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与机制——基于本土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林 黄懿翀 陈云涛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9,共15页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成为我国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而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入传统产业,拓展产业边界,助...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成为我国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而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入传统产业,拓展产业边界,助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基于2012—2023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未含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西藏地区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分析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新质生产力可有效推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本土技术创新在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即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促进本土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三个子维度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均显著,且呈现数字劳动资料>数字劳动者>数字劳动对象的特征;在三大地区,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均显著,且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特征。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即随着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升,其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呈现非线性递增特征。为更好地推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应着力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培育数字新质生产力;建立科技创新高地,促进本土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差异化施策,构建数字新质生产力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 本土技术创新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普惠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千慧雄 安同良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4,共11页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而更加普惠的金融支撑体系是现代复杂性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但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金融排斥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为此中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建设...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而更加普惠的金融支撑体系是现代复杂性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但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金融排斥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为此中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建设,以缓解和消除金融排斥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从中国的实践来看,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作用不显著;普惠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融资约束缓解机制、融资成本降低机制、人力资本回流机制等渠道传导。未来中国应继续多维度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建设,培育多元化创新主体和创新网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撑;同时以普惠金融助力中国金融强国建设,从而实现以金融强国育化科技强国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普惠金融 技术创新 融资约束 人力资本回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主体观: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化基因及其创新
3
作者 成龙 陈婵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8,共12页
互主体观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基因,它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独有的精神气质,突出表现为“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天人观,“群己合一、成己成人”的人我观,“形神一体、身心和谐”的身心观... 互主体观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基因,它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独有的精神气质,突出表现为“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天人观,“群己合一、成己成人”的人我观,“形神一体、身心和谐”的身心观,使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观、价值观上与西方现代化迥然不同,并因而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版图,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主体观 中国式现代化 天人观 人我观 身心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机制与效应——基于科技创新门槛效应分析
4
作者 刘和东 张源敬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5-36,共12页
将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现代化5个维度剖析基于科技创新的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机制。构建门槛模型,采用2015—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数字经济、科技创新、... 将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现代化5个维度剖析基于科技创新的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机制。构建门槛模型,采用2015—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相关数据,测度基于科技创新的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及其5个维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①数字经济能显著正向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其对中国式现代化存在先增后减的正向影响;②从5个维度看,数字经济对经济、政治、文化存在先增后减正向型影响效应,对社会与文明现代化具有U型影响效应;③科技创新在数字经济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提出通过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中国式现代化 科技创新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历史前提决定论及其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形态
5
作者 肖士英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6,共10页
前提是事物演化及人行动的先决条件与基础。决定是一事物限定另一事物,使后者统一于前者的过程。《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的命题,把“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判定为在全部人类历史中... 前提是事物演化及人行动的先决条件与基础。决定是一事物限定另一事物,使后者统一于前者的过程。《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的命题,把“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判定为在全部人类历史中居于统摄性、总揽性、贯穿性地位的决定力量,把生成该历史前提判定为全部人类历史的内涵,把该历史前提得以可能的内在要求及其满足活动的范围判定为全部人类历史的外延,从而基于此建构起了作为马克思历史决定论本然形态的历史前提决定论,有效地消解了马克思历史决定论被误解和攻击的诱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入新时代,以“人民至上”统摄其全部内容和过程,把“人民的存在发展”确立为新历史时代得以可能的前提,建构起了“人民的存在发展”取向的历史前提决定论,形成了马克思历史前提决定论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前提决定论 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的存在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创新发展赋能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6
作者 刘佳勇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23-127,共5页
文章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创新发展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创新发展可有效驱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数字创新发展能够通过推动要素配置和产业集聚来赋能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数字... 文章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创新发展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创新发展可有效驱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数字创新发展能够通过推动要素配置和产业集聚来赋能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数字创新发展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各子维度来看,数字创新发展对中国式产业结构现代化、中国式产业管理现代化、中国式产业经济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协同现代化和中国式产业绿色现代化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中国式产业经济现代化的驱动作用最强;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创新发展对东部地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驱动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创新发展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 要素配置 产业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理论与实践
7
作者 陈劲 吴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72,230,231,共12页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实践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关键支撑。基于科技创新治理的内涵与本质,可深入分析其核心特征及其与国家创新体系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背景,剖析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现代...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实践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关键支撑。基于科技创新治理的内涵与本质,可深入分析其核心特征及其与国家创新体系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背景,剖析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与关键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价值导向;构建以创新资源统筹和多元主体协同为核心的组织模式;通过动态适配治理体系与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智慧治理能力;通过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制度保障。最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实践逻辑应包括理论强化、主体培育、范式转变、组织重塑与持续变革五个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8
