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5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财政金融支农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1
作者 李红平 周广竹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146-151,共6页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通过发挥财政补贴、涉农信贷等资金保障作用,正成为破解农业弱质性、填补农村发展资金缺口、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0—2023年的面板数据,对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对中国式农...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通过发挥财政补贴、涉农信贷等资金保障作用,正成为破解农业弱质性、填补农村发展资金缺口、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0—2023年的面板数据,对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均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均可通过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民高质量就业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正向影响更大。协调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显著促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支农 金融支农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 农民高质量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测度与障碍因子识别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勇 李明颢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9,共16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在这一背景下,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度、弥补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2035年目标值,在此基础上,以2011—2021年为研究区间,运用...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在这一背景下,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度、弥补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2035年目标值,在此基础上,以2011—2021年为研究区间,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模型及障碍度模型,从全国、区域及省域三个层面分析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识别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发展水平方面:首先,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农村现代化水平,但发展速度慢于后者;其次,东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始终较高,已进入转型跨越阶段,四大经济区域在各子系统层与准则层间存在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差异;最后,省域间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差距较大,11省份农业农村现代化处于发展阶段,16省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提升阶段,江苏、天津、上海、北京四地农业农村现代化已进入转型跨越阶段。在障碍因子方面:首先,农业保险深度、农村燃气普及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及村庄绿地率始终是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2021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替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成为阻碍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的最大障碍;其次,农业保险深度、村庄绿地率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各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共同主要障碍,东部地区主要障碍因子逐渐向农业现代化子系统内部转移,东北、中部及西部地区则与全国层面障碍因子情况较为一致;最后,在障碍度大于等于5%的指标中,农业保险深度、农村燃气普及率、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村庄绿地率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六项指标对各省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普遍制约作用。本文对明确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与短板、分层面制定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目标值 指标体系 发展水平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历史经纬、发展主线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2
3
作者 熊凤水 童政杰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7,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农业农村领域的遵循与延伸。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漫长而曲折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为理论指...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农业农村领域的遵循与延伸。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漫长而曲折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大国小农”为现实基础,以坚持人民至上为价值旨归的发展主线。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应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市场激励为导向,以绿色发展为原则,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深度嵌入中,实现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变,引导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型,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制度创新 市场激励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与未来农业发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倪国华 王政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3,共13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完成这项任务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劳动生产率在不同农业门类之间以及农业与非农部门之间的趋同。独特的制度优势允许中国为实现上述趋同提前做好宏观...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完成这项任务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劳动生产率在不同农业门类之间以及农业与非农部门之间的趋同。独特的制度优势允许中国为实现上述趋同提前做好宏观战略规划并不断推动微观布局向着上述趋同逼近,但是需要提前明确未来的均衡状态。从中国自身的特征出发,定量测算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土地和劳动力两大要素在不同农业门类之间以及农业与非农部门之间的流动潜能,量化估算未来农业发展的均衡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高质量城镇化与经济结构转型双轮同步,同时合理引导资本和技术要素进入农业以补缺劳动力要素流出后的生产力水平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富裕 农业发展 均衡状态 要素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王艳 孔祥利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57-62,共6页
锚定农业强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民共同富裕等多元化战略目标,是全面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得分、区域差异和制约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 锚定农业强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民共同富裕等多元化战略目标,是全面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得分、区域差异和制约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21年分别有4个、8个、18个省份处于转型发展、加速发展、提升发展阶段,农民共同富裕维度在总体上、中等水平和高水平地区的聚类中心值增幅最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维度在初级水平地区的聚类中心值增幅最大。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全域差异逐渐收敛,东部、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较为显著,中部-东北的区域间差异最小且呈缩小趋势,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且呈扩大趋势。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制约因素不断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等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制约作用持续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强国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农民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逻辑机理及展望
6
作者 周振国 《农业展望》 2025年第5期88-94,共7页
推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融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是档案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的共同需要。对当前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更好地理清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逻辑机理,促进农业农村档案工... 推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融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是档案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的共同需要。对当前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更好地理清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逻辑机理,促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实践的开展。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结合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对象、领域和环境,从档案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创新、档案治理路径和能力提升、档案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构建、档案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4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当前研究进展和不足。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研究框架及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切入方向,为更好地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研究的开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 农业农村 社会治理 信息资源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基于新质生产力和农村三产融合的中介视角
