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概论 被引量:3
1
作者 伍雄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64,共13页
本文总结中国哲学史及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研究的历史经验,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哲学思想及其关系,做系统、深入的理论辨析与研究,据此提出,"民族的哲学思想"与"民族的哲学思想史"概念,并认为哲学思想史有... 本文总结中国哲学史及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研究的历史经验,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哲学思想及其关系,做系统、深入的理论辨析与研究,据此提出,"民族的哲学思想"与"民族的哲学思想史"概念,并认为哲学思想史有别于哲学学说史,民族的哲学思想史有别于科学认识的哲学史和意识形态的哲学史。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建立自己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史的有机部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结构,即是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历史、逻辑的结构和叙述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哲学思想 中华民族哲学思想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 民族哲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趋向——三本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论集合论
2
作者 雷希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X期54-57,共4页
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数众多的汉族一样,分布广泛的55个少数民族对于我国的长治久安与兴旺发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当中,少数民族文化显然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弄得好,可兴邦,弄不好,则祸国。因此,如同... 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数众多的汉族一样,分布广泛的55个少数民族对于我国的长治久安与兴旺发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当中,少数民族文化显然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弄得好,可兴邦,弄不好,则祸国。因此,如同我们必须重视民族的团结,我们也必须重视民族的文化,研究它、挖掘它、建设它,使之沿着好的方向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哲学思想 新趋向 集合论 文集 纳西族 白族 哲学 新进展 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2015年年会在成都召开
3
作者 晗庆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F0002-F0002,共1页
2015年8月8日,由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主办,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承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关系的历史发展研究”课题组、四川省朱熹研究会协办的“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学术研... 2015年8月8日,由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主办,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承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关系的历史发展研究”课题组、四川省朱熹研究会协办的“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2015年年会在成都召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哲学 社会思想 学术研讨会 学会 中国 儒学 成都 年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4
作者 包斯钦 陈红艳 张克武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4年第6期91-92,共2页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自8月2日至6日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召开。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全国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蒙古、藏、维吾尔、满、回、朝鲜、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自8月2日至6日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召开。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全国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蒙古、藏、维吾尔、满、回、朝鲜、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塔吉克、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锡伯、土族等十九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族的教授,专家和研究工作者近一百三十人。这是继乌鲁木齐、海拉尔两次讨论会之后的又一次大型学术讨论会。大会收到学术论文六十多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哲学思想 社会思想 学术讨论会 中国北方 民间创作 哲学 宗教哲学 北方少数民族 《福乐智慧》 鄂伦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第四次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简况
5
作者 张克武 《社会科学(甘肃)》 CSSCI 1989年第1期113-114,共2页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第四次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于十月六日至十日在我国美丽的边陲城市——辽宁省丹东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我国北方各省、市、自治区的满、蒙、回、藏、朝鲜、锡伯,鄂伦春、汉族等十个民族的专家...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第四次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于十月六日至十日在我国美丽的边陲城市——辽宁省丹东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我国北方各省、市、自治区的满、蒙、回、藏、朝鲜、锡伯,鄂伦春、汉族等十个民族的专家、学者及教学、理论工作者,同时,这有辽宁省、南海省、丹东市的有关领导和该市的大专院校、社联、报社的有关向志,、南方的少数民族也有代表参加,共计七十多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与会的同志提交了论文近三十篇,内容涉及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的许多方面,其中包括了哲学、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教育、军事、婚姻、家庭、古代科技以及优生学等多方面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哲学 社会思想 学术讨论会 中国北方 年会 学会 理论工作者 大专院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研究概述
6
作者 罗秉森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92-96,共5页
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同全国其他省相比,我省这项工作起步较早,进展较快,收效也较大。一九八○年初,中国哲学史学会云南省分会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哲学史学会的支持下,开始着手云南少数民族哲学、... 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同全国其他省相比,我省这项工作起步较早,进展较快,收效也较大。一九八○年初,中国哲学史学会云南省分会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哲学史学会的支持下,开始着手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一支研究队伍,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为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为丰富中国思想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哲学思想 社会思想 中国哲学 云南省 云南少数民族 民族 中国思想 原始意识 研究成果 初步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简介
