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测度研究
1
作者 曹玮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8,共12页
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从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性、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韧性、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可持续性、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从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性、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韧性、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可持续性、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引领性方面切入,构建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4—2023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以熵权法与TOPSIS-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进一步,采用区域差距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解析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区域差距以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综合得分整体较低,省域间差距显著。东部区域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最高,中部区域次之,西部区域最低。区域内差距是导致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区域差距形成的主要来源。三大区域的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差距均呈现缩小特征。由此,应建立绿色现代化发展支撑体系,实施区域绿色现代化协调发展战略,盘活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引领效应,为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TOPSIS-灰色关联度模型 区域差距分析法 核密度估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能否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基于制造业服务化视角 被引量:20
2
作者 孙英杰 陈艳华 林春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6,共8页
基于200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从制造业服务化视角入手尝试探讨绿色金融对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赋能效应。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形关系,且表现出要素禀赋、产业结构以及市场化... 基于200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从制造业服务化视角入手尝试探讨绿色金融对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赋能效应。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形关系,且表现出要素禀赋、产业结构以及市场化程度的异质性特征。同时,受绿色技术创新和环境规制调节效应的影响,绿色金融可提前跨越拐点,赋能制造业服务化。鉴于此,应有重点、分阶段及分区域地加快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并加强环境规制,助力绿色金融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中国式现代化 产业体系建设 制造业服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产业空间体系演变
3
作者 赵儒煜 肖茜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7,共12页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在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该体系涵盖产业技术体系与产业空间体系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彼此依存、相互作用,并且在实践中实现了有机的整合。迄今为止,中国的产业空间体系演变呈现出,在构建机制上从制度约束逐步...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在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该体系涵盖产业技术体系与产业空间体系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彼此依存、相互作用,并且在实践中实现了有机的整合。迄今为止,中国的产业空间体系演变呈现出,在构建机制上从制度约束逐步向市场调整转变、在内在关联上从业间关联为主向业内关联为主转移、在空间形态上从线型关联向网络关联扩大、在体系构建上从“全国一盘棋”向“区域产业空间体系”倾斜的演变特征。党的二十大之后,中国式现代化对产业空间体系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产业空间体系调整将以主要经济区域构建各自区域产业体系的方式,以空间品质作为产业空间选择的核心要素,打造以城市为基本单元,以城市群为依托,城乡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新型都市圈产业空间格局,并通过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区域政策的扶持,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完善的现代产业空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空间体系 产业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测度与推进路径
4
作者 张锐 马云志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11-116,共6页
文章基于2013—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明显区域与省份差异,区域层面呈现“东部—中部—西... 文章基于2013—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明显区域与省份差异,区域层面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省份层面表现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排名一直靠前,宁夏、青海、甘肃排名长期靠后。分维度来看,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四个维度的指数排名依次为产业融合化、产业现代化基础支撑、产业智能化、产业绿色化,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基础设施、市场化水平、金融发展水平、新质生产力、政府扶持均有助于提升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鉴于此,应大力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重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稳步健全金融服务体制机制,有侧重地发挥政府扶持作用,以推进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融合化 产业智能化 产业绿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支持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际经验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15
5
作者 潘锡泉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9-96,共8页
“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擘画了宏伟的蓝图,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理应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金融强国、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目标,旨在发挥金融对我... “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擘画了宏伟的蓝图,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理应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金融强国、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目标,旨在发挥金融对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赋能作用,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金融体系结构失衡比较明显、尚未形成有助于实体企业融资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数字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金融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基于合理性、广覆性、高效性、先进性和安全性五个维度,从优化现代金融结构体系、构建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数字技术的应用赋能、大力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五个方面提出了金融支持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支持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产业体系 国际经验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驱动政策、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被引量:1
6
作者 许军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1,共7页
文章基于2003—2022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创新驱动政策、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创新驱动政策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正向... 文章基于2003—2022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创新驱动政策、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创新驱动政策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创新驱动政策对非资源型城市、大城市、数字化水平较高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更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创新驱动政策可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而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证实,创新驱动政策不仅能够推动本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还可赋能邻近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政策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新质生产力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的内涵界定与构建路径
7
作者 白永秀 闫雪培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9,共12页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却鲜有文献将山域经济及其独特的产业体系从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剥离出来、辨清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生态保护是山域产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本文以秦岭山域产业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秦岭资源禀赋和...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却鲜有文献将山域经济及其独特的产业体系从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剥离出来、辨清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生态保护是山域产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本文以秦岭山域产业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秦岭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提出秦岭应构建以文化产业为灵魂、以生态旅游产业为载体、以生态产业为本色、以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的“文旅生农”一体化协同推进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融合、智能、安全的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通过文化产业大众化、旅游产业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农业产业特色化以及“文旅生农”一体化,稳步构建秦岭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将秦岭大保护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相结合,切实推进秦岭大保护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行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绿色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 “文旅生农”一体化 资源禀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式消费现代化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李慧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28-132,共5页
