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史书写中的当代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评析
1
作者 赵晶晶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59,共7页
中国当代文学界第一本当代文学史编写史著作《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较为创新地以编写史视角进入当代文学史场域展开史学研究。作者曾令存以编写史研究者的身份探寻文学史编写镜像中的“当代史”,试图辨晓70年当代文学史中... 中国当代文学界第一本当代文学史编写史著作《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较为创新地以编写史视角进入当代文学史场域展开史学研究。作者曾令存以编写史研究者的身份探寻文学史编写镜像中的“当代史”,试图辨晓70年当代文学史中文学“史”与“文学”史互为辩证的关系。同时作者在编写史的视域中一方面嫁接不同时代背景下当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之间的关系,以结构的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开展学科研究;另一方面又不断挖掘当代文学史发展过程中“自我解构”的特性,促使当代文学史在共性的网格中另展“新颜”。作者通过编写史中当代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互文”关系,将当代文学“当代性”作为研究契机,展现文学史中“另类的”当代文学史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 曾令存 中国当代文学史 当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年史体例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编纂 被引量:8
2
作者 甘浩 张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71,共7页
传统中国当代文学史,往往以某种史观为主导,选择和汰除历史对象,建构出清晰流畅的文学史叙事。但是,这种当代文学史的客观、真实、可信品质日益受到怀疑。编年史体例不凸显史学主体在历史编纂中的宰制作用,不损害历史本体的客观性和丰富... 传统中国当代文学史,往往以某种史观为主导,选择和汰除历史对象,建构出清晰流畅的文学史叙事。但是,这种当代文学史的客观、真实、可信品质日益受到怀疑。编年史体例不凸显史学主体在历史编纂中的宰制作用,不损害历史本体的客观性和丰富性,比较接近历史的原初状态,可以重建人们对历史的信任,因而在世纪之交成为一种应运而兴的文学史范型。同时,编年史体例注重辑录史料,推进了当代文学的史料学,有助于维护和巩固年轻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学科。但是,传统的编年史琐碎散乱,缺乏历史叙事必要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需要吸纳众长,重建"现代版"的新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编年史体例 文学史编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体例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编纂 被引量:3
3
作者 甘浩 张健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1-87,共7页
在传统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中,条块式体例数量最众,但是,过多史著偏爱一种体例,是造成当代文学史给人"相似"、"雷同"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1990年后,一部分文学史家有效利用新的研究成果,强调文学史的体例突破,取得了... 在传统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中,条块式体例数量最众,但是,过多史著偏爱一种体例,是造成当代文学史给人"相似"、"雷同"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1990年后,一部分文学史家有效利用新的研究成果,强调文学史的体例突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未来的当代文学史体例创新,需要在立足本体需要的基础上,从古代史著中吸收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等体例的成熟经验,编纂编年体史著,发展描述型文学史,实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多元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体例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下沉期” 被引量:8
4
作者 程光炜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2-38,共7页
一今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70年,是整整一个历史单元。因为有了历史长度,我认为当代文学史研究开始进入“下沉期”。什么是“下沉期”?它指的是一个评论对象变成了研究对象,它的位置下沉到了能够做历史研究的状态,比如“十七年”文学。在... 一今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70年,是整整一个历史单元。因为有了历史长度,我认为当代文学史研究开始进入“下沉期”。什么是“下沉期”?它指的是一个评论对象变成了研究对象,它的位置下沉到了能够做历史研究的状态,比如“十七年”文学。在这个领域,洪子诚的《材料与阐释》,黄发有的“十七年”文学传媒研究,张均的“十七年”报刊史研究,王秀涛的“第一次文代会始末”的档案研究,是值得注意的成果。张均的这项成果是专著《中国当代文学报刊研究(1949-1976)》,王秀涛的成果是专著《第一次文代会与当代文艺的发生》,两部著作拟编入程光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第三套“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预计2020年出版。还有吴秀明、袁洪权、易彬、斯炎伟、赵卫东等的资料整理和研究。在七八十年代之交这个点,黄平的新时期文学“起源”研究,李建立的《今天》杂志研究,也是新看点。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材料”开始作为“史料学”的骨干部分被重视;“材料”的历史可信度在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文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当代文学史研究 历史研究 新时期文学 评论对象 传媒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 被引量:9
5
作者 陈思和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2-29,共8页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社会主义历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生活实践 二十世纪 中国 大陆文学 文学现象 现实环境 开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性·互动性·双重主体性——“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义勤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9-122,共4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在经历了近 5 0年的发展历程后 ,目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教材滞后、教学方式陈旧、脱离中国当代文学实践等问题正越来越严重地束缚着这门课程的健康发展。可以说 ,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而开放性...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在经历了近 5 0年的发展历程后 ,目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教材滞后、教学方式陈旧、脱离中国当代文学实践等问题正越来越严重地束缚着这门课程的健康发展。可以说 ,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而开放性模式、互动性模式和双重主体性模式的教学改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课程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5
7
作者 曾令存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0-139,共10页
