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书华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科学合理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和应用不仅具有紧迫性而且具有必要性,也能为规范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践论据。本文通过借鉴已有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科学性、实用性、全面性、简洁性的指标构建原则,建立了包... 科学合理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和应用不仅具有紧迫性而且具有必要性,也能为规范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践论据。本文通过借鉴已有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科学性、实用性、全面性、简洁性的指标构建原则,建立了包含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军事现代化、人口现代化7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98个三级指标在内的中国式现代化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机器学习的LASSO筛选变量法,在此基础上再构建出包含7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78个三级指标在内的中国式现代化最终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熵权-TOPSIS法对我国2012~2023年的指标权重和指数进行了分项和综合评价,得出指标权重排序、现代化发展态势、分类重视程度、现代化制约因素等研究结论,继而从统筹推进各领域的协同发展、积极发挥“前十因素”的“火车头”作用、有效补齐迈向高位的制约短板3个方面提出启示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评价指标体系 量化分析 机器学习 LASSO筛选变量法 熵权-TOPSIS法 实体经济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指标体系构建
2
作者 洪丽 李珍 赵青 《社会保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6,共14页
在深度老龄化、少子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下,社会保障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这一体系,应遵循前瞻性... 在深度老龄化、少子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下,社会保障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这一体系,应遵循前瞻性、全面性与系统性、动态性、简洁性和代表性、可操作性五大基本原则。具体的指标体系包含社会公平、保障水平、可持续性与治理机制四个维度,13项二级指标和30项三级指标。根据社会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合成社会保障质量指数,衡量社会保障的发展质量,及其与目标的差距,这就能为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更精准的决策依据。未来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动态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和应受助人口统计口径,建立社会保障动态监测与评估调整机制,并以社会公平维度指标为核心导向,根据社会保障质量指数中的“短板”精准施策,逐步缩小城乡、群体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提升社会保障质量,切实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兜底与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保障 评价指标体系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 被引量:11
3
作者 秦柳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50,共5页
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有利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趋势与主要矛盾。文章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5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 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有利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趋势与主要矛盾。文章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5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2—2020年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综合得分、2020年31个省份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科技创新实力正在快速提升,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国区域之间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差距还较大,有些省份的短板和弱项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评价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四有”好老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春丽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75,共5页
站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职业院校应谋划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全力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按照目标一致、客观量化、指标独立等原则,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 站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职业院校应谋划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全力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按照目标一致、客观量化、指标独立等原则,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四有”好老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基于职业教育“四有”好老师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性,提出“内部学习”与“外部激励”并举、“管理职责考核”与“科研评价激励”互补、“基层组织重构”与“线上中心创新”同步、“政策落实”与“跟踪报告”并推等策略,以期辅助职业院校培养“四有”好老师,推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职业教育 “四有”好老师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基于新质生产力和农村三产融合的中介视角
5
作者 邵建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65,共7页
选取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揭示人工智能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和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呈显著正相关性。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和农村三产... 选取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揭示人工智能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和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呈显著正相关性。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和农村三产融合均属于人工智能作用于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有效机制。异质性分析显示,人工智能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驱动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即在东部地区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省份显著,在其他地区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省份不显著。基于此,提出多措并举营造人工智能发展新生态、双管齐下擘画中国式农业产业链发展新蓝图的政策建议,希冀为促进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 农村三产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探析
6
作者 王前军 韩宝娟 《乡村论丛》 2025年第2期3-11,共9页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农业农村现代化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坚持运用系统观念,系统审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彰显出的价值意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农业农村现代化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坚持运用系统观念,系统审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彰显出的价值意蕴;系统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现代科技融合度不深、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度不够、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度不足、乡村“三治”协同度不高的四大现实困境。从新质生产力激发农业发展新动能、数字化建设擘画农村发展新蓝图、科学化培育塑造农民发展新面貌、党建引领治理发展新格局等方面进行前瞻思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局谋划,系统提升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效能,奋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治理好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系统观念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6
7
作者 孙乔婧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3,共6页