作者 孙雷 孙天舒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7,共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现代化”认知上的本土化、中国化,显现出中国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新时代新征程守正创新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现代化”认知上的本土化、中国化,显现出中国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新时代新征程守正创新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观点和方法。因此,守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创新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鼎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守正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与中国式经济现代化
9
作者 芮琳琳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5,共6页
伴随“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采用2012—2022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创新对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并分析资源配置效率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 伴随“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采用2012—2022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创新对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并分析资源配置效率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创新可显著促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发展,资源配置效率在绿色金融创新对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影响中具有正向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发现,绿色金融创新对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表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特征;绿色金融创新对经济绿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较强,对经济开放现代化的推动作用较弱。对此,应建设绿色金融创新高地、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和因地制宜地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经济现代化 绿色金融创新 资源配置效率 绿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群治理与创新
10
作者 柳建文 徐铭辰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城市群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平衡人口流动和优化产业布局、协调区域公共服务资源和促进共同富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扩大民主参与和集体协商等方面卓有成效。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 城市群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平衡人口流动和优化产业布局、协调区域公共服务资源和促进共同富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扩大民主参与和集体协商等方面卓有成效。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涵特征,具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本质要求,未来城市群治理需要重点统筹人口流动、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促进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加强城市群内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和不同主体之间的多重利益关系调节;注重城市群文化集丛建设,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建设“生态城市群”;加强培育城市群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城市群意识,完善城市群民主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城市群 共同富裕 利益调节 民主协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规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突破——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创新
11
作者 何海根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2,共8页
中国是典型的超大规模后发国家,既具有跨越式发展的潜力,又面临着“后发”和“超大规模”带来的独特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这一探索历程呈现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经... 中国是典型的超大规模后发国家,既具有跨越式发展的潜力,又面临着“后发”和“超大规模”带来的独特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这一探索历程呈现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经历从精神被动到精神主动、更为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二是以分阶段、分领域的路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三是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通过独立自主的发展路径、分阶段推进的策略和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民族形式,为同类国家提供了“非西方中心”的现代化范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规模后发国家 四个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式现代化 历史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理论逻辑与实践创新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洋 王福兴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8,共10页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与创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可凭借科技创新优势为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撑。先行梳理新质生产力、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概念,并厘清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理论支撑。新质生产力...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与创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可凭借科技创新优势为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撑。先行梳理新质生产力、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概念,并厘清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理论支撑。新质生产力通过数据要素嵌入重塑生产关系、绿色技术融入打造生态网络、人口红利跃迁夯实人才基底、产业形态颠覆重构发展格局的作用机理赋能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仍需注意,在“大国小农”国情技术困阻、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传导、城乡要素流动制度障碍、农业产业边界融汇阻滞多重因素影响下,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面临科技创新的动力缺陷、“新介质”劳动资料的配置短板、“高素质”劳动者的结构失衡、“新料质”劳动对象的拓展受限等多重问题。对此,以“创新链”“智慧链”“人才链”“产业链”为切入点,提出种源科技创新与绿色技术推广并举、现代装备升级与基础设施完善协同、专项人才回流与新型主体培育并重、传统业态升级与未来农业布局同抓的建议,以期加速推动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 数据要素 种业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证 被引量:1
13
作者 尹西明 魏阙 +1 位作者 陈劲 冯雪皓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4,106,共12页
本文从“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国家创新体系能级提升-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探讨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仿照自然生态规律,利用数据能量作为驱动创新体系能级提升的关键要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 本文从“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国家创新体系能级提升-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探讨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仿照自然生态规律,利用数据能量作为驱动创新体系能级提升的关键要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在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优化科技政策制定机制和提升科技治理精准施策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数字科技创新生态中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的生态学特征。基于研究发现,提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用好数据要素、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等路径,推进数字科技创新和数实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数据要素 国家创新体系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思考——以内蒙古绿色化转型发展模式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傲 莫富荣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同时也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工具,并且对强化生态安全防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在持续推进和发展生态文明过程中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还存在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突出...