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左翼?何以文学?——兼谈中国左翼文学的标识
1
作者 陈红旗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6,70,共12页
“中国左翼文学”命名中的“左翼”,既指涉文学作品的内容、性质和特征,也意指着作者的身份、立场和态度。与无产阶级革命难以策划和推动一样,左翼文学发起者的作品的推出并不从容,但他们在新生的无产阶级这里找到了叙事的缘起和想象的... “中国左翼文学”命名中的“左翼”,既指涉文学作品的内容、性质和特征,也意指着作者的身份、立场和态度。与无产阶级革命难以策划和推动一样,左翼文学发起者的作品的推出并不从容,但他们在新生的无产阶级这里找到了叙事的缘起和想象的可能。左翼文学开启了与既往文学形态不同的叙事方式、表达方式、运思方式和审美方式,其得以发生的明显标识是“革命加恋爱”。“左联”时代与“后左联”时期政党组织接续不断地对作家的立场观照和思想规训,影响了左翼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也形成了左翼文学成熟期至式微期的内在标识。左翼文学话语重点指向大众话语,而其宣传特性和传播功能的凸显,再次验证了左翼文学何以为“左”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生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左翼文学 “革命加恋爱” 左翼立场 身份政治 大众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现代性与中国左翼文学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国恩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现代性诉求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现代性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有显著差异的。从梁启超率先提出"革命"的概念开始,现代性的想象就与革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辛亥革命是一次革命现代性的实践,它所遗留的问题导致了... 现代性诉求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现代性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有显著差异的。从梁启超率先提出"革命"的概念开始,现代性的想象就与革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辛亥革命是一次革命现代性的实践,它所遗留的问题导致了五四启蒙现代性的发生。启蒙现代性的终极目标是与革命现代性一致的,但在实施的方案和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启蒙现代性在中国遭遇了尴尬的处境:一方面是外部的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其内在理路存在着重大缺陷,导致其自身的目标很难通过其自身的手段来实现,从而被一种新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革命现代性所取代。新的革命现代性规范了左翼文学的本质、功能、风格,建立了一套新的文学话语,在现代性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左翼文学话语的内在构成并不是单一的。它的理论形态处于动态平衡中,虽有变化,但总的看是注重文学的政治功能;它的文学形态在艺术成就上参差不齐,其中优秀的部分代表了一种追求文学的政治文化功能与审美性统一的特色鲜明的风格。在世俗化思潮风起云涌、文学的方向变得越来越含混的当下,左翼文学的历史承担意识、民族正义想象、社会公正的追求以及文学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观念等,可以作为一种宝贵的遗产被合理地吸收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现代性 启蒙现代性 中国左翼文学 文学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与革命:中国左翼文学发生的审美之维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红旗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7-183,共7页
中国左翼文学发生的审美之维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和"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创作与理论论争的基础上被建构起来的,它有文艺的革命性与革命的文艺性两个最基本的向度,二者之间既有矛盾冲突也有相契合之... 中国左翼文学发生的审美之维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和"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创作与理论论争的基础上被建构起来的,它有文艺的革命性与革命的文艺性两个最基本的向度,二者之间既有矛盾冲突也有相契合之处,且与新的伦理和认知维度绞缠在一起。具体而言:政治意义上的革命实践与具有先锋性的革命文学的艺术探索,均需要同样具有变革性的革命语言能够被民众所接受;中国革命文学蕴涵着一种流血的冲动与新伦理道德建构的理想寄寓;革命作家力图使文艺成为与物质或其他实践手段一样的助进社会改造的工具性力量;有着"Simple and Strong"等美学风格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体现了革命文艺界发展新的文学形态乃至艺术本质的精神诉求;以"普罗"作家为主体的左翼知识界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创造未来文化的历史责任,他们强化的文艺阶级论和革命道德观打破了许多传统的审美惯例与接受者的心理秩序。文艺的革命性和革命的文艺性均是"带着镣铐和枷锁"的审美之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左翼文学 审美之维 文艺的革命性 革命的文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中的“日本元素”及其产生的正负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徐美燕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2-264,共3页
中国20世纪30年代曾形成的左翼文学思潮,日本是重要的传播源,中国左翼思潮中的"日本元素"就非常突出。此种"日本元素"对于我国左翼文学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但由于日本的左翼文学自身的不完善性,对其盲目接受,也... 中国20世纪30年代曾形成的左翼文学思潮,日本是重要的传播源,中国左翼思潮中的"日本元素"就非常突出。此种"日本元素"对于我国左翼文学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但由于日本的左翼文学自身的不完善性,对其盲目接受,也会产生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左翼文学 日本元素 正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左翼文学的可能性
5
