗歌"所指涉的是当代中国即1949年以来的诗歌。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中国当代诗歌"吸引了诸多的研究者,并以其特有的"学术吸附力"集聚了为数不少的学术成果。其中,对"中国当代诗歌史"的研究... 在我们的文学史视野中,"中国当代诗歌"所指涉的是当代中国即1949年以来的诗歌。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中国当代诗歌"吸引了诸多的研究者,并以其特有的"学术吸附力"集聚了为数不少的学术成果。其中,对"中国当代诗歌史"的研究就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中国当代诗歌5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如何准确而细腻地展现这一时段的诗歌史,无疑对研究者构成巨大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诗歌 诗歌思想 学术话题 洪子诚 学史 新诗史 程光炜 史著 社会大动荡 中国新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兰汉学家柯雷与中国当代诗歌研究
6
作者 郝琳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8年第3期459-472,共14页
从"文本"到"语境"再到"元文本"是柯雷研究兴趣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视野中的三大维度。在学术研究中,柯雷一方面确证了文本细读的有效性,同时也没有忽视诗歌外部复杂的社会语境。文本... 从"文本"到"语境"再到"元文本"是柯雷研究兴趣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视野中的三大维度。在学术研究中,柯雷一方面确证了文本细读的有效性,同时也没有忽视诗歌外部复杂的社会语境。文本与语境的互证,再加上元文本与二者的互动,柯雷在三重维度中建构起自己的诗学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诗歌 柯雷 文本 语境 元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趋向与格局考察——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述论
7
作者 张立群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3期47-55,共9页
完整意义上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可从1990年代算起。经历三十余载的实践,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在整体上呈现出形态多元、种类繁多、远超同时期各体文学,当代史书写态势的过程中,其以卓有成就的探索为自身实践拓展出清晰的发展线索。通过对... 完整意义上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可从1990年代算起。经历三十余载的实践,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在整体上呈现出形态多元、种类繁多、远超同时期各体文学,当代史书写态势的过程中,其以卓有成就的探索为自身实践拓展出清晰的发展线索。通过对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史的梳理与考察,不仅可以总结其写作相对繁荣的原因、了解其丰富治史观念,而且还可以在评价其成就的同时,总结其问题和不足,进而为其未来发展获取新的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诗歌史” 1990年代 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距离”英译中国当代诗歌:问题与实践 被引量:2
8
作者 梁余晶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3-39,共7页
中国文学的外译与海外传播,即“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问题,是中国文学界与学术界长期以来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国家文化政策的导向,该问题又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在各种文化与学术会议上频频出现。关于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外译与传播情... 中国文学的外译与海外传播,即“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问题,是中国文学界与学术界长期以来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国家文化政策的导向,该问题又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在各种文化与学术会议上频频出现。关于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外译与传播情况,目前国内已有海岸、北塔、李德凤、鄢佳等多位学者撰文讨论。这些文章资料非常翔实,基本上勾勒出了中国现当代诗歌在海外的总体面貌。简单来说,就朦胧诗以来的中国诗人而言,北岛、杨炼二人的海外译本最多,各有10本以上,且逐年增多。其他朦胧诗人以及“第三代”诗人大多也有了海外译本,但普遍数量较少,大约每人一到三本。70后诗人译本较少,只有宇向、余秀华、尹丽川、墓草等数人有海外译本,但这一群体正在迅速增长。80后与90后诗人海外译本极少,目前已知只有戴潍娜与余幼幼在海外有单行本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界 朦胧诗人 余秀华 中国当代诗歌 杨炼 海外传播 零距离 学术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诗歌”之辩中的翻译论题与中国当代诗歌的语境化阅读 被引量:1