本文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固定效应模型,验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式消费现代化的影响,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二者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式消费现代化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在经过稳... 本文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固定效应模型,验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式消费现代化的影响,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二者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式消费现代化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在经过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结论并未改变。通过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调整促进中国式消费现代化。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式消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在高科技水平地区和劳动技能水平偏高组更明显。研究结论为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国式消费现代化提供了基本依据和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结构升级 就业结构调整 中国式消费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如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正 马宏伟 +3 位作者 戴青云 谢笑珍 张育广 吴世勇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共12页
围绕新工科如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教探索》编辑部组织了一组笔谈。李正在题为《新工科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思考》的文章中提出三条路径:一是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通过优化学科布局、革新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建设和搭... 围绕新工科如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教探索》编辑部组织了一组笔谈。李正在题为《新工科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思考》的文章中提出三条路径:一是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通过优化学科布局、革新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建设和搭建产学研平台,为产业提供适配性人力支撑;二是推动产业需求侧牵引,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科研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功能,实现知识价值高效转化;三是强化教育-产业双链耦合,构建协同创新联盟和创新协作网络,与产业共创区域创新生态。马宏伟在题为《全面深化新工科改革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文章中指出,新工科建设应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地方高校需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动态调整学科结构。他还提出了持续优化顶层战略谋划、进一步完善落实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激发多主体深度参与等深化新工科改革的思考,以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支撑,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戴青云在题为《重构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文章中指出,重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重构学科专业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聚焦根技术与产业需求;优化中高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目标衔接与能力进阶;建设产教融合的实践课程和教材体系,破解“两张皮”难题;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教师实践与创新能力。通过综合改革,为新工科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谢笑珍在题为《新工科何以赋能产业技术变革》的文章中,阐释了新工科建设与产业技术变革这两大异质的社会系统之间的共性诉求和内在逻辑一致性。新工科以“使命、问题、需求”为导向,与产业界及国家/区域发展之间形成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一致性,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技术开发融合发展。通过构建可模式化的“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融合机制,设计以学科逻辑与产业技术逻辑为双导向的专业建设机制,及完善的知识管理制度与跨校企合作创新平台等组织机构,校企业人员双向聘用的兼容机制,实现“四链”融合发展。这一过程需国家系统化制度和政策保障,其中的关键是学术治理制度变革,建构与此适配的学术治理机制,确保可持续性的产教融合发展。张育广在《以新工科之“新”育产业发展之“智”》的文章中指出,新工科以其学科交叉、实践导向、动态适应的特质,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激活产业创新原动力;产教协同育人,为企业培养实战人才;建立动态响应机制,构建产业生态韧性网。新工科与产业集群的“双向赋能”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动能”,助力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吴世勇在题为《重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韧性》的文章中指出,新工科教育需从学科交叉、产教融合、能力塑造三维重构,以培养韧性人才。当前新工科教育面临学科交叉行政化、产教协同表面化、课程体系理科化等问题。面向未来,应构建以AI为核心模块的课程体系,实施“订单式”培养计划,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并加强价值、知识、能力韧性培养。通过系统性重构,新工科教育将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教育供给侧改革 教育-产业双链耦合 区域创新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 产教融合 科技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 韧性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建设的实践进路 被引量:1
10
作者 戴红磊 方千华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1-288,共8页
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源泉,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建设对于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建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新质生... 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源泉,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建设对于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建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通过科学技术驱动、资源配置优化、组织形式创新等不断促进体育产业体系的完整化、智能化、创新化、融合化、安全化和绿色化。当前,产业结构不优、产业流通不畅、产业创新不强、产业融合不深、产业韧性不足和产业绿色不够等是阻碍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六化”建设的现实掣肘。据此提出,以结构优化为重点,助推体育产业体系完整化;以数据要素为驱动,助推体育产业体系智能化;以自主创新为牵引,助推体育产业体系创新化;以数字经济为依托,助推体育产业体系融合化;以强基韧链为根本,助推体育产业体系安全化;以低碳转型为抓手,助推体育产业体系绿色化等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建设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 智能化 绿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刘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7,共10页
利用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调节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数字金融能够显著驱动本... 利用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调节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数字金融能够显著驱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字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存在产业规模与资源富集度异质性;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素集聚在数字金融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据此,提出促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加速推动要素集聚的政策建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中国式现代化 产业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 要素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被引量:32
12
作者 王梁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55-65,共11页
基于2012-2022年中国内地31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由异质性分析可知,数字经济对资源型省份、经济发达地区与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 基于2012-2022年中国内地31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由异质性分析可知,数字经济对资源型省份、经济发达地区与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从作用机制来看,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路径。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经济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促进邻近省域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曦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54-65,共12页