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同时也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工具,并且对强化生态安全防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在持续推进和发展生态文明过程中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还存在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因此,为推动内蒙古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内蒙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探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并以内蒙古绿色化转型发展模式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优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绿色金融体系及市场交易系统,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有偿使用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产品价值 绿色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推进科技创新的实践路径探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邓恒 姚芳遥 陈柏强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8,共9页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加快实现中国式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以推进科技创新至关重要。文章在明确中国式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之内涵要义的基础上,把握中国式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与科技创新之耦合关...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加快实现中国式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以推进科技创新至关重要。文章在明确中国式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之内涵要义的基础上,把握中国式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与科技创新之耦合关系,通过分析二者耦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明确了各自定位与耦合机制,并借此提出应当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发挥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协同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加强知识产权治理国际话语权,进而为中国式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科技创新形成体系化路径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 科技创新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审计学科功能定位与创新发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甲奎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审计学科的建设亟待加强。基于国家战略需求,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审计学科的功能定位和创新发展问题。研究认为:应当优化审计学科的功能定位,新的功能定位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科学内涵和九大本质... 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审计学科的建设亟待加强。基于国家战略需求,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审计学科的功能定位和创新发展问题。研究认为:应当优化审计学科的功能定位,新的功能定位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科学内涵和九大本质要求。审计本身的功能需重点考虑经济监督、政治监督、文化监督、生态监督、决策参谋和信任建设六个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要不断深化和拓展,要推进审计人才自主培养,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推动研究型审计向纵深发展,突出问题导向,积极开展实践性、应用性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针对性、实效性,强化审计学科的社会服务定位,将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力争在智库建设、合作框架、国家牵引、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审计学科的发展要与审计实践同频共振,要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在创新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审计知识体系;进一步提炼学科方向,推动审计学科交叉融合;加大审计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理顺机制,着力提升审计学科团队创新力;探索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聚焦审计博士点建设,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审计学科 功能定位 创新发展 审计监督 国家治理 研究型审计 中国自主审计知识体系 审计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绿色金融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沈坤荣 李敏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8,176,共12页
绿色金融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历程既是顶层设计的完善过程,也是基层实践的探索过程,在二者的上下联动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就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在机理而言,... 绿色金融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历程既是顶层设计的完善过程,也是基层实践的探索过程,在二者的上下联动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就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在机理而言,绿色金融以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发展领域为逻辑导向,兼顾绿色转型过程中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催生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推进,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质增效。然而,中国当前的绿色金融实践在激励约束、信息披露、标准统一等方面尚有完善空间。为打通现有堵点、优化实践路径,未来的绿色金融发展首先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参与主体积极性;其次要加强数字赋能,联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多重目标;最后要强化内外联动,推进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规则中国化与中国规则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资源配置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科教融汇赋能产教融合的时代价值、理论逻辑、现实问题与推进路径——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萍 王波 徐玉成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66,共8页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生命线,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新方向,以科教融汇赋能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时代价值上,以科教融汇赋能产教融合,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技术...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生命线,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新方向,以科教融汇赋能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时代价值上,以科教融汇赋能产教融合,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服务升级,全面推进落实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战略。在理论逻辑上,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具有内在一致性,均需秉持人才培养与产业服务并重、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互动、协同发展与机制创新并举。围绕当前我国科教融汇体系亟需构建、协同合作机制有待完善、人才培养定位亟待更新、技术研发水平仍需提升等现实问题,建议从夯实融汇体系建设、完善多元主体机制、重塑人才培养定位、增强技术研发水平等方面入手,为高职科教融汇赋能产教融合提供坚实基础,更好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汇 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联合体组态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兼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技术攻关范式 被引量:1
19
作者 夏后学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8,255,共9页
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对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创新联合体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组织范式。基于全国企业创新调查年鉴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核心技术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存... 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对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创新联合体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组织范式。基于全国企业创新调查年鉴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核心技术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存在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志科研协同型、有为政府主导型、有志科研引领型三类创新联合体核心技术攻关组态路径;由企业、高校院所、政府或行业协会、客户组成的创新联合体有助于核心技术突破,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因此,应以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志科研协同型创新联合体为重要抓手,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叠加渗透,推动核心技术涌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联合体 核心技术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格斯晚年书信中的三重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意蕴
20
作者 杨与时 刘军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8,共7页
恩格斯在晚年的书信中捍卫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面对将唯物史观等同于机械决定论的解读范式,恩格斯强调了非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面对将人的意志在历史发展中虚无化的思潮,恩格斯阐明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历史合力... 恩格斯在晚年的书信中捍卫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面对将唯物史观等同于机械决定论的解读范式,恩格斯强调了非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面对将人的意志在历史发展中虚无化的思潮,恩格斯阐明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历史合力论”;面对教条化理解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做法,恩格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本质。正如恩格斯晚年所处时代的特征一样,起源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也面临着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有别于现代化的资本主义模式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来对待,避免了理论的教条化。这在实现对以往现代化模式超越的同时,也续写了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新篇章,体现出唯物史观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晚年书信 唯物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