9
作者 郝琳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34,共7页
由宇文所安引发的"世界诗歌"之辩本应开启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翻译研究的序幕,然而在这场论争中,却少有学者真正去阐述语言本身。本文寻根溯源,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在这场论争中学者们有意或无意忽视的翻译论题,揭示中国当代诗... 由宇文所安引发的"世界诗歌"之辩本应开启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翻译研究的序幕,然而在这场论争中,却少有学者真正去阐述语言本身。本文寻根溯源,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在这场论争中学者们有意或无意忽视的翻译论题,揭示中国当代诗歌在世界文学空间中的真实境遇。同时,中国当代诗歌的译文远未如宇文所安所形容的由于自身的"可译性"而趋向完美,相反,其粗糙与尚需打磨之处数不胜数,世界文学空间中的读者对中国当代诗歌译文的宽容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由于其"语境化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表明一个平等的世界文学空间远未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诗歌 中国当代诗歌 翻译 世界文学空间 语境化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诗歌潮流》评介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宗刚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4年第2期95-,12,共2页
《中国当代诗歌潮流》评介张宗刚我们常常说创作是性灵的放射,人格的凝聚;其实,学术又何尝不如此呢?李新宇先生的《中国当代诗歌潮流》(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便分明是他宽厚脱俗人格的折射和诗人气质的外化,是他... 《中国当代诗歌潮流》评介张宗刚我们常常说创作是性灵的放射,人格的凝聚;其实,学术又何尝不如此呢?李新宇先生的《中国当代诗歌潮流》(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便分明是他宽厚脱俗人格的折射和诗人气质的外化,是他不懈探索的浮士德精神的结晶.该书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诗歌 浮士德精神 诗人气质 新时期小说 审美价值 蕴诗 文化选择 史笔 批评方法 见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西部诗歌的终极关怀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玉玲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4-659,共6页
西部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艺术精神,它的独立品格也在悄悄形成。其中终极关怀源于人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终极关切,是对宇宙、人生的一种形而上的思考。西部诗歌表达了对灵魂的叩问,对时间的关注与对人生的思考。西部诗歌所具有的终极关怀... 西部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艺术精神,它的独立品格也在悄悄形成。其中终极关怀源于人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终极关切,是对宇宙、人生的一种形而上的思考。西部诗歌表达了对灵魂的叩问,对时间的关注与对人生的思考。西部诗歌所具有的终极关怀使西部诗歌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悲剧色彩,增强了西部诗歌的焦灼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西部诗歌 终极关怀 命运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视域下现当代中国儿童诗歌翻译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丹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74-77,共4页
现当代中国儿童诗歌呈百花齐发之势,虽是"小儿一样的文章",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文化视角下研究诗歌翻译则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现当代中国儿童诗歌中存在诸多文化禁忌、文化缺失、文化移入和文化误读等... 现当代中国儿童诗歌呈百花齐发之势,虽是"小儿一样的文章",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文化视角下研究诗歌翻译则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现当代中国儿童诗歌中存在诸多文化禁忌、文化缺失、文化移入和文化误读等现象,因此考察译者在翻译实践对"归化"或"异化"策略的抉择及对直译、意译、释译、音译等方法的选择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 当代中国儿童诗歌 归化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庞德诗学与中国现当代诗歌 被引量:1