基于2011—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定基功效系数法、线性加权法度量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11—2021年中国式现代化产业... 基于2011—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定基功效系数法、线性加权法度量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11—2021年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及各维度表现均呈上升态势;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具体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趋势。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表明,金融发展环境、地区环境容忍度、人口集聚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外商投资强度、政府调控力度是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应协同高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持续强化金融支持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 现代化经济体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姗姗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17,共6页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能够有效强化产业协同联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文章以2010—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数实产...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能够有效强化产业协同联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文章以2010—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在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南方地区和信息化程度较高地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赋能效应更明显。空间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能够加快本地和邻近地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数实产业技术融合 新质生产力 信息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教育史学科建设:历史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方略
15
作者 相巨虎 黄一庆 黄书光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教育史学科建设主要强调教育史学科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价值。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的教育史学科建设历经20世纪初期的初步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稳步推进、改革开放时期的复兴重建以及21世纪以...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教育史学科建设主要强调教育史学科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价值。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的教育史学科建设历经20世纪初期的初步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稳步推进、改革开放时期的复兴重建以及21世纪以来的时代转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从现实困境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史学科建设提出诸多挑战,主要集中在学科性质定位模糊、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现实意识薄弱、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以及数字化转型滞后等方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教育史学科建设应以回归教育本性与推进数字化赋能、深化理论研究与促进跨学科融合、立足中国本土与加快国际合作等为优化方略,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教育史 学科建设 历史逻辑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中介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许东海 卢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0-145,共6页
选取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金融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创新可以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新质生... 选取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金融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创新可以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在金融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发挥显著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低人口密度地区,金融科技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促进作用在高人口密度地区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夯实金融科技创新基础、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涌现、打造差异化发展模式的建议,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转型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与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内在机制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森浩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6-188,共13页
以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样本,研究利用基准回归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可以有效助力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 以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样本,研究利用基准回归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可以有效助力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推动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农业资源禀赋异质性,对东部地区和农业大省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更强。数字乡村建设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存在以自身为门槛的双重门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中国式农业产业现代化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村居民数字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空演化及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国旺 曲雪娇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9,共11页
不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有效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全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标体系,利用CRITIC-熵权组合权重的TOPSIS模型测度我国30个省域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 不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有效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全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标体系,利用CRITIC-熵权组合权重的TOPSIS模型测度我国30个省域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并采用基尼系数法和收敛模型探析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空演化及收敛特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缓慢上升,但整体水平较低。立足总体差异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不断下降,且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立足区域内差异而言,东部、中部与东北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区域内差异呈缓慢下降态势,西部地区区域内差异则持续上升;立足区域间差异而言,东部-东北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间的差异波动上升,其余地区区域间差异均缓慢降低。全国层面及四大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均具备绝对和条件β收敛性,其中中部地区绝对β收敛速度最快,东部地区条件β收敛速度最快。城镇化率、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水平及技术创新水平均能够显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 时空演化 CRITIC-熵权组合权重法 收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19
作者 努尔孜巴·阿布都塞拉木 安瓦尔·买买提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85-189,共5页
以新疆为研究区,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相对发展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入探究2010—2022年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2010—2022年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 以新疆为研究区,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相对发展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入探究2010—2022年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2010—2022年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虽有起伏,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对发展度从2010年的2.9983下降至2022年的0.6240,协调特征由2010年的新型城镇化滞后型转变为2018年的同步发展型再转变为2019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滞后型;耦合协调度从2010年的0.4894上升至2022年的0.8458,耦合协调类型由2010年的濒临失调型转变为2022年的良好耦合型,整体向良性互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人类思维数字化转型的动因、表征与引导理路
20
作者 谢加书 陈阳芳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2,共12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人类思维正经历从传统经验主义到数字算法理性的范式转型。人类思维数字化转型,是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产物,是以AI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人类思维演进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人类思维的主体结构、知识体系、工具... 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人类思维正经历从传统经验主义到数字算法理性的范式转型。人类思维数字化转型,是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产物,是以AI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人类思维演进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人类思维的主体结构、知识体系、工具和方式等核心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数智时代人类思维在上述要素层面分别出现了从单一主体到人机协同、由相对封闭至开放生态、溯传统工具及智能数字、自经验依赖至数据驱动的数字化嬗变,呈现出智能系统与人类思维“脱钩”的潜在危机。故而,建议构建“主体—技术—制度—伦理”四维协同机制的理论框架,通过打造“知—情—意—行”联动机制,持续推进数字素养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算力算法的设计与应用;创新“四项大数据治理制度”,完善大数据治理体系;建强“德性—规范”约束框架,建立技术伦理道德体系等理路,引导人类思维数字化转型与中国式现代化深度耦合,为数字强国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思维范式转型 数字算法理性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四维治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