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辩证阐诠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明冲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4,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观呈现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文化层面的塑造功能和客观效用。从辩证哲理视角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我们全面洞察和把握其内在逻辑与结构特征提供了深刻且清晰的解...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观呈现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文化层面的塑造功能和客观效用。从辩证哲理视角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我们全面洞察和把握其内在逻辑与结构特征提供了深刻且清晰的解析框架。“危机”与“机遇”的辩证统一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驱动力;“传承”与“创新”的内在联系勾勒着文化思想的历史脉络;“理论探索”与“实践部署”的兼顾并举彰显出文化战略的深远视野;“党的领导”与“群众参与”的协同联通确保了文化建设的正确导向和依托基础;“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结构互动体现着文化交融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当前阶段目标”与“多时态愿景”的有序衔接内蕴了文化目标的连贯性和前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形态 辩证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蕴含严密完整的自主知识体系
2
作者 郑飞 赵瑞泽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7,共8页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命题与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蕴含世界关怀、资本批判和人类解放三重维度,从根本上指向超越资本主义的文明实践。“两个结合”是支配文明研究、文明建设、文明互...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命题与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蕴含世界关怀、资本批判和人类解放三重维度,从根本上指向超越资本主义的文明实践。“两个结合”是支配文明研究、文明建设、文明互鉴的内在逻辑,是在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本质规定性,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底色,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发展路径,蕴含着严密完整的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 “两个结合” 文明互鉴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生成逻辑、结构层次及建构理路 被引量:1
3
作者 雒自新 孙蓓蓓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9,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作为“新的文化生命体”,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规律与核心内涵。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依托于“第二个结合”的真理特质,铸魂于文化主体从自在走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作为“新的文化生命体”,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规律与核心内涵。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依托于“第二个结合”的真理特质,铸魂于文化主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精神觉醒,得益于世界文化成果的交流互鉴。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结构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底色,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叙事体系,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文化秩序。在实践中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文化发展动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增进文化发展成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1
4
作者 嵇睿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建构历程遵循着特定的实践逻辑。从实践立场层面,它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呈现出“多”与“一”的理论样态“、本”与“源”的合力结构、“前”与“后”的...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建构历程遵循着特定的实践逻辑。从实践立场层面,它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呈现出“多”与“一”的理论样态“、本”与“源”的合力结构、“前”与“后”的建构遵循;从实践前提层面,它高度遵从前瞻意识与创新思维相统一,体现了在“古”与“今”中明确现代内涵、在“本”与“新”中澄明存在形式、在“根”与“魂”中揭示形态内核;从实践原则层面,它着重凸显系统集成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兼顾“广”与“深”的文化构建原则、统筹“主”与“次”的文化发展秩序、蕴蓄“破”与“立”的文化更新规律;从实践价值层面,它深刻体现民族禀赋与全球主义相统一,表现为于“时”与“势”中厘清文明转型诉求、于“大”向“强”中筑牢民族文化认同、于“中”与“外”中构建新型文明格局。通过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实践逻辑,对彰显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巩固文化主体性以及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 “第二个结合”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进路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钰 张衡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4期185-188,共4页
文化作为乡村的“灵魂”,文化兴则乡村兴。大力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当前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着主体、存续、发展等多重困境,要对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现状进行分析,增强文化自信、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作为乡村的“灵魂”,文化兴则乡村兴。大力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当前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着主体、存续、发展等多重困境,要对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现状进行分析,增强文化自信、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破解传统现代化发展模式所引起的弊病,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文化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 现实困境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治理的基础、逻辑进路与终极关怀
6
作者 刘亚玲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88,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文化治理,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乡风文明和乡村文明形态的重塑。作为乡村文化治理的基础性力量,价值观治理是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它不仅体现了乡村善治目标与农民主体自觉的内在统一,而...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文化治理,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乡风文明和乡村文明形态的重塑。作为乡村文化治理的基础性力量,价值观治理是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它不仅体现了乡村善治目标与农民主体自觉的内在统一,而且体现了善治手段与治理过程的一致性。乡村文化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内在的“文化黏合剂”,以产业治理、制度治理、空间治理以及公共文化活动治理等实践创新形式,渗透到乡村社会生产生活的各种具体行动之中,形成推动乡村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整合力量。广大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主体,中国乡村文化治理要以人为中心,以提升人的内生性文化质量为终极关怀,为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治理 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7
作者 刘富胜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经历了主体性迷失、适我性选择和为我性开创的过程,其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两个不走”与“四个不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以国家安全为前提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现代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这种形态既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 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经历了主体性迷失、适我性选择和为我性开创的过程,其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两个不走”与“四个不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以国家安全为前提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现代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这种形态既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既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政治主体性和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主体性,也充分彰显了和谐密切的党群主体间性、团结统一的民族主体间性和包容互鉴的人类主体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研究