中国当代文学已走过60多年了,但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史的研究近年才起步。由于中国当代文学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在进入系统的学科史整理和研究前,有必要对学科史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清理,这不仅关系到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成熟,... 中国当代文学已走过60多年了,但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史的研究近年才起步。由于中国当代文学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在进入系统的学科史整理和研究前,有必要对学科史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清理,这不仅关系到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成熟,还会增进我们对当代文学与社会关系的深入理解。为了更有效地展开讨论,本文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与90年代,并选用人民性、文学性与历史化作为考察三个时期文学史写作的核心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人民性 文学 历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夏志清到司马长风:作为海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资源 被引量:3
8
作者 曾令存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4-152,共9页
考察20世纪70—80年代以后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离不开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他们的文学史观念、文学史结构方式,以及对作家作品的取舍,已成为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与写作资源的... 考察20世纪70—80年代以后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离不开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他们的文学史观念、文学史结构方式,以及对作家作品的取舍,已成为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与写作资源的重要构成。但对于这种情况,学界长期以来关注比较多的还是80年代以后内地的状况和中国现代文学领域,而忽视了他们对中国当代文学和海外的影响。从海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征用资源的角度,重新梳理夏志清与司马长风文学史写作中的相关问题,应是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司马长风 顾彬 海外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认识”——以“十七年文学”的文学史叙述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席扬 薛昭曦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1,共5页
从中国当代文学史对"十七年文学"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十七年文学"的"历史化"进程经历了最初的"现象化"状态、1980年代的二元对立思维下的"否定性"对象化状态和世纪末以来"文化研... 从中国当代文学史对"十七年文学"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十七年文学"的"历史化"进程经历了最初的"现象化"状态、1980年代的二元对立思维下的"否定性"对象化状态和世纪末以来"文化研究"语境下暧昧、矛盾和固化状态。贯穿在这一"历史化"进程之中的是历史认识论的不断改变。具体表现为"历史预设"在不同语境下的"建构—拆解—再建构"的过程。但真正合理、有效的当代文学的"历史化"始终没有建立起来。而要完成这一"历史化"进程,尤应注重对历史进行"陌生化"处理,注重差异和知识谱系的整理,并采用"效果史"的历史思维。历史认识所要抵达的深度,是完成某一历史阶段的精神确证和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历史思维 历史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十七年文学的文学史叙述——从《中国当代文学史稿》到《中国当代文学史》 被引量:2
10
作者 昌切 李永中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9-71,共3页
本文通过考察三部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著作 ,探讨十七年文学是怎样被一代又一代的撰史者构造出来的 ,文学史叙述与意识形态 ,价值观念 。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稿》 意识形态 文化语境 历史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史》前言 被引量:3
11
作者 洪子诚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9-21,共3页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二十世纪 现代文学 五四新文化 概括方法 文学分期 四十年代 五十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观念”、“叙述”与接受反映——从大学课堂教学看“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编撰问题 被引量:2
12
作者 时世平 张立群 《扬子江(评论)》 2010年第1期18-24,共7页
作为'二级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分支,'中国当代文学'无疑会因其开放性而成为一门最具活力同时又最不稳定的学科。虽然,对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 十七年文学 大学课堂教学 历史情境 现代文学 文学史写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出版状况与编辑策略 被引量:3
13
作者 罗长青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3-119,共7页
研究者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深感兴趣,却没有对已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进行梳理,以至于出现了以讹传讹现象。基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论文检索中国当代文学史图书出版题录270种,考... 研究者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深感兴趣,却没有对已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进行梳理,以至于出现了以讹传讹现象。基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论文检索中国当代文学史图书出版题录270种,考察已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出版周期、编撰方式、图书命名、内容体例等各方面的特征,有利于研究者深入认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出版状况与编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编写 大学教材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识与差异:重审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房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由于启蒙文学传统、左翼文学传统和后现代文化思维三种文学史思维的分歧,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表现出缺乏“共识性”评判、“差异性”过分明显的“不稳定性”,其问题表现为外部研究与文学性的不平衡、断裂思维与关联性思维的不平衡、封... 由于启蒙文学传统、左翼文学传统和后现代文化思维三种文学史思维的分歧,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表现出缺乏“共识性”评判、“差异性”过分明显的“不稳定性”,其问题表现为外部研究与文学性的不平衡、断裂思维与关联性思维的不平衡、封闭性与开放性的不平衡和异质性与规律性的不平衡。