7
作者 邵建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65,共7页
选取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揭示人工智能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和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呈显著正相关性。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和农村三产... 选取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揭示人工智能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和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呈显著正相关性。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和农村三产融合均属于人工智能作用于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有效机制。异质性分析显示,人工智能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驱动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即在东部地区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省份显著,在其他地区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省份不显著。基于此,提出多措并举营造人工智能发展新生态、双管齐下擘画中国式农业产业链发展新蓝图的政策建议,希冀为促进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 农村三产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主体视角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基本特征与实践路径
8
作者 彭玮 罗颖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52,共8页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其并不简单遵循“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串联式”递次推进路径,而是以“农民主体”为“内涵式”动能推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须充...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其并不简单遵循“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串联式”递次推进路径,而是以“农民主体”为“内涵式”动能推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须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主体性、社会主体性、经济主体性、技术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确保农民享有主导权、参与权、受益权、发展权和生态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民主体性 内涵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探析
9
作者 王前军 韩宝娟 《乡村论丛》 2025年第2期3-11,共9页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农业农村现代化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坚持运用系统观念,系统审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彰显出的价值意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农业农村现代化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坚持运用系统观念,系统审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彰显出的价值意蕴;系统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现代科技融合度不深、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度不够、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度不足、乡村“三治”协同度不高的四大现实困境。从新质生产力激发农业发展新动能、数字化建设擘画农村发展新蓝图、科学化培育塑造农民发展新面貌、党建引领治理发展新格局等方面进行前瞻思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局谋划,系统提升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效能,奋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治理好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系统观念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统计监测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庞智强 蔡雪玲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64,共15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其进程与实现程度的统计监测十分必要。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研究逻辑,划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深入探讨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其进程与实现程度的统计监测十分必要。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研究逻辑,划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深入探讨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统计内涵,构建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级三类一体化”监测体系,并实证分析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进程和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实现进程加快,但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呈现东高西低发展格局、梯次推进规律与分级演进特征,东部绝大部分省份已实现农业农村初步现代化,进入基本现代化发展阶段,而西部地区仍落后于初步现代化发展水平;样本期间省域发展速度各异,东部快速增长,西部稳中有升;农业农村发展导向不均,呈重建设轻经营特征。中国应补足西部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劣势,提升基础服务设施的服务功能,加强农业产业融合深度,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加强东西部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统计监测 中国式现代化 初步现代化 基本现代化 全面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乔婧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3,共6页
文章基于2012—2021年我国287个地级市的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与作用路径。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明显的赋能效应。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西部地区&... 文章基于2012—2021年我国287个地级市的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与作用路径。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明显的赋能效应。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的分布格局。数字经济深入渗透可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深化科技进步程度,持续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数字普惠金融 科技进步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阻滞困境与路径突破
12
作者 程丽萍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1,共3页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契合大国小农基本国情的现代化,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乡村发展逻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这也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然路径。然而,现阶段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契合大国小农基本国情的现代化,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乡村发展逻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这也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然路径。然而,现阶段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主体性地位弱化以及农村社会治理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实践效果。为摆脱这些困境,需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推进农村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有效的乡村治理新路径,奋力书写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答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产业体系 治理体系 “三农”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哈龙 《乡村论丛》 2025年第1期13-18,共6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浙江省“千万工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百姓满意、全国示范、国际认可的显著成效。“千万工程”在基本立场、根本保障、科学方法方面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浙江省“千万工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百姓满意、全国示范、国际认可的显著成效。“千万工程”在基本立场、根本保障、科学方法方面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一致性。“千万工程”经验在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新理念、开辟新模式和为全球农业农村现代化展现新形态方面具有显著的价值意蕴。作者从“一个理论引领、一张蓝图绘就、一套标准衍生、一批制度保障、一支队伍打造”五个方面探索“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万工程”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展历程 内在联系 价值意蕴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