13
作者 傅建安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70-74,共5页
意象理论是庞德诗论中的核心理论。其意象表现有如下三个特点:它是独立于具体事物的复合体;表达现代人复杂多义的知性因素;往往采用意象并置或重叠的手法,避免西方逻辑中常用的介词、连词,这些均在中国新诗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贯彻与发... 意象理论是庞德诗论中的核心理论。其意象表现有如下三个特点:它是独立于具体事物的复合体;表达现代人复杂多义的知性因素;往往采用意象并置或重叠的手法,避免西方逻辑中常用的介词、连词,这些均在中国新诗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贯彻与发挥。在诗歌的韵律与节奏方面,"运用日常会话的语言",创作节奏新颖、形式活泼、具有诗情节奏与散文美的自由诗是庞德及其追随者在诗歌形式上的追求。而这正好启发了许多中国现当代诗人,从而促成了中国新诗中最重要的一种范式——自由诗的兴盛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诗学 中国当代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写在诗歌之外——海外当代中国诗歌研究概览(1949—2020)
14
作者 王国礼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1期171-181,共11页
当代诗歌的语言是白话文运动的产物。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既离不开中国古典诗歌观念的浸润,也受西方诗歌的直接影响,是本土性与西方影响的“杂糅”。从产生的时代背景看,它从一开始就肩负了文学革命与民族独立的双重使命,所以在很长一段... 当代诗歌的语言是白话文运动的产物。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既离不开中国古典诗歌观念的浸润,也受西方诗歌的直接影响,是本土性与西方影响的“杂糅”。从产生的时代背景看,它从一开始就肩负了文学革命与民族独立的双重使命,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话语表达方式。而海外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大多从上述两个层面进行,由此引发了中国当代诗歌的价值论争。其中宇文所安的观点最引人注目,他认为中国现当代诗歌缺乏古典诗歌的底蕴,诗人用一种受西方影响的话语表达方式讨好西方读者,是西方诗歌的翻版,缺乏独创性。奚密、周蕾等人从本土性与外来影响的不可分割性对宇文所安有关现当代诗歌“中国性”的问题做出了回应。此外,现当代诗歌中蕴含的政治主题也是西方学者关注的焦点,这一点从顾彬、杜博妮等人的论述中就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逐渐被边缘化后,有些研究者从场域的角度去审视当代诗歌的生存境遇。西泽·尹伍德分析了中国当代诗歌界各种“场域”之间的斗争与冲突:大众媒介和能批量生产文化产品的网络制造了大批的大众文化诗人,诗歌成了任何人都可以创作的文体;而与此同时,还有一批中国当代诗人竭力维持诗歌创作的水准、认同诗歌的传统定义以及中国非诗歌阅读群体的保守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诗歌 影响 话语 把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秘的陶罐——当代诗歌意象的历史文化诠释之一 被引量:1
15
作者 向以鲜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6期150-154,共5页
关键词 文化诠释 诗歌意象 历史 中国当代诗歌 陶罐 神秘 文化传统 东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先锋诗学的体制外向度——《非非》的理论探索及其对当代诗歌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光霞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08年第4期39-44,共6页
有关非非主义的评论与研究已经屡见不鲜了。但从学术层面对《非非》杂志进行研究性的考察,却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个难题。难度之一是资料的搜集,《非非》作为一份体制外刊物,20年来,中间曾经两次停刊。
关键词 体制外 中国当代诗歌 诗歌写作 先锋诗 汉语诗歌 语言 外向度 第三代诗歌 现代性 理论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研究》
17
作者 曹亚辉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128-128,共1页