文章基于2012—2021年我国287个地级市的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与作用路径。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明显的赋能效应。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西部地区&... 文章基于2012—2021年我国287个地级市的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与作用路径。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明显的赋能效应。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的分布格局。数字经济深入渗透可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深化科技进步程度,持续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数字普惠金融 科技进步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统计监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庞智强 蔡雪玲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64,共15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其进程与实现程度的统计监测十分必要。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研究逻辑,划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深入探讨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其进程与实现程度的统计监测十分必要。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研究逻辑,划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深入探讨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统计内涵,构建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级三类一体化”监测体系,并实证分析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进程和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实现进程加快,但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呈现东高西低发展格局、梯次推进规律与分级演进特征,东部绝大部分省份已实现农业农村初步现代化,进入基本现代化发展阶段,而西部地区仍落后于初步现代化发展水平;样本期间省域发展速度各异,东部快速增长,西部稳中有升;农业农村发展导向不均,呈重建设轻经营特征。中国应补足西部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劣势,提升基础服务设施的服务功能,加强农业产业融合深度,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加强东西部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统计监测 中国式现代化 初步现代化 基本现代化 全面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测度与障碍因子识别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勇 李明颢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9,共16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在这一背景下,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度、弥补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2035年目标值,在此基础上,以2011—2021年为研究区间,运用...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在这一背景下,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度、弥补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2035年目标值,在此基础上,以2011—2021年为研究区间,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模型及障碍度模型,从全国、区域及省域三个层面分析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识别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发展水平方面:首先,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农村现代化水平,但发展速度慢于后者;其次,东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始终较高,已进入转型跨越阶段,四大经济区域在各子系统层与准则层间存在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差异;最后,省域间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差距较大,11省份农业农村现代化处于发展阶段,16省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提升阶段,江苏、天津、上海、北京四地农业农村现代化已进入转型跨越阶段。在障碍因子方面:首先,农业保险深度、农村燃气普及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及村庄绿地率始终是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2021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替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成为阻碍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的最大障碍;其次,农业保险深度、村庄绿地率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各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共同主要障碍,东部地区主要障碍因子逐渐向农业现代化子系统内部转移,东北、中部及西部地区则与全国层面障碍因子情况较为一致;最后,在障碍度大于等于5%的指标中,农业保险深度、农村燃气普及率、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村庄绿地率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六项指标对各省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普遍制约作用。本文对明确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与短板、分层面制定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目标值 指标体系 发展水平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
10
作者 郝欣梅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3,共2页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农民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基层党组织引领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全面提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综合竞争力、科技水平、人才...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农民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基层党组织引领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全面提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综合竞争力、科技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领域面临的挑战,提出从产业、科技、人才、治理等四个方面筑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内涵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
11
作者 哈龙 《乡村论丛》 2025年第1期13-18,共6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浙江省“千万工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百姓满意、全国示范、国际认可的显著成效。“千万工程”在基本立场、根本保障、科学方法方面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浙江省“千万工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百姓满意、全国示范、国际认可的显著成效。“千万工程”在基本立场、根本保障、科学方法方面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一致性。“千万工程”经验在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新理念、开辟新模式和为全球农业农村现代化展现新形态方面具有显著的价值意蕴。作者从“一个理论引领、一张蓝图绘就、一套标准衍生、一批制度保障、一支队伍打造”五个方面探索“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万工程”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展历程 内在联系 价值意蕴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德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普关坤选 寸待斌 +4 位作者 何继文 杨玲聪 杨林院 李云林 杨相换 《云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21-126,共6页
基于德宏州2013—2022年农业农村统计数据,从产业体系、科技推动、新型主体、绿色增效和支持保护5个准则层选取20个评价指标,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德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结合障碍因子诊断分析法探寻影响德宏州农业农村... 基于德宏州2013—2022年农业农村统计数据,从产业体系、科技推动、新型主体、绿色增效和支持保护5个准则层选取20个评价指标,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德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结合障碍因子诊断分析法探寻影响德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13—2022年德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得分由0.3239上升至0.6445;绿色增效是近年来影响德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首要核心;来自科技推动准则层的障碍约束程度最大,其次是产业体系、绿色增效和支持保护。总体而言,德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处于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增速相对缓慢,仍需进一步加强科研科普项目、农林牧渔服务业、农用塑料材料监管、农林水支持保护等4个方面的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展水平评价 熵权TOPSIS法 德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适老型农业视角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海娟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3,共10页
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新形势,建设适老型农业成为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既有研究主要将小农户视为专职商品生产者或专业生产者,对小农户的老龄化特点重视不足。适老型农业概念可深化对小农农业的认识,... 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新形势,建设适老型农业成为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既有研究主要将小农户视为专职商品生产者或专业生产者,对小农户的老龄化特点重视不足。适老型农业概念可深化对小农农业的认识,强调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小农农业的特点及其发展路径。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老龄农民日益成为小农户的主体,探索出低成本养老模式、低劳动力成本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本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有利于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国家财政投资增加和集体农业制度,为发展老人农业提供了可能性,推动老人农业与现代农业衔接。针对老人农业面临的困境,要从坚持适老化导向、保障老龄农民经营权和赋能村社组织三个层面提出发展适老型农业的思路。区别于规模农业和以日韩为代表的小农农业,适老型农业与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相适应,且避免了对高财政补贴和高农产品价格的依赖,探索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老型农业 小农户 农村老龄化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基建、要素配置效率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被引量:12
14
作者 段洪成 武文 柳佳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7,共10页