14
作者 郝欣梅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3,共2页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农民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基层党组织引领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全面提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综合竞争力、科技水平、人才...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农民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基层党组织引领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全面提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综合竞争力、科技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领域面临的挑战,提出从产业、科技、人才、治理等四个方面筑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内涵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山区农业SWOT分析和发展策略——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
15
作者 苏俊 张泽丙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5年第10期87-89,共3页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具有典型的山区特征、气候条件多样、农业类型丰富、生态地位重要、政策支持力度大和民族文化多样等诸多特征,使其成为研究山区农业的理想地区,能够为山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研究理论和实...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具有典型的山区特征、气候条件多样、农业类型丰富、生态地位重要、政策支持力度大和民族文化多样等诸多特征,使其成为研究山区农业的理想地区,能够为山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鉴于此,本文采取SWOT分析方法,研究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山区农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山区农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策略 SWOT分析 山区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发展目标设置与水平测度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素娟 杨慧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55,共3页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发展应基于新理念形成新认知和新视野,继而构筑新路径。可从治理层面、经济层面和生态层面,将主要体系将测度划分为党建引领水平测度、经济效益测度和生态治理测度;再结合农业农村生产运营具体过程和一般特点...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发展应基于新理念形成新认知和新视野,继而构筑新路径。可从治理层面、经济层面和生态层面,将主要体系将测度划分为党建引领水平测度、经济效益测度和生态治理测度;再结合农业农村生产运营具体过程和一般特点,选择与村镇社区为基本单位分别评价其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相关二级指标,用以评估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未来在加速农业农村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府应注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现农民更强幸福感与获得感实现,从认知层面提升拔高,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意识到农业农村发展需兼顾全体农民,注重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共同提升,以农业生产运营的数字化、科技化加速城乡要素平等双向流动,以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助力全体共同富裕目标的加速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农业农村发展 水平测度 农业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国家现代化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转型进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静媛 蔡海龙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70,共20页
基于整体国家现代化发展视角,结合梯莫尔农业转型理论,分四个阶段对1949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变迁历程进行梳理:1949—1953年是第一阶段,我国处于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农业国阶段;1953—2004年是第二阶段,快速工业化背景下农业大... 基于整体国家现代化发展视角,结合梯莫尔农业转型理论,分四个阶段对1949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变迁历程进行梳理:1949—1953年是第一阶段,我国处于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农业国阶段;1953—2004年是第二阶段,快速工业化背景下农业大规模支持工业;2004—2035年是第三阶段,完整国民经济体系已建立,农业加快提高自身劳动生产率以缩小农工差别和城乡差别;2035—2050年将是第四阶段,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传统农业已基本转变为现代农业,并为建成现代化农业强国做准备,农业的生态、休闲、文化等功能将增强。对于目前处于农业转型第三阶段的我国,核心任务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为此,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发展阶段 梯莫尔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德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普关坤选 寸待斌 +4 位作者 何继文 杨玲聪 杨林院 李云林 杨相换 《云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21-126,共6页
基于德宏州2013—2022年农业农村统计数据,从产业体系、科技推动、新型主体、绿色增效和支持保护5个准则层选取20个评价指标,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德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结合障碍因子诊断分析法探寻影响德宏州农业农村... 基于德宏州2013—2022年农业农村统计数据,从产业体系、科技推动、新型主体、绿色增效和支持保护5个准则层选取20个评价指标,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德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结合障碍因子诊断分析法探寻影响德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13—2022年德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得分由0.3239上升至0.6445;绿色增效是近年来影响德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首要核心;来自科技推动准则层的障碍约束程度最大,其次是产业体系、绿色增效和支持保护。总体而言,德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处于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增速相对缓慢,仍需进一步加强科研科普项目、农林牧渔服务业、农用塑料材料监管、农林水支持保护等4个方面的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展水平评价 熵权TOPSIS法 德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基于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与数字素养的中介效应检验 被引量:16
19
作者 梁健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41,共14页
以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及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仍旧成立;... 以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及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仍旧成立;中介效应检验显示,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数字素养提升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说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高水平市场化地区>低水平市场化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地区的异质性特征。据此,提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培育高素质“数字农人”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素养 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 农民现代化 农村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适老型农业视角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海娟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3,共10页
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新形势,建设适老型农业成为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既有研究主要将小农户视为专职商品生产者或专业生产者,对小农户的老龄化特点重视不足。适老型农业概念可深化对小农农业的认识,... 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新形势,建设适老型农业成为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既有研究主要将小农户视为专职商品生产者或专业生产者,对小农户的老龄化特点重视不足。适老型农业概念可深化对小农农业的认识,强调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小农农业的特点及其发展路径。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老龄农民日益成为小农户的主体,探索出低成本养老模式、低劳动力成本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本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有利于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国家财政投资增加和集体农业制度,为发展老人农业提供了可能性,推动老人农业与现代农业衔接。针对老人农业面临的困境,要从坚持适老化导向、保障老龄农民经营权和赋能村社组织三个层面提出发展适老型农业的思路。区别于规模农业和以日韩为代表的小农农业,适老型农业与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相适应,且避免了对高财政补贴和高农产品价格的依赖,探索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老型农业 小农户 农村老龄化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