7
作者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47-147,共1页
肖万源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是我国迄今研究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较为全面、系统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史学家周谷城教授题写书名,安徽人民出版社已出版发行。该书85万余字,其中绪论、结束语概述了少数... 肖万源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是我国迄今研究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较为全面、系统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史学家周谷城教授题写书名,安徽人民出版社已出版发行。该书85万余字,其中绪论、结束语概述了少数民族哲学的起源、主要内容、特点、思想渊源、学术价值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三编十七章,分别剖析了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 思想渊源 中国少数民族 起源 出版社 全国人大常委会 学术专著 学术价值 周谷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简介
8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6期108-108,共1页
肖万源牵头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是我国迄今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的第一部学术专著,85万余字。其中绪论、结束语、概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哲学的主要内容、思想渊源、特点。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 民族 权利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 少数民族哲学思想 学术专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云南省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讨论会
9
作者 向翔 伍雄武 《云南社会科学》 1983年第1期103-104,共2页
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鼓舞下,为了开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中国哲学史学会云南省分会和《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联合发起召开了云南省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讨论会。讨论会于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昆明举... 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鼓舞下,为了开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中国哲学史学会云南省分会和《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联合发起召开了云南省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讨论会。讨论会于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昆明举行,到会的有来自北京、内蒙古、天津、四川、湖北、山西、江西、江苏、云南等省、市、自治区的蒙、藏、回、彝、白、怒、纳西、拉枯、傣、汉等十个民族的专业和业余哲学工作者五十余人,收到论文十六篇。会议对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哲学 社会思想 云南省 云南少数民族 中国哲学 讨论会 思想研究 云南社会科学 哲学工作者 新局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少数民族影像书写:历史与政治——兼对“重写中国电影史”的回应 被引量:17
10
作者 吕新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51,共39页
通过对少数民族影像概念建构的批评性回顾,可以看出,从"华语语系"到"华语电影"等海外中国电影研究范式所存在的问题,是在遮蔽和否定新中国基于民族平等的政治理念的前提下而进行的丰富与复杂的影像实践。因此,需要... 通过对少数民族影像概念建构的批评性回顾,可以看出,从"华语语系"到"华语电影"等海外中国电影研究范式所存在的问题,是在遮蔽和否定新中国基于民族平等的政治理念的前提下而进行的丰富与复杂的影像实践。因此,需要回到统一战线与阶级斗争作为国家与民族话语变奏的历史脉络中去,无论少数民族地区的爱国统一战线,还是对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的支持与国际主义援助,体现的都是在一个世界格局中进行阶级分析的政治视野。这一视野如何在今天的民族政策和国际关系中获得新的体认;中国电影研究,特别是少数民族电影研究,能否外在于这些历史的脉络与现实的挑战?这是今天少数民族电影历史研究的关键。同时,从社会发展与传播的视角可以检讨少数民族纪录电影史的社会政治意义,重新回顾"科学纪录片"与党对"真实性"的要求之间复杂而丰富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才能重新讨论影像民主和电影史的主体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影像书写 与政治 重写中国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档案史在中国档案史中的地位问题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子丹 脱凌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28,共3页
少数民族档案史既是中国档案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库,又是中国档案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档案史是各民族的档案事业发展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档案事业,不能忽视我国民族众多这个重要特点,这是我们研究少数民族档案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族... 少数民族档案史既是中国档案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库,又是中国档案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档案史是各民族的档案事业发展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档案事业,不能忽视我国民族众多这个重要特点,这是我们研究少数民族档案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族地区多为现代化正在进入、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边远地区,抢救其档案遗产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 中国少数民族 地位 档案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特点与定位 被引量:2
12
作者 汪受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史学传统,丰富的口述历史是各少数民族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史学著述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体量极大,是尚待挖掘的宝藏...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史学传统,丰富的口述历史是各少数民族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史学著述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体量极大,是尚待挖掘的宝藏。少数民族史学与汉族史学同时起步,形成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和传统,并与汉族史学交互影响,共同发展,各少数民族政治实体的建立是少数民族史学发展的巨大动力。从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各少数民族史学既体现其民族自豪感和独立性,又强调其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各少数民族史学思想的主题。中国少数民族史学是包括汉族史家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及其史家共同创造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就是要从不同的层面对少数民族史学遗产进行发掘与总结,揭示各民族对中国历史及中国史学的贡献,展示中国史学史多元一统的历史面貌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7—1987年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迪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8年第4期318-327,共10页