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且这一作用在东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和高科技投入地区更显... 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且这一作用在东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和高科技投入地区更显著。机制分析发现,要素配置效率在数字新基建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传导作用。门槛分析显示,在跨过数字新基建的单门槛和要素配置效率的双门槛后,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更显著。空间分析发现,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提出完善数字新基建布局、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实施区域特色发展战略的建议,以期为扎实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参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基建 要素配置效率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挑战与展望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琦 王一凡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44,共12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我国工农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和农村生产关系等重大关系的循序演变。立足于当前国内外发展主要形势和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我国工农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和农村生产关系等重大关系的循序演变。立足于当前国内外发展主要形势和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聚焦于阐述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工农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和农村生产关系这三大关系的基本内涵与演进逻辑,从重大关系动态演进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在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困境,如农业“大而不强”、城乡要素配置不合理、乡村资源资产盘活利用阻碍大、资源环境双重约束趋紧、小农生产方式转型面临瓶颈、乡村治理模式亟待调整,等等。针对这一系列现实挑战与困境,提出未来阶段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要始终坚持“大国思维”与“底线思维”并重,要在工农城乡关系良性互动融合发展中谋突破,加快健全乡村资源资产盘活利用长效机制,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始终,加快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机制,健全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城乡融合发展 人与自然 农村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16
作者 潘鹤思 金菊 王俊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1,共10页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力量,区别于以往依靠大量资源要素投入来谋求农业增长的传统生产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亟需新的生产力动能。本文选取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力量,区别于以往依靠大量资源要素投入来谋求农业增长的传统生产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亟需新的生产力动能。本文选取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系统探讨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机理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升有显著驱动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是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传导渠道;门槛效应分析表明,在数字经济水平高于双门槛、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单门槛、人力资本水平处于中间门槛值的地区,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更强;异质性分析发现,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粮食主销区、土地高转流转组和丘陵过渡区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 农村人力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和美乡村建设影响要素评价
17
作者 聂奇 杨雅茹 +4 位作者 马文洁 李烨彤 罗敏 韦杰 门媛媛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1-16,共6页
为明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和美乡村建设状况,从“宜居”“宜业”“和美”3个维度,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梳理和美乡村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产业美、人才美、生态美、文化美、组织美5个一级指标及27个二级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 为明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和美乡村建设状况,从“宜居”“宜业”“和美”3个维度,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梳理和美乡村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产业美、人才美、生态美、文化美、组织美5个一级指标及27个二级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表明,产业振兴(54.9%)>文化振兴(16.5%)>生态振兴(10.5%)>组织振兴(8.9%)=人才振兴(9.2%)。以广西7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和美乡村建设综合排名表现为凌云县>南丹县>上林县>凭祥市>容县>平桂区>大新县。提升农村宜居宜业水平,产业振兴是关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走多元融合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美乡村 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特征、现实挑战与策略选择 被引量:17
18
作者 吕新业 万广华 +1 位作者 刘景琦 汪晨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5-137,共13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又融合了现代化发展理念和技术手段,旨在...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又融合了现代化发展理念和技术手段,旨在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农情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农业转型升级与科技进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治理、农民素养提升与生活改善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低,机械化程度不高,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足;农村地区空心化严重,集体经济力量薄弱,基层治理能力较弱;农民的现代化生产经营能力弱,职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通过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通过乡村善治促进农村现代化、通过培养高素质农民实现农民现代化,以三个现代化的高效协同全方位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产业体系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学军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07-112,共6页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从理论层面探讨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影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机理,选用2011—2022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借助熵权...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从理论层面探讨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影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机理,选用2011—2022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借助熵权TOPSIS法分别测度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综合指数,并就二者关系展开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结果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调节机制检验结果显示,科技创新、市场化进程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中发挥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现代化产业体系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效果表现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的分布格局。因此,应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针对不同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科学施策、大力推动农业结构转型升级,以不断提升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市场化进程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探讨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明贤 彭晏琳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0,共8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和阶段特征。在新发展阶段,厘清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要遵循整体性、协同性、可持续性和可借鉴性的原则,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概括为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以实现“物”的...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和阶段特征。在新发展阶段,厘清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要遵循整体性、协同性、可持续性和可借鉴性的原则,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概括为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以实现“物”的现代化为主线,以推进“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提升“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为突破口,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相互促进、统筹联动,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一种状态。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以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为出发点,走好城乡共同繁荣之路、绿色发展之路、农村善治之路,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为世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内涵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