40年节点是重新审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契机,以此反思与政治性密切相关的文学史书写,倡导更具文学意味和审美个性的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改革开放 共识性 差异性 审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的政治化书写——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反思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瑜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0-155,共6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政治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新时期,当代文学史对"审美转向"的书写在受国内政治话语影响的同时与中国参与国际政治舞台吸收不同国际政治话语的决策有关。诸多当代文学史所坚持的"启蒙&qu...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政治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新时期,当代文学史对"审美转向"的书写在受国内政治话语影响的同时与中国参与国际政治舞台吸收不同国际政治话语的决策有关。诸多当代文学史所坚持的"启蒙"并不是纯质的"启蒙",只是一种被政治渗透的复杂多面体。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只有重新认识和评价一些具体和看似平常的问题,才有可能将我们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话语权 中国当代文学史 审美转向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与控制——论三本中国当代文学史对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再评价、再生产和再传播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丽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4-158,共5页
大学并非只是实施教育的机构,同时也是掌握知识并加以再生产的传播中心。在文学教育方面,大学承担着讲授、评论、组织文学史生产,并将作家作品经典化的一整套程序,在此意义上说,大学教授变成了现代知识的裁判者和传授者,拥有教育体制所... 大学并非只是实施教育的机构,同时也是掌握知识并加以再生产的传播中心。在文学教育方面,大学承担着讲授、评论、组织文学史生产,并将作家作品经典化的一整套程序,在此意义上说,大学教授变成了现代知识的裁判者和传授者,拥有教育体制所赋予的多种权利。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孟繁华、程光炜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等三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创作所作的再评价、再生产和再传播,发挥了"重说"经典、规范知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大学的权力 经典再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7
作者 席扬 温左琴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8-142,共5页
自1959年至新世纪初,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主体已明显分化为"史性研究"与"当下批评"两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史经典的指认与重释活动,不仅贯穿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研... 自1959年至新世纪初,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主体已明显分化为"史性研究"与"当下批评"两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史经典的指认与重释活动,不仅贯穿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四个阶段之中,而且各个时期对经典指认的主导思维与其时的文化思潮、学术思潮的启迪和制约密不可分;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方法的更移,具体体现为从"主题本位论"到"审美本位论",再到"价值多元性体认"等方面的梯次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阶段性 主体分化 重释 方法更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中立”与文学史书写——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方法论探析
18
作者 徐敏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4-140,共7页
洪子诚以价值中立的学术立场撰述中国当代文学史,出色运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挖掘了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全方位渗透进文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同时又对这一思路背后的"解构"意识持保留态度,从而引发学界争议。不同学者因... 洪子诚以价值中立的学术立场撰述中国当代文学史,出色运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挖掘了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全方位渗透进文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同时又对这一思路背后的"解构"意识持保留态度,从而引发学界争议。不同学者因着相异的现实认知与研究动力,而对知识与权力、审美与意识形态诸关系产生彼此抵牾的理解与阐释方向。此一学案为衡估当代文学学界的学术诉求及限度,提供了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中立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整体优化的当下之思
19
作者 叶烨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6-138,共3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实现整体优化。教师只有树立符合当代文学"整体性"和"开放性"特征的教学观念,针对本校教学对象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既注重整体把握历史,又注重诠释文学现象与作...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实现整体优化。教师只有树立符合当代文学"整体性"和"开放性"特征的教学观念,针对本校教学对象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既注重整体把握历史,又注重诠释文学现象与作家作品,并且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才能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课程 教学改革 整体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完整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编纂史著作——罗长青《中国当代文学概念与文学史写作》序
20
作者 郜元宝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7年第1期44-47,共4页
罗长青前年来复旦做博后研究,申报课题是正在做的国家社科项目"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理论争鸣热点研究",作为联系导师,我觉得不妥,但看他信心满满,就没说什么,只建议个别章节做些调整,略显系统性。果然,进站汇报时专家组质疑颇多,认为那... 罗长青前年来复旦做博后研究,申报课题是正在做的国家社科项目"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理论争鸣热点研究",作为联系导师,我觉得不妥,但看他信心满满,就没说什么,只建议个别章节做些调整,略显系统性。果然,进站汇报时专家组质疑颇多,认为那些争鸣问题若逐一展开,势必难以聚焦;有些是文坛和媒体炒作,未必有多少学术性。建议换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写作 概念 著作 编纂 中国文学理论 媒体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