本文综述1977—1987年我国学者在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方面的概况,主要介绍综合研究和数学、天文历法、技术、水利、地理、建筑、医药卫生、农牧技术等几个学科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中国少数民族 科技研究 天文历法 医药卫生 蒙古族 研究成果 综合研究 明安图 发表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察古知今,泽被后世--评中国少数民族史的最新力著《中国彝族通史》
14
作者 段丽波 周铭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2012年11月,王天玺、张鑫昌主编的《中国彝族通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是书全面、系统、立体地阐述了中国彝族的发展历史,观点新颖、材料繁富、论据充分,对彝族历史的研究可谓精、深、透。是书之出版,丰富了中国民族史的内容。
关键词 中国民族 少数民族 彝族 云南人民出版社 发展历 王天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史起点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军强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4-146,共3页
华夏———汉民族(即多数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少数民族史的起点。“中国少数民族”是相对于华夏———汉民族(即多数民族)并存并立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在作为“多数民族”的华夏———汉民族共同体未形成前,无所谓“少数民族”... 华夏———汉民族(即多数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少数民族史的起点。“中国少数民族”是相对于华夏———汉民族(即多数民族)并存并立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在作为“多数民族”的华夏———汉民族共同体未形成前,无所谓“少数民族”。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司马迁“北有强胡,南有大汉”的分野观念,是中国少数民族史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 起点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十五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传统工艺论坛”综述
16
作者 赛吉拉胡 咏梅 王鑫义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136,共5页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传统工艺论坛”于2021年10月23-24日以线上会议的形式顺利召开。此次论坛以“为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深化对各民族科技文明的认知,加强对各民族传统工艺发掘、保护、传承、振兴、发展等问题的深入研讨”为主旨,以“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新进展”、“各民族科技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传统工艺及其相关文化”、“传统工艺保护、传承与振兴”、“中国科技史其他相关问题”为会议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师范大学 少数民族科技 中国科技 科学技术 传统工艺 交往交流交融 学术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史的几个问题——《中国少数民族史》绪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江应樑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53-60,共8页
本文认为,中国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的形成由于受多种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的影响而有互不相同的途径和模式;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历史上的疆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具有重... 本文认为,中国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的形成由于受多种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的影响而有互不相同的途径和模式;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历史上的疆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历代王朝顺序编写中国民族史,符合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有利于探索中国各民族自身的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 民族 中国 民族同化 民族融合 民族国家 民族 发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历史共同成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纵论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晓峰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8,共8页
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史”,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活动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知识生产和传播、影响的历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空中进行的文学... 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史”,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活动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知识生产和传播、影响的历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空中进行的文学研究活动和知识生产呈现出了多样性、丰富性与整体性的特征。而且,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合法性建立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历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性基础之上。这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便历史性地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相伴相生、共同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育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评介
19
作者 任明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革命 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大学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
20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国少数民族史是烟台大学重点建设与发展的学科。早在20世纪80年代,烟台大学就有部分学者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史的研究工作,并且逐渐形成了“中国民族关系史”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宗教史”等研究方向。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烟台大学 重点学科 中国 20世纪80年代 少数民族文化 民族关系 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