8
作者 颜双波 田晓娟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4期181-184,共4页
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内部逻辑是村民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外部逻辑是村民行动团结一致,这也是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延续,其承载着历史和传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可以促进村民新思想观念发展。为进一步分析文化推动乡村... 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内部逻辑是村民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外部逻辑是村民行动团结一致,这也是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延续,其承载着历史和传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可以促进村民新思想观念发展。为进一步分析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困境,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和政策支持,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文化与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协调发展,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 乡村振兴 内生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振兴实践路径探析
9
作者 郭婷婷 王金环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11期186-188,共3页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动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新时代...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动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新时代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挑战,该文从村民文化认同、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振兴开拓了新模式、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文化 文化建设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论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晓婧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6,共11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出鲜亮的传统文化底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智慧。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并且以其独...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出鲜亮的传统文化底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智慧。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并且以其独有的精神特质、价值理念、思维特征,培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品格,涵育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启迪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与滋养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彰显出中华文明的新高度,充分展示了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路径、内涵、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沈江平 杜雪曼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7,共8页
作为人类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内核,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形成于一定的科学路径。其构建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在遵循“第二个结合”根本原则基础上秉持独立自主发... 作为人类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内核,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形成于一定的科学路径。其构建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在遵循“第二个结合”根本原则基础上秉持独立自主发展和文明互鉴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得以建构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独特“六观”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基本内涵,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层次性。从文化层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塑造,有利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滋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充分展现作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形态 建构路径 基本内涵 精神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生成逻辑、内涵特征与实践要求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求真 郑胜水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36,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以建设中华文明为主题的价值体系,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图景,其生成过程有着内在的逻辑。“两个结合”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生成的理论逻辑,中华文明的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以建设中华文明为主题的价值体系,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图景,其生成过程有着内在的逻辑。“两个结合”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生成的理论逻辑,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生成的时代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形成的实践根基。在实践要求上,应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凸显新时代文化主体性,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实践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包容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文化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三重特质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明冲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44,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其内涵丰富、意蕴深厚,具有鲜明特质。从延承性特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作为中国共产党“两个结合”理论的文化递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这一魂脉为思想路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其内涵丰富、意蕴深厚,具有鲜明特质。从延承性特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作为中国共产党“两个结合”理论的文化递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这一魂脉为思想路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为精神赓续。从生动性特质来看,主体性、互鉴性、人民性、方向性、守正创新性共同构筑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发展逻辑。从价值性特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彰显了其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进而为科学指引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奠定坚实基础,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树立原则典范和方法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十五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进阶
14
作者 陈建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51,共9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过20年运作,已取得文化惠民与赋能乡村振兴的显著效果,但也面临一定的内卷化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聚焦建设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过20年运作,已取得文化惠民与赋能乡村振兴的显著效果,但也面临一定的内卷化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聚焦建设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维度为“十五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承前启后、贯通畅达、平衡融合明晰了理路。为此,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南,下移治理重心,化体系末梢为治理靶心,促进融合平衡发展变薄弱地带为关键枢纽,进而实现“十五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进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公共文化服务 十五五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内涵辨析、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15
