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当代诗歌民刊文化身份考论 |
傅元峰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5 |
4
|
|
2
|
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南方精神 |
何言宏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08 |
2
|
|
3
|
论西渡与中国当代诗歌的声音问题 |
张桃洲
|
《艺术广角》
|
2008 |
3
|
|
4
|
“旧作再生产”与中国当代诗歌知识体系的建构 |
李海英
|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5
|
如何讲述“中国当代诗歌”的历史——以三本诗歌史著为例 |
马春光
孙基林
|
《百家评论》
|
2016 |
0 |
|
6
|
荷兰汉学家柯雷与中国当代诗歌研究 |
郝琳
|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
2018 |
0 |
|
7
|
经验、趋向与格局考察——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述论 |
张立群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22 |
0 |
|
8
|
“零距离”英译中国当代诗歌:问题与实践 |
梁余晶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9
|
“世界诗歌”之辩中的翻译论题与中国当代诗歌的语境化阅读 |
郝琳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0
|
《中国当代诗歌潮流》评介 |
张宗刚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1994 |
1
|
|
11
|
中国当代西部诗歌的终极关怀 |
张玉玲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12
|
跨文化视域下现当代中国儿童诗歌翻译研究 |
崔丹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13
|
庞德诗学与中国现当代诗歌 |
傅建安
|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
2009 |
1
|
|
14
|
写在诗歌之外——海外当代中国诗歌研究概览(1949—2020) |
王国礼
|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
2023 |
0 |
|
15
|
神秘的陶罐——当代诗歌意象的历史文化诠释之一 |
向以鲜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7 |
1
|
|
16
|
当代先锋诗学的体制外向度——《非非》的理论探索及其对当代诗歌的影响 |
杜光霞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08 |
1
|
|
17
|
读《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研究》 |
曹亚辉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04 |
0 |
|
18
|
当代两岸文学史书写的现状与反思——兼论齐邦媛、王德威主编的《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学》 |
张登峰
|
《南腔北调》
|
2017 |
0 |
|
19
|
论剑男诗歌的形式建构与情感旨归——从《星空和青瓦》说起 |
王丽娜
|
《长江文艺评论》
|
2024 |
0 |
|
20
|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阵地》看汉语诗歌的一个侧面 |
耿占春
王东东
|
《扬子江(评论)》
|
2010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