中国先锋诗歌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由于它的先锋性,它触及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系列敏感话题,而在根源上,它又是中国当代思想观念、文学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历史转型的预兆或反映.每一次先锋诗歌浪潮的涌起... 中国先锋诗歌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由于它的先锋性,它触及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系列敏感话题,而在根源上,它又是中国当代思想观念、文学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历史转型的预兆或反映.每一次先锋诗歌浪潮的涌起,都为诗坛注入兴奋剂,成为新一轮话语的生长点.作为一个诗歌倾心者,近年来读了不少诗歌批评家、理论家的大作,但令人会心者甚少.他们或是依据审美惯性和道德主义的势能对中国当代先锋诗歌大加讨伐,或是走向另一极,占据历史进化论的立场,采取"皇帝的新装"式的批评,凡"先锋"诗歌一律抬举.但读完吕周聚先生所著<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现在有多少批评文章能令人愉快地读完,而不是强迫自己--我有了不同的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研究》 吕周聚 时代精神 艺术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两岸文学史书写的现状与反思——兼论齐邦媛、王德威主编的《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学》
18
作者 张登峰 《南腔北调》 2017年第5期67-71,共5页
引言在中国大陆的文学史书写当中,台湾文学是否该融入以及如何融入其中,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国民党退守台湾以后,两岸经历着长期的隔离状态,与大陆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学面貌。但是,两岸文... 引言在中国大陆的文学史书写当中,台湾文学是否该融入以及如何融入其中,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国民党退守台湾以后,两岸经历着长期的隔离状态,与大陆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学面貌。但是,两岸文学又都是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构成了中华文化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而两岸文学也有着共同书写的必要性。两岸文学共同书写需要整体研究的视野,那么,何为整体研究?学者刘登翰提出了两种书写两岸文学史的方法,一种是“纳入”式研究,即在介绍了中国大陆的文学史现状以后,又另辟一章讲述台湾文学史的发展状况,如他与洪子诚一起主编的《中国诗歌史》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在对中国当代诗歌进行介绍以后,卷三介绍了台湾诗歌的发展情况,这也是比较传统的两岸文学史书写方式。另外,他还提出了另外一种“融入”式的文学史书写方式,或者称之为“整合式研究”,“研究者既不把港澳台文学作为偶然、孤立的因素来看待,而是把它放在中国文学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中来透视和叙述,既揭示其与母体的文化精神与文学传统的渊源关系,也肯定其在特殊环境中的发展对中国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并注意把它们与大陆文学进行对照和比较”[1]。而笔者所谓的整体研究近似于刘登翰所说的“融入”式的文学史书写方法,与将两岸文学割裂开来进行书写相比较,这种书写方式立足于20世纪的大背景来看待两岸文学,将各个时期的文学在同一个维度中进行观照、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描绘出两岸文学发展的整体面貌。由于两岸文学有着不同的文化语境,在具体书写时会面临着实际困难,本文试图阐述这些困难体现在哪些方面,为解决这些困难应该采取怎样的书写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书写 中国当代诗歌 中国文学 20世纪 两岸 现状 主编 王德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剑男诗歌的形式建构与情感旨归——从《星空和青瓦》说起
19
作者 王丽娜 《长江文艺评论》 2024年第3期75-80,共6页
近十年来,诗人剑男的诗歌在经历了唯美的象征、讽喻和批判之后,开始走向平和、柔软与沉静,逐渐呈现出生命的本真状态,其新作《星空和青瓦》即是例证。在已有的“幕阜山系列”诗歌的基础上,剑男进一步在诗歌中建构“幕阜山”下的乡土世界... 近十年来,诗人剑男的诗歌在经历了唯美的象征、讽喻和批判之后,开始走向平和、柔软与沉静,逐渐呈现出生命的本真状态,其新作《星空和青瓦》即是例证。在已有的“幕阜山系列”诗歌的基础上,剑男进一步在诗歌中建构“幕阜山”下的乡土世界,并有意识地通过跨行、标点、虚词、节奏等书面形式建构出独特的诗歌文本,与丰富的诗歌情感形成紧密联系的整体。诗人在对往昔时光的反复缅怀中完成精神还乡,以平和节制的口吻抒发中年感怀,从悲悯、坦荡、坚韧的中年心态里汲取生命的力量;在不断的自我咀嚼和体认中下潜至更深层、更复杂的人生体验,并在逻辑与思辨的爆发力中赋予诗歌隽永通透的智性之美。形式与情感的精妙配合使《星空和青瓦》召唤出广阔的诗意空间,提升了中国当代诗歌抒情的审美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体验 生命的力量 乡土世界 中国当代诗歌 精神还乡 诗歌文本 幕阜山 诗意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阵地》看汉语诗歌的一个侧面 被引量:3
20
作者 耿占春 王东东 《扬子江(评论)》 2010年第3期55-61,共7页
本文的写作并非为了建立一个地域诗歌或诗歌群落诸如此类的概念,而是在它的展开中观察中国当代诗歌的全局、流变甚或得失;当然要达到如此目标是非常困难的——那需要另外的正面的展开。
关键词 汉语诗歌 九十年代 写作 八十年代 中国诗歌 反讽 语言 词语 中国当代诗歌 阵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