作者 林子筱 张德钗 陈潜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1-159,共9页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铸就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从生发动态、生成形态以及生长状态三个阶段对新的文化生命体进行内涵辨析,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在深刻的“化学反应”中形成的文化生命体,拓展了中国特...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铸就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从生发动态、生成形态以及生长状态三个阶段对新的文化生命体进行内涵辨析,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在深刻的“化学反应”中形成的文化生命体,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具有持续生长的生命特性。新的文化生命体有着特定的生成逻辑,其诞生于“根脉”与“魂脉”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孕育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历史逻辑,生发于“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现实逻辑。新的起点上,推动新的文化生命体孕育生长,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守好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建设方向;立足文化主体性,推动“两个结合”深度融合;坚定文化自信,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程中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命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5-38,共4页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具有多元维度。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现实适用、文化学说的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推进,“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成为可能,是其理论维度;“百家争鸣”的文化底蕴、“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具有多元维度。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现实适用、文化学说的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推进,“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成为可能,是其理论维度;“百家争鸣”的文化底蕴、“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特征、“两创”助力下的文化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成为可能,是其历史维度;以“文化自信”为体,以“守正创新”为相,以“开放包容”为用,“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的文化形态”成为可能,是其实践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基于鹤庆县的考察 被引量:9
17
作者 范建华 黄小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77,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别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文化产业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撑,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关键抓手,对建设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具有显著的赋能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别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文化产业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撑,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关键抓手,对建设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具有显著的赋能作用。鹤庆县持续推进“一村一业”发展模式,形成了以新华村为引领,覆盖县域整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大合力、激发和坚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村民主体性地位、以“一村一业”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等途径,探索出了一条以特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文化产业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 鹤庆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塑造的理论澄明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海 梁建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138,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之一,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需要从理论层面澄明塑造的理论范式、理论偏差与理论进路。从理论范式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塑造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守正之维,坚...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之一,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需要从理论层面澄明塑造的理论范式、理论偏差与理论进路。从理论范式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塑造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守正之维,坚持“两个结合”的创新之路,追求“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逻辑之果。从理论偏差来看,必须澄明与扬弃“二元对立思维范式”,“个人主义的张扬”与“集体主义的缺失”,“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等理论偏差与误区。从理论进路来看,必须选择与遵循一元与多元相统一、个体与集体相统一、民族与世界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的塑造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形态 文化主体性 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价值、困境及发展进路 被引量:2
19
作者 白冰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3-64,共2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乡村数字文化建设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是适应数字时代、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要求,亦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审视当前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境遇,仍面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乡村数字文化建设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是适应数字时代、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要求,亦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审视当前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境遇,仍面临着乡村文化数字转型困难、农村居民数字素养薄弱、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数字治理能力和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应通过加强乡村数字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提高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提高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提升乡村数字文化治理能力等措施,破解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困境,为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取得新成效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乡村 乡村文化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人学逻辑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潇珊 陆永胜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8,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层面的独特创新,揭示出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本质规定,蕴含着深刻的人学逻辑。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进行理论溯源和逻辑确证,既是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层面的独特创新,揭示出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本质规定,蕴含着深刻的人学逻辑。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进行理论溯源和逻辑确证,既是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阐发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内在价值的依据。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人学逻辑可从三个维度展开:以人的存在为逻辑起点,以人的发展为逻辑展开,以人的现代化为逻辑旨向。从逻辑起点看,“真正的人”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渐进生成,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内在生命维系和超越发展的逻辑起点;从逻辑展开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的具体呈现,以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呈现出引领人的思想解放过程;从逻辑旨向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内蕴着以人的现代化为逻辑旨向的总体性、过程性命题,呈现出引领人走向协调、自由、全面的重要价值,回应了关于人的前进方向的终极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形态 人的现代化 人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