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由《活着之上》看中国当代作家的缺失 |
旷新年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2
|
文学的地方政治与中国当代作家魔幻叙事的异质化书写 |
陈黎明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3
|
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屏幕化类型研究 |
李敏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4
|
近三十年法国报刊对中国当代作家的接受、评价与阐释 |
陈嘉琨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5
|
|
5
|
论中国当代作家的“宗教热” |
李俏梅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
1996 |
4
|
|
6
|
中国当代作家的社会角色危机 |
许子东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8 |
1
|
|
7
|
放大了的文苑传——且说《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 |
韩石山
|
《出版广角》
|
1997 |
0 |
|
8
|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作家 |
朱文华
|
《学习与探索》
|
1987 |
0 |
|
9
|
《催眠师甄妮》:情动实践与“新人”的当代性 |
杨姿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0
|
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不足 |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11
|
一种态度:关于中国文学、翻译及诗——奥地利翻译家、诗人维马丁(Martin Winter)访谈 |
周维东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6 |
0 |
|
12
|
莫言小说的“中国经验”与艺术传达──以《生死疲劳》为中心的考察 |
张洪波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4 |
0 |
|
13
|
文学世家背景与叶兆言的创作风格 |
赵普光
牛亚南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4
|
泛乡土社会世俗的烟火与存在的深渊——西方语境下的毕飞宇小说海外传播与接受 |
赵坤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8
|
|
15
|
莫言作品在法国的译介及其启示 |
刘云虹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4
|
|
16
|
《极花》:巫史传统下的和解与暴力 |
梅兰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7
|
心怀广宇的守望——论马克·吐温、塞林格对王怀宇小说创作的影响 |
于健
赵沛林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8
|
安魂,或卑微者的颂诗 |
何平
|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19
|
从文学到银幕:《长恨歌》的跨媒介叙事探赜 |
李欣蔚
马潇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20
|
爱与神的共同体——论迟子建的人文理想与写作实践 |
李德南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