作者 陈红旗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32-135,共4页
中国左翼文学自发生时起就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基于其自身的精神特质、迫近政治的文化诉求的多样性,也源于左翼作家多重的主体体验以及左翼文学团体、刊物内部的差异性。
关键词 中国左翼文学 发生 可能性 多样性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三种形态及文学史意义
6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34-234,共1页
黄万华撰文《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三种形态及其文学史意义》指出,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左翼文学发展最充分的时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左翼文学形态,即随着“解故区文学”的迅速扩展而逐步进入“体制”的大陆左翼文学、处于政治高压下而以在... 黄万华撰文《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三种形态及其文学史意义》指出,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左翼文学发展最充分的时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左翼文学形态,即随着“解故区文学”的迅速扩展而逐步进入“体制”的大陆左翼文学、处于政治高压下而以在野文学力量存在的台湾左翼文学和在“体制”外“自由竞争”状态中与右翼文学并存的香港左翼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 中国左翼文学 形态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志清、夏济安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7
作者 黄杉 郑家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5,共12页
夏志清、夏济安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范式。夏志清取法美国“新批评”学派,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模式;夏济安则有意突破文学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引入政治、思想史、精神分析等视角以呈现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种... 夏志清、夏济安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范式。夏志清取法美国“新批评”学派,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模式;夏济安则有意突破文学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引入政治、思想史、精神分析等视角以呈现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种种复杂面向。兼备中西文学素养、身处中西学术的交错空间,夏氏兄弟以西方文学为镜,映照出中国文学内蕴的特质。他们的学术研究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汉学界建树了与过往文学研究迥然有别的新范式,启发了李欧梵、耿德华、金介甫等后继海外学者的作家作品研究,呈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面性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生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夏济安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左翼文学 道德批评 精神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鲁迅与瞿秋白左翼文学观之异同
8
作者 徐秀慧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1-50,40,共11页
一、前言:如何重新展开鲁迅与瞿秋白的研究? 在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关系与历史因素,对于中国的左翼文学思想的关注,除了1920年至1930年因为国际共产主义与普罗文学思潮的连带性,曾经在《台湾民报》与同时代的左翼期刊上持续地关... 一、前言:如何重新展开鲁迅与瞿秋白的研究? 在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关系与历史因素,对于中国的左翼文学思想的关注,除了1920年至1930年因为国际共产主义与普罗文学思潮的连带性,曾经在《台湾民报》与同时代的左翼期刊上持续地关注中国左翼文学的动向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左翼文学 瞿秋白 鲁迅 文学 《台湾民报》 异同 国际共产主义 日本侵华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穆时英与多斯·帕索斯文学关系补论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贺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46,共1页
拙稿《如何现代地表现现代社会?——论穆时英与多斯·帕索斯的文学关系》最近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指出美国现代作家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一九一九》与《四十二纬度》等小说,是与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日本... 拙稿《如何现代地表现现代社会?——论穆时英与多斯·帕索斯的文学关系》最近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指出美国现代作家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一九一九》与《四十二纬度》等小说,是与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日本"新感觉派"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时英 帕索斯 文学关系 中国左翼文学 现代作家 新感觉派 一九 上海的狐步舞 国民新闻 过甚其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研究》2006年1-12期总目录
10
作者 黄荣显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9-154,共6页
关键词 消费经济理论 经济学 马克思哲学 和谐广东 广东人精神 冯邦彦 广州 广东 中国左翼文学 理论分析 全球化 研究述评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文献综述 政治